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由于农村中学教学硬件条件的缺乏,导致学生阅读能力低下。本文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探讨了如何在农村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新课标 语文教学 阅读 农村中学
什么是阅读?阅读是一种从书写的语言符号中获得意义的心理历程(《中国大百科全书》)。这就可以看出阅读由两方面组成:阅读的主体(读者)和阅读的客体(读物)。而这两方面在农村中学都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从读物方面看,具有一定规模的图书馆、阅览室的农村中学并不多,即使有读物也谈不上丰富,并且很难做到及时更新,更谈不上根据需要随时能阅读、查阅自己所需要的读物了。从读者角度看由于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农村中学的学生普遍存在着一些方面不足,如:阅读面狭窄,主动性不强,习惯于被动接受,缺少积极参与、勇于发表观点的习惯。这样使农村中学的阅读教学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
针对这一情况,我在教学中专门开设了一节阅读课,并选择散文这一体裁作为突破口,来探索提高农村中学学生阅读能力的途径。之所以选择散文作为尝试:一是古今中外散文经典作品层出不穷,而且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中随时可以读到、听到具有时代气息的精品;二是散文与生活结合紧密,手法灵活,一草一木,一喜一怒皆能引人感触,便于学生感悟;三是散文情、境、义、趣皆具,便于培养学生的赏析能力;四是散文篇幅短小,言简义丰,便于集中在课堂阅读、评析,也便于积累。
具体实施方法是:每周开设一节散文作品欣赏课,由老师作示范赏析后,按四个步骤指导学生自主进行。每节课安排学生推荐赏析二至四篇(视内容而定),一学期每位同学都能有一次参与机会,这样保证阅读面向全体同学,而不是个别参与。
这种阅读欣赏概括为四个基本步骤:精选——细品——互赏——厚积。其中在课堂进行的只是第三步,其余功夫在课外:一、二两步是自我准备,第四步是收获积累。这样就能有效地利用课堂时间,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
这四个步骤中各有侧重,各有明确的培养目标。
一、精选
学生往往有种心理:对课本选文兴趣不浓,而却喜欢课外的自我阅读。这是因为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欣赏角度和欣赏水平来自主选择,这其实并不是什么坏事,只要引导得法,同样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让学生自主选择也保证了作品内容的丰富性和创作手法的多样性。新课标就非常强调个性化阅读,教师应该充分地尊重学生的阅读权利和感悟权利,而不必把我们的观点硬塞给他们。教师引导他们从自己阅读的作品中精挑细选,选出一篇自己最喜爱的,认为最有价值的推荐给同学们。他们会珍惜一学期中仅有的这次机会,让自己读的更多一些,更深一些,更透一些,以便和同学们交流。这无形中就扩大了阅读量,培养了他们欣赏、比较、选择的能力。
当然,教师应在这一过程中作必要的指导。古人曰:“根情、苗言、花声、实义”,一篇散文至少应在某一点上有可读性、可赏性,第二步“细品”方有可品之处。
二、细品
选出文章后,要求学生写出阅读体会或鉴赏评析。如果说选的过程是一种审美,让你发现美,这一步则要更确切地说出它美在哪里,把感悟诉诸笔端。
这种品析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口味选出“食品”,再经过自己的“细嚼慢咽”品出的味道,一定真切,而且感觉深刻。这就是培养学生感受、鉴赏的能力,进而学会思考、领悟,甚至在阅读中会有发现和创新。当然初入手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明白赏析的角度与基本方法,比如散文就可以从“情、境、义、趣”几个方面去品析。
1.情感审美:“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没有感情就没有真正的文学。精美的散文,很多是用真情来拨动读者心弦的。散文作品中的真挚、健康、自然的情感最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欣赏散文应注意引导学生对“情”的感悟。
