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阵令人揪心的不祥爆炸声,
一次走过场似的考古发掘。
一座到处透着蹊跷的巨大古墓,
一批终见天日的——
河南省上蔡县是古代蔡国的都城所在地,至今仍然保存有高大的夯土城墙。因此在故城周围,极有可能埋着古蔡国的王族墓葬。在距蔡都故城不远的郭庄村,村民们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半夜里常听到巨大的爆炸声。第二天,村子周边就会出现一些像红薯窖似的直上直下深深的洞穴,尤其在村东面一处叫“王金鼎”的地势最高的土岗上最多。这片土岗格外引人“垂青”的原因,就是相传在这片高岗的地下,埋葬着古代的一位王,王的墓中藏着他的金鼎(图1)……
疯狂的盗掘引起了河南省文物部门的关注,2005年5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专家马俊才带领考古队赶到郭庄。经过对土岗附近区域的初步钻探并对取上来的土样进行仔细分析,马俊才认定土岗下面应该是一处春秋战国时期的高等级墓葬。他曾经在这个地区发掘过不少同时期的墓葬,但如此庞大属王陵规格的墓葬还是第一次见到。遗憾的是,这里布满了盗墓贼留下的大小盗洞。这意味着考古队此行将是一桩费力不讨好、无功甚至无果的苦差事,因为被贪婪的盗墓贼光顾过的墓葬基本已被洗劫一空。所谓发掘,只不过是走走程序聊尽人事捡捡盗墓贼的漏儿罢了,考古学界几乎没有人愿意去发掘一座被盗墓贼屡次盗窃过的墓葬。
马俊才打算:速战速决,赶在雨季到来之前结束这次几乎毫无希望的考古行动。
探铲从墓中带上来的沙子,经比较与周边自然环境中的沙子截然不同。这说明墓中的沙子是有意人为的
积沙大墓
一天,马俊才与一些从附近村庄雇用的参加前期发掘工作的农民闲谈中,了解到一个令他颇感意外的情况:在这座古墓里面,埋的不是土,而是沙子。这条消息让马俊才感到困惑不解,在他长期的考古工作中,曾经挖掘过上万个古代墓葬,但是用沙子来埋葬墓穴的方式他还从未遇见过(图2)。于是,马俊才立即让考古队员再次进行了钻探。果然,探铲从下面带上来的是细沙,而且这种沙与古墓旁边河道中的沙子截然不同。
这种奇怪的现象令马俊才感到十分好奇,在查阅了大量考古资料后马俊才发现这种与众不同的埋葬方式叫作积沙墓,此前仅出现一例,即河南辉县发掘出的战国时期魏国王室的墓葬。所谓积沙墓,是为了对付盗墓贼所采用的一种特殊的埋葬方式。人们用细沙填埋墓室,再在沙中埋上巨大的石块,由于细沙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加上石块的重量,很容易塌方将盗洞掩埋,甚至把盗墓贼砸死砸伤。因此,盗墓者无法通过挖掘地道的方式进入墓室盗窃(图3)。但是由于积石积沙墓建造起来工程浩大,如果不是掌握巨大权力和财富的人,是无法建造这种墓葬的。如果郭庄古墓真的是一座积沙墓的话,那么它的主人生前一定拥有非同一般的显赫地位,而采用这种防盗的埋葬方式,说明里面一定埋藏有令人期待的宝藏!这一发现令在场的人无不憋足了一股劲,发掘速度明显地加快了。
很快,墓葬的外形初步显露出来了:这是一座东向的甲字形大墓,东西长27米,南北宽17米,有一条长长的墓道(图4)。当挖掘到封土以下四五米深处时,沙子出现了,几乎就在同一个高度,北部和西部也发现了积沙。马俊才惊喜万分,毫无疑问这是一座积沙大墓。据史料记载:公元前11世纪周代商而分封天下,武王的弟弟蔡叔度被封于蔡,子孙相传享国500余年。可是,蔡王室墓地已在蔡国故城之外被发现,不可能在其他地方再单独出现一个国君的墓葬。那么,这座高规格的积沙大墓会是谁的呢?
