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消除或减轻失眠,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临床上常用药物治疗,长期服用安眠药物易引起药物依赖性、不良反应等问题,为改善患者症状,减少安眠片的不良反应。在此介绍中药足浴对中风后失眠的影响,中药足浴具有镇静作用,能使入睡快、睡眠总时间延长和睡眠效率提高,其方法简便,疗效显著,且安全可靠无副作用[1]。在此分别对失眠概述、中药足浴对失眠的作用机制、护理及与其他中医操作联合使用的护理做以下综述。
关键词:中风;中药足浴;失眠;护理
前言
中风后失眠是中风常见的并发症,研究表明,在缺血性中风患者中57.6%的患者伴失眠症状,37.5%的患者符合DSM-IV诊断标准[2]。长期失眠会加速衰老;诱发抑郁、焦虑等情绪功能障碍;反复形成恶性循环,导致精神分裂,如不及时予以干预,不但影响疾病康复和患者生活质量,同时还会加重中风的常见危险因素如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症状[3],使病情加重,而改善睡眠有利于中风患者的康复[4]。关于足部的养生研究早在两千年前《黄帝内经》就有记载,“阴脉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谓经脉之行,三经皆起于足”。即足部是三阴经的起点,三阳经的终点,足掌有300 多处穴位,67 个反射区,人体的五脏六腑在脚上都有相应的投影。通过对足部的浸洗和按摩可起到治疗相应脏器疾病的目的,失眠病位在心,涉及脾、胃、肝、胆、肾等脏腑。睡眠由心神所主,神安则寐。神安需阴血充养、卫气充和、肝气调达、心肾相济,以维持气血阴阳的调和,使阴阳相交,睡眠正常。通过刺激这些部位可达到疏通经络、调整脏腑、运行气血、防治疾病的目的。皮质下、心、脾、肾、肝、神门、交感共用,可宁心安神、健脾益肾、疏肝理气,对失眠的治疗可达标本兼治之功。
1.失眠概述
1.1失眠定义
失眠是指无法入睡或无法保持睡眠状态,导致睡眠不足。又称入睡和维持睡眠障碍(DlMS),为各种原因引起入睡困难、睡眠深度或频度过短、早醒及睡眠时间不足或质量差等,是一种常见病[5]。在中医上称为不寐,是脏腑功能紊乱,气血亏虚,阴阳失调,导致不能获得正常睡眠[6]。
1.2中风后失眠的原因
抑郁为脑卒中患者失眠最常见原因,患者因担心医疗经济无保障、肢体及语言致残及家属关心不够等,出现焦虑、恐惧、悲观、自怜的消极情绪,导致失眠;因瘫痪致肢体痛影响睡眠;因脑卒中后大小便失禁或合并糖尿病、前列腺肥大夜尿增多造成睡眠中断等病理生理因素;因医院和病房环境的陌生而失眠;长期服用成瘾性和耐药性安眠药,或突然停药所致反跳性失眠等[7]。
2.中药足浴对失眠的作用机制
根据中医经络穴原理,人的五脏六腑在足上都有相应的穴位,足三阴经起于足,足三阳止于足,双足穴位连接人体内外经络脏腑。足浴治疗是传统中医外治法,能使药物的有效成分借助药力和热力,直接透皮入穴,作用于穴位、经络、脏腑等起到整体效应,发挥其药物的归经功效,从而振奋阳气,沟通表里,促使腠理疏通,脉络调和,气血运行。因此,足浴疗法通过辨证施护,调节脏腑功能,是机体内、外环境趋向平衡,阴阳平衡,阴阳调和,则神安而眠[8]。
3.护理
3.1单纯足浴疗法对失眠的护理
3.1.1方法:安排患者坐以适当位置,做好中药足浴的相关知识,备齐用物将一次性塑料袋套于泡脚桶上,倒入1500~ 2000m l温水,保持温度使之保持38-40度,然后将中药100m l溶于其中,温度达到38度将使双足放入药物中,泡洗双足20~ 30m in,至下肢及背部微有汗出,结束后擦干双足[9]。
3.1.2护理要点:(1)饭后不能立即进行足浴,以免影响消化,因为足浴可加强胃肠蠕动。(2)足浴前应对患者进行心理调护,详细解释足浴的作用及方法,以取得患者的配合。(3)病室坏境宜安静舒适,温湿度适宜,不要直接吹风,最好配以柔和的灯光和音乐,让患者心旷神怡,精神放松。(4)水温保持温热,尤其糖尿病患者浸泡水温不宜太高。足部皮肤皲裂者水温也不宜太高,泡洗后擦干应涂上凡士林等。(5)冬天应在膝盖上加盖大毛巾保暖,关闭门窗以免受凉。(6)足浴过程中应加强病情观察,注意患者神志、面色、汗出等情况,发现异常立即停止并报告医生。
3.1.3注意事项:(1)注意卫生。(2)水温不低于37℃不高于50℃。(3)泡脚的时间不能太长,可能会造成其他部位的相对缺血。(4)凡烧伤、脓疱疮、水痘、麻疹及足部外伤者不宜足浴。(5)在泡脚时和泡脚后应注意观察足部是否发红、瘙痒,可能是过敏反应,应停止使用。
