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地理教材的改革,就是在基础教育领域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这个大背景下进行的。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知识源,是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基础。学生知识水平的增长,智力、能力的发展,是在学生不断学习、掌握教材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实现的。教材是否能够体现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关系到素质教育成效的重要环节。因此,我们在设计教材的总体框架,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时,均从素质教育要求的角度出发,在现代意识的培养、联系实际能力的提高、知识深广度的控制,以及教材弹性的体现等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
一、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构建教材的框架
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出来的人能够更好地为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服务。而要真正做到人的自我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必须首先了解我们教育的对象将要跨入一个怎样的社会,在那个社会中人们应该具有什么样的观念、意识,这决定了他们的基本素质。
21世纪的社会是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社会,与此同时,也将伴随着人口激增、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社会将如何发展才能趋利避害,成为摆在世人面前的重大课题。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可以看到发展是一个历史范畴,是随着历史进程而变化的。人类的发展观经历了从单纯注重经济增长,到注重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目前,可持续发展观已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同。这说明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由单纯重视环境保护问题,转移到环境和发展的主题,标志着人类社会对发展的认识与实践产生了质的飞跃。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十分丰富,概括起来有三个特点: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其中生态持续是基础,它强调发展要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经济持续是条件,它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增长数量,更追求提高质量和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社会持续是目的,它强调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为了把可持续发展的这些观念融入高中地理教材中,我们对过去以学科体系为中心构建教材框架的做法进行了改革,采取了以人为中心,从环境的角度组织教学内容,把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贯穿其中的框架体系。我们按照与人类关系密切的程度,把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由远及近地分成宇宙环境、大气环境、海洋环境和陆地环境,教材通过讲述各个环境的特点,以及人类与各环境、资源的关系,侧重体现生态持续的观点。
二、联系实际,培养能力
素质教育要求人的发展要与社会发展相一致,不仅要给予学生现代的观念,还要给予学生有用的知识。地理学发展到今天,应该说它是应用性或实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地理学的知识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之中。但在地理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浓厚,我们感到问题的症结之一是教材的理论性较强,而联系实际不够,学生不能“学以致用”。对学生来说,这个“用”应表现为在社会生活中,能够运用有关的地理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解释和解决一些现象和问题;能够借用相关的地理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继续进一步的研究和学习。要改变这种状况,教材中知识的取向应该是思想观念价值、应用价值和能力价值都比较高的内容。
1、反映当代人地关系中出现的主要问题,使学生感受到地理与现代社会的关系十分密切。例如,“大气环境”这一单元,与过去高中地理教材相同章节相比,关于大气的科学知识内容要求有所降低,而取材的角度更多地转向阐述人类活动与大气环境的关系,特别注意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如天气系统和天气预报气候资源和气象灾害问题,大气环境保护问题等等,都引用了大量的实际例子。“海洋环境”这一单元,在以前的高中地理教材中是没有的,新教材中除了讲述海洋的基本特征外,更多的篇幅是讲述人类对海洋的开发和海洋环境保护,包括海洋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海洋空间的拓展,海洋对交通运输和通信的影响,以及海洋环境污染问题。“陆地环境”这一单元,综合了以前高中地理教材中的一部分地学知识,并给予新的思路,即不从地学的角度组织教材内容,而是主要讲述陆地环境的各组成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过程中的作用、陆地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地质灾害问题。
2、反映地理学的思维特征,使学生学会用地理综合分析的方法分析问题。我们今天的学生,也许就是明天的乡长、厂长,也可能是个体劳动者。本地适合发展哪种农业生产?工厂厂址选在哪里合适?开办商店要考虑哪些因素?在小区域规划中,交通线应如何选择?这些问题都可能是学生步入社会后遇到的实际问题。当然,学校教育不可能完全解答这些问题,但可以也应该给他们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地理学综合的、联系的、区域的、战略的以及立体的思维方式特点,恰恰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可行的思路。因此,教材尽可能多地进行一些个案的分析,帮助学生了解和体会地理的思维方法。例如,教材中安排了比较多的区位选择的知识。
三、降低知识难度,拓宽知识的广度,增强教材的弹性
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我们编写教材的基本出发点。
1.降低难度,拓宽广度。我国地域辽阔,区域经济、文化各方面差异很大,学生的知识水平也参差不齐。为了适应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水平,教材的深度有所降低。比如,“宇宙环境”这一单元,我们删减了现行高中地理教材中的恒星、行星等天文学方面的知识,对学生难以理解的地转偏向力作了简化处理,只讲现象不讲原理。这样,尽量减少教学过程中的难点,使教学顺利进行。当然,我们的社会在不断向前发展,一些新知识不断涌现。教材适当吸收了一部分知识,比如宇宙开发、海洋开发、信息高速公路等,使学生能够摸到时代的脉搏,具有广阔的视野。
2.增加教材的弹性。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不是整齐划一的发展,相反,我们要提倡学生个性的发展。为了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进一步学习的条件,我们在教材中安排了一些阅读材料,并设计了“自学园地”,包括三个“板块”:第一块是“阅读篇”,通过阅读选编的文章,让学生体会一些道理;第二块是“技能篇”,通过介绍一些地理技能和学习方法,使学生切实掌握一些方法;第三块是“练习篇”,通过做单元综合练习,分别对单元知识进行复习和巩固。
