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积薄发,点石成金

来源 :求学·素材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j92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形势下的高考作文明确提出:避免议论文论证的无序与碎片化,打击套作、宿构,迫切要求摆脱过去那种类似八股文的套式,引入时评类作文,力求进入“写作个性化、思维逻辑化与内容思想化”的新作文形式。
  改革的初衷是美好的,只是当下,时评类作文常常被错误解读,认为只需要“就事论事、因事论理”即可。可是,无论是传统议论文,还是时评类文章,都需要论据来支撑。缺少论据支撑的文章,还谈不上是议论文,毕竟议论文即说理文,论证观点、说服读者是写作的核心目的。本文主要基于思维的角度,结合课题研究的成果,探讨一下如何选择论据以证明观点的具体方法。
  素材储备:厚积方可薄发
  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材料。一篇议论文,提出论点以后,还必须举出事实、讲出道理来证明论点的正确性,这些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就是论据。论据的厚重、准确与否,既能体现出同学们的积累厚度,也能考查同学们的思维能力。不少学校的老师都有强调论据的重要性,也做了大量实实在在的工作指导同学们积累论据,但从当前的情况来看,积累素材的方式还存在两个弊端:一是选择的论据单一、陈旧、不典型,往往只是爱迪生、陶渊明、司马迁、居里夫人等,让人产生审美疲劳;二是思维浅层化,常常套用所谓的万能论据,不管同质与否,以致论据往往无法证明观点,文章最终被判定为套作与宿构。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素材积累主要来源于平时的阅读。作为一名高中学子,平时功课虽然很累,但这不该成为不阅读的理由,更何况,只有成为生活的有心人,善于从书本、网络世界、新闻媒体,还有指定文本的阅读、分析和背诵中汲取素材养分,才能在爆炸的信息海洋中任意翱翔。厚积方可薄发,只有不断地积累,才能信手拈来,据为己用。我们不妨从这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注重收集课内外含义丰富、印象深刻的名言佳句,储备经典名言诗句,力求用好课文名言佳句。俗话说得好,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诗是中国悠久文化的象征,是文化宝库里的瑰宝。古往今来,中国有多少文人墨客,他们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留下数不胜数的名篇佳作。研读文学经典不仅能帮助我们扩充诗词知识,潜移默化地塑造我们的人格形象,影响我们的性格品质,而且能陶冶情操、增加才情。若是能将诗词入文,作文也会有文化的厚重。比如:
  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爸爸去世早,妈妈省吃俭用、含辛茹苦地把我三姐弟拉扯大。“眼因多流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生活的苦难压不垮妈妈的双臂,而世俗的压力却往往让她不堪重负。常听人劝我妈:“女孩子迟早要嫁出去的,读那么多书干吗?”此时,人心的冷漠,在天伦人常中,非得用泪水才能柔软。在这纷纷扰扰的世俗世界,愈是饱经忧患,大字不识半斗的妈妈,愈是深谙读书是改变命运的最好途径,她对我的学业却从未犹豫过,我成为妈妈心中的希望。
  ——节选自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Ⅲ高分作文《“缘”来有您——我的高考》
  本文段,考生在叙述中恰当地加入托尔斯泰、冰心等作家的名言,使得作文在娓娓道来的同时注入丰厚的文化韵味。