3.1.4结果
足部踝关节以下有60多个穴位[10],连接人体内部经络,足浴时药物的有效成分,在适当的温度下,经过时间渗入足部皮肤,促进其血管扩张,调节植物神经系统,使脑抑制过程增强,从而产生镇静作用,所以通过足浴能达到通经活络、养心安神的作用,提高睡眠效率[9]。
3.2中医操作联合护理
3.2.1中药足浴联合足底按摩
中药足浴配合足底按摩治疗失眠具有明显效果[11]根据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的治疗原则,先按摩全足,再重点加按相应的反射区。主要加强(重手法刺激)部位为大脑、小脑脑干、脑垂体、心、肾、肾上腺、输尿管、尿道、额窦、三叉神经、太阳神经丛、腹腔神经丛及双足失眠点等反射区,需20 min~ 25 min。其次依证型不同辨证加强配穴,心脾两虚型配心、脾、小肠等反射区(用补法);阴虚火旺型配心、肾、输尿管、膀胱等反射区(用补法);肝阴不足型配肝、胆穴;痰热内扰型配肺、大肠等反射区(用泻法);胃肠不和型配胃、脾、肠等反射区(用泻法);伴有高血压者,加强降压点的反射区。需10 min~ 15 m in。最后做心、神门、皮质下、交感、肾、输尿管、膀胱,需5 min~ 10 min。每个反射区按压2 min~ 5 min。每次操作时间为30 min~ 40 min。操作后嘱病人在30 min 内饮用温开水300 mL~ 500 mL,利于毒素的排出。进食前后30 min 内勿进行操作,感觉及行动迟钝者应有人陪同。每日治疗1 次,10 d为1 个治疗期,1 个月为1 个疗程,2 个疗程总结疗效。 3.2.2中药足浴联合耳穴压豆
中药足浴的基础上配合耳穴压豆治疗失眠效果好于单一中药汤剂足浴[12]。中医认为耳与经络关系密切,《灵枢·口问》篇:“耳者宗脉之所聚也”;“十二经脉上结于耳”。刺激耳穴可调节相关经络的功能,起到运行气血,调理阴阳脏腑的作用,从而达到治疗失眠的目的[13]。神门为心经原穴,可清心中郁热、养心阴、益心气;心主神明,耳部心穴可以宁心安神[14]。研究观察组所选耳穴神门、心、皮质下有交通心肾,宁心安神,调节自主神经功能之效,通过压豆耳穴,刺激耳部穴位,能有效地调节整个机体的功能,疏通经络,调和气血阴阳,可能通过刺激相关的神经核达到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从而使病理性的睡眠状态恢复正常。取耳穴贴依次贴于单侧神门区、心区、皮质下区及所选配穴,每穴按压1~2 min,按压的力量以有明显痛感但又不过分强烈为度,指导患者正确按压手法,嘱患者每天自行按压3~4 次,临睡前半小时再按压1 次。如有皮肤瘙痒、疼痛、溃烂、耳穴贴掉落等情况及时告知护士处理。夏季3~4 d 更换另一侧,冬季5~6 d 更换,20 d为 1 个疗程。
3.2.3中药足浴联合穴位贴敷
穴位贴敷能够有效地调节阴阳并进行激发经络之气,从而能够使得中药的药性直达病根,并有效地调节患者的脑部功能,从而达到镇静安神的功效。而且这种治疗方法在治疗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增加药效的时间,从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15]。穴位:双侧的三阴交和涌泉以及照海与内关穴。在患者睡前将制定的药膏贴敷在选取的穴位,并在次日早晨取下,每隔1 日治疗1 次,每周3次,4 周为1 个临床治疗疗程,连续治疗2 个疗程[16]。
4.结语
临床试验表明中药足浴能较好地改善中风后失眠症状,操作简便、安全无不良反应。若是联合其他中医操作,改善失眠症状更加明显,目前临床上因护士人员短缺、护士工作繁忙致使没有去按规定的时间去给患者按摩或者适时的指导,针对这个问题应该增加护理人员,提高护理质量;另外护士对中医知识的缺乏,这一点应该加强中医基础知识的学习;除此失眠大多数是精神因素所致,也是心病,所以中风后失眠的治疗还要结合心理,我们必须学习相关心理学知识来护理失眠患者。所以希望能制作一个更加专业的、更加完善的护理方案,给予患者们专业的失眠护理建议,更好地帮助患者的睡眠。
参考文献:
[1]张晓玲,官俏兵.中风患者的失眠问题调查[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5,38(5):324 - 325.
