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音乐剧自产生至今,已走过了百余年的发展历程,是一种深为世界人民所喜爱的艺术形式,在其登陆中国以来,已在中国的演艺市场上扮演着夺目的角色。本文通过对音乐剧发展历史的回顾,论述音乐剧在中国发展的趋势。我们深信,随着经济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外交流的日益活跃和频繁,音乐戏剧创作和演出人员的不断成长和丰富,中国音乐剧一定能茁壮成长起来,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关键词: 音乐剧 中国音乐剧 发展趋势 民族化 市场化
音乐剧于19世纪末发源于英国和美国,在发展至今的一百多年中,也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进行急速转变的时期,同这一时期诞生的绝大多数艺术门类一样,音乐剧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单一到多样的巨大变化。早期的音乐剧主要集中在英国,这是一个历来就有着浓郁市民戏剧传统的国家。早在18世纪初,就已经有戏剧作品表现出浓郁的市民情结,像民间小调,市民故事,都是英国戏剧创作的重要素材。这些背景和环境,都为音乐剧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同音乐剧诞生于英国一样,音乐剧在美国的快速发展也有其天生的土壤。20世纪初,美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的急剧扩展以及迅速提高的对娱乐生活的需求,都为音乐剧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到了60年代中期,音乐剧的创作开始发生变化。摇滚音乐的兴起带来了流行音乐的重大变革,摇滚音乐为音乐剧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机遇。在70年代以后,以英美为首的经济大国将大量音乐剧推向了全世界,自此,音乐剧进入了大制作的时代。进入90年代末期,英美音乐剧数量的空前增长,使得许多大制作的音乐剧都进入萧条期,像《猫》、《悲惨世界》、《西贡小姐》等音乐剧中的常青树,都在20世纪末告别了伦敦和百老汇。但大量音乐剧表现样式在其他的娱乐形式中得到了充分发挥,比如有歌舞电影《红磨坊》、《芝加哥》,卡通音乐电影《狮子王》、《花木兰》等等。如今,音乐剧的影响力更为广泛,许多非英美的国家都将发展音乐剧作为戏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一、音乐剧在中国发展的基本条件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产生并得到广泛认同,都有一定的时代、社会背景和文化渊源。音乐剧产生并盛行于英、美两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是如此。首先是它们的生产发达,大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其次是它们有喜剧、喜歌剧、歌舞传统。音乐剧流传到中国,被中国人民所接受,也有自己的时代、社会背景。
中国人接受音乐剧的需要与可能,首先来自于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恩格斯说,人们首先有衣食住行的基本需要,然后才能从事政治、哲学、艺术、法律活动。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有可能接受艺术性的娱乐活动。二是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的激烈,人们需要艺术娱乐活动的解脱。三是改革开放的形势、心态、氛围,消除了对外来文化的抗拒和抵制心理,进而为欣赏音乐剧创造了主客观条件。
二、音乐剧在中国发展的问题所在
回首过去几年,音乐剧在中国的演艺市场上扮演着异常夺目的角色。从美国经典音乐剧《猫》和《剧院魅影》在京沪两地的上演,以及《花木兰》和《电影之歌》等一系列国产音乐剧的推出,使得音乐剧在中国的发展问题成为一时争论的焦点。就中国音乐剧发展的问题,笔者有一些浅薄之见。
1.艺术积淀的过程不同。当我们翻开西欧戏剧史,去了解西方戏剧的起源与发展,我们可以大致知道這样的一个发展脉络。在古希腊戏剧中,尤其在喜剧中,表演和歌舞是不分开的,所以在戏剧产生之时,戏剧就是一种综合类艺术。到了后来,戏剧开始进行分化,其中的各种元素:声乐、舞蹈、形体……从戏剧中被提取出来分门别类地发展成为了其他的剧种,例如:歌剧、舞剧、哑剧等等。到了本世纪初,在演出与观看要求的变化下,这些表演元素,不可避免地要重新进行整合。于是音乐剧就出现了。也就是说国外音乐剧的形成是“水到渠成”的。在中国,我们的戏剧样式,统治了几千年的是戏曲。我国的戏曲艺术从来走的是大一统的路子 。也就是说,中国戏曲没有经过西方戏剧那种分化过程。
2.艺术人才专而不合。因为音乐剧的高度综合注定了它在创作过程中需要跨学科的高度合作。我们可以粗略想象一下一出音乐剧的创作中所需要的人才:精通古典音乐和现代流行音乐的作曲家、具有台词创作基础和诗歌创作基础的词作家、唱念做打样样精通的演员……这样的人才我们有没有?有!但是他们专而不合,没有形成一种合作体系。
3.市场化的培育与运作不完善。音乐剧从根本上讲,它是一种商品。既然是商品就需要市场化运作。现在我们的剧团还是靠政府拨的资金度日,剧院创收靠的是得奖而不是票房,也就是说中国的商业化演出还远远没有发展到可以操作包装音乐剧的程度。在这种背景下,我国的音乐剧怎么看怎么显得简陋粗糙,于是就有了恶性循环,越
