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成功和幸福的人证明过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er0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亲爱的孩子们:
  请允许我今天这样来称呼你们。这样称呼你们也许是最后一次。从今天起,你们名义上是一名国家公民了。请允许我代表你们的师长祝贺你们!
  刚来北京四中的时候,我还是一名年轻教师。当时有一位慈眉善目的老校长。她和我们年轻人说话时总充满了慈爱。我们是两代人。我当时还不能理解和体会这样的情感。今天我理解了。看你们也包括看我身边年轻的同事,都像是自己的孩子。这说明我老了。所以,在我看来,今天的仪式是一个庄严的交接使命的仪式,我们这代人要从社会的大舞台上逐渐淡出,一点点地把这个世界交到你们手中。成人意味着什么?成人首先意味着生命与种族的延续。成人不仅说明你们成为了社会的主体,同时也成为了家庭的支撑。照顾弱小的或衰老的生命是你们必须承担的责任。你们将来都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家庭,你们今天做儿子、做女儿,将来都要做丈夫、做妻子、做父亲、做母亲。因此,你们都要认真思考你们将为子孙后代留下些什么。从这个意义上讲,成人是一种超越生命时间尺度的责任的担当。
  孩子们!你们从小到大可能被问过无数次这样的问题,将来长大了想干什么呀?也许你们曾用稚嫩的童音回答过,我要当科学家、当工程师、当演员、当画家、当企业家、当医生等。近几年社会上流行职业预测,或称为职业规划,据说让你回答一些问题后,就能测出你将来适合干什么。我没有资格去评判这种方法的科学性。我的疑惑是,当测试者告诉你十年后你适合干什么的时候,他本人知道十年后会产生什么样的新职业么?我读过一些人的传记,包括一些自传。在我尽量冷静而理性的剔除掉其中渲染和“演义”的成分后惊奇地发现,那些传统意义上的所谓名人或成功者,鲜有从小就有明确的职业志向的,尤其是那些创业的成功者。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他们依靠基于激情的敏锐来捕捉各种发展的机会,同样是依靠基于激情的坚韧去探寻成功的路径。激情才是他们成功的秘诀,与激情相比,智力绝对是次要的因素。因此,在我看来,一个人的理想并不是指一个确定的职业。什么是理想呢?面对今天层出不穷的新学科、新思想、新产业、新行业和新职业,我这样对你们说吧,人生理想就是一个人生命的热度。那些获得成功或者获得幸福的人,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始终保持自己生命热度的人。
  生命的热度首先表现为你对生命的珍惜和对生活的热爱。生命是美好的,但也是脆弱的。珍惜生命就是要使生命强大,能够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各种苦难与不幸。孩子们!你们未来的生活不会一帆风顺。不论物质如何丰富,社会如何进步,生活中的苦难与不幸会永远存在,会随时到来。一个充满生命热度的人,会在苦难中坚守美好,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在失败中看到希望,最终获得幸福与成功。那些对生活充满热爱、保持生命热度的人,世界在他们面前永远是阳光灿烂。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的人,常常看上去更显年轻。我曾遇到过不少这样的人。我发现这些人不仅有着良好的文化修养,还有着超乎常人的天真与热情。这使我相信,用生命的热度来养护年轻的容颜胜于使用任何保养品。
  生命的热度还表现为你有坚定的信仰和对工作的狂热。这是一种态度,是一种积极、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确定一种态度要比选定一个职业重要得多。我们常把人生比作马拉松。但与马拉松不同的是,抵达终点不分先后,到达终点便是成功。坚持到底凭借的不是能力,而是态度,是精神,是狂热,是信仰,是生命的热度。不论是在原始落后的过去还是在技术先进的今天,都有幸福的人和不幸福的人,都有成功的人和不成功的人。由此看来,成功与幸福和时代无关,和技术发展水平无关,它取决于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所以,对幸福的追求不是对物质的追求,而是一种内心的修炼。孩子们!北京四中提倡大家做一个幸福的人,提倡学生享受学习,提倡老师享受工作。当你们对学习、对工作充满激情近乎狂热时,学习和工作就成为你幸福生活的一部分。对工作的狂热是最接近成功与幸福的精神状态。希望你们永远保持生命的热度,保持积极、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
  生命的热度还体现为你给这个世界带来温暖与光明。如果我们今天只谈成功,不谈善良,只谈物质享受,不谈精神崇高的话,那么社会将成为一片充满险恶的丛林。孩子们!对你们生命热度的最终检验,是你们能否给这个世界带来善良、温暖、希望与光明。未来评估你们成功的标准,不是财富和地位,而是你们生命的意义,或者说是你们生命个体的存在于整个社会的意义。生命的热度带给你们的是生命的意义。我们看到你们中的许多人,曾把自己的热情投向社会,尽己所能去服务他人,去贡献群众,去大效于世,去践行北京四中的精神。这是你们的责任。在你们过去学习履行公民责任、学习做一个合格公民的过程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你们生命的热度。我们感到欣慰。我们希望你们要永远保持并不断提升你们生命的热度。
