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规”探“法”,拓展学好“偏旁识字”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j77243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识字教学作为低段学习的重点,要求利用多种形式识字,趣味识字,提高识字的效率。课堂是识字教育的重要阵地,而在语文园地、课后练习中,也隐藏了不少识字技巧,并且多与“偏旁”有关。仔细分类,联系汉字的发展历史,与汉字的起源、构字方法、字体的演变关系紧密。文章将分析这些内容的特点,并进行归类,探究合适的教学方法,以便学生更好地学习。
  【关键词】语文园地 课后练习 偏旁
  中华汉字文化博大精深,小学低段教学中,识字教学是重中之重。统编版教材,注重识字的多样性,引导学生根据字理结构科学地识字。我们不难发现,在课堂上,低段识字教学占据了半壁江山,我们用“加一加、减一减、换偏旁、猜字谜、讲字理……”来识字。那么根据汉字的构字特点,在教材中,课文之外处,如语文园地、课后的练习中也渗透了不少的识字技巧。
  翻阅低段教材,我们发现,最先于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五”我的发现”的“泡泡”中:很多木字旁的字都和树木有关。这是教材中第一次出现的归类总结,帮助学生记忆,做到“润物细无声”。而这次语文园地的编写也尝试着帮助学生学好知识点,真正地做到“授之以渔”。
  一、现状遇“难”
  一难,教师难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在语文园地的“我的发现”中,这些字,往往为同一个偏旁,或者有一个部分相同的字,集中在一起。教师在教学这一部分的时候,发现常与第一题的“识字加油站”没有关联,也脱离后一部分“字词句运用”的内容,显得非常孤立。甚至有可能跟前一单元的课文都没有关系。教师往往会就这一部分内容进行讲解,如此一来,上课的效率大大降低。同样,教师也是矛盾的,需要拓展到何种程度,分寸很难把握。
  二难,学生难学,“脱离文本”。在一般的课堂上,教师往往会运用“集中识字”或者“随文识字”的方法进行生字教学,让学生在文章的一个具体语境当中学习。而“我的发现”和“课后练习”中的生字呈现的方式,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我的发现”与课后练习中,偏旁识字的特点分析
  常见字做偏旁,学会发现。笔者发现编者在“我的发现”和“课后练习”的归类中,出现的多为学生已经熟识的生字,数量不多,让学生从中发现这些字的偏旁共同点。比如,在一年级上册的语文园地七,“我的发现”中出现了“明、晚、昨、时”“妈、奶、姐、妹”这两组词,边上“泡泡”提示:这几个日字旁的字意思和时间有关。在这里给学生一个辅助的台阶进行提醒,帮助学生发现,另一行的四个字都是女字旁的字,可能跟女性有关。
  而到了一年级下册,慢慢地在“课后练习”中也出现了关注“偏旁识字”的归类发现。如《小青蛙》课后练习“想一想、填一填”中“睛、情、晴、清、请”,这次出现了不同偏旁的生字,引导学生了解偏旁所代表的不同含义。难度加大,每个字意思完全不同。
  加入易混淆的偏旁,提升难度。随着学生识字量的增加,易混淆生字的增加,教材进一步搭建平台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构字的规律,结构相似偏旁的增加,更加要求学生真正理解偏旁的含义。在此也增加了识字的科学性和趣味性。如在二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八“我的发现”中,出现了“礻”与衣字旁,两点水与三点水的比较。这是学生学习中的易错点,要求学生区分不同含义。
  而在二年级下册《我是一只小虫子》课后练习中,也需要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这里出现了月字旁,和竖撇变成竖的月字旁,需要学生明白,这样的“稍做变化”之后,代表的是同一个偏旁,含义也相似。
  不同偏旁,相似含义,拓宽识字范围。教学中,我们发现,部分不同的偏旁代表着相似的汉字。汉字的演变源远流长,根据实际情况,产生了不同书写方式。在给学生产生困扰的同时,也给教师们启示,教师要总结这些特色的偏旁。如在二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三中,出示了火字旁和四点底,心字底和竖心旁,利刀旁和刀字旁的区分。在不同中找相似处,总结偏旁的含义,帮助学生在今后遇到生字的情况下,能大致地猜测含义。
  三、结合课文,联系生活,掌握识字规律
  (一)重发现——巧借形声字,学生字
  在所有汉字当中,形声字占了举足轻重的位子,教材在编排过程中,也在“我的发现”和“課后练习”中突出了这一点的学习。形声字的学习应起到学好一个偏旁,认识一串字的效果。声旁表音,形旁表义。