简陋越粗糙就越没有市场和票房,而没有票房就没有钱再投入音乐剧的创作。
三、中国音乐剧发展民族化和市场化
民族化与市场化是中国音乐剧发展的两大基本趋向。音乐剧进入中国,表明音乐剧虽然属于典型的舶来品,但其并不应只是欧美音乐剧的翻译版,而应具有鲜明的中国化特征,因为每一种艺术形式的成长都离不开民族文化的土壤。1.思想情感的民族化,是音乐剧能够在中国生存发展的深厚基础。2.艺术表现的民族化,是音乐剧在中国生存发展的不懈动力。民族化的审美方式、美感构成和审美价值取向,已深刻体现在音乐剧创作和观众评价之中。这就要求中国音乐剧全面体现出音乐所应有的基本特征,体现出中国民族艺术表现的特质来,才能使音乐剧具有内在的发展动力。3.题材资源的民族化,是音乐剧能够在中国生存发展的无尽宝藏。悠久的历史、广博的文化,给音乐剧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题材。
任何艺术形式的传播与接受,都需要传播者有针对性地宣传推广与运作,所以音乐剧在中国的发展必然要走市场化的道路。音乐剧在中国的市场化过程应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观念的创新。从音乐剧的特征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它的商业性,因而,在步入市场经济的今天,要在明确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趋势下,进一步转变观念,以创新的思维来推动音乐剧在中国的发展。第二是要处理好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生产与消费是相互作用、相互因果的,一方面消费引导生产、制约生产,人们只能以消费需要来进行生产,符合消费需要的生产才是有价值、有生命的生产;另一方面生产也引导消费、制约消费。第三是要以精湛的宣传包装和运作手段来保证其票房价值的实现。音乐剧的娱乐价值就体现在它的票房价值上,推出每一部新剧,就要规划好,实现其常年上演的目标。而我们要使音乐剧成为中国的文化市场上一支突起的新军,就必须保证其实现票房价值的经济效益。
总之,中国音乐剧发展的民族化和市场化问题,是关系到中国特色音乐剧创作事业兴亡成败的大问题,只有把握好民族化、市场化这两个关键环节,并处理好两者间的相互关系,才能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才能使我们的音乐剧创作事业不断向前发展,进而使我们的优秀作品能够源源不断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余丹红,张礼引.美国音乐剧.安徽文艺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
[2]黄定宇.音乐剧概论.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3]居其宏.新中国音乐史.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
关键词: 音乐剧 中国音乐剧 发展趋势 民族化 市场化
音乐剧于19世纪末发源于英国和美国,在发展至今的一百多年中,也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进行急速转变的时期,同这一时期诞生的绝大多数艺术门类一样,音乐剧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单一到多样的巨大变化。早期的音乐剧主要集中在英国,这是一个历来就有着浓郁市民戏剧传统的国家。早在18世纪初,就已经有戏剧作品表现出浓郁的市民情结,像民间小调,市民故事,都是英国戏剧创作的重要素材。这些背景和环境,都为音乐剧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同音乐剧诞生于英国一样,音乐剧在美国的快速发展也有其天生的土壤。20世纪初,美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的急剧扩展以及迅速提高的对娱乐生活的需求,都为音乐剧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到了60年代中期,音乐剧的创作开始发生变化。摇滚音乐的兴起带来了流行音乐的重大变革,摇滚音乐为音乐剧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机遇。在70年代以后,以英美为首的经济大国将大量音乐剧推向了全世界,自此,音乐剧进入了大制作的时代。进入90年代末期,英美音乐剧数量的空前增长,使得许多大制作的音乐剧都进入萧条期,像《猫》、《悲惨世界》、《西贡小姐》等音乐剧中的常青树,都在20世纪末告别了伦敦和百老汇。但大量音乐剧表现样式在其他的娱乐形式中得到了充分发挥,比如有歌舞电影《红磨坊》、《芝加哥》,卡通音乐电影《狮子王》、《花木兰》等等。如今,音乐剧的影响力更为广泛,许多非英美的国家都将发展音乐剧作为戏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一、音乐剧在中国发展的基本条件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产生并得到广泛认同,都有一定的时代、社会背景和文化渊源。音乐剧产生并盛行于英、美两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是如此。首先是它们的生产发达,大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其次是它们有喜剧、喜歌剧、歌舞传统。音乐剧流传到中国,被中国人民所接受,也有自己的时代、社会背景。