2.意境审美:学会运用联想和想象,去感受、体会作品中优美的意境。如朱自清笔下的荷塘,郁达夫眼中的故都,李乐薇心里的空中楼阁,三毛生命中的撒哈拉等,阅读散文,能透过文字置身意境,那是一步很大的提高。
3.思想审美:很多散文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深邃的思想。领会、感悟作品中高尚的思想,质朴的哲理,会使我们感觉到自己心中难以道明的东西被别人一语道破,从而产生阅读的快感和喜悦。比如贾平凹的深邃,余秋雨的冷峻,刘墉的睿智,张晓风的恬淡……尽管风格不同,但都是思想的结晶。学生阅读时的很多体会也许还处在不自觉的、初级的阶段,但也是可贵的,而且经过点拨能渐入自觉的、较高的欣赏层次。
4.趣味审美:这主要是指艺术手法方面的欣赏,比较广泛,包括作家的语言特色、行文构思、形象塑造、创作技巧等,这种艺术审美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美学素养,这里就不再多言。
细品,是将散文的读与评结合,是将散文的读与写结合,可以让学生的阅读水平有更高层次的提升。使他们不仅仅是走马观花的“看”书,而是眼、手、脑并用地去“读”书。
三、互赏
学生自主选择,自我阅读,自我品析后,在散文阅读课上,每节课让二至四名同学,将自己挑选的精品拿出来,在班级交流。交流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或朗诵或研讨或辩论,认真品味、自由交流、热烈探讨,以求读出这些作品的情感美、思想美和艺术美。这样,不仅打破了缺乏读物的局限性,增加了阅读量(每学期可欣赏到几十上百篇精美之作),而且这种交流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思考、合作、探究等能力。
四、厚积
从同学们推荐的作品中,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积累。积累的形式自由多样:可以互相抄录,可以复印成册;可以积累整篇,也可摘录精美片段;可以加上同学精美的点评,也可写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关键是养成积累的习惯,这是阅读的收获。读多了,积累多了,反过来又可以提高阅读欣赏水平,从而形成良性的循环。
总之,在农村中学中,尝试用这种方法进行阅读教学,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无论从阅读主体和客体上看,对改变目前农村阅读教学的现状,都不失为一条有益的和有效的探索途径。
★作者简介:胡有全,安徽省金寨县青山中学教师。
【关键词】新课标 语文教学 阅读 农村中学
什么是阅读?阅读是一种从书写的语言符号中获得意义的心理历程(《中国大百科全书》)。这就可以看出阅读由两方面组成:阅读的主体(读者)和阅读的客体(读物)。而这两方面在农村中学都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从读物方面看,具有一定规模的图书馆、阅览室的农村中学并不多,即使有读物也谈不上丰富,并且很难做到及时更新,更谈不上根据需要随时能阅读、查阅自己所需要的读物了。从读者角度看由于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农村中学的学生普遍存在着一些方面不足,如:阅读面狭窄,主动性不强,习惯于被动接受,缺少积极参与、勇于发表观点的习惯。这样使农村中学的阅读教学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
针对这一情况,我在教学中专门开设了一节阅读课,并选择散文这一体裁作为突破口,来探索提高农村中学学生阅读能力的途径。之所以选择散文作为尝试:一是古今中外散文经典作品层出不穷,而且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中随时可以读到、听到具有时代气息的精品;二是散文与生活结合紧密,手法灵活,一草一木,一喜一怒皆能引人感触,便于学生感悟;三是散文情、境、义、趣皆具,便于培养学生的赏析能力;四是散文篇幅短小,言简义丰,便于集中在课堂阅读、评析,也便于积累。
具体实施方法是:每周开设一节散文作品欣赏课,由老师作示范赏析后,按四个步骤指导学生自主进行。每节课安排学生推荐赏析二至四篇(视内容而定),一学期每位同学都能有一次参与机会,这样保证阅读面向全体同学,而不是个别参与。
这种阅读欣赏概括为四个基本步骤:精选——细品——互赏——厚积。其中在课堂进行的只是第三步,其余功夫在课外:一、二两步是自我准备,第四步是收获积累。这样就能有效地利用课堂时间,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
这四个步骤中各有侧重,各有明确的培养目标。
一、精选
