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和信息技术的推进,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实现生态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政治课的教学效果达到事半功倍。本文通过论述信息技术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整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探讨适合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多媒体使用的原则,以提高政治课的教学质量,达到培育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更好地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关键词:信息技术 德育教育 整合 有效 自主探究 与时俱进 宜简不宜繁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重在通过知识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但大多数人认为高中政治学科抽象性、理论性较强,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很难达到自己想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如何化抽象为具体,化理论为实际,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政治的热情、更好地将教学目标渗透于教学过程中,并且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呢?在这样困惑的时候,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运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平台,并且让政治课课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多媒体信息技术运用于高中政治教学的必要性
学习是一种活动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就能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环境下,通过建构意义的方式获得。高中政治教学要想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建立学习政治的自信心,养成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要合理利用多媒体,利用情境、协作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之成为学生在主动学习、协作探索时的认知工具,使学生有效地达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有效运用。
(二)多媒体信息技术与高中政治教学的有效整合
一、让信息技术走进课堂教学,加强直观教学,启迪学生的形象思维。
将一些跟学科知识相关的漫画、动画、歌曲、视频片断用于课堂教学,使学生得以获取生动、有趣、幽默的可听可视读物,实现由枯燥向生动转变、由单调向趣味性转变,激发学生积极的思考和分析能力,促使学生的感知迅速、记忆牢固、思维灵敏、想象丰富,并开发他们大脑潜能,开拓他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新课程改革,高中政治课的《经济常识》变动为《经济生活》,一堂课的知识容量明显增加,这更需要直观教学。
二、可以让学生学习政治形式更加灵活,效率更高。
行为上的影响力往往胜过语言上的影响力。多媒体信息技术可直观感受行为上的影响力。
特别是我们在学习《生活与哲学》中的“价值与价值观”、“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价值的创造与实现”这些内容时,老师单纯在讲台上说教,同学们不但觉得离现实太远,不容易接受,而且没有感染力。如果将《中国达人秀》、《感动中国人物》的视频进行筛选截取,播放在同学们眼前,不用老师讲,学生自己就明白哪种是应该选择的价值取向,学生的印象既深刻,又起到极好的教育效果。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增加课堂的知识容量,学生们可以搜索学科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体现“以生为本”的新教学理念。
课前,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问题请同学们预习,大家研究,同学们利用学校网络计算机室上网搜索,主动学习知识,有目的地利用网络,既培养了同学们的搜商,也增强了学生学习政治的热情、主动性和积极性,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发挥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构建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知识体系、网络结构图,便于对知识形成整体性的认识,利于对高三主观题的分析和解答。
在高中政治高三的复习阶段,一堂课复习的知识点较多,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直观地呈现出来,方便学生的记忆;另外,高三复习更加注重对时政热点的分析,在高考主观题的讲解中,将材料用多媒体展示出来,帮助学生从材料中提取出有效信息,提高学生答主观题的能力,极大提高复习的效率。
(三)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运用要坚持“宜简不宜繁”的原则。
新课程改革,给老师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就是“放开你的手、放好你的手、管好你的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只是引导者。
一堂课不在乎45分钟都在用多媒体、都在利用课件(PPT),无论是课件的制作,还是课堂教学的设计,都需要老师们深挖教材、精选案例。在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时,要把握好这样的原则:宜简不宜繁。当学生理解困难,而表达、陈述不清,不过多媒体展示会更直观、更易懂时,我们才用多媒体。凡是能说清楚的、教材书中找得到的,学生们很容易就懂的,我们没有必要用多媒体。
一、多媒体截取的案例要有针对性、实效性。
二、在PPT制作上要简单清楚,不能花哨。
当然,多媒体信息技术与政治学科的有效整合,是一个长期的探索的过程,应当与时俱进。它对学生知识能力、分析能力、觉悟能力、网络搜索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及思想道德等全面的素质的提高,对教师自身能力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提升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我们要合理、科学地运用好多媒体信息技术,将它与我们的政治学科有效地结合起来,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无限的活力。
参考文献:
1、《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实践模式》(李丽英《中小学电教》2003年第8期)
2、《高中政治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探索》(韩洪佐《人民教育》2007年第8期)