[2]Leppavuori,A.,Pohjasvaara,T.,Vataja,R.,et al. Insomnia in ischemicstroke patients[J]. Cerebrovasc Dis,2002,14(2):90.
[3]程云帆,蒋小玲,毛琳. 天麻钩藤饮加味配合艾司唑仑治疗肝阳上亢型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临床观察[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0(2):178 - 179.
[4]Terzoudi A,Vorvolakos T,Heliopoulos I,et al. Sleep architecture in stroke and relation to outcome[J]. Eur Neurol,2009,61(2):6 -22.
[5]世界卫生组织. ICD-10 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描述与诊断要点[M]. 范肖东,汪向东,于欣,等译.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106.
[6]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379.
[7]杨亚娟,席淑华,赵金娣.脑卒中患者失眠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10):751.
[8]郭润英.中医足浴辨证治疗失眠36例[J].中医外治杂志,2005,14(6):25.
[9]徐清玲.失眠的中药足浴护理体会[J].湖南中医杂志,2008,24(2):79-81
[11]干新华.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73,285.
[11]毕守红.中药足浴配合足底按摩治疗失眠的疗效观察与护理[J].护理研究.2011,25(5):1376.
[12]张菊如,杨雅红.耳穴压豆联合中药足浴治疗失眠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12,19(10B):59-60.
[13]王翔宇,霍永芳.单用耳穴贴压治疗失眠症总结与分析[J].上海针灸杂志,2007,26(4):47-48.
[14]谭清坡.针刺配穴位按摩治疗失眠症116 例[J].中国民间疗法,2012,20(6):27.
[15]吴向东.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失眠的临床效果探究[J].中医中药,2013,20(10):106-108.
[16]张敏,卞俊荣.辨证分型治疗类风湿关节炎[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2,26(5):61-62.
关键词:中风;中药足浴;失眠;护理
前言
中风后失眠是中风常见的并发症,研究表明,在缺血性中风患者中57.6%的患者伴失眠症状,37.5%的患者符合DSM-IV诊断标准[2]。长期失眠会加速衰老;诱发抑郁、焦虑等情绪功能障碍;反复形成恶性循环,导致精神分裂,如不及时予以干预,不但影响疾病康复和患者生活质量,同时还会加重中风的常见危险因素如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症状[3],使病情加重,而改善睡眠有利于中风患者的康复[4]。关于足部的养生研究早在两千年前《黄帝内经》就有记载,“阴脉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谓经脉之行,三经皆起于足”。即足部是三阴经的起点,三阳经的终点,足掌有300 多处穴位,67 个反射区,人体的五脏六腑在脚上都有相应的投影。通过对足部的浸洗和按摩可起到治疗相应脏器疾病的目的,失眠病位在心,涉及脾、胃、肝、胆、肾等脏腑。睡眠由心神所主,神安则寐。神安需阴血充养、卫气充和、肝气调达、心肾相济,以维持气血阴阳的调和,使阴阳相交,睡眠正常。通过刺激这些部位可达到疏通经络、调整脏腑、运行气血、防治疾病的目的。皮质下、心、脾、肾、肝、神门、交感共用,可宁心安神、健脾益肾、疏肝理气,对失眠的治疗可达标本兼治之功。
1.失眠概述
1.1失眠定义
失眠是指无法入睡或无法保持睡眠状态,导致睡眠不足。又称入睡和维持睡眠障碍(DlMS),为各种原因引起入睡困难、睡眠深度或频度过短、早醒及睡眠时间不足或质量差等,是一种常见病[5]。在中医上称为不寐,是脏腑功能紊乱,气血亏虚,阴阳失调,导致不能获得正常睡眠[6]。
1.2中风后失眠的原因
