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中学生心理发展和分析能力、思维能力的明显增强,高中新课程的模块、主题的课程结构,使得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组织教学内容,运用问题设计策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多方面围绕“问题”凸显出来。
关键词:历史教学 问题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3(c)-0000-00
所谓“问题”,有人说“问题就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 “问题”在新课程改革教学设计中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凸显出来。因此,基于模块课程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就有必要创设恰当的情境,使课程内容“问题化”,使处于“问题情境”中的学生普遍具有一种追求本源的强烈愿望,使他们借助问题而进行探究性学习,进而使认知程度不断走向深入。
那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如何将教学内容转化为一个一个的问题或问题情境,就成为必须要重视的一个关键环节。
一般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展开问题的方式大致有三种:一是教师提出自己准备好的具有激疑作用的问题,并沿着该问题展开学习活动;二是教师引导若干学生找出突出的、主要的问题,该问题也是教师备课设计时筛选出的关键问题、核心问题,然后带领学生探讨解决问题;三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处于自己发现问题的状态,自己去发现问题,尝试解决问题,从一开始摆脱被动,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问题”是不是越多越好、越细越好呢?
曾听过这样一节课:讲授新课标人民版教材《历史》必修1第七专题《美国1787年宪法》一课时,授课教师就采取了“问题导学”的教学方式,课堂上一共提出了32条问题。
课后评课时,有观点认为问题式授课使得基础知识落实很好,也进行了很多对学生解答问题能力的训练,效果很好;也有观点认为教学过程中由老师提出的问题很多,但学生几乎没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有体现出来;还有观点认为所提出的问题仅仅是围绕落实知识点的需要,没能体现新课改的三维目标的教育理念。
客观的讲,这节课的授课者在体现新课改的精神方面是做出了一些积极探索的,但是从“问题设计的有效性”这个角度来说,课堂上提出的所谓“问题”大多还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具有思维含量的“真问题”,更多的还是只停留在对教材知识进行条目化等处理的程度上,或者只是“为了提问而提问”的无效的“伪问题”,没有探究的深度和价值。
那么,问题无效性的表现有哪些呢?
一种是不问学生也知道答案的,如我们历史课堂经常运用的“事件的背景如何?过程如何?结果如何?意义如何?”看似设问了,实则思维含量非常低,学生通过读书就能获得答案,所以属于低效的的设问!第二种是问了学生也不知道答案的。主要因为对学生已有知识水平认识不足,设计问题难度过大,学生能力达不到。第三种是内容本来很清楚,但问得不清楚,把学生问糊涂的。学生不知所问,无从下口。
可是,究竟应当如何将教材内容转变为问题,特别是转化为有效的问题呢?如何避免出现大量“为了提问而提问”的“伪问题”呢?
一些建构主义者认为,出于对增强学生学习的有效性的考虑,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应遵循以下几条基本原则:
(1)设计的问题内容应该适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应该以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为起点;
(2)问题应该包含着几条线索,能够激励学生沿着这些线索展开研究;
(3)在问题情境中提供相关的基本性的概念,以鼓励学生整合这些知识;
(4)应该能够通过鼓励学生生成学习问题和查阅文献,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5)问题应该能引发学生讨论、探寻更多的答案,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
(6)问题应该与一项或多项学习目标相对应。
我认为,历史教学中“问题”的有效性,至少应当要注意把握好四个“度”:
一是要有思维含量,有一定的难度。设计问题的目标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虽然是将教学内容化作问题,但绝不能简单地按照教材的顺序,一步步的罗列问题,否则只能是解决基础知识的基本途径之一,引着学生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读书。还以《美国1787年宪法》一课为例,为了引导学生加深对宪法内容的理解,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美国1787年宪法如何体现“权力的制约与平衡”这一核心原则的?虽有一定的难度,但引导学生分别从国会、总统和联邦法院三方面分析相互间的权利和义务,最后顺利解决。
二是以认知水平为基础,有一定的跨度。要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问题设计是为了在现有认知的基础上向知识的深层次发展、思考,要掌握教材内容的中心环节,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前后衔接,使学生在解决前一问的基础上去解决后一问,要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对解决问题“跳一跳能够着”,激发学生进一步的探知欲求。如: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而今天却又允许私有经济的存在和发展,这是否是对三大改造的否定?
三是兼顾不同层次学生,有一定的梯度。问题设计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小到大,层层推进,步步深入,不但能将知识和能力紧密结合,深入浅出,而且能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参与,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训练和提高。如:戊戌变法时的谭嗣同本可以逃走,但他为唤醒民众决定以身殉国,对这种行为,你是如何看待的?
四是训练学习能力,有一定的深度。提出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思维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最好能让学生一下课就奔图书馆。例如,“二战”结束之际,美国为尽快结束战争,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放了原子弹。假如你是一名高级军事顾问,你是否认为向日本投放原子弹是解决战争的唯一出路,是否还有其他的途径来尽快结束战争?