  其次,以回归课本的方式,从所学过的课文中收集相关的素材,灵活运用课文素材。高三的学生基本没有“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时间和精力,很难有足够的余暇去翻阅报章,博览群书,详做笔记。而书到用时方恨少,怎么办?其实,那些文质兼美、意蕴深刻的文章,其素材有很多就源自我们的课本。即将面临高考的学生,大可不必舍近求远,课文教材就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宝库。翻翻我们的教材,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文章,大多是古今中外名家的佳品名篇。这些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作品,既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又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其中还不乏生动形象的故事以及鲜活的人物形象。如果我们对这些内容进行恰当的梳理、归纳和提炼,就会拥有一个丰富的素材库。考试时,只要根据作文题目要求,巧妙地把课文中的素材借用到作文中来,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
  时间的流逝,荡涤旧迹,仅留下微漠的平淡与悲哀。濮水之边,你翩然而去,仅留下楚使的瞠目与叹息。
  或喜甜甘之味,或爱亦苦亦甜的刺激,谁人如你——庄子,淡泊一切,与道合而为一,只偏执着那淡淡的清白。
  当一种美,美得让人无所适从,便也只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当一种平淡,淡得让人无从品味,便也只好叹之惜之,赞之赏之。你甘于淡泊,乐于平淡,自得于平淡,只愿在梦中化蝶而逍遥,只愿随那盘旋而上的鹏鸟浮游于天地,不愿累于国事,不愿牵绊于尘世,你就如同那甘之如饴的淡淡而香的矿泉之水,给人以绝境逢生,给人以宁静致远,给人以超脱物外。我想要触及你的衣襟,却在指尖碰触了清而澈、凉而柔的泉水。
  无奈我摆脱不了那甜的诱惑,忘却不了那或苦或甜的香醇,在我无路可走之时,望见你那平静如水的双眸,澄澈至极,悠悠远远,望断天涯路。
  ——节选自2008年高考福建卷满分作文《一蓑烟雨任平生》
  本文作者巧妙地融合了课文《逍遥游》和《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的思想内容及庄子的寓言故事,将濮水垂钓、庄周梦蝶、河鱼之乐等庄子文章中的小故事巧妙地融会贯穿、缀合成文,体现了庄子甘于淡泊、乐于平淡的思想精髓。文章萃取精華,富有文采,洒脱大气,意境深远丰厚。这样靓丽的文章,怎会不受阅卷老师的青睐?
  最后,关注、储备时事论据,通过收看新闻联播、新闻周刊以及刷新闻事件的方式,重点关注当前的社会热点、焦点事件,储备高考年段鲜活的事例。白居易《荔枝图序》说,南方的荔枝,只有新鲜的才好吃,否则,“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作文的论据也是如此,新鲜的素材才更有色香味。时事类的素材是最受欢迎的,也最好找,如十九大、江歌案、习总书记新年致辞、春晚关键词、构建人类共同体、港珠澳大桥的建成通车、不安全疫苗事件、“三科教材”出版发行、产业延伸、新农商出现、农民丰收节……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千禧之年来到这个世上,来到这个中国的我,见证了中国在新世纪写下的篇章。牙牙学语时,杨利伟乘神州探苍穹,开启了中国载人航天的新历程,总角之年,看到了电视屏幕上点起的奥运圣火,桌上的电脑,换了一台又一台,互联网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量子通信的突破,5G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的应用,快捷支付的广泛普及等,这些一直在改变着我的生活。更重要的是,中国已经慢慢站起来了:高铁由输入变为技术、中国标准的全套输出,面对别国的攻击,我们敢于举起铁拳,予以反击。中国的成长与我的成长何其相似:一路走来,不乏磕磕碰碰,但更多的是繁花似锦、暖阳和风。
  ——节选自2018新课标全国卷Ⅰ高考作文高分作文《18年与中国的一同成长》
  本段紧扣材料中的“千禧之年”“北京奥运”“互联网”“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等,适当联想到“杨利伟飞天”“量子通信”“人工智能”“中国高铁”等鲜活素材,让内容充实、丰富,并有一定的深度。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若是“腹中空空、无话可说”,是写不出好作文的。素材是写作之源,只有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建立了自己的素材库,才能在写作时有话可说,有材可选。
  收集阶段:多维角度,分类收集
