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血液肿瘤患者化疗期感染采用优质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从2017年1月~2018年1月于我院治疗的血液肿瘤患者病例中,选取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借助均衡分组法,分成参与组(50例)和研究组(50例),其中,参与组采取常规护理方式,研究组采取优质护理方式。护理2个月后对疗效进行有效觀察。结果:在化疗期感染发生率方面,研究组明显低于参与组,组间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在焦虑评分、抑郁评分以及生活质量评分对比中,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通过优质护理干预方式的应用,在血液肿瘤患者中具有显著的应用效果,对化疗期感染发生率进行有效控制,并将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生理状态提升上来,确保良好的生活质量,其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显著。
关键词:血液肿瘤;化疗期;优质护理干预;生活质量
在临床疾病中,血液肿瘤比较常见,有着较长的治疗周期,而且也有着较高的发病率。病发后患者极容易出现贫血和出血等现象,一旦治疗较不及时,极容易影响到其循环系统和免疫系统等,对患者自身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和影响。现阶段,在临床治疗血液肿瘤患者中,化疗得到了有效的应用,但是在化学药物的影响下,不利于保证患者免疫能力,导致感染风险的出现,所以必须要应用有效的护理干预。为此选取100例血液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借助均衡分组法,分为参与组(50例)和研究组(50例),研究组男女分别为30例、20例,年龄为35~65岁,平均年龄为(51.5±1.4)岁。疾病类型中,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以及恶性淋巴瘤等分别为20例、18例、22例。参与者男女分别为25例、25例,年龄为35~66岁,平均为(51.5±1.5)岁。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以及恶性淋巴瘤等分别为18例、15例、17例。对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进行对比和分析,其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参与组采取常规护理方式,研究组采取优质护理干预方式。具体来说:
1.2.1优质生活护理
护理人员需对患者病情进行有效评估,并结合治疗方案,加强护理干预措施的制定,创造良好的休息环境。保证休息时间的充足性,室内温度要保持在23~25℃之间【1】。同时,将消毒工作落实到位,为患者顺利接受治疗创造有利条件。
1.2.2优质心理护理
在患者治疗过程中,负面心理经常出现,所以护理人员需加强良好的交互关系的构建,对患者的担忧等进行深入分析,在其心理特点方面,加强心理疏导,并为患者详细讲解疾病和治疗相关注意要点,使患者具备正确的思想认知,并与治疗保持紧密的配合,给予治疗效果一定的保障。
1.2.3优质药物指导
诸多化学药物的毒性比较显著,比如在服用剂量和方式等方面,与普通药物是不相同的,所以应加强药物治疗,对药理药性予以充分了解,采取正确的方式和剂量,对患者服药予以一定的指导【2】,并告知患者服药后的相关禁忌,防止毒副反应的产生。
1.3研究指标
首先,护理2个月后,对疗效予以密切观察,比如在感染发生情况、焦虑以及抑郁等方面疼痛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变化。焦虑的判定标准,应加强HAMA量表的应用【3】,焦虑范围主要包括严重焦虑、明显焦虑、焦虑、可能焦虑以及无焦虑等,其中,29分以上(包括29分)为严重焦虑。其次,借助视觉模拟评分法,判定疼痛评分,分值为0~10分,分值越高,疼痛感越剧烈。通过综合评分问卷,对生活质量评分进行判定,总分为40分,分值越高,可以有效生活质量。
1.4统计学分析方法
选用SPSS 15.0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化疗期感染发生率对比
在化疗期感染发生率方面,研究组明显低于参与组,组间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2.2焦虑评分、疼痛评分以及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在焦虑评分、抑郁评分以及生活质量评分对比方面,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如表2所示:
3 讨论
在临床治疗血液肿瘤化疗期间时,常规护理的应用比较频繁,但是无法取得良好的干预效果,在患者化疗期间中,感染现象经常出现,对治疗效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因此,需加强护理干预的应用,对于优质护理干预来说,需结合患者自身需求来进行护理,防止化疗损害到机体自身【4】,不断提高患者身体质量,并对化疗期感染情况进行控制,给予干预效果一定的保障。
综上所述,在血液肿瘤患者化疗期间中,优质护理干预具有显著的应用效果,可以对感染发生率进行有效控制,确保患者具备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值得在临床上进行广泛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韦立梅.全方位护理对血液肿瘤患者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45):117+124.
