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少儿学艺术热衷存在哪些误区
有相关行业专家谈到了当前少儿艺术学习方面的几个误区:
误区一:明星效应 许多家长认为学习艺术是孩子成名的一条捷径。在这种思想驱动之下,就会出现孩子被迫学艺的现象。专家表示,如果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感觉到任何快乐,不但培养不了艺术趣味和欣赏力,反而会让孩子对艺术的理解产生偏差,认为艺术就是枯燥的练习。
误区二:“不差钱”盲目追随 “不管花多少钱,人家孩子有的,咱孩子也得有。”有“不差钱”的家长抱着这样的心理,盲目跟风,根本不管孩子适不适合、喜不喜欢学习艺术。艺术学习对这种家长来说就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失去了艺术学习的本质意义。这样的学习也大多会半途而废。
误区三:学习不好才来学艺 有些家长看到艺术类专业对文化课招生的分数要求偏低,便在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的情况下为孩子选择学习艺术。其实,艺术是创造,没有深厚的文化修养,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事实上,很多艺术家不只在一个领域有建树,在其他领域也甚为精通。
应该学点什么才艺
艺术教育较之一般的学校课程教育有其特殊性,但也和课程学习有相似之处。家长在这方面应该注意些什么,在此给出几点建议。本文多以乐器学习为例,其中的教育原理同样适用于其他艺术教育,如绘画、舞蹈,包括体育运动等。
孩子能量有限,并且需要充裕的时间玩耍,所以不要给孩子报太多的才艺学习班,有选择地报两三个就可以。多才多艺固然令人羡慕,但要考虑成本,尤其是孩子的时间成本。以牺牲童年的快乐来换取一些才艺的做法非常不可取。当然,如果某些才艺学习能和孩子的玩耍兴趣结合起来,对孩子来说基本上没有负担,去学习相当于玩,适当地多报一两个也可以。总之,报与不报的原则是,孩子是否喜欢,是否愿意去学。
具体到选择学什么,下面以学乐器为例给出建议。
选择学什么乐器,如果孩子有明确的倾向性,这就是个简单问题,喜欢什么就学什么——这是最重要的选择原则。但由于学乐器往往是在孩子较小的时候开始,大多数孩子很难明白自己喜欢什么乐器,就需要家长帮助他去判断和选择。当然家长的能力也有限,应该说绝大多数家长对乐器的了解比较外行,这方面的建议是:不盲从、不虚荣、不功利。
首先,家长要追问一下自己的内心,问问自己到底喜欢什么。这并不是家长强权或家长意志,在孩子没有观点的情况下,家长对某种才艺的喜爱会感染孩子,影响到孩子对这种才艺的情感。
其次,要向懂行的人请教一下,比如学乐器,要先了解某种乐器的学习难易程度。家长需要权衡孩子的兴趣、天赋、能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以及期望达到的目标等各方面情况,需要进行综合判断。
第三,要考虑自己的经济条件。不同的乐器价格差异悬殊,学费也不一样。选择要尽量和自己经济条件相匹配,如果孩子在相关学习中没有极为突出的天赋和强烈的喜好,就没必要让孩子的艺术教育成为家庭沉重的经济负担。
第四,要注意避免盲目跟风和虚荣心,更不要有功利心。音乐是一种娱乐,一个人喜欢西方音乐还是民族音乐,喜欢古典音乐还是通俗音乐,这和高雅或庸俗没有任何关系,或者说对他的人生观、幸福感及心理没有任何影响。另外,艺术教育中的功利化和工具化,是当前一种可怕的流行病。在选择学什么、为什么要学的问题上,有些人只是把孩子学习艺术的目的定位在升学和找工作上。艺术教育中艺术的价值被消解,只剩下了谋生的价值。