  比如,《我是一只小虫子》的课后练习中,“读一读,注意加点的字,说说你的发现。”列举以下字词:屁股、脾气、腹部、胳膊、肩、手臂、胃、肾。这里由课文中的“股”字引出,当中有不认识的字,目的在于借形声字的识字规律,了解带“月”字的字的大致含义。
  师:同学们,跟着老师读读这些字。(生读)
  师:谁来读读泡泡中的话?(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
  师:看来其中有一部分的字,我们没学到,我们不知道它的读音,更不知道它的含义,所以我们可以用查字典的方式来了解。那么今天老师要教给大家一个好办法来猜猜这些字的含义。
  师:先请同学们找找这些字的相同处。
  生:都有月字旁。
  师:猜一猜可能与什么有关。
  生:跟月亮有关。师:出示月字的汉字的演变规律
  师:在古时候“月”和“肉”本来是两个字,后因其小篆字体很相近,合并为一个偏旁,统称为“肉月”旁。以肉月旁为偏旁的字,字义大致在两个范畴中,或和月相关,或和肉相关。
  这样的例子还出现在一年级上册的语文园地五中:“花、草、莲、苹”“树、林、桃、桥”,草字头的字和木字旁的字都和草、植物、树木有关。又如,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口字旁的字大多与嘴巴有关,提手旁的字大多与手有关,足字旁的字大多与脚有关。有了这些知识,学生就能在平时遇到生字时,对生字有个大概的了解。
  (二)重情境——从已学课文寻找蛛丝马迹
  之前我们说到,语文园地的“我的发现”,往往与前后两题没有关系。而细心观察发现,往往会与前面整个单元某个知识点关系紧密,是对单元知识点的巩固提升。   如在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国美食》这一课,“课后练习”第一题:读一读,说说制作哪些食物需要用到这些方法,出示生字:炒、烤、烧、爆、炖、炸。课后第二题:用部首查字法查下面的字,再说说你的发现。接着延伸到语文园地“我的发现”,出示词语:炒、烤、烧、煎、蒸、煮;怒、恋、感、慌、惊、怕;刺、刮、剑、分、剪、切。一步步深入,解析如何运用对偏旁的理解,理解一个生字的意思。
  我们须知这个单元的主题是“识字”,注重联系课后练习,结合生活经验,调动学生识字的积极性。课后第一题说说制作的方法是引导学生了解这些生字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第二题是探索发现带火字旁和四点底的字蕴含的意义;语文园地中“我的发现”,是在原有认知基础上的巩固与拓展,让学生明白竖心旁是由心字底演变而来,利刀旁和刀字旁含义相似。
  教材的编排符合逻辑,慢慢引出,提供线索,拓展提升。学生的学习也随之渐进,符合学生循序渐进消化知识的学习规律。
  师:读读“我的发现”第一个方框的生字,说说哪里遇到过这些生字?
  生:前一课《中国美食》。
  师:对,通过《中国美食》这一课的学习,我们明白了不同的偏旁也可能代表着相似的意思。你知道吗,其实火字旁和四点底其实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四点底的字在《说文解字》里是属“火”部,小篆字形也是从“火”。随着字形演变字体简化,就成了四点底。直到清朝的《康熙字典》,查四点底的字也还是查“火”部。为了方便不了解文字发展变化的普通人查阅,当代的字典另列四点底为一部。(出示微课进行讲解)
  师:一般情况下,火字旁和四点底的字都和火有关,不过四点底的字不仅和火有关,也有特殊情况,四点底还表示尾巴,如燕。你还能列举火字旁或者四点底的字吗?
  生答……
  师:再来读读“我的发现”中剩下的生字,根据之前学的,自己总结识字规律。
  从课文中来,拓展课文内容,有关联地学习,更加有利于学生知识的习得。
  (三)寻不同——注重易错偏旁含义的区分
  低段学生大量学习生字,容易混淆相似的偏旁,主要问题还是不理解偏旁的含义。这些如“双胞胎”一样相似的偏旁,给学生的识字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如在二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八中的“我的发现”
  “礻”与衣字旁的区分,学生往往屡次写错。分析原因主要在于过于雷同,笔误;不理解各自偏旁的含义,写时理解模糊,无法区分。而当两个相似偏旁放在一起比较时,教师要把知识点落“实”,讲透。
  师:同学们,你们先来读读这些生字,说说这些生字的偏旁。
  生答……
  師:这两个偏旁最大的不同在哪里?
  生答:衣字旁多一小撇。
  师:我们经常会混淆这两个偏旁,老师跟大家来说说这两个偏旁的“开源”,你就能学会区分了。
  师:出示图片衣的象形字,上面像领口,两旁像袖筒,底下像两襟左右相覆,为上衣形。最后演变成衣字旁,与衣服有关,所以,衣字旁是衣做偏旁的变形。
  师:“礻”是“示”作偏旁的变形,“示”是“神”的本字。甲骨文上面的一横指事符号代“天”,古人认为无所不能的神居住在天上,下面一竖,指事符号代表垂直朝天的方向。一般与神(包括对神的崇拜活动和心理)有关。
  师:你还能否举例示字旁与衣字旁的生字?