无主之疑
接下来的发掘中,墓葬的东部一直没有发现沙面,这让马俊才感到一丝不安。直到墓室上方的土层被清理干净以后,马俊才的不安终于得到验证,一个令人震惊的景象呈现在人们面前:在墓室的东部出现了大面积的黑土,还发现了东汉时期的遗留物。在整个墓室东部共发现了7个汉代盗洞,其中一个盗洞通过用木板架设巷道的方式已经穿透墓壁进入了墓内,这种盗墓方式显然是为了对付墓中的流沙而设计的。这意味着最不可能发生的情况还是发生了:在东汉,盗墓者几乎挖空了墓室东部的积沙,对这座大墓进行了大揭顶式的毁灭性盗掘(图5)。好在墓室西部的沙层面还相当的平整,这似乎可以推断墓室西部还没有受到盗墓贼的破坏。因为墓道口朝向东方,所以西部应该是放置墓主人棺椁的位置,如果那一部分没有被盗的话,就像马俊才在挖掘过程中反复对工人们讲的:这个墓即便只剩下了一个角,出土的文物都是很可观的。因为它的级别在诸侯墓中是最高等级的,不然不可能使用这种埋葬的方式。于是,西部便成了忐忑不安的人们的希望所在,主攻的方向。
可是,当工人们清理的深度已经低于墓道口约10米时,或者说加上墓葬封土的高度已经深入地下将近20米时,人们还是没有发现棺椁的影子。根据马俊才发掘同时期墓葬的经验,这个深度无论如何也应该到达棺椁的位置了。出现这种意外的情况只能有两种可能:一是墓主人的棺椁还在更深的沙层下面:再就是这是一座假墓、是疑冢,墓中根本就没有埋葬墓主人的棺椁。就像史籍上记载的,曹操为了防人对他篡汉泄愤或盗墓取宝,故设72疑冢;包公为防仇家报复做了2l口棺材同时出殡,目的是混淆视听,让盗墓贼无从下手或徒劳无功。
就在马俊才疑惑不解的时候,工人们在接近墓室中部的地方清理出两个不起眼的小箱子,里面既没有尸骸也没有贵重陪葬物。显然,它不可能是这座巨大墓葬主人的真正棺椁。
难道墓中真的没有埋葬墓主人的尸骨而只是迷惑盗墓贼的一个假墓吗?如此浩大的一个造墓工程,只是古人精心设计的一个骗局吗?如果真的是那样,那么这个墓葬的设计者是谁,他为什么要煞费苦心地设置这样一个千古骗局呢?
执着见功
发掘工作进行了两个多月,马上就要进入雨季了,但是墓室里面的沙层并没有到底的迹象。马俊才心里也开始嘀咕还有没有继续发掘的必要,但他最终还是决定无论如何也要把沙子清理干净再下结论。
就在这时,工人们在清理沙土时突然发现沙面上印有很多红色的图案,这样的图案正是战国时期贵族墓葬棺椁上常用的装饰,沙子中还不时出现一些金箔,这让所有人都感到兴奋不已,这些现象至少说明,在更深的沙层下面还隐藏着人们不曾预知的东西(图6)。经过仔细清理,先是一些车马器的散碎零件,再是一个巨大的长方形椁室显露出来。虽然木制的椁板已经腐朽塌陷,但仍然可以看出清晰的轮廓。马俊才这时已能断定:这座古墓不是假墓,而是一座按高规格防盗要求设计诡异的高等级墓葬。
工人们继续清理墓室东部。当椁室东部的沙土被清理干净以后,大大小小的青铜器堆满了墓室东部,虽然大都破烂不堪,但是无论从数量还是个体的精致程度上'者B可以看出这个墓葬的规格非同一般(图7)。当人们小心翼翼地打开主棺时,马 俊才在内找到了一把玉柄青铜剑和一把装饰美玉的铜削,但出人意料的是,这把剑的主人却不见踪影,只有半个破碎的头骨(图8)……
在屡遭盗掘的古墓中找到如此多的劫后宝藏,挖掘工作圆满结束。可是,马俊才最想破解的谜题还没有答案。就是在这座奇特的墓葬里面,埋葬的究竟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物——
他是谁?