  孩子们!四中人的理想不是某个具体职业,更不是什么名和利的目标。四中人的理想是对生命的珍惜,是对生活的热爱,是对工作的狂热,是心中坚定的信仰,是奉献给这个世界的温暖与光明,是你们生命的热度,是你们所持有的积极、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这种生命的热度和人生的态度,会使你们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发现和把握许多获得成功和获得幸福的机会,这是被许多成功的人和幸福的人所证明了的生活道理。
  2015年11月4日
其他文献
唐代以来,书院渐兴。  书院,源自官府与民间,是书籍大量流通于社会之后,数量不断增长的读书人,开展藏书、校书、修书、著书、刻书、读书、教书等活动,进行文化积累、研究、创造、传播的结果。不少名人名家,或在先贤过化之地,或在山川幽胜之处,或在市井繁华之所,各自创建书院培养人才,以此为基地传播本人、本学派的观点。因此,在历史上出现了大量名动当时、流芳后世的书院,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天下四大书院”了。  
这部《行业神崇拜》是哪个学科的书?我说是跨学科的,或曰涉及多学科的,包括历史学、民俗学、文化学、宗教学等。具体说,此书研究的主要是社会史、文化史、风俗史;再具体说,主要是中下层社会风俗史,民间之信仰史、造神史、迷信史,也是中国普通人的思想史。  我写这部书的目的,是想通过一个个案,从一个侧面观察和认识中国历史、中国社会、中国人、中国文化,观察的目光,主要是向低处和广处看,即向中下层社会看,向民间看
吃货界,存有清晰的鄙视链。  “鄙视链”,这是个流行于互联网时代的用词,翻译成书本语言,大体相当于“优越感”。相信很多知识分子看到“鄙视链”三个字会不由自主地皱皱眉头,话说此时鄙视链或者说优越感便生成了;当然,大批碎片化阅读拼凑而成的大脑也会用拇指将学院派深思熟虑、遣词造句充分体现优越感的文章直接跳过,耗时不到一秒钟,这同样是一种鄙视,优越感可能没那么强,但就是鄙视。双方就像抢着进出围城的两拨人,
还记得那是2007年,我在硕导骆瑞鹤老师的带领下,借孙老师在武汉开会的机会,第一次拜见了孙老师,并表达了我想考博的愿望。一路走回珞珈山庄,我说我正在整理谐声字,孙老师用他特有的语气提高了语调说:“好!”本来对考北大还忐忑不安的我,顿觉好像被注入了一股真气,信心大增,2008年能够顺利考入北大,离不开当初孙老师的肯定与鼓励。  但当我成了孙老师的门下弟子,跟孙老师提博士选题的时候,孙老师却让我先放一
在文学的天国里,那些璀璨的星辰总是能够穿越历史的烟尘向我们发出永恒的光辉;在这光辉的照耀之下,我既珍重现世的幸福,又超拔了尘世的苦难,建立起自我的自由的宁静的恬美的精神世界。人类需要文学经典,就像需要阳光、食物和水一样。同时,对文学经典以及阅读自由、阅读机会的渴求,也足以代表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和精神层次,因为这种渴求显示了人类本性中超越物质层面的精神因素。一个人一群人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精神特质,
100年前,清政府的新政如火如荼地开展了10年,新政的样板区域——北洋、湖广等地,与以前相比已经迥然不同。早期现代化的成果——新军、警政、学堂、工厂、铁路、议会等虽然还不尽如人意,但社会呈现出的这些新事物、新气象,凸显了社会的发展进步,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脚步明显加快了。  深居内陆地区的大西北新政进行的如何呢?当我们开始关注大西北的新政时,无不为资料的缺乏而却步,因此对西北诸省新政的研
非常惭愧,我虽然忝列“职业读书人”,但由于处于特殊的考核体制中,自由阅读的日子相当有限,大多数阅读均与自己正在从事的课题有关,因而很难就大众阅读发表意见。  我最近几年注意到,各种读书类报刊平日里已经非常注意大众阅读的推广与引领了。时至年底,各种各样“十大好书”填满了几乎所有媒体空间。我的两点困惑是:  第一,全国每年出书几十万种,为什么只有“十大好书”?如果全国出版社全年下来只出版了“十大”好书
什么是真实?如果你指的是视觉、触觉,那么这些都是可以被模拟出来的。  ——《骇客帝国》  我们看到的世界是不是真实的,这是从庄子、柏拉图等先贤就开始思考的问题。《骇客帝国》里所描写的情况是人类被机器统治,人类的感官被Matrix直接作用于脑神经进行模拟,使人类心甘情愿为机器做牛做马,这种情况让人类的自尊心很难接受。  不过模拟感官这种事情也并非只能伴随着苦难和强迫,也可以是一种享受。理科生出身,不
弗洛伊德说凡是儿子都要和父亲起冲突,因为儿子恋母。我间或确实产生和父亲对抗的情绪,但这和恋母无关,而是因为父亲对我的要求太高、太严。  前不久我写了两篇回忆性的文章——《启大爷》(启功)和《我的父亲俞师傅》,得到了朋友们的鼓励和支持。有些朋友感叹我是多么幸运,才能得到这样两位长辈的教诲。我当然承认自己幸运,但是朋友们或许不知道我这种幸运也有另一面,那就是如山的压力。试想一个没有受过正式中学教育的年
巴金与鲁迅的直接交往,时间并不长,程度也不算多么深。用巴金的话说,“在他(鲁迅)最后的三四年间,我才有机会和他见面,而且我只有在他逝世的那天到过他的家。”但是,鲁迅却在有人攻击巴金时,挺身予以驳斥,并对其评价:“巴金是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鲁迅逝世后,巴金立即赶去吊唁,是几位最后扶棺的青年作家之一。由此看,巴金对鲁迅,感情是真挚而深切的。  1975年,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