综上所述,高中地理教材通过加强现代观念、密切联系实际、着力培养能力、适当调整知识的深广度等方法,来体现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高中地理教材改革说明,建立起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的教材体系是完全可能的。这种教材面向全体学生,选择的内容反映现代观念,反映科学、技术的进步,反映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引导学生对社会的关心和参与,使学生乐于学习。
一、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构建教材的框架
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出来的人能够更好地为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服务。而要真正做到人的自我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必须首先了解我们教育的对象将要跨入一个怎样的社会,在那个社会中人们应该具有什么样的观念、意识,这决定了他们的基本素质。
21世纪的社会是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社会,与此同时,也将伴随着人口激增、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社会将如何发展才能趋利避害,成为摆在世人面前的重大课题。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可以看到发展是一个历史范畴,是随着历史进程而变化的。人类的发展观经历了从单纯注重经济增长,到注重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目前,可持续发展观已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同。这说明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由单纯重视环境保护问题,转移到环境和发展的主题,标志着人类社会对发展的认识与实践产生了质的飞跃。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十分丰富,概括起来有三个特点: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其中生态持续是基础,它强调发展要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经济持续是条件,它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增长数量,更追求提高质量和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社会持续是目的,它强调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为了把可持续发展的这些观念融入高中地理教材中,我们对过去以学科体系为中心构建教材框架的做法进行了改革,采取了以人为中心,从环境的角度组织教学内容,把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贯穿其中的框架体系。我们按照与人类关系密切的程度,把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由远及近地分成宇宙环境、大气环境、海洋环境和陆地环境,教材通过讲述各个环境的特点,以及人类与各环境、资源的关系,侧重体现生态持续的观点。
二、联系实际,培养能力
素质教育要求人的发展要与社会发展相一致,不仅要给予学生现代的观念,还要给予学生有用的知识。地理学发展到今天,应该说它是应用性或实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地理学的知识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之中。但在地理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浓厚,我们感到问题的症结之一是教材的理论性较强,而联系实际不够,学生不能“学以致用”。对学生来说,这个“用”应表现为在社会生活中,能够运用有关的地理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解释和解决一些现象和问题;能够借用相关的地理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继续进一步的研究和学习。要改变这种状况,教材中知识的取向应该是思想观念价值、应用价值和能力价值都比较高的内容。
1、反映当代人地关系中出现的主要问题,使学生感受到地理与现代社会的关系十分密切。例如,“大气环境”这一单元,与过去高中地理教材相同章节相比,关于大气的科学知识内容要求有所降低,而取材的角度更多地转向阐述人类活动与大气环境的关系,特别注意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如天气系统和天气预报气候资源和气象灾害问题,大气环境保护问题等等,都引用了大量的实际例子。“海洋环境”这一单元,在以前的高中地理教材中是没有的,新教材中除了讲述海洋的基本特征外,更多的篇幅是讲述人类对海洋的开发和海洋环境保护,包括海洋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海洋空间的拓展,海洋对交通运输和通信的影响,以及海洋环境污染问题。“陆地环境”这一单元,综合了以前高中地理教材中的一部分地学知识,并给予新的思路,即不从地学的角度组织教材内容,而是主要讲述陆地环境的各组成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过程中的作用、陆地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地质灾害问题。
2、反映地理学的思维特征,使学生学会用地理综合分析的方法分析问题。我们今天的学生,也许就是明天的乡长、厂长,也可能是个体劳动者。本地适合发展哪种农业生产?工厂厂址选在哪里合适?开办商店要考虑哪些因素?在小区域规划中,交通线应如何选择?这些问题都可能是学生步入社会后遇到的实际问题。当然,学校教育不可能完全解答这些问题,但可以也应该给他们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地理学综合的、联系的、区域的、战略的以及立体的思维方式特点,恰恰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可行的思路。因此,教材尽可能多地进行一些个案的分析,帮助学生了解和体会地理的思维方法。例如,教材中安排了比较多的区位选择的知识。
三、降低知识难度,拓宽知识的广度,增强教材的弹性
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我们编写教材的基本出发点。
1.降低难度,拓宽广度。我国地域辽阔,区域经济、文化各方面差异很大,学生的知识水平也参差不齐。为了适应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水平,教材的深度有所降低。比如,“宇宙环境”这一单元,我们删减了现行高中地理教材中的恒星、行星等天文学方面的知识,对学生难以理解的地转偏向力作了简化处理,只讲现象不讲原理。这样,尽量减少教学过程中的难点,使教学顺利进行。当然,我们的社会在不断向前发展,一些新知识不断涌现。教材适当吸收了一部分知识,比如宇宙开发、海洋开发、信息高速公路等,使学生能够摸到时代的脉搏,具有广阔的视野。
2.增加教材的弹性。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不是整齐划一的发展,相反,我们要提倡学生个性的发展。为了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进一步学习的条件,我们在教材中安排了一些阅读材料,并设计了“自学园地”,包括三个“板块”:第一块是“阅读篇”,通过阅读选编的文章,让学生体会一些道理;第二块是“技能篇”,通过介绍一些地理技能和学习方法,使学生切实掌握一些方法;第三块是“练习篇”,通过做单元综合练习,分别对单元知识进行复习和巩固。
综上所述,高中地理教材通过加强现代观念、密切联系实际、着力培养能力、适当调整知识的深广度等方法,来体现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高中地理教材改革说明,建立起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的教材体系是完全可能的。这种教材面向全体学生,选择的内容反映现代观念,反映科学、技术的进步,反映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引导学生对社会的关心和参与,使学生乐于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