3、《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思考》(周碧林《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2007年第9期)
4、《新课程下信息技术课程探究型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于四海《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关键词:信息技术 德育教育 整合 有效 自主探究 与时俱进 宜简不宜繁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重在通过知识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但大多数人认为高中政治学科抽象性、理论性较强,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很难达到自己想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如何化抽象为具体,化理论为实际,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政治的热情、更好地将教学目标渗透于教学过程中,并且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呢?在这样困惑的时候,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运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平台,并且让政治课课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多媒体信息技术运用于高中政治教学的必要性
学习是一种活动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就能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环境下,通过建构意义的方式获得。高中政治教学要想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建立学习政治的自信心,养成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要合理利用多媒体,利用情境、协作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之成为学生在主动学习、协作探索时的认知工具,使学生有效地达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有效运用。
(二)多媒体信息技术与高中政治教学的有效整合
一、让信息技术走进课堂教学,加强直观教学,启迪学生的形象思维。
将一些跟学科知识相关的漫画、动画、歌曲、视频片断用于课堂教学,使学生得以获取生动、有趣、幽默的可听可视读物,实现由枯燥向生动转变、由单调向趣味性转变,激发学生积极的思考和分析能力,促使学生的感知迅速、记忆牢固、思维灵敏、想象丰富,并开发他们大脑潜能,开拓他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新课程改革,高中政治课的《经济常识》变动为《经济生活》,一堂课的知识容量明显增加,这更需要直观教学。
二、可以让学生学习政治形式更加灵活,效率更高。
行为上的影响力往往胜过语言上的影响力。多媒体信息技术可直观感受行为上的影响力。
特别是我们在学习《生活与哲学》中的“价值与价值观”、“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价值的创造与实现”这些内容时,老师单纯在讲台上说教,同学们不但觉得离现实太远,不容易接受,而且没有感染力。如果将《中国达人秀》、《感动中国人物》的视频进行筛选截取,播放在同学们眼前,不用老师讲,学生自己就明白哪种是应该选择的价值取向,学生的印象既深刻,又起到极好的教育效果。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增加课堂的知识容量,学生们可以搜索学科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体现“以生为本”的新教学理念。
课前,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问题请同学们预习,大家研究,同学们利用学校网络计算机室上网搜索,主动学习知识,有目的地利用网络,既培养了同学们的搜商,也增强了学生学习政治的热情、主动性和积极性,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发挥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构建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知识体系、网络结构图,便于对知识形成整体性的认识,利于对高三主观题的分析和解答。
在高中政治高三的复习阶段,一堂课复习的知识点较多,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直观地呈现出来,方便学生的记忆;另外,高三复习更加注重对时政热点的分析,在高考主观题的讲解中,将材料用多媒体展示出来,帮助学生从材料中提取出有效信息,提高学生答主观题的能力,极大提高复习的效率。
(三)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运用要坚持“宜简不宜繁”的原则。
新课程改革,给老师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就是“放开你的手、放好你的手、管好你的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只是引导者。
一堂课不在乎45分钟都在用多媒体、都在利用课件(PPT),无论是课件的制作,还是课堂教学的设计,都需要老师们深挖教材、精选案例。在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时,要把握好这样的原则:宜简不宜繁。当学生理解困难,而表达、陈述不清,不过多媒体展示会更直观、更易懂时,我们才用多媒体。凡是能说清楚的、教材书中找得到的,学生们很容易就懂的,我们没有必要用多媒体。
一、多媒体截取的案例要有针对性、实效性。
二、在PPT制作上要简单清楚,不能花哨。
当然,多媒体信息技术与政治学科的有效整合,是一个长期的探索的过程,应当与时俱进。它对学生知识能力、分析能力、觉悟能力、网络搜索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及思想道德等全面的素质的提高,对教师自身能力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提升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我们要合理、科学地运用好多媒体信息技术,将它与我们的政治学科有效地结合起来,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无限的活力。
参考文献:
1、《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实践模式》(李丽英《中小学电教》2003年第8期)
2、《高中政治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探索》(韩洪佐《人民教育》2007年第8期)
3、《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思考》(周碧林《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2007年第9期)
4、《新课程下信息技术课程探究型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于四海《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