学生往往有种心理:对课本选文兴趣不浓,而却喜欢课外的自我阅读。这是因为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欣赏角度和欣赏水平来自主选择,这其实并不是什么坏事,只要引导得法,同样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让学生自主选择也保证了作品内容的丰富性和创作手法的多样性。新课标就非常强调个性化阅读,教师应该充分地尊重学生的阅读权利和感悟权利,而不必把我们的观点硬塞给他们。教师引导他们从自己阅读的作品中精挑细选,选出一篇自己最喜爱的,认为最有价值的推荐给同学们。他们会珍惜一学期中仅有的这次机会,让自己读的更多一些,更深一些,更透一些,以便和同学们交流。这无形中就扩大了阅读量,培养了他们欣赏、比较、选择的能力。
当然,教师应在这一过程中作必要的指导。古人曰:“根情、苗言、花声、实义”,一篇散文至少应在某一点上有可读性、可赏性,第二步“细品”方有可品之处。
二、细品
选出文章后,要求学生写出阅读体会或鉴赏评析。如果说选的过程是一种审美,让你发现美,这一步则要更确切地说出它美在哪里,把感悟诉诸笔端。
这种品析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口味选出“食品”,再经过自己的“细嚼慢咽”品出的味道,一定真切,而且感觉深刻。这就是培养学生感受、鉴赏的能力,进而学会思考、领悟,甚至在阅读中会有发现和创新。当然初入手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明白赏析的角度与基本方法,比如散文就可以从“情、境、义、趣”几个方面去品析。
1.情感审美:“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没有感情就没有真正的文学。精美的散文,很多是用真情来拨动读者心弦的。散文作品中的真挚、健康、自然的情感最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欣赏散文应注意引导学生对“情”的感悟。
2.意境审美:学会运用联想和想象,去感受、体会作品中优美的意境。如朱自清笔下的荷塘,郁达夫眼中的故都,李乐薇心里的空中楼阁,三毛生命中的撒哈拉等,阅读散文,能透过文字置身意境,那是一步很大的提高。
3.思想审美:很多散文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深邃的思想。领会、感悟作品中高尚的思想,质朴的哲理,会使我们感觉到自己心中难以道明的东西被别人一语道破,从而产生阅读的快感和喜悦。比如贾平凹的深邃,余秋雨的冷峻,刘墉的睿智,张晓风的恬淡……尽管风格不同,但都是思想的结晶。学生阅读时的很多体会也许还处在不自觉的、初级的阶段,但也是可贵的,而且经过点拨能渐入自觉的、较高的欣赏层次。
4.趣味审美:这主要是指艺术手法方面的欣赏,比较广泛,包括作家的语言特色、行文构思、形象塑造、创作技巧等,这种艺术审美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美学素养,这里就不再多言。
细品,是将散文的读与评结合,是将散文的读与写结合,可以让学生的阅读水平有更高层次的提升。使他们不仅仅是走马观花的“看”书,而是眼、手、脑并用地去“读”书。
三、互赏
学生自主选择,自我阅读,自我品析后,在散文阅读课上,每节课让二至四名同学,将自己挑选的精品拿出来,在班级交流。交流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或朗诵或研讨或辩论,认真品味、自由交流、热烈探讨,以求读出这些作品的情感美、思想美和艺术美。这样,不仅打破了缺乏读物的局限性,增加了阅读量(每学期可欣赏到几十上百篇精美之作),而且这种交流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思考、合作、探究等能力。
四、厚积
从同学们推荐的作品中,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积累。积累的形式自由多样:可以互相抄录,可以复印成册;可以积累整篇,也可摘录精美片段;可以加上同学精美的点评,也可写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关键是养成积累的习惯,这是阅读的收获。读多了,积累多了,反过来又可以提高阅读欣赏水平,从而形成良性的循环。
总之,在农村中学中,尝试用这种方法进行阅读教学,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无论从阅读主体和客体上看,对改变目前农村阅读教学的现状,都不失为一条有益的和有效的探索途径。
★作者简介:胡有全,安徽省金寨县青山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