  考生虽然积累了一定的素材,但因为理解与思维能力的欠缺,往往思考肤浅,只会生搬硬套,导致选择的论据不能有效证明论点。可见,有了论据的积累,并不表示就可以信手拈来、大功告成。因此,正确理解素材的精神实质,从多个角度对素材进行深入挖掘与运用,并通过裁剪重组,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能反映出事物本质的材料,才能让论据更具说服力。
  而现实中,很多同学在搜集作文素材时,往往不假思索,一股脑把事件“全抄”下来。这种方法不但耗时耗力,效果也不明显。同时,由于考生缺乏自己的思考,因此在运用时,往往会断章取义、文不对题。为此,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处理:
  一、储备经典名人警句、佳句时,要理解清楚其来龙去脉及内涵,力避断章取义或者文不对题。
  大家千万别小看这些细化工作,它们不仅能在关键时刻唤醒你的记忆,还能作为搜索引擎打开论证思路。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名言佳句反映了各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高尚的道德情操、深刻的人生哲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它们言简意赅、言近意远,以凝练的语句表达了博大精深的思想,具有强大的导向力、感染力和震撼力。运用得当,既能使作文语言表达简洁凝练、生动活泼,又能增添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我们可以用下面的模式来积累:
  原句出处——
  准确含义——
  适用话题——
  妙用范本——
  示例: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原句出处——《礼记·中庸》
  准确含义——讲的是治学求进的道理:要广泛地多方面学习,详细地问,慎重地思考,明确地分辨,踏踏实实地践行。
  适用话题——学问思辨,身体力行;博学笃志,志笃力行;学优则仕,仕优则学。
  妙用范本——学问不通达、见识不广博,就很难树立明确的志向;志向不确立、价值观不明朗,就缺乏真正有力度的实行。有时候,人们在价值的冲击中会人云亦云,在社会染缸中会随波逐流,这往往是因为他们所学不真、所问不清、所思不深、所辨不明,所以才所行不笃、所为不定,一受波动就迷乱、一受蛊惑就昏聩。因此,每一个人,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沉下心来,学懂弄通,而不能心浮气躁、浅尝辄止、不求甚解。
  示例要求写出原句出处,是为了规避张冠李戴;而要求把握准确含义,则是希望别误用;适用话题则是拓展思维,希望能够一材多用;关于妙用范本,则是期待活学活用:做到这几点,方能达到提高分数的目的。
  二、积累课文素材,从事件素材的不同方面、不同角度,筛选出关键词句,然后整合素材,多方联动,由此及彼,寻找契合点。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精心挑选出来的名家名篇,其必定有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道理。何况,研究课文素材在议论文写作中的整合与运用,既可以培养自己深度挖掘课文思想内涵的能力,也可以拓展自己的思维深度和广度,培养自己的多维度思考以及思维的联动性。因此,我們可以通过多维度思考,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通过思维的联动性,由已知发现未知,由一种现象联想到特点与之相似、相关的事物,由此及彼,从不同维度将课文的素材活用成自己的素材,达到信手拈来的目的。如:
  素材出处——
  素材事件——
  适用话题——
  妙用范本——
  示例:生与死的问题
  素材出处——王羲之《兰亭集序》
  素材事件——王羲之与友人在兰亭聚会时阐述了人生中关于“生与死”的问题。
  适用话题——珍惜时光,直面生死,热爱生命。
  妙用范本——王羲之感慨“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面对苦短人生,“痛”从中来,发出了“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悲”叹。这是他对时光虚度的惶恐,对济民安国的渴望,对建功立业的向往,对“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无奈,对“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的哀伤。“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王羲之自觉地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中,表达了想要通过有所作为来抗拒人生虚幻的愿望。