艺术专业成了许多人走捷径的一种选择,培养艺术家的教育变成了培养“手艺人”的教育,这就导致艺术专业学生质量严重下降。“接触艺术教育的孩子学到的,远远超过他们所学的艺术本身”,我们在培养孩子艺术爱好中,却经常用世俗价值消解艺术之美,只剩下干巴巴的技巧。这伤害着儿童的幸福感,扭曲着他们的价值观,也损伤着整个民族的艺术素养和精神质量。
如何做前期准备工作
艺术教育的第一步是让孩子接触、认识和了解将要学习的东西。之所以父母喜欢什么,孩子往往会喜欢什么,这并不是简单的生物遗传,而是一种环境的熏陶。孩子如果从小生活在某种艺术环境中,他会天然地和这种艺术达成一种沟通,学习起来当然会容易得多。
前期启蒙教育还包括树立孩子的自信。比如一个孩子喜欢唱歌,太小的时候有可能唱不准,如果家长急于去提醒,并经常说这孩子唱歌跑调,很可能就此挫伤孩子唱歌的自信和热情,让孩子永久地失去一种爱好。当然家长不必夸大孩子的天赋,不必把刚会画几笔的孩子看成未来的齐白石,也不必把爱打台球的儿子看成未来的“台球神童”丁俊晖。即不要用一个成功目标给孩子制造压力,在学艺初期,把才艺学习活动当作玩是最好的,让孩子心态单纯些。
几岁开始学才艺?
因为才艺内容不一样,所以学习时间也很难给出统一的标准答案。但有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学艺不宜太早。这是由孩子身心发育水平决定的。当孩子对什么东西表现出兴趣时,第一个念头应该是如何让他快乐地接触和尝试,而不是马上去给他报学习班,尤其在一些纯游戏项目上,完全可以等待一段时间看情况再决定要不要找老师。要学习的才艺不一样,开始学习的时间也会不同,最好多请教几位专业人士,听听大家的看法。总的建议是,宁可稍晚一点,也不要提前去学。
学习管理要注意些什么
首先,在孩子学艺过程中家长进行外围服务就够了,对具体的学习活动的参与程度不要太深。家长如果表现得太积极,很容易消解孩子的兴趣和责任感。家长带孩子去学习,对老师教的内容和要求要了解,在孩子练琴时要帮他听哪里有什么问题,适当地帮帮忙就可以,不能大包大揽。所有的学习,背后的管理道理总是一样的,“不陪”才能培养好习惯。
其次,不规定练习时间,只着眼练习效果。很多家长和教师习惯给孩子规定练琴时间,每天必须弹够半小时或一小时。这样做有一个弊端,就是很容易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在练琴时不由自主地把注意力分散到时间上。尤其当孩子不想练时,就会把更多注意力放到钟表指针走到了哪里,这样不但无益于练习,还会生出倦怠感。不如把每天的练习定位于弹奏本身,即曲子弹得如何,熟练度、准确性及技巧等是否有所提高。在时间上不刻板,可以长也可以短,只要把该练的地方练到了就可以。 第三,允许在练习中偷懒,甚至某天不练习。在学习早期,呵护兴趣比学到技巧更重要,不要把学习做成任务,要尽量做成游戏。如果孩子哪天忘了玩游戏,我们不会去批评他,不会在意。同理,哪天他特别不想练琴,也不必在意。这并不是纵容偷懒,只是一种策略。
需要参加才艺考级和各类比赛吗
考级是以量化的方式来评价一个人的才艺水平,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学习,但如果把考级本身当作学习目标,则是一个认识误区,很容易扭曲孩子的学习动机,也给家庭增加不必要的负担。