抑郁为脑卒中患者失眠最常见原因,患者因担心医疗经济无保障、肢体及语言致残及家属关心不够等,出现焦虑、恐惧、悲观、自怜的消极情绪,导致失眠;因瘫痪致肢体痛影响睡眠;因脑卒中后大小便失禁或合并糖尿病、前列腺肥大夜尿增多造成睡眠中断等病理生理因素;因医院和病房环境的陌生而失眠;长期服用成瘾性和耐药性安眠药,或突然停药所致反跳性失眠等[7]。
2.中药足浴对失眠的作用机制
根据中医经络穴原理,人的五脏六腑在足上都有相应的穴位,足三阴经起于足,足三阳止于足,双足穴位连接人体内外经络脏腑。足浴治疗是传统中医外治法,能使药物的有效成分借助药力和热力,直接透皮入穴,作用于穴位、经络、脏腑等起到整体效应,发挥其药物的归经功效,从而振奋阳气,沟通表里,促使腠理疏通,脉络调和,气血运行。因此,足浴疗法通过辨证施护,调节脏腑功能,是机体内、外环境趋向平衡,阴阳平衡,阴阳调和,则神安而眠[8]。
3.护理
3.1单纯足浴疗法对失眠的护理
3.1.1方法:安排患者坐以适当位置,做好中药足浴的相关知识,备齐用物将一次性塑料袋套于泡脚桶上,倒入1500~ 2000m l温水,保持温度使之保持38-40度,然后将中药100m l溶于其中,温度达到38度将使双足放入药物中,泡洗双足20~ 30m in,至下肢及背部微有汗出,结束后擦干双足[9]。
3.1.2护理要点:(1)饭后不能立即进行足浴,以免影响消化,因为足浴可加强胃肠蠕动。(2)足浴前应对患者进行心理调护,详细解释足浴的作用及方法,以取得患者的配合。(3)病室坏境宜安静舒适,温湿度适宜,不要直接吹风,最好配以柔和的灯光和音乐,让患者心旷神怡,精神放松。(4)水温保持温热,尤其糖尿病患者浸泡水温不宜太高。足部皮肤皲裂者水温也不宜太高,泡洗后擦干应涂上凡士林等。(5)冬天应在膝盖上加盖大毛巾保暖,关闭门窗以免受凉。(6)足浴过程中应加强病情观察,注意患者神志、面色、汗出等情况,发现异常立即停止并报告医生。
3.1.3注意事项:(1)注意卫生。(2)水温不低于37℃不高于50℃。(3)泡脚的时间不能太长,可能会造成其他部位的相对缺血。(4)凡烧伤、脓疱疮、水痘、麻疹及足部外伤者不宜足浴。(5)在泡脚时和泡脚后应注意观察足部是否发红、瘙痒,可能是过敏反应,应停止使用。
3.1.4结果
足部踝关节以下有60多个穴位[10],连接人体内部经络,足浴时药物的有效成分,在适当的温度下,经过时间渗入足部皮肤,促进其血管扩张,调节植物神经系统,使脑抑制过程增强,从而产生镇静作用,所以通过足浴能达到通经活络、养心安神的作用,提高睡眠效率[9]。
3.2中医操作联合护理
3.2.1中药足浴联合足底按摩
中药足浴配合足底按摩治疗失眠具有明显效果[11]根据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的治疗原则,先按摩全足,再重点加按相应的反射区。主要加强(重手法刺激)部位为大脑、小脑脑干、脑垂体、心、肾、肾上腺、输尿管、尿道、额窦、三叉神经、太阳神经丛、腹腔神经丛及双足失眠点等反射区,需20 min~ 25 min。其次依证型不同辨证加强配穴,心脾两虚型配心、脾、小肠等反射区(用补法);阴虚火旺型配心、肾、输尿管、膀胱等反射区(用补法);肝阴不足型配肝、胆穴;痰热内扰型配肺、大肠等反射区(用泻法);胃肠不和型配胃、脾、肠等反射区(用泻法);伴有高血压者,加强降压点的反射区。需10 min~ 15 m in。最后做心、神门、皮质下、交感、肾、输尿管、膀胱,需5 min~ 10 min。每个反射区按压2 min~ 5 min。每次操作时间为30 min~ 40 min。操作后嘱病人在30 min 内饮用温开水300 mL~ 500 mL,利于毒素的排出。进食前后30 min 内勿进行操作,感觉及行动迟钝者应有人陪同。每日治疗1 次,10 d为1 个治疗期,1 个月为1 个疗程,2 个疗程总结疗效。 3.2.2中药足浴联合耳穴压豆
中药足浴的基础上配合耳穴压豆治疗失眠效果好于单一中药汤剂足浴[12]。中医认为耳与经络关系密切,《灵枢·口问》篇:“耳者宗脉之所聚也”;“十二经脉上结于耳”。刺激耳穴可调节相关经络的功能,起到运行气血,调理阴阳脏腑的作用,从而达到治疗失眠的目的[13]。神门为心经原穴,可清心中郁热、养心阴、益心气;心主神明,耳部心穴可以宁心安神[14]。研究观察组所选耳穴神门、心、皮质下有交通心肾,宁心安神,调节自主神经功能之效,通过压豆耳穴,刺激耳部穴位,能有效地调节整个机体的功能,疏通经络,调和气血阴阳,可能通过刺激相关的神经核达到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从而使病理性的睡眠状态恢复正常。取耳穴贴依次贴于单侧神门区、心区、皮质下区及所选配穴,每穴按压1~2 min,按压的力量以有明显痛感但又不过分强烈为度,指导患者正确按压手法,嘱患者每天自行按压3~4 次,临睡前半小时再按压1 次。如有皮肤瘙痒、疼痛、溃烂、耳穴贴掉落等情况及时告知护士处理。夏季3~4 d 更换另一侧,冬季5~6 d 更换,20 d为 1 个疗程。