根据墓的形制及出土文物与以往考古发掘中出土的文物进行对比,马俊才认定这是一座楚墓。因为墓中出土的一对制作十分精良的青铜方壶与1978年在河南淅川下寺一个楚国王子的墓葬中发现的一对方壶极其相似,而那些刻满了龙纹的金箔片拼接复原后的图案也与淅川下寺楚国王子墓葬内发现的装饰图案一模一样……再根据墓内发现的大量兵器以及主棺内墓主人的那柄佩剑,这把青铜剑虽然断为三截,但剑刃依然十分锋利,不应该只是一种装饰品,很可能具有实战的用途。据此马俊才推测,墓主人可能是一位楚国将军。可是,楚国将军怎么会跑到蔡国来呢?史料记载:公元前531年春天,楚灵王派自己的弟弟公子弃疾率领大军灭蔡,继而在蔡地设县,公子弃疾也就受封成为第一代蔡公。假如马俊才的推测成立,那么,墓主人应是春秋战国相交之际楚灭蔡后镇守北方边陲的一位重要人物,而且这个人还可能与楚王有着某种特殊的关系。
但是由于古墓多次被盗,马俊才并没有找到一件可以直接证明墓主人身份的器物。于是。马俊才又开始从那些青铜器上寻找突破点。因为在一些重要的青铜器上,古人经常会刻上铭文来记述事件。经过仔细观察,马俊才在青铜方壶的壶腹里发现了一些铭文,其中提到了一个名字——竞孙××又在一件青铜浴缶的盖上找到了一个令人费解的名字——曾侯舆(图9)。可是,当年曾国与上蔡地区相距遥远,曾侯的用器怎么会到了楚国的墓葬里呢?鉴于在战国时代,诸侯国之间互赠礼物是常有的事情。因此经专家“会诊”,对这一现象做出了一个推测:当年曾国曾一度依附于楚国,可能是出于某种原因,曾侯舆把自己的浴缶送给了这座墓的墓主人。而作为一个国君,曾侯舆所赠送礼物的对象,也一定是楚国位高权重的人物。那么掩埋于黄沙之下的这位神秘人物到底是谁,也就是说方壶铭文中的那个“竞孙××”又究竟是谁呢?根据他的墓葬与淅川下寺的楚国王子墓有太多的相似之处,他的身份极有可能也是一位王子。但是即使是楚王的墓葬,也没有采取如此大规模的积沙积石来防盗,这种反常的现象又该如何解释呢?
马俊才接下来继续大量翻阅资料。一天,他突然发现:在传世的青铜器里面,有一件叫“竞钟”的,上面的“竞”字与积沙墓方壶上的“竞”字写法几乎一样,当时,有专家对这个“竞”字进行过考证,认为这个“竞”字指的是楚平王,也就是第一代蔡公公子弃疾,他死后谥号为“竞”。那么,假如这个“竞孙”是一种标榜王族身份的称呼,积沙墓的主人可能就是做过蔡公的楚平王的后代(图10)。
(10)竞钟。“竞孙XX”铭文经与上面的铭文进行比照,墓主人的身份终于有了一个较合理的推解
按照这个思路,如果说“竞孙”是楚平王的孙子,那么他就是一位王子,这个墓葬与楚国王子墓葬的诸多相似就得到了合理的解释;而作为王族后代,积沙墓的墓主人被派到他的祖先曾经做蔡公的地方担任相同的职位也是完全有可能的,一个小国的国君曾侯向他赠送礼物也就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
至于这位竞孙之所以要处心积虑地修这座积沙大墓,马俊才根据历史记载分析认为:他可能是受到了楚平王被伍子胥掘坟鞭尸下场的刺激。因此,他想用这种方式,为自己建造一个永远不受侵扰的地下世界。
一次走过场似的考古发掘。
一座到处透着蹊跷的巨大古墓,
一批终见天日的——