参考文献
[1] 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钟启泉,崔允漷,吴刚平主编.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 王俊昌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设计策略初探[J].《历史教学》2006年第6期。
[4]《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赵亚夫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历史教学 问题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3(c)-0000-00
所谓“问题”,有人说“问题就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 “问题”在新课程改革教学设计中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凸显出来。因此,基于模块课程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就有必要创设恰当的情境,使课程内容“问题化”,使处于“问题情境”中的学生普遍具有一种追求本源的强烈愿望,使他们借助问题而进行探究性学习,进而使认知程度不断走向深入。
那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如何将教学内容转化为一个一个的问题或问题情境,就成为必须要重视的一个关键环节。
一般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展开问题的方式大致有三种:一是教师提出自己准备好的具有激疑作用的问题,并沿着该问题展开学习活动;二是教师引导若干学生找出突出的、主要的问题,该问题也是教师备课设计时筛选出的关键问题、核心问题,然后带领学生探讨解决问题;三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处于自己发现问题的状态,自己去发现问题,尝试解决问题,从一开始摆脱被动,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问题”是不是越多越好、越细越好呢?
曾听过这样一节课:讲授新课标人民版教材《历史》必修1第七专题《美国1787年宪法》一课时,授课教师就采取了“问题导学”的教学方式,课堂上一共提出了32条问题。
课后评课时,有观点认为问题式授课使得基础知识落实很好,也进行了很多对学生解答问题能力的训练,效果很好;也有观点认为教学过程中由老师提出的问题很多,但学生几乎没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有体现出来;还有观点认为所提出的问题仅仅是围绕落实知识点的需要,没能体现新课改的三维目标的教育理念。
客观的讲,这节课的授课者在体现新课改的精神方面是做出了一些积极探索的,但是从“问题设计的有效性”这个角度来说,课堂上提出的所谓“问题”大多还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具有思维含量的“真问题”,更多的还是只停留在对教材知识进行条目化等处理的程度上,或者只是“为了提问而提问”的无效的“伪问题”,没有探究的深度和价值。
那么,问题无效性的表现有哪些呢?
一种是不问学生也知道答案的,如我们历史课堂经常运用的“事件的背景如何?过程如何?结果如何?意义如何?”看似设问了,实则思维含量非常低,学生通过读书就能获得答案,所以属于低效的的设问!第二种是问了学生也不知道答案的。主要因为对学生已有知识水平认识不足,设计问题难度过大,学生能力达不到。第三种是内容本来很清楚,但问得不清楚,把学生问糊涂的。学生不知所问,无从下口。
可是,究竟应当如何将教材内容转变为问题,特别是转化为有效的问题呢?如何避免出现大量“为了提问而提问”的“伪问题”呢?
一些建构主义者认为,出于对增强学生学习的有效性的考虑,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应遵循以下几条基本原则:
(1)设计的问题内容应该适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应该以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为起点;
(2)问题应该包含着几条线索,能够激励学生沿着这些线索展开研究;
(3)在问题情境中提供相关的基本性的概念,以鼓励学生整合这些知识;
(4)应该能够通过鼓励学生生成学习问题和查阅文献,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5)问题应该能引发学生讨论、探寻更多的答案,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
(6)问题应该与一项或多项学习目标相对应。
我认为,历史教学中“问题”的有效性,至少应当要注意把握好四个“度”:
一是要有思维含量,有一定的难度。设计问题的目标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虽然是将教学内容化作问题,但绝不能简单地按照教材的顺序,一步步的罗列问题,否则只能是解决基础知识的基本途径之一,引着学生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读书。还以《美国1787年宪法》一课为例,为了引导学生加深对宪法内容的理解,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美国1787年宪法如何体现“权力的制约与平衡”这一核心原则的?虽有一定的难度,但引导学生分别从国会、总统和联邦法院三方面分析相互间的权利和义务,最后顺利解决。
二是以认知水平为基础,有一定的跨度。要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问题设计是为了在现有认知的基础上向知识的深层次发展、思考,要掌握教材内容的中心环节,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前后衔接,使学生在解决前一问的基础上去解决后一问,要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对解决问题“跳一跳能够着”,激发学生进一步的探知欲求。如: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而今天却又允许私有经济的存在和发展,这是否是对三大改造的否定?
三是兼顾不同层次学生,有一定的梯度。问题设计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小到大,层层推进,步步深入,不但能将知识和能力紧密结合,深入浅出,而且能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参与,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训练和提高。如:戊戌变法时的谭嗣同本可以逃走,但他为唤醒民众决定以身殉国,对这种行为,你是如何看待的?
四是训练学习能力,有一定的深度。提出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思维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最好能让学生一下课就奔图书馆。例如,“二战”结束之际,美国为尽快结束战争,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放了原子弹。假如你是一名高级军事顾问,你是否认为向日本投放原子弹是解决战争的唯一出路,是否还有其他的途径来尽快结束战争?
参考文献
[1] 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钟启泉,崔允漷,吴刚平主编.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 王俊昌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设计策略初探[J].《历史教学》2006年第6期。
[4]《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赵亚夫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