笔者不反对考级本身,正如笔者并不反对学校课程考试本身一样,他批判的是考级对艺术教育的扭曲,以及种种考级乱象。除了期望政府规范考级市场,给家长的建议是,要对考级介于在意与不在意之间,要认真权衡各方面得失,不要为了眼前一点小利益,比如证书和择校挂钩,而牺牲长久的教育理想。对考级持有正确的认识,不仅可以预防无谓的能量耗散,更可以呵护孩子的学习兴趣、呵护他的幸福感。
另外,笔者也不赞成拉着孩子到处参加比赛,除非你想要孩子成为某种才艺的职业选手,比如做职业钢琴家,否则才艺学习不需要掺杂太多的竞争。事实是现在很多比赛也被市场绑架,成为一些人谋取利益的手段,而这些比赛经常会打着体面的旗号。所以家长和教师,面对令人眼花缭乱的竞赛邀约,要特别注意组办者的资格、素质、动机等等。觉得不适宜,应当坚定地拒绝。
不要把孩子单独留给老师
任何才艺学习,家长都最好陪在孩子身边,保证孩子的安全。尤其是一对一学习时,不管男老师还是女老师,不管老师年轻年老,都不要把孩子独自留给老师。我们相信绝大多数教师都是值得信赖的,但也必须意识到,教师不过是个职业,成为教师的人,并非经过了高于一般职业群体的道德考证,谁都不能保证有个别心理不良的人混迹其中。况且课外才艺学习一般都是松散的师生关系,家长很难了解到教师的情况,所以这方面必须特别注意。
怎样才能持之以恒
放宽眼界科学选择 如何为孩子选择艺术门类?业内人士指出,从某种意义上讲,艺术学习需要一定天赋。建议家长为孩子选择艺术门类时,可以先请专业教师把关,然后看孩子的兴趣和爱好。艺术学习本身就是一种爱好,学习的过程应该是爱好的体验过程。此外,培训机构和老师的选择也很重要。家长在选择培训机构时,要看其合法正规办学证件和教师从业资格证件,不要仅听其广告宣传,还要看其教学成果的证书,也可直接向正规行业协会咨询。
学艺过程要有一颗平常心 孩子选择好艺术门类后,在学习过程中,家长一定要保持平和的心态,不能有太强的功利心,也不能过于散漫。现在很多家长对待孩子学艺的问题已经比前几年理智很多,他们很尊重孩子的兴趣,但有时候却又显得过于散漫,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艺术的训练过程毕竟很枯燥,单靠孩子自己的意志力有时难以坚持,这时候就需要家长的严格要求,让孩子学会持之以恒。(贾慧整理)
有相关行业专家谈到了当前少儿艺术学习方面的几个误区:
误区一:明星效应 许多家长认为学习艺术是孩子成名的一条捷径。在这种思想驱动之下,就会出现孩子被迫学艺的现象。专家表示,如果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感觉到任何快乐,不但培养不了艺术趣味和欣赏力,反而会让孩子对艺术的理解产生偏差,认为艺术就是枯燥的练习。
误区二:“不差钱”盲目追随 “不管花多少钱,人家孩子有的,咱孩子也得有。”有“不差钱”的家长抱着这样的心理,盲目跟风,根本不管孩子适不适合、喜不喜欢学习艺术。艺术学习对这种家长来说就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失去了艺术学习的本质意义。这样的学习也大多会半途而废。
误区三:学习不好才来学艺 有些家长看到艺术类专业对文化课招生的分数要求偏低,便在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的情况下为孩子选择学习艺术。其实,艺术是创造,没有深厚的文化修养,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事实上,很多艺术家不只在一个领域有建树,在其他领域也甚为精通。
