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深入把握词曲的思想情感,需要做的工作很多,重点包括如下三个方面:一是对作品地域性要有所了解,二是对歌词语言和内容要做深入把握理解,三是要对词曲的创作背景和意义进行了解领悟。
[关键词]情感特征 地域性 歌词内容 创作背景 作品风格
声乐演唱者演唱的作品,多数是他人作词作曲,这其中就存在一个对词和曲的理解把握问题。要深入把握词曲的思想情感,需要做的工作很多,重点包括如下三个方面:一是对作品地域性要有所了解,二是对歌词语言和内容要做深入把握理解,三是要对词曲的创作背景和意义进行了解领悟。
一、了解作品的地域性特点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一个地方、每一个民族的每一首歌曲都具有其鲜明的地域特征。地域特征体现的是文化的差异,即各地的歌曲都表现了本地域的文化,也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情感。因此,我们演唱每一个作品之前,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分析它是哪个民族的,这个民族的人民有什么性格和情感特征;这个地域产生的歌曲有哪些特点。该歌曲是如何产生的等等。
在这个方面,民歌尤为典型,可以说不同地域的民歌在题材、风格、曲调、唱法等方面呈现出鲜明的多样性;同样的音乐题材在不同的地域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材料”一样,“味道”大不相同;在同一地域内部,不同特色相互交融影响。我们仅以地域来举例说明,按照地域的不同,中国民歌就划为七个各具特色的民歌区:一是以江南小调为代表的江南水乡风格;二是以北方号子为代表的粗犷风格;三是以“信天游”、“花儿”为代表的西北高原风格;四是以云,贵,川山歌为代表的西南高原风格;五是以长调为特色的北方草原风格;六是风格独具的新疆民歌;七是高山雪原上的民歌。我们可以看出,这还仅是从大的区域来划分的,其不同是非常明显的。具体而言,每一个民歌区不同的地方还会有细微的差别,例如,胶东山歌中的吆号调、吆山歌,朴实地反映了胶东村民耕地、打场、吆牛、上山等具体的生活、生产的场景,质朴无华,情感强烈而凝重。鲁南的《沂蒙山小调》反映了沂蒙山区美好风光,风韵独特,歌词简洁,含义明朗,风格独特。德州、临清一带民歌多喜用顺口溜、儿化字,生动活泼,特色鲜明。
二、把握歌曲语言和内容
我们知道,声乐艺术是音乐与文学语言相结合的艺术,它与文学语言的关系极为密切。正是借助文学语言。声乐具有了思想的细腻性和感情的确定性等特点。语言具有传达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功能,它是通过人们体验到的每一种情感而向人们直接倾诉。每首歌曲其中都蕴含着词、曲作家的深情厚意,凝聚着他们的强烈感情。如何理解作品的内涵,是每个演唱者的二度创作的基础。任何一个演唱者,当他(她)拿到一首歌曲时,都必须逐字逐句体会词作者的用意以及歌曲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感情。与此同时,还要通过歌谱发掘和领会歌曲中的每个音符和旋律。这项工作做得越到位。歌唱者对所要演唱的歌曲就理解得越深,内心感受就会越深,在他(她)在演唱的时候,表达就会越纯真、越完美。因此,演唱者演唱每一首歌曲时,必须关注音乐本体,深入挖掘每一首音乐作品的内涵。正确理解作品的风格、创作动机、创作手法;作品的思想性;表达了怎样的情感;音乐的高潮在何处;运用了哪些音乐要素、音乐表现手段等。
比如《我的祖国》这首歌曲,是电影(《上甘岭》)的插曲,歌曲采用抒情与激情相结合的手法。着力表现祖国的大好河山和战士们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以及他们强烈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歌曲的前部分是以抒情为主的女高音演唱的形式表现,思念祖国家乡的感情如江河澎湃翻滚。令人仿佛看到了祖国的河山的美丽。后一部分采用音区与速度及演唱方式的改变,与前段形成比较鲜明的对比,是副歌性质,我们在歌唱时就应该要有一种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通过生动的歌词和优美的旋律,展示出生动形象来深化主题,这就使歌曲的艺术感染力得到最好体现。
三、分析创作背景及意义
