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活动经验,通俗地讲就是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它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所积累的方法、策略和体会的统称。而数学活动经验是学生个体经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数学素养不可分割的部件之一。然而活动经验的培养与积累却遭受了尴尬的待遇。首先是受到“双基”的挤压,在以“双基”教学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下,活动经验处于可有可无的境界。其次表现在教师的冷眼,或许是无法考核的原因,也或许是教师业务素养的缺失,活动经验常常被束之高阁。这种现象与数学教学的宗旨是格格不入的,《数学课程标准》的实验稿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史宁中教授在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修订工作中指出:“我们必须清楚,世界有很多东西是不可传递的,只能靠亲身经历。智慧并不完全依赖知识的多少,而依赖知识的运用、依赖经验,你只能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磨练。”无论是《数学课程标准》的引领,还是专家的解读都充分地说明了活动经验对于学生数学的学习来说都是很重要的,因此数学教学过程中不能忽视“活动经验”的培养与积累。
那么如何进行活动经验的培养与积累呢?
一、引导学生积累过程性活动经验
过程性的活动经验是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所体验、感知、积累到的经验。它是需要活动的参与,需要一种真实的情境,更需要对数学活动的感悟、总结和升华。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努力营造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外显的行为操作,积累第一手直观的、感性的材料,并努力地通过这些直观的、感性的材料来总结提练数学规律。
例如《三角形内角和》一课的教学,为了让学生能直观地感受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也为了让学生能有一个动手的机会,于是我在课堂教学时,先让学生做一个“拼图游戏”:先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三角形,然后让他们把三角形的每个角都剪下来,进行拼图,最后让同学生们进行比较。同学们在这个“拼图游戏”中,尽情摆弄着自己的图形,当他们相互比较时,却产生了一个极大的疑惑:为什么三角形的形状不一样,而三个角拼成的都是180度呢?为了让学生接受自己的疑惑,我又让学生用量角器测量三角形的各个内角,结论出现了,不管什么样的三角形,它们的内角和都是180度。这个过程,花费的时间不多,但学生亲自动手试一试的操作活动让他获得了对三角形内角和的直观感受。也许这种直观的感受具有原始的、片面的、模糊的等不成熟的成分,也许不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但这类过程性经验的获得,是个人成长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素材,是学生形成抽象思维的感性基础。
二、引导学生将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经验
丰富的生活经验是 “数学活动经验” 形成的基础。很多数学知识、技能都可以从生活中找到它的雏形,如量长度、辨方位、看钟表、买东西……这些原始的、直观的生活经验数不胜数,它们为学生进行数学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也可以这样说,这些原始的生活经验是学生学习数学启蒙老师。
例如进行《年、月、日》一课的教学,年、月、日不像“分、秒”那样可以直接进行现场体验,所以我在教学时,就努力地将学生的生活经验调动起来,让这些生活经验变成“数学经验”。首先我让学生用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来描述一年、一月、一日有多长,如:我爷爷这个月领工资给了我100元,到下资领工资时就是一个月;今年我的生日到明年我的生日就是一年;今天吃午饭到明天吃午饭就一天……学生在这个环节中尽情描述着生活中的一年、一月、一日。于是我又引导学生来比较一年、一月、一日的长短,学生在比较过程中,进一步感知了年、月、日的长短。在教学中将这些生活经验进行“数学化”的处理,可以促进学生进行数学化的思考,进而生成数学经验。
三、引导学生积累“方法策略”经验
如果说“过程性经验”、“生活性经验”是显性经验的话,那么“方法策略性经验”就是隐性的,如归纳的经验、类比的經验、证明的经验……然而对于数学来说,这些方法策略性经验的积累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养成有着极大的帮助,可以有效地形成数学思维,可以提升地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想方设法地引导学生积累这些有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隐性经验”。
例如进行《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的教学,为了让学生能内化自己的方法策略经验,我设计这样的环节:“想一想,我们是怎样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有的学生说:“我是数格子的方法,但发现平行四边形边上的格子不是“满格子”,于是就想到把这边的“未满格子”移到另一边,就可以凑成“满格子”,结果它就变成了一个长方形,这样它的面积求解方法就出来了。”有的学生说:
“刚开始,我用平行四边形的长乘以宽,但我发现我的同桌不是这样做的,于是开始比较,发现我错了,最后我在同桌的帮助下,找到它的面积求解方法了……”
作为一线数学教师,我们不能仅局取限于显性知识、技能的教学,而应该站在为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 与学生一同找寻支撑显性知识、技能的隐性元素——活动经验,以让我们的花儿更为长久的开放!