河南省上蔡县是古代蔡国的都城所在地,至今仍然保存有高大的夯土城墙。因此在故城周围,极有可能埋着古蔡国的王族墓葬。在距蔡都故城不远的郭庄村,村民们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半夜里常听到巨大的爆炸声。第二天,村子周边就会出现一些像红薯窖似的直上直下深深的洞穴,尤其在村东面一处叫“王金鼎”的地势最高的土岗上最多。这片土岗格外引人“垂青”的原因,就是相传在这片高岗的地下,埋葬着古代的一位王,王的墓中藏着他的金鼎(图1)……
疯狂的盗掘引起了河南省文物部门的关注,2005年5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专家马俊才带领考古队赶到郭庄。经过对土岗附近区域的初步钻探并对取上来的土样进行仔细分析,马俊才认定土岗下面应该是一处春秋战国时期的高等级墓葬。他曾经在这个地区发掘过不少同时期的墓葬,但如此庞大属王陵规格的墓葬还是第一次见到。遗憾的是,这里布满了盗墓贼留下的大小盗洞。这意味着考古队此行将是一桩费力不讨好、无功甚至无果的苦差事,因为被贪婪的盗墓贼光顾过的墓葬基本已被洗劫一空。所谓发掘,只不过是走走程序聊尽人事捡捡盗墓贼的漏儿罢了,考古学界几乎没有人愿意去发掘一座被盗墓贼屡次盗窃过的墓葬。
马俊才打算:速战速决,赶在雨季到来之前结束这次几乎毫无希望的考古行动。
探铲从墓中带上来的沙子,经比较与周边自然环境中的沙子截然不同。这说明墓中的沙子是有意人为的
积沙大墓
一天,马俊才与一些从附近村庄雇用的参加前期发掘工作的农民闲谈中,了解到一个令他颇感意外的情况:在这座古墓里面,埋的不是土,而是沙子。这条消息让马俊才感到困惑不解,在他长期的考古工作中,曾经挖掘过上万个古代墓葬,但是用沙子来埋葬墓穴的方式他还从未遇见过(图2)。于是,马俊才立即让考古队员再次进行了钻探。果然,探铲从下面带上来的是细沙,而且这种沙与古墓旁边河道中的沙子截然不同。
这种奇怪的现象令马俊才感到十分好奇,在查阅了大量考古资料后马俊才发现这种与众不同的埋葬方式叫作积沙墓,此前仅出现一例,即河南辉县发掘出的战国时期魏国王室的墓葬。所谓积沙墓,是为了对付盗墓贼所采用的一种特殊的埋葬方式。人们用细沙填埋墓室,再在沙中埋上巨大的石块,由于细沙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加上石块的重量,很容易塌方将盗洞掩埋,甚至把盗墓贼砸死砸伤。因此,盗墓者无法通过挖掘地道的方式进入墓室盗窃(图3)。但是由于积石积沙墓建造起来工程浩大,如果不是掌握巨大权力和财富的人,是无法建造这种墓葬的。如果郭庄古墓真的是一座积沙墓的话,那么它的主人生前一定拥有非同一般的显赫地位,而采用这种防盗的埋葬方式,说明里面一定埋藏有令人期待的宝藏!这一发现令在场的人无不憋足了一股劲,发掘速度明显地加快了。
很快,墓葬的外形初步显露出来了:这是一座东向的甲字形大墓,东西长27米,南北宽17米,有一条长长的墓道(图4)。当挖掘到封土以下四五米深处时,沙子出现了,几乎就在同一个高度,北部和西部也发现了积沙。马俊才惊喜万分,毫无疑问这是一座积沙大墓。据史料记载:公元前11世纪周代商而分封天下,武王的弟弟蔡叔度被封于蔡,子孙相传享国500余年。可是,蔡王室墓地已在蔡国故城之外被发现,不可能在其他地方再单独出现一个国君的墓葬。那么,这座高规格的积沙大墓会是谁的呢?