中国人接受音乐剧的需要与可能,首先来自于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恩格斯说,人们首先有衣食住行的基本需要,然后才能从事政治、哲学、艺术、法律活动。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有可能接受艺术性的娱乐活动。二是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的激烈,人们需要艺术娱乐活动的解脱。三是改革开放的形势、心态、氛围,消除了对外来文化的抗拒和抵制心理,进而为欣赏音乐剧创造了主客观条件。
二、音乐剧在中国发展的问题所在
回首过去几年,音乐剧在中国的演艺市场上扮演着异常夺目的角色。从美国经典音乐剧《猫》和《剧院魅影》在京沪两地的上演,以及《花木兰》和《电影之歌》等一系列国产音乐剧的推出,使得音乐剧在中国的发展问题成为一时争论的焦点。就中国音乐剧发展的问题,笔者有一些浅薄之见。
1.艺术积淀的过程不同。当我们翻开西欧戏剧史,去了解西方戏剧的起源与发展,我们可以大致知道這样的一个发展脉络。在古希腊戏剧中,尤其在喜剧中,表演和歌舞是不分开的,所以在戏剧产生之时,戏剧就是一种综合类艺术。到了后来,戏剧开始进行分化,其中的各种元素:声乐、舞蹈、形体……从戏剧中被提取出来分门别类地发展成为了其他的剧种,例如:歌剧、舞剧、哑剧等等。到了本世纪初,在演出与观看要求的变化下,这些表演元素,不可避免地要重新进行整合。于是音乐剧就出现了。也就是说国外音乐剧的形成是“水到渠成”的。在中国,我们的戏剧样式,统治了几千年的是戏曲。我国的戏曲艺术从来走的是大一统的路子 。也就是说,中国戏曲没有经过西方戏剧那种分化过程。
2.艺术人才专而不合。因为音乐剧的高度综合注定了它在创作过程中需要跨学科的高度合作。我们可以粗略想象一下一出音乐剧的创作中所需要的人才:精通古典音乐和现代流行音乐的作曲家、具有台词创作基础和诗歌创作基础的词作家、唱念做打样样精通的演员……这样的人才我们有没有?有!但是他们专而不合,没有形成一种合作体系。
3.市场化的培育与运作不完善。音乐剧从根本上讲,它是一种商品。既然是商品就需要市场化运作。现在我们的剧团还是靠政府拨的资金度日,剧院创收靠的是得奖而不是票房,也就是说中国的商业化演出还远远没有发展到可以操作包装音乐剧的程度。在这种背景下,我国的音乐剧怎么看怎么显得简陋粗糙,于是就有了恶性循环,越
简陋越粗糙就越没有市场和票房,而没有票房就没有钱再投入音乐剧的创作。
三、中国音乐剧发展民族化和市场化
民族化与市场化是中国音乐剧发展的两大基本趋向。音乐剧进入中国,表明音乐剧虽然属于典型的舶来品,但其并不应只是欧美音乐剧的翻译版,而应具有鲜明的中国化特征,因为每一种艺术形式的成长都离不开民族文化的土壤。1.思想情感的民族化,是音乐剧能够在中国生存发展的深厚基础。2.艺术表现的民族化,是音乐剧在中国生存发展的不懈动力。民族化的审美方式、美感构成和审美价值取向,已深刻体现在音乐剧创作和观众评价之中。这就要求中国音乐剧全面体现出音乐所应有的基本特征,体现出中国民族艺术表现的特质来,才能使音乐剧具有内在的发展动力。3.题材资源的民族化,是音乐剧能够在中国生存发展的无尽宝藏。悠久的历史、广博的文化,给音乐剧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题材。
任何艺术形式的传播与接受,都需要传播者有针对性地宣传推广与运作,所以音乐剧在中国的发展必然要走市场化的道路。音乐剧在中国的市场化过程应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观念的创新。从音乐剧的特征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它的商业性,因而,在步入市场经济的今天,要在明确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趋势下,进一步转变观念,以创新的思维来推动音乐剧在中国的发展。第二是要处理好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生产与消费是相互作用、相互因果的,一方面消费引导生产、制约生产,人们只能以消费需要来进行生产,符合消费需要的生产才是有价值、有生命的生产;另一方面生产也引导消费、制约消费。第三是要以精湛的宣传包装和运作手段来保证其票房价值的实现。音乐剧的娱乐价值就体现在它的票房价值上,推出每一部新剧,就要规划好,实现其常年上演的目标。而我们要使音乐剧成为中国的文化市场上一支突起的新军,就必须保证其实现票房价值的经济效益。
总之,中国音乐剧发展的民族化和市场化问题,是关系到中国特色音乐剧创作事业兴亡成败的大问题,只有把握好民族化、市场化这两个关键环节,并处理好两者间的相互关系,才能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才能使我们的音乐剧创作事业不断向前发展,进而使我们的优秀作品能够源源不断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余丹红,张礼引.美国音乐剧.安徽文艺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
[2]黄定宇.音乐剧概论.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3]居其宏.新中国音乐史.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