[2]张晓华.个性化身心护理干预对住院血液肿瘤患者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四川解剖学杂志,2018,26(03):101-103.
[3]谢慧霞.心理干预对血液肿瘤患者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22):139-140.
[4]安颖媛,袁振艳.护理管理干预对血液肿瘤危重患者护理效果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13):252+255.
关键词:血液肿瘤;化疗期;优质护理干预;生活质量
在临床疾病中,血液肿瘤比较常见,有着较长的治疗周期,而且也有着较高的发病率。病发后患者极容易出现贫血和出血等现象,一旦治疗较不及时,极容易影响到其循环系统和免疫系统等,对患者自身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和影响。现阶段,在临床治疗血液肿瘤患者中,化疗得到了有效的应用,但是在化学药物的影响下,不利于保证患者免疫能力,导致感染风险的出现,所以必须要应用有效的护理干预。为此选取100例血液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借助均衡分组法,分为参与组(50例)和研究组(50例),研究组男女分别为30例、20例,年龄为35~65岁,平均年龄为(51.5±1.4)岁。疾病类型中,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以及恶性淋巴瘤等分别为20例、18例、22例。参与者男女分别为25例、25例,年龄为35~66岁,平均为(51.5±1.5)岁。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以及恶性淋巴瘤等分别为18例、15例、17例。对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进行对比和分析,其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参与组采取常规护理方式,研究组采取优质护理干预方式。具体来说:
1.2.1优质生活护理
护理人员需对患者病情进行有效评估,并结合治疗方案,加强护理干预措施的制定,创造良好的休息环境。保证休息时间的充足性,室内温度要保持在23~25℃之间【1】。同时,将消毒工作落实到位,为患者顺利接受治疗创造有利条件。
1.2.2优质心理护理
在患者治疗过程中,负面心理经常出现,所以护理人员需加强良好的交互关系的构建,对患者的担忧等进行深入分析,在其心理特点方面,加强心理疏导,并为患者详细讲解疾病和治疗相关注意要点,使患者具备正确的思想认知,并与治疗保持紧密的配合,给予治疗效果一定的保障。
1.2.3优质药物指导
诸多化学药物的毒性比较显著,比如在服用剂量和方式等方面,与普通药物是不相同的,所以应加强药物治疗,对药理药性予以充分了解,采取正确的方式和剂量,对患者服药予以一定的指导【2】,并告知患者服药后的相关禁忌,防止毒副反应的产生。
1.3研究指标
首先,护理2个月后,对疗效予以密切观察,比如在感染发生情况、焦虑以及抑郁等方面疼痛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变化。焦虑的判定标准,应加强HAMA量表的应用【3】,焦虑范围主要包括严重焦虑、明显焦虑、焦虑、可能焦虑以及无焦虑等,其中,29分以上(包括29分)为严重焦虑。其次,借助视觉模拟评分法,判定疼痛评分,分值为0~10分,分值越高,疼痛感越剧烈。通过综合评分问卷,对生活质量评分进行判定,总分为40分,分值越高,可以有效生活质量。
1.4统计学分析方法
选用SPSS 15.0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化疗期感染发生率对比
在化疗期感染发生率方面,研究组明显低于参与组,组间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2.2焦虑评分、疼痛评分以及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在焦虑评分、抑郁评分以及生活质量评分对比方面,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如表2所示:
3 讨论
在临床治疗血液肿瘤化疗期间时,常规护理的应用比较频繁,但是无法取得良好的干预效果,在患者化疗期间中,感染现象经常出现,对治疗效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因此,需加强护理干预的应用,对于优质护理干预来说,需结合患者自身需求来进行护理,防止化疗损害到机体自身【4】,不断提高患者身体质量,并对化疗期感染情况进行控制,给予干预效果一定的保障。
综上所述,在血液肿瘤患者化疗期间中,优质护理干预具有显著的应用效果,可以对感染发生率进行有效控制,确保患者具备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值得在临床上进行广泛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韦立梅.全方位护理对血液肿瘤患者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45):117+124.
[2]张晓华.个性化身心护理干预对住院血液肿瘤患者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四川解剖学杂志,2018,26(03):101-103.
[3]谢慧霞.心理干预对血液肿瘤患者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22):139-140.
[4]安颖媛,袁振艳.护理管理干预对血液肿瘤危重患者护理效果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13):252+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