无主之疑
接下来的发掘中,墓葬的东部一直没有发现沙面,这让马俊才感到一丝不安。直到墓室上方的土层被清理干净以后,马俊才的不安终于得到验证,一个令人震惊的景象呈现在人们面前:在墓室的东部出现了大面积的黑土,还发现了东汉时期的遗留物。在整个墓室东部共发现了7个汉代盗洞,其中一个盗洞通过用木板架设巷道的方式已经穿透墓壁进入了墓内,这种盗墓方式显然是为了对付墓中的流沙而设计的。这意味着最不可能发生的情况还是发生了:在东汉,盗墓者几乎挖空了墓室东部的积沙,对这座大墓进行了大揭顶式的毁灭性盗掘(图5)。好在墓室西部的沙层面还相当的平整,这似乎可以推断墓室西部还没有受到盗墓贼的破坏。因为墓道口朝向东方,所以西部应该是放置墓主人棺椁的位置,如果那一部分没有被盗的话,就像马俊才在挖掘过程中反复对工人们讲的:这个墓即便只剩下了一个角,出土的文物都是很可观的。因为它的级别在诸侯墓中是最高等级的,不然不可能使用这种埋葬的方式。于是,西部便成了忐忑不安的人们的希望所在,主攻的方向。
可是,当工人们清理的深度已经低于墓道口约10米时,或者说加上墓葬封土的高度已经深入地下将近20米时,人们还是没有发现棺椁的影子。根据马俊才发掘同时期墓葬的经验,这个深度无论如何也应该到达棺椁的位置了。出现这种意外的情况只能有两种可能:一是墓主人的棺椁还在更深的沙层下面:再就是这是一座假墓、是疑冢,墓中根本就没有埋葬墓主人的棺椁。就像史籍上记载的,曹操为了防人对他篡汉泄愤或盗墓取宝,故设72疑冢;包公为防仇家报复做了2l口棺材同时出殡,目的是混淆视听,让盗墓贼无从下手或徒劳无功。
就在马俊才疑惑不解的时候,工人们在接近墓室中部的地方清理出两个不起眼的小箱子,里面既没有尸骸也没有贵重陪葬物。显然,它不可能是这座巨大墓葬主人的真正棺椁。
难道墓中真的没有埋葬墓主人的尸骨而只是迷惑盗墓贼的一个假墓吗?如此浩大的一个造墓工程,只是古人精心设计的一个骗局吗?如果真的是那样,那么这个墓葬的设计者是谁,他为什么要煞费苦心地设置这样一个千古骗局呢?
执着见功
发掘工作进行了两个多月,马上就要进入雨季了,但是墓室里面的沙层并没有到底的迹象。马俊才心里也开始嘀咕还有没有继续发掘的必要,但他最终还是决定无论如何也要把沙子清理干净再下结论。
就在这时,工人们在清理沙土时突然发现沙面上印有很多红色的图案,这样的图案正是战国时期贵族墓葬棺椁上常用的装饰,沙子中还不时出现一些金箔,这让所有人都感到兴奋不已,这些现象至少说明,在更深的沙层下面还隐藏着人们不曾预知的东西(图6)。经过仔细清理,先是一些车马器的散碎零件,再是一个巨大的长方形椁室显露出来。虽然木制的椁板已经腐朽塌陷,但仍然可以看出清晰的轮廓。马俊才这时已能断定:这座古墓不是假墓,而是一座按高规格防盗要求设计诡异的高等级墓葬。
工人们继续清理墓室东部。当椁室东部的沙土被清理干净以后,大大小小的青铜器堆满了墓室东部,虽然大都破烂不堪,但是无论从数量还是个体的精致程度上'者B可以看出这个墓葬的规格非同一般(图7)。当人们小心翼翼地打开主棺时,马 俊才在内找到了一把玉柄青铜剑和一把装饰美玉的铜削,但出人意料的是,这把剑的主人却不见踪影,只有半个破碎的头骨(图8)……
在屡遭盗掘的古墓中找到如此多的劫后宝藏,挖掘工作圆满结束。可是,马俊才最想破解的谜题还没有答案。就是在这座奇特的墓葬里面,埋葬的究竟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物——
他是谁?