  经过这样详细的介绍,学生肯定对这两个偏旁的意义印象深刻,再写时,“三思而下笔”。那么同样的,另一组两点水和三点水,寻根究底,让学生理解透。
  第一学段教材语文园地与课后练习中识字的归类总结,在帮助学生识记生字的同时,为学生掌握学习的技巧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希望这块内容,会成为学生识字方法学习的引导者,在今后的生字学习中,学着总结规律,巧识字。
其他文献
【摘要】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如何让“学习真正发生”,笔者结合“杏坛杯”展评活动中的语文课,从三个方面对“学习真正发生”的有效机制进行探讨:下沉机制,激发学习动力;上浮机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建构;生长机制,经历完整的学习过程。这样的课堂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了语文学习效益。  【关键词】展评活动 让学习真正发生 有效机制  一、缘起篇:关注“学习真正发生”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冷静审视
2001年6月,国家教育部颁布《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将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板块的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国家课程,全国各地兴起了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我校以教改为契机,围绕“树立品牌特色,走进一流教育”的办学目标,借助学校社团活动特色平台,以项目研究为抓手,进行了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一、理念先行:确立学校特色发展方向  进入21世纪,知识更新日益加快,社会的进步更需
【摘要】如何让中年段的写作水到渠成,课堂上的“向读学写”非常重要。但每一次“向读学写”的训练,不能流于形式,而是要着重考虑到对于学生而言是否真正有效。这就有待于教师进一步对“向读学写”这项教学活动进行精心设计,用激趣的形式、特定的范式来激发学生创作的热情,开启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擦出学生写作的思维火花,从而让我们语文课堂中的写作环节更有效,更高效,更丰富。  【关键词】“向读学写” 精心设计 关注细
徐州市“学讲行动计划”中赋予的理念不仅是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还应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师生共同生长状态的改变。我们将“学讲计划”和学校的快乐教育的办学理念有机融合,努力呈现“会学乐讲,合作分享,快乐成长”的课堂生态。我们惊喜地看到在学讲下的“快乐课堂”,尤其是语数英科四门学科,焕发的勃勃生机。然而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还应该关注所有学科,让每一位教师,每一门课程都在“学讲计划”的推进中得到生
【摘要】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的教学,重在实践,重在综合。如何在第一学段的数学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体验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呢?本文以教學二年级“有趣的七巧板”一课为例,剖析“步步生趣、层层感悟、环环深入”等过程,着力改变数学课堂教学的方式,使学生的数学综合实践学习活动妙趣横生、富有意蕴,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所学的内容”“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  【关键词】小学数学 综合与
【摘要】体育教学方法的有效选择与恰当运用,是上好一堂体育课的关键。低年级的学生容易兴奋,有意注意的时间比较短,自制力和理解力相对较差,教师在教学中应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具体场景,利用一定的生活情节和模拟的情境来进行教学,以融“情”为核心,以立“境”为手段,通过创设主题式、片段式情境,激发学生对学习体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课教学和训练的有效性。  【关键词】低年级
[摘要]用“生活教育”理念指导音乐教学,可使生活元素音乐化,音乐问题生活化。教师可引导学生聆听各种声音,感受声音的韵律美;在课堂中模仿生活中的声音,体会声音的节奏美;通过创造最美和声,引导学生在音乐课堂中表现最和谐的声音,逐步提高音乐鉴赏能力。让学生积极参与各种音乐活动,用美的声音陶冶性情。  [关键词]生活教育 音乐教学 美的声音  生活中音乐无处不在,音乐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用陶行知
阅读,承载着发展学生思维、培养阅读习惯、培育语文品性教育的功能。时下,许多带着功利性和营利性的“阅读”融入学生视野,让小学生在阅读方面迷失了方向,降低了阅读质量。儿童视角下如何在“大阅读”环境中进行阅读优化,发挥“阅读育人”的功能,是小学语文教育更为关心的话题。文章从阅读环境、资源、活动、方法、评价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优化环境,促进阅读  苏霍姆林斯曾经说过“要创造爱书和尊重书的氛围,要对书
当职业教育者运用教育学(pedagogy)一词时,常常仅指代教学(teaching),词典也是这样来解释pedagogy的。Pedagoue一词源自希腊语,原来指的不是老师,而是担任监护任务的奴隶或卫士,其职责是指引(agogos)孩子(paides)去上学。为什么希腊人把陪伴孩子的任务看作pedagogy而将其与教学区分开来呢?我们将教学等同于pedagogy是错误的吗?抑或这个问题根本就无关紧
【摘要】学校提供给学生自主选择的学习内容,积极探索拓展性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和共享机制。本文以“皮皮讲堂”与“幸福绘本剧”这两门课程为案例,深入探索如何在拓展性课程学习中,真正实现让学生做主,以提升学生学习幸福感,让参与其中的每一位学生获得了富有意义感的成长,同时突出拓展性课程的兴趣性、活动性、层次性和选择性,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关键词】让学生做主 拓展性课程 “皮皮讲堂” “幸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