  三、对时事新闻事件的处理,除通过剖析其深层实质,分析其可以适用于哪些不同的话题外,还有必要学会对时事新闻事件加适当的点评。
  所谓时事新闻,是指通过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报道的单纯事实消息,与国际民生、社会建设、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里发生的重要新闻。它可以就不同的时事进行点评, 围绕同一新闻事件或某个焦点话题,建立一个供各方人士发表意见的辩论平台;也可以对准当月热点新闻人物,或在某一领域有特别之处值得记录的人物,记其事、评其行。由于对新闻事件及社会现象的报道有着不同的层次与深度,因此,我们需要对人物、事件进行深入解读,梳理出更有深度的内容,并写出自己独特的思考。   新闻事件——
  事件内涵——
  适用话题——
  时事点评——
  示例:
  新闻事件——一个花季女孩,利用暑假赴贵州山区支教。7 月21日,在穿越崎岖山路的途中,她被滚落的山石击中头部,不幸当场遇难,将青春和微笑永远留在了苗岭深处——她叫赵小亭,江苏如皋人,武漢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大二学生,两个月前,她刚刚过完20岁的生日。
  事件内涵——一个花季女孩为了支教而遇难,青春和微笑永远定格。
  适用话题——青春无悔,乐于奉献。
  时事点评——花季的生命,像划过天空的流星,短暂的璀璨,却能深入灵魂的深处,让人感觉到这世界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寒夜里给人以温暖和希望。
  运用阶段:取长补短,同质化用
  传统的议论文往往采用“引—议—联—结”的结构模式:首先分析材料,引出中心论点;接着选择几个论据进行论证;然后联系现实,进一步阐释观点;最后呼应开头,回扣观点。但因为学生思维的局限,提炼中心论点时,往往忽视了起限制性作用的关键词,无法选择同质论据;在论证时,很多考生只会“论点+论据”的方式,使论点和论据之间过渡不自然,分析不具体。此外,论证过程又常常撇开材料、围绕自己提出的观点展开论证,往往“点到为止”或者来个“暗扣”,甚至游离材料、泛角度化,导致套作、宿构作文盛行……而如今“围剿套作,回归理性,强化思辨,摒弃套作、模式化、文艺腔”已然成为主流,时评类文章的出现也做了有关方面的有益的尝试。时评类作文遵循的结构为:引用材料—提出观点—列举现象—揭示危害—深挖原因—解决办法。只是这种方法,因强调“自主空间大,立意角度自然、多元化”而抛开论据去就事论事、因事论理,往往又会走向另一个极端。为此,我们不妨将传统议论文的“选择论据论证观点”与时评类作文的“就事论事、因事论事”结合起来,取长补短、相互融合,这样既能规避传统议论文常犯的套作、宿构的风险,又能避免时评类作文仅仅就事论事、因事论理的尴尬。
  下面以我校一次模拟考试为例,谈谈如何取长补短、灵活化用。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上海市127所中小学与自然博物馆签订了合作协议,博物馆和学校之间的“墙”正在慢慢被拆除。这也意味着,将有越来越多的教师把课堂搬到博物馆里。起初,这些教师对课堂的迁移有所顾虑,毕竟这种全新的授课方式颠覆了他们一贯的教学思路和评价方式。但当一些“种子教师”开启了探索之路后,他们发现,博物馆中的课堂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学生们在这种环境下学习,逐渐形成了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强了规则意识,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这种课堂的变化,让在传统课堂体系中成长起来的教师打开了思路,促使他们不断弥补知识结构上的不足。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请看一考生的文章《创新引领时代进步》
  上海市博物馆与学校结合这样的新的授课方式,打破了传统课堂上一贯的教学思路和评价方式。这既创新了课堂体系,又能让学生和教师获得更全面的知识。这种方式诠释了创新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的理念。可见,创新引领时代进步。