任何艺术作品的产生都是一定的背景下产物,它与当时的背景息息相关,没有这样的背景,也就没有这样的艺术作品,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如现在创作诸如《大刀进行曲》就不合时宜,它是抗日战争那个特定背景下产生的。胡经之在《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说“法国文艺理论家泰纳尔认为文化艺术的发展取决于种族、环境、时代三个要素。其中的环境是构成精神文化的后天力量。”即任何一部作品都能从它产生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政治文化等诸多因素组成的创作背景中找到某种必然联系。对于歌曲这种艺术形式来说,分析其创作背景及与作品意义关系,是更为重要的,因为歌曲是“情动于中,故形于声”,“情”来自何处,也就是特定的背景与特定时刻发生的事件等。如果不深入分析歌曲产生的背景与作品的意义关系。就会出现白居易感叹的那种:“古人唱歌兼唱情,今人唱歌唯唱声”,只能在歌唱技巧上做文章,这是很肤浅的。即使能够激情满怀地歌唱,那个“情”与原作是怎样的关系,也很值得怀疑。这是目前很多声乐演唱者的不足所在,值得深思。
我们举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黄河怨》这首作品是《黄河大合唱》里的一个独唱曲目。它产生于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全国人民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艺术家们就是在这样时代的背景下谱写了《黄河大合唱》这一杰作。著名作曲家冼星海称赞它“充满美,充满写实、愤恨、悲壮的情绪”。了解了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以及作者在其中蕴含的情感,我们在歌唱时就要体现这一曲目的演唱特点,即《黄河怨》的总体情感就是要有着悲壮、愤怒的情绪,“怨”字更是这首作品的中心感情。而且,此作品是让女声来演绎它,那么就应该以一个代表妇女的形象和被压迫、被污辱的声音来表达情感。这首曲子总的情感表现是:怨恨、悲惨、凄凉融为一体。如果只看词、曲,也能感受到基本的感情基调,但深度要打折扣。
概而言之,准确分析要演唱的声乐作品,对于演唱者是非常重要的。一些年轻的歌手过多的重视技巧,忽视了对作品本身的理解把握,这是一个严重的不足。作品本身的分析理解是根,我们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
[关键词]情感特征 地域性 歌词内容 创作背景 作品风格
声乐演唱者演唱的作品,多数是他人作词作曲,这其中就存在一个对词和曲的理解把握问题。要深入把握词曲的思想情感,需要做的工作很多,重点包括如下三个方面:一是对作品地域性要有所了解,二是对歌词语言和内容要做深入把握理解,三是要对词曲的创作背景和意义进行了解领悟。
一、了解作品的地域性特点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一个地方、每一个民族的每一首歌曲都具有其鲜明的地域特征。地域特征体现的是文化的差异,即各地的歌曲都表现了本地域的文化,也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情感。因此,我们演唱每一个作品之前,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分析它是哪个民族的,这个民族的人民有什么性格和情感特征;这个地域产生的歌曲有哪些特点。该歌曲是如何产生的等等。
在这个方面,民歌尤为典型,可以说不同地域的民歌在题材、风格、曲调、唱法等方面呈现出鲜明的多样性;同样的音乐题材在不同的地域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材料”一样,“味道”大不相同;在同一地域内部,不同特色相互交融影响。我们仅以地域来举例说明,按照地域的不同,中国民歌就划为七个各具特色的民歌区:一是以江南小调为代表的江南水乡风格;二是以北方号子为代表的粗犷风格;三是以“信天游”、“花儿”为代表的西北高原风格;四是以云,贵,川山歌为代表的西南高原风格;五是以长调为特色的北方草原风格;六是风格独具的新疆民歌;七是高山雪原上的民歌。我们可以看出,这还仅是从大的区域来划分的,其不同是非常明显的。具体而言,每一个民歌区不同的地方还会有细微的差别,例如,胶东山歌中的吆号调、吆山歌,朴实地反映了胶东村民耕地、打场、吆牛、上山等具体的生活、生产的场景,质朴无华,情感强烈而凝重。鲁南的《沂蒙山小调》反映了沂蒙山区美好风光,风韵独特,歌词简洁,含义明朗,风格独特。德州、临清一带民歌多喜用顺口溜、儿化字,生动活泼,特色鲜明。
二、把握歌曲语言和内容