应该学点什么才艺
艺术教育较之一般的学校课程教育有其特殊性,但也和课程学习有相似之处。家长在这方面应该注意些什么,在此给出几点建议。本文多以乐器学习为例,其中的教育原理同样适用于其他艺术教育,如绘画、舞蹈,包括体育运动等。
孩子能量有限,并且需要充裕的时间玩耍,所以不要给孩子报太多的才艺学习班,有选择地报两三个就可以。多才多艺固然令人羡慕,但要考虑成本,尤其是孩子的时间成本。以牺牲童年的快乐来换取一些才艺的做法非常不可取。当然,如果某些才艺学习能和孩子的玩耍兴趣结合起来,对孩子来说基本上没有负担,去学习相当于玩,适当地多报一两个也可以。总之,报与不报的原则是,孩子是否喜欢,是否愿意去学。
具体到选择学什么,下面以学乐器为例给出建议。
选择学什么乐器,如果孩子有明确的倾向性,这就是个简单问题,喜欢什么就学什么——这是最重要的选择原则。但由于学乐器往往是在孩子较小的时候开始,大多数孩子很难明白自己喜欢什么乐器,就需要家长帮助他去判断和选择。当然家长的能力也有限,应该说绝大多数家长对乐器的了解比较外行,这方面的建议是:不盲从、不虚荣、不功利。
首先,家长要追问一下自己的内心,问问自己到底喜欢什么。这并不是家长强权或家长意志,在孩子没有观点的情况下,家长对某种才艺的喜爱会感染孩子,影响到孩子对这种才艺的情感。
其次,要向懂行的人请教一下,比如学乐器,要先了解某种乐器的学习难易程度。家长需要权衡孩子的兴趣、天赋、能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以及期望达到的目标等各方面情况,需要进行综合判断。
第三,要考虑自己的经济条件。不同的乐器价格差异悬殊,学费也不一样。选择要尽量和自己经济条件相匹配,如果孩子在相关学习中没有极为突出的天赋和强烈的喜好,就没必要让孩子的艺术教育成为家庭沉重的经济负担。
第四,要注意避免盲目跟风和虚荣心,更不要有功利心。音乐是一种娱乐,一个人喜欢西方音乐还是民族音乐,喜欢古典音乐还是通俗音乐,这和高雅或庸俗没有任何关系,或者说对他的人生观、幸福感及心理没有任何影响。另外,艺术教育中的功利化和工具化,是当前一种可怕的流行病。在选择学什么、为什么要学的问题上,有些人只是把孩子学习艺术的目的定位在升学和找工作上。艺术教育中艺术的价值被消解,只剩下了谋生的价值。
艺术专业成了许多人走捷径的一种选择,培养艺术家的教育变成了培养“手艺人”的教育,这就导致艺术专业学生质量严重下降。“接触艺术教育的孩子学到的,远远超过他们所学的艺术本身”,我们在培养孩子艺术爱好中,却经常用世俗价值消解艺术之美,只剩下干巴巴的技巧。这伤害着儿童的幸福感,扭曲着他们的价值观,也损伤着整个民族的艺术素养和精神质量。
如何做前期准备工作
艺术教育的第一步是让孩子接触、认识和了解将要学习的东西。之所以父母喜欢什么,孩子往往会喜欢什么,这并不是简单的生物遗传,而是一种环境的熏陶。孩子如果从小生活在某种艺术环境中,他会天然地和这种艺术达成一种沟通,学习起来当然会容易得多。
前期启蒙教育还包括树立孩子的自信。比如一个孩子喜欢唱歌,太小的时候有可能唱不准,如果家长急于去提醒,并经常说这孩子唱歌跑调,很可能就此挫伤孩子唱歌的自信和热情,让孩子永久地失去一种爱好。当然家长不必夸大孩子的天赋,不必把刚会画几笔的孩子看成未来的齐白石,也不必把爱打台球的儿子看成未来的“台球神童”丁俊晖。即不要用一个成功目标给孩子制造压力,在学艺初期,把才艺学习活动当作玩是最好的,让孩子心态单纯些。
几岁开始学才艺?