  时代是向前发展的,你不更新技术,创造出新的东西,就会被淘汰。只有趋时创新,才能永葆生命力。20世纪90年代,作为中国自主品牌的海尔,因受到一批外国高新技术家电的冲击,销售一跌再跌。于是海尔集团转变了生产方式,引进新技术与销售经验,再结合自身的情况,创造出了一种新的产品。也因为这种新的产品,他们的销量持续回升,中国自主品牌海尔得以生存到现在。因此,与上海市学校与博物馆结合起来上课一样,海尔结合高新技术创造新的产品,得以生存和发展。因此,创新引领时代进步。
  明确:开头引用材料准确,但由“课堂创新”引出“创新”,没有注意修饰性词语“课堂”的限制,犯了扩大范围的错误,选择“海尔”作为论据与材料强调的“课堂创新”不同质,导致作文被判为套作与宿构。
  由此可见,我们必须抓住材料的核心内涵,遴选出与材料内涵一致的同质论据(即与原材料或观点的要素相同、内涵一致)去论证,这是避免套作与宿构的前提。
  例2.一考生《创新促进时代发展》
  上海市127所中小学把课堂搬到博物馆,这种新型授课方式,打破了传统课堂一贯的教学思路和评价方式,让学生和教师获得更全面的知识。这种课堂的创新,诠释了创新的时代意义。可见,创新促进时代发展。
  时代是向前发展的,你如果故步自封,死守传统,就会被社会淘汰。唯有趋时创新,才能永葆生命力。20世纪90年代,中国自主品牌海尔,因受到一批外国高新技术家电的冲击,销售一跌再跌,前途未卜。面对困境,海尔集团直面现实,敢于创新,转变了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引进新型技术与销售经验,创造出了一种新型产品,走出了一条自主创新之路。正因为推出新型产品,销量持续回升,所以中国自主品牌海尔得以生存发展。与上海市学校与博物馆结合起来,创新课堂教学一样,海尔结合高新技术创造新的产品,推动了自身企业的发展。因此,创新促进时代发展。
  明确:本论据段虽然有意识地在论证过程中增加时评类作文常用的“就事论事、因事论理”,可是与例(1)一样还是犯了同样的错误——无法从材料核心内涵入手选好同质论据去证明,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套作与宿构。
  因此,要抓住作文材料的核心内涵,准确选择能够论证观点的同质论据。论证过程选择同质论据与材料进行类比论证,并在论证时围绕材料来“就事论事、因事论理”。
  示例:桃李不言,循循善诱。上海“私塾老师”孙立阳多年从事高中语文教学,他不仅在课堂上教会学生知识,还将课堂搬到他家来,让学生品读名著经典;搬到公园来,让学生朗读诗词文曲,甚至带领学生游绍兴、游黄浦江来长知识。他让语文课堂融入自然、融入文学、融入趣味,融入寓教于乐的境界。这股与将课堂搬进博物馆如出一辙的课堂改革清风,势必会让更多的老师选择趣味性与灵活性兼备的教学,让课堂有呼吸。
  本论据段,既选用了孙立阳这个与材料内涵一致的同质论据,同时就材料内涵进行“就事论事、因事论理”,论证过程更显合理。
  综上所述,考生要想写好议论文,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锁定思维节点,从材料出发引出中心论点。提炼中心论点时,既要抓住材料的核心内涵关键词,也不能忽视起限制性作用的关键词(如上述的“课堂”),这样才能审好题,为下一步选择论据提供基础。
  二、联想思维,引发记忆,发掘素材的不同思维点。准确理解材料的核心内涵与限定要素,从储备的经典名言佳句、课文素材以及社会热点焦点事件中,筛选出记忆最深刻的与材料内涵相同、要素一致的素材,拆分组件,寻找契合点,为举例论证提供论据基础。
  三、运用类比联想,挖掘材料与同质论据的共同点,并将其勾连起来,论证过程中将传统议论文的“举例论证”与时评类文章的“就事论事、因事论理”联系起来,取长补短、相互融合。这样,不但遵循了时评类作文的写法,而且兼顾了传统议论文的写法,既减少了传统议论文常犯的套作、宿构现象,又能避免时评类作文仅仅“就事论事、因事论理”的尴尬,从而让写作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其他文献
“毕生节俭,只为一次奢侈。”在“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颁奖现场,共和国首位女空降兵马旭的故事令人动容。她几十年来勤俭生活,但却将积攒下的1000万元全部捐献给了家乡的教育事业。自立自强,坚韧刚毅,智慧豁达,正是以马旭为代表的新时代女性的风采写照。  “追求男女平等的事业是伟大的。纵观历史,没有妇女的解放和进步,就没有人类的解放和进步。”习近平总书记曾这样强调。从废除旧社会一切歧视、压迫妇女的法
期刊