我们知道,声乐艺术是音乐与文学语言相结合的艺术,它与文学语言的关系极为密切。正是借助文学语言。声乐具有了思想的细腻性和感情的确定性等特点。语言具有传达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功能,它是通过人们体验到的每一种情感而向人们直接倾诉。每首歌曲其中都蕴含着词、曲作家的深情厚意,凝聚着他们的强烈感情。如何理解作品的内涵,是每个演唱者的二度创作的基础。任何一个演唱者,当他(她)拿到一首歌曲时,都必须逐字逐句体会词作者的用意以及歌曲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感情。与此同时,还要通过歌谱发掘和领会歌曲中的每个音符和旋律。这项工作做得越到位。歌唱者对所要演唱的歌曲就理解得越深,内心感受就会越深,在他(她)在演唱的时候,表达就会越纯真、越完美。因此,演唱者演唱每一首歌曲时,必须关注音乐本体,深入挖掘每一首音乐作品的内涵。正确理解作品的风格、创作动机、创作手法;作品的思想性;表达了怎样的情感;音乐的高潮在何处;运用了哪些音乐要素、音乐表现手段等。
比如《我的祖国》这首歌曲,是电影(《上甘岭》)的插曲,歌曲采用抒情与激情相结合的手法。着力表现祖国的大好河山和战士们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以及他们强烈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歌曲的前部分是以抒情为主的女高音演唱的形式表现,思念祖国家乡的感情如江河澎湃翻滚。令人仿佛看到了祖国的河山的美丽。后一部分采用音区与速度及演唱方式的改变,与前段形成比较鲜明的对比,是副歌性质,我们在歌唱时就应该要有一种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通过生动的歌词和优美的旋律,展示出生动形象来深化主题,这就使歌曲的艺术感染力得到最好体现。
三、分析创作背景及意义
任何艺术作品的产生都是一定的背景下产物,它与当时的背景息息相关,没有这样的背景,也就没有这样的艺术作品,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如现在创作诸如《大刀进行曲》就不合时宜,它是抗日战争那个特定背景下产生的。胡经之在《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说“法国文艺理论家泰纳尔认为文化艺术的发展取决于种族、环境、时代三个要素。其中的环境是构成精神文化的后天力量。”即任何一部作品都能从它产生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政治文化等诸多因素组成的创作背景中找到某种必然联系。对于歌曲这种艺术形式来说,分析其创作背景及与作品意义关系,是更为重要的,因为歌曲是“情动于中,故形于声”,“情”来自何处,也就是特定的背景与特定时刻发生的事件等。如果不深入分析歌曲产生的背景与作品的意义关系。就会出现白居易感叹的那种:“古人唱歌兼唱情,今人唱歌唯唱声”,只能在歌唱技巧上做文章,这是很肤浅的。即使能够激情满怀地歌唱,那个“情”与原作是怎样的关系,也很值得怀疑。这是目前很多声乐演唱者的不足所在,值得深思。
我们举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黄河怨》这首作品是《黄河大合唱》里的一个独唱曲目。它产生于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全国人民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艺术家们就是在这样时代的背景下谱写了《黄河大合唱》这一杰作。著名作曲家冼星海称赞它“充满美,充满写实、愤恨、悲壮的情绪”。了解了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以及作者在其中蕴含的情感,我们在歌唱时就要体现这一曲目的演唱特点,即《黄河怨》的总体情感就是要有着悲壮、愤怒的情绪,“怨”字更是这首作品的中心感情。而且,此作品是让女声来演绎它,那么就应该以一个代表妇女的形象和被压迫、被污辱的声音来表达情感。这首曲子总的情感表现是:怨恨、悲惨、凄凉融为一体。如果只看词、曲,也能感受到基本的感情基调,但深度要打折扣。
概而言之,准确分析要演唱的声乐作品,对于演唱者是非常重要的。一些年轻的歌手过多的重视技巧,忽视了对作品本身的理解把握,这是一个严重的不足。作品本身的分析理解是根,我们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