作者单位:江苏淮安洪泽高良涧镇中心小学
那么如何进行活动经验的培养与积累呢?
一、引导学生积累过程性活动经验
过程性的活动经验是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所体验、感知、积累到的经验。它是需要活动的参与,需要一种真实的情境,更需要对数学活动的感悟、总结和升华。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努力营造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外显的行为操作,积累第一手直观的、感性的材料,并努力地通过这些直观的、感性的材料来总结提练数学规律。
例如《三角形内角和》一课的教学,为了让学生能直观地感受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也为了让学生能有一个动手的机会,于是我在课堂教学时,先让学生做一个“拼图游戏”:先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三角形,然后让他们把三角形的每个角都剪下来,进行拼图,最后让同学生们进行比较。同学们在这个“拼图游戏”中,尽情摆弄着自己的图形,当他们相互比较时,却产生了一个极大的疑惑:为什么三角形的形状不一样,而三个角拼成的都是180度呢?为了让学生接受自己的疑惑,我又让学生用量角器测量三角形的各个内角,结论出现了,不管什么样的三角形,它们的内角和都是180度。这个过程,花费的时间不多,但学生亲自动手试一试的操作活动让他获得了对三角形内角和的直观感受。也许这种直观的感受具有原始的、片面的、模糊的等不成熟的成分,也许不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但这类过程性经验的获得,是个人成长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素材,是学生形成抽象思维的感性基础。
二、引导学生将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经验
丰富的生活经验是 “数学活动经验” 形成的基础。很多数学知识、技能都可以从生活中找到它的雏形,如量长度、辨方位、看钟表、买东西……这些原始的、直观的生活经验数不胜数,它们为学生进行数学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也可以这样说,这些原始的生活经验是学生学习数学启蒙老师。
例如进行《年、月、日》一课的教学,年、月、日不像“分、秒”那样可以直接进行现场体验,所以我在教学时,就努力地将学生的生活经验调动起来,让这些生活经验变成“数学经验”。首先我让学生用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来描述一年、一月、一日有多长,如:我爷爷这个月领工资给了我100元,到下资领工资时就是一个月;今年我的生日到明年我的生日就是一年;今天吃午饭到明天吃午饭就一天……学生在这个环节中尽情描述着生活中的一年、一月、一日。于是我又引导学生来比较一年、一月、一日的长短,学生在比较过程中,进一步感知了年、月、日的长短。在教学中将这些生活经验进行“数学化”的处理,可以促进学生进行数学化的思考,进而生成数学经验。
三、引导学生积累“方法策略”经验
如果说“过程性经验”、“生活性经验”是显性经验的话,那么“方法策略性经验”就是隐性的,如归纳的经验、类比的經验、证明的经验……然而对于数学来说,这些方法策略性经验的积累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养成有着极大的帮助,可以有效地形成数学思维,可以提升地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想方设法地引导学生积累这些有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隐性经验”。
例如进行《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的教学,为了让学生能内化自己的方法策略经验,我设计这样的环节:“想一想,我们是怎样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有的学生说:“我是数格子的方法,但发现平行四边形边上的格子不是“满格子”,于是就想到把这边的“未满格子”移到另一边,就可以凑成“满格子”,结果它就变成了一个长方形,这样它的面积求解方法就出来了。”有的学生说:
“刚开始,我用平行四边形的长乘以宽,但我发现我的同桌不是这样做的,于是开始比较,发现我错了,最后我在同桌的帮助下,找到它的面积求解方法了……”
作为一线数学教师,我们不能仅局取限于显性知识、技能的教学,而应该站在为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 与学生一同找寻支撑显性知识、技能的隐性元素——活动经验,以让我们的花儿更为长久的开放!
作者单位:江苏淮安洪泽高良涧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