3.2.3中药足浴联合穴位贴敷
穴位贴敷能够有效地调节阴阳并进行激发经络之气,从而能够使得中药的药性直达病根,并有效地调节患者的脑部功能,从而达到镇静安神的功效。而且这种治疗方法在治疗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增加药效的时间,从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15]。穴位:双侧的三阴交和涌泉以及照海与内关穴。在患者睡前将制定的药膏贴敷在选取的穴位,并在次日早晨取下,每隔1 日治疗1 次,每周3次,4 周为1 个临床治疗疗程,连续治疗2 个疗程[16]。
4.结语
临床试验表明中药足浴能较好地改善中风后失眠症状,操作简便、安全无不良反应。若是联合其他中医操作,改善失眠症状更加明显,目前临床上因护士人员短缺、护士工作繁忙致使没有去按规定的时间去给患者按摩或者适时的指导,针对这个问题应该增加护理人员,提高护理质量;另外护士对中医知识的缺乏,这一点应该加强中医基础知识的学习;除此失眠大多数是精神因素所致,也是心病,所以中风后失眠的治疗还要结合心理,我们必须学习相关心理学知识来护理失眠患者。所以希望能制作一个更加专业的、更加完善的护理方案,给予患者们专业的失眠护理建议,更好地帮助患者的睡眠。
参考文献:
[1]张晓玲,官俏兵.中风患者的失眠问题调查[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5,38(5):324 - 325.
[2]Leppavuori,A.,Pohjasvaara,T.,Vataja,R.,et al. Insomnia in ischemicstroke patients[J]. Cerebrovasc Dis,2002,14(2):90.
[3]程云帆,蒋小玲,毛琳. 天麻钩藤饮加味配合艾司唑仑治疗肝阳上亢型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临床观察[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0(2):178 - 179.
[4]Terzoudi A,Vorvolakos T,Heliopoulos I,et al. Sleep architecture in stroke and relation to outcome[J]. Eur Neurol,2009,61(2):6 -22.
[5]世界卫生组织. ICD-10 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描述与诊断要点[M]. 范肖东,汪向东,于欣,等译.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106.
[6]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379.
[7]杨亚娟,席淑华,赵金娣.脑卒中患者失眠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10):751.
[8]郭润英.中医足浴辨证治疗失眠36例[J].中医外治杂志,2005,14(6):25.
[9]徐清玲.失眠的中药足浴护理体会[J].湖南中医杂志,2008,24(2):79-81
[11]干新华.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73,285.
[11]毕守红.中药足浴配合足底按摩治疗失眠的疗效观察与护理[J].护理研究.2011,25(5):1376.
[12]张菊如,杨雅红.耳穴压豆联合中药足浴治疗失眠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12,19(10B):59-60.
[13]王翔宇,霍永芳.单用耳穴贴压治疗失眠症总结与分析[J].上海针灸杂志,2007,26(4):47-48.
[14]谭清坡.针刺配穴位按摩治疗失眠症116 例[J].中国民间疗法,2012,20(6):27.
[15]吴向东.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失眠的临床效果探究[J].中医中药,2013,20(10):106-108.
[16]张敏,卞俊荣.辨证分型治疗类风湿关节炎[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2,26(5):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