根据墓的形制及出土文物与以往考古发掘中出土的文物进行对比,马俊才认定这是一座楚墓。因为墓中出土的一对制作十分精良的青铜方壶与1978年在河南淅川下寺一个楚国王子的墓葬中发现的一对方壶极其相似,而那些刻满了龙纹的金箔片拼接复原后的图案也与淅川下寺楚国王子墓葬内发现的装饰图案一模一样……再根据墓内发现的大量兵器以及主棺内墓主人的那柄佩剑,这把青铜剑虽然断为三截,但剑刃依然十分锋利,不应该只是一种装饰品,很可能具有实战的用途。据此马俊才推测,墓主人可能是一位楚国将军。可是,楚国将军怎么会跑到蔡国来呢?史料记载:公元前531年春天,楚灵王派自己的弟弟公子弃疾率领大军灭蔡,继而在蔡地设县,公子弃疾也就受封成为第一代蔡公。假如马俊才的推测成立,那么,墓主人应是春秋战国相交之际楚灭蔡后镇守北方边陲的一位重要人物,而且这个人还可能与楚王有着某种特殊的关系。
但是由于古墓多次被盗,马俊才并没有找到一件可以直接证明墓主人身份的器物。于是。马俊才又开始从那些青铜器上寻找突破点。因为在一些重要的青铜器上,古人经常会刻上铭文来记述事件。经过仔细观察,马俊才在青铜方壶的壶腹里发现了一些铭文,其中提到了一个名字——竞孙××又在一件青铜浴缶的盖上找到了一个令人费解的名字——曾侯舆(图9)。可是,当年曾国与上蔡地区相距遥远,曾侯的用器怎么会到了楚国的墓葬里呢?鉴于在战国时代,诸侯国之间互赠礼物是常有的事情。因此经专家“会诊”,对这一现象做出了一个推测:当年曾国曾一度依附于楚国,可能是出于某种原因,曾侯舆把自己的浴缶送给了这座墓的墓主人。而作为一个国君,曾侯舆所赠送礼物的对象,也一定是楚国位高权重的人物。那么掩埋于黄沙之下的这位神秘人物到底是谁,也就是说方壶铭文中的那个“竞孙××”又究竟是谁呢?根据他的墓葬与淅川下寺的楚国王子墓有太多的相似之处,他的身份极有可能也是一位王子。但是即使是楚王的墓葬,也没有采取如此大规模的积沙积石来防盗,这种反常的现象又该如何解释呢?
马俊才接下来继续大量翻阅资料。一天,他突然发现:在传世的青铜器里面,有一件叫“竞钟”的,上面的“竞”字与积沙墓方壶上的“竞”字写法几乎一样,当时,有专家对这个“竞”字进行过考证,认为这个“竞”字指的是楚平王,也就是第一代蔡公公子弃疾,他死后谥号为“竞”。那么,假如这个“竞孙”是一种标榜王族身份的称呼,积沙墓的主人可能就是做过蔡公的楚平王的后代(图10)。
(10)竞钟。“竞孙XX”铭文经与上面的铭文进行比照,墓主人的身份终于有了一个较合理的推解
按照这个思路,如果说“竞孙”是楚平王的孙子,那么他就是一位王子,这个墓葬与楚国王子墓葬的诸多相似就得到了合理的解释;而作为王族后代,积沙墓的墓主人被派到他的祖先曾经做蔡公的地方担任相同的职位也是完全有可能的,一个小国的国君曾侯向他赠送礼物也就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
至于这位竞孙之所以要处心积虑地修这座积沙大墓,马俊才根据历史记载分析认为:他可能是受到了楚平王被伍子胥掘坟鞭尸下场的刺激。因此,他想用这种方式,为自己建造一个永远不受侵扰的地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