因为才艺内容不一样,所以学习时间也很难给出统一的标准答案。但有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学艺不宜太早。这是由孩子身心发育水平决定的。当孩子对什么东西表现出兴趣时,第一个念头应该是如何让他快乐地接触和尝试,而不是马上去给他报学习班,尤其在一些纯游戏项目上,完全可以等待一段时间看情况再决定要不要找老师。要学习的才艺不一样,开始学习的时间也会不同,最好多请教几位专业人士,听听大家的看法。总的建议是,宁可稍晚一点,也不要提前去学。
学习管理要注意些什么
首先,在孩子学艺过程中家长进行外围服务就够了,对具体的学习活动的参与程度不要太深。家长如果表现得太积极,很容易消解孩子的兴趣和责任感。家长带孩子去学习,对老师教的内容和要求要了解,在孩子练琴时要帮他听哪里有什么问题,适当地帮帮忙就可以,不能大包大揽。所有的学习,背后的管理道理总是一样的,“不陪”才能培养好习惯。
其次,不规定练习时间,只着眼练习效果。很多家长和教师习惯给孩子规定练琴时间,每天必须弹够半小时或一小时。这样做有一个弊端,就是很容易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在练琴时不由自主地把注意力分散到时间上。尤其当孩子不想练时,就会把更多注意力放到钟表指针走到了哪里,这样不但无益于练习,还会生出倦怠感。不如把每天的练习定位于弹奏本身,即曲子弹得如何,熟练度、准确性及技巧等是否有所提高。在时间上不刻板,可以长也可以短,只要把该练的地方练到了就可以。 第三,允许在练习中偷懒,甚至某天不练习。在学习早期,呵护兴趣比学到技巧更重要,不要把学习做成任务,要尽量做成游戏。如果孩子哪天忘了玩游戏,我们不会去批评他,不会在意。同理,哪天他特别不想练琴,也不必在意。这并不是纵容偷懒,只是一种策略。
需要参加才艺考级和各类比赛吗
考级是以量化的方式来评价一个人的才艺水平,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学习,但如果把考级本身当作学习目标,则是一个认识误区,很容易扭曲孩子的学习动机,也给家庭增加不必要的负担。
笔者不反对考级本身,正如笔者并不反对学校课程考试本身一样,他批判的是考级对艺术教育的扭曲,以及种种考级乱象。除了期望政府规范考级市场,给家长的建议是,要对考级介于在意与不在意之间,要认真权衡各方面得失,不要为了眼前一点小利益,比如证书和择校挂钩,而牺牲长久的教育理想。对考级持有正确的认识,不仅可以预防无谓的能量耗散,更可以呵护孩子的学习兴趣、呵护他的幸福感。
另外,笔者也不赞成拉着孩子到处参加比赛,除非你想要孩子成为某种才艺的职业选手,比如做职业钢琴家,否则才艺学习不需要掺杂太多的竞争。事实是现在很多比赛也被市场绑架,成为一些人谋取利益的手段,而这些比赛经常会打着体面的旗号。所以家长和教师,面对令人眼花缭乱的竞赛邀约,要特别注意组办者的资格、素质、动机等等。觉得不适宜,应当坚定地拒绝。
不要把孩子单独留给老师
任何才艺学习,家长都最好陪在孩子身边,保证孩子的安全。尤其是一对一学习时,不管男老师还是女老师,不管老师年轻年老,都不要把孩子独自留给老师。我们相信绝大多数教师都是值得信赖的,但也必须意识到,教师不过是个职业,成为教师的人,并非经过了高于一般职业群体的道德考证,谁都不能保证有个别心理不良的人混迹其中。况且课外才艺学习一般都是松散的师生关系,家长很难了解到教师的情况,所以这方面必须特别注意。
怎样才能持之以恒
放宽眼界科学选择 如何为孩子选择艺术门类?业内人士指出,从某种意义上讲,艺术学习需要一定天赋。建议家长为孩子选择艺术门类时,可以先请专业教师把关,然后看孩子的兴趣和爱好。艺术学习本身就是一种爱好,学习的过程应该是爱好的体验过程。此外,培训机构和老师的选择也很重要。家长在选择培训机构时,要看其合法正规办学证件和教师从业资格证件,不要仅听其广告宣传,还要看其教学成果的证书,也可直接向正规行业协会咨询。
学艺过程要有一颗平常心 孩子选择好艺术门类后,在学习过程中,家长一定要保持平和的心态,不能有太强的功利心,也不能过于散漫。现在很多家长对待孩子学艺的问题已经比前几年理智很多,他们很尊重孩子的兴趣,但有时候却又显得过于散漫,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艺术的训练过程毕竟很枯燥,单靠孩子自己的意志力有时难以坚持,这时候就需要家长的严格要求,让孩子学会持之以恒。(贾慧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