2016年高考前夕,我向近30所中学发出同一条微信:“2015年《感动中国》人物身上的共性特质为爱国敬业、创新奉献、爱民为民、勇敢坚毅、大公无私和诚信友善;2016年‘春晚’的主旋律为爱国、友善、和谐和欢乐;2016年全国‘两会’力主以民为本、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绿色发展等治国发展理念。以上三大方面的思想观念很可能与2016年高考作文题的立意息息相关,考生们应高度重视并做好相应的准备,以不变应万变
期刊
亲爱的学弟学妹们:  你们好!时光匆匆,转眼间高考已成为我身后的风景,可我永远无法忘记,在这拼搏的三年中,我所付出的努力与汗水。现在,我想把我的心得分享给你们,助力你们不负青春,实现梦想。  在高考考场上,当我完成前面部分题目,开始作文审题时,“见证”二字映入眼帘。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个题目抒情性较强,可以写我自身的经历,然后我深一步思考,除自身见证之外,周围的人、物甚至风景,也都可以成为见证。在思
期刊
【导练命题一】 生活热点  【押题导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自2016年开始,依附于科技的发展,抖音进入了千家万户。抖音在丰富人们生活的同时,又让许多人整日沉溺其中,不可自拔,以致耽误了工作和学习。  对于这种现象,你有怎样的认识?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立意點拨】  这是观点类材料作文。考
期刊
{文题}  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优秀作文}  “分数至上”会导致错误的价值观  一考生  ①有两位同学:一位在拿满分后,却因下次成绩稍有退步而挨了打;另一位则在不及格挨打后,在下一次因进步到及格而受表扬。这则漫画看似简单,实则折射出教育者单一的价值评判标准
期刊
[热用立意]文化觉醒,文化回归,不忘初心  [素材现背]有人说:“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对一个人来说是如此,对一个节目来说也是如此。不忘初心,不是故步自封,而是对原有理想与目标的坚守与铭记。在激流勇进中,《天天向上》更需要停下来思考一下,该如何做回自己。  2016年4月29日,改版后的《天天向上》如期播出。全新的舞美、重组的主持人团队,改版后的《天天向上》自然带给观众一定的新
期刊
【导练命题一】自我超越  【押题导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材料一:浪子明明败家,当他回来的时候,父母还会杀牛宰羊庆祝,说“浪子回头金不换”。  材料二:两个店员卖同样的东西,一个总是先抓一大把,再看着秤往外拿;另一个先少抓一点,再看着秤往里加,顾客会喜欢后者。  材料三:一则新闻报道说,一名学生如何进入美国名校,又如何升迁创业,成为世界闻名的危机处理专家。当初一堆同侪申请麻省理工学
期刊
【编者按】  “今年的上海作文题好,有思辨力。”北京大学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教授如是说。前两期学习怎样用中国的语言讲好中国人的故事和写好记叙文,本期我们将学习如何写出时代感与思辨性兼具的充满理性美的议论文。——陈捷  2018年上海市高考作文题目:  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期刊
【导练命题一】“四心”  【押题导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孟子曰:“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孟子认为每一个人都应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少了其中的任何一“心”,一个人都不能算作完整的人。其实,这四种“心”也应该是对我们每一个人的要求,请选择其中一“心”作文。  要求:写议论文或记叙文;题目自拟
期刊
2016年5月,劳雷影业公司总裁、制片人方励当众下跪请求影院经理为《百鸟朝凤》增加排片的消息引起轩然大波。对此,《人民日报》批评他“丢了文化人的尊严”。方励有没有“丢了文化人的尊严”,我们暂且不论,或许《百鸟朝凤》这类电影的生存现状才是我们应当关注的,它们不能永远靠下跪来赢得关注和票房。  《百鸟朝凤》是第四代导演吴天明的遗作。影片讲述的是李岷城与陶泽如新老两代唢呐艺人的师徒情、父子情、兄弟情。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