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实现思想诉求更重要的是“怎么讲”

来源 :名作欣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ry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人类诞生以来,讲故事就成为共同的精神活动。讲故事就是用这种虚构、假设、想象的特殊素材,叙述出一种充满个人性思想,一种对过去、现在及其未来的思考。因此,故事,说到底是个体性思想。作为叙事艺术的电影也不例外。当下中国电影产业迅猛发展,资本的介入带来许多硬件方面的解决,但缺乏思想、文化的弊端已经非常尖锐了。没有思想,故事内容当然无聊。于是,小鲜肉、流量明星等消费主义残渣尘嚣日上,成为当下中国电影发展不容忽视的因素。在我看来,中国电影要实现思想诉求,首先,就要解除习惯的偏见、误解,害怕在电影中讲述思想、文化,担心后者阻碍了影片的票房。这种观念严重影响到中国电影的生态、境界与格局。如上所述,故事说到底是思想,没有思想,就难以成为有意义的故事;讲故事就必须得有思想。没有把故事的思想讲好,才会影响票房。其次,需要弄清楚讲述“什么样”的思想。对当下中国电影来说,最迫切的是讲述融入当下生活、对现代社会富有价值的思想;就是要针对当下、世界现实难题,寻找思考甚至解决这些难题的优質的思想传统。之所以这样说,是基于如下考虑:一、中国电影的生存现实状态,让文化、思想传统,或许不会那么敏感,在一定距离的时空遮蔽下,又兼之在漫长岁月积淀的智慧,能够在电影创作中获得必要的自由空间。二、之所以强调“融入”当下日常生活的思想传统,就在于在某个历史时段中单独讲述历史人物、事件、传统思想,已经难以引起观众的兴趣,电影需要讲述社会关注的话题,与观众建立关联性。如此,我们需要从当下现实难题、困境出发,到思想传统中寻找启发甚至解决现代人情感、精神难题的优质内容。三、电影作为国家主流文化的重要生产路径,已成为国家形象、国家名片,具有面向国际的世界维度。与同处东亚文化圈层的日韩电影相比,当下中国电影缺乏可辨识性的文化身份,深厚的思想传统、文化传统,能够迅速确立差异性的身份,重振2l世纪初期的国际竞争力、影响力。
  从艺术的角度说,厘清“讲什么”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电影是艺术,因此,要实现思想诉求,更重要的是解决“怎么讲”的问题。质言之,我们需要用符合艺术规律的方式讲述中国思想传统、文化传统。这是因为原本属于思想文化领域的内容,一旦进入艺术场域,就一定会受到艺术形式的约束而发生变化;而且,只有适应艺术形式的规范,思想才能真正成为电影艺术中的思想。尤其是抽象性、观念性、思辨性强的思想传统,特別需要艺术形式。在我看来,当下中国电影叙事的短板不是运用技术形成的故事结构、镜头语言、画面风格,而在于叙事观念。简单地说,就是要从宏观叙事转换成微观叙事。叙事艺术,不是直接面对事件,而是讲述个人所理解的事件。因此,只有聚焦于个体,才能真正深入人物心灵、事件核心。那么,电影到底应该怎样才能聚焦于个体?逻辑。我们借助逻辑的力量,结合设身处地的艺术想象,才能深入人物内心,梳理出人物与事件的情感波动,构成与观众相通的交流渠道。当我们聚焦到一定程度时,这个人物、这个事件、这个环境就不再是个体性,而成为人类的代表。因此,这种微观叙事看起来“小”(基于某一个体、事件),实则“大”(引带出复杂的情感、价值、思想),必然会引起人们的共鸣,打动人们的心灵,从而实现电影的思想诉求。
其他文献
七  在传统文化的回归中,“戏说历史”的浪潮别有看点。  1979年,香港电影《三笑》在大陆公演,立刻风靡一时。唐伯虎点秋香的民间故事经过香港影星的喜剧演绎,给大陆严肃有余的影坛吹来一股清新空气。到了1993年,香港喜剧明星周星驰将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进一步拍出了“无厘头”的风格,居然将行为艺术绘画、现代打击乐表演、时装模特步态等搞笑创意都汇入了故事情节中,使荒唐与搞笑达到了狂欢的程度,被誉为“后现
期刊
王京芳女士从上海寄来美国项美丽女士编辑的《自由谭》杂志,中、英文两个版本,即将由上海书店影印出版。  项美丽英文名字为Emily Habn。1935年,Emily Hahn与姐姐二人来到上海,在一次聚会上她与新月派诗人邵洵美相遇。邵洵美才华横溢,精通英语。谈话间,邵洵美当即为她起了“项美丽”这个中文名字。美的欣赏,诗意的语感,缺一不可。与邵洵美的情缘,促使项美丽改变仅仅是来华旅行的计划,姐姐归国,
期刊
三  在讨论“海默三部曲”前,笔者于此欲先从张系国2003年发表的小说《魔鬼的十亿个名字》谈起。笔者以为,该文是串联“城三部曲”与“海默三部曲”的关键作品。在文中,女主人公艾丽思是从“帝国”前往呼回世界的“异议份子”,其目的乃要阻止“帝国”对当地人民造成伤亡。透过艾丽思及其爱人鲍尔之眼,作家写下了“帝国”在呼回世界的暴行与伪善。在小说的第二节,天空飘下了无数的纸鹤型的有声传单,里头传来“帝国”大统
期刊
随着其大多数作品被译介成汉语,生于1965年的“60后”英国批评家、作家詹姆斯·伍德这几年在我国读书界引起的关注,可用“火”来形容。刚刚过去的读书节,我发现2015年翻译出版的《小说机杼》一书在当当网已经处于“到货通知”了,光评论就达3500余条,具体销量,作为外人,就只能想象了。在当下的“阅读环境”下,这对于一本“谈论文学”而非“文学”的严肃著作来说,已经是很难有的“殊荣”了。  在购《小说机杼
期刊
摘要:由文学的审美属性决定,文学欣赏是重要的审美活动,文学欣赏能力本质上是一种审美能力。审美能力是审美体验的产物:审美感知力是主体情感协同作用下的“完形感知”;审美想象力是高峰体验催生的特殊创造力;审美理解力是融于感知、想象、情感等心理因素中的不确定性认识,审美体验的瞬间感悟。审美体验是提升文学欣赏能力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文学欣赏能力 提升 审美体验 相互关系 规律  审美现象宣告了“野蛮人进
期刊
艺术性和思想性向来是电影发展中的两难,如果再加上市场性的话,那就更是难上加难了。但我觉得,不应该在三者之间制造一种人为的对立,而应该形成良性的互动和循环。比如,一部好的电影,可以从任何一种诉求人手,同时寻求三方面之间的平衡。中国电影的飞速发展是一个相当晚近的现象,但这也使得它能够有更多借鉴,甚至少走弯路。对于电影产业,自己只能提一点相当外行的想法。  首先,思想性不应该是空洞的口号,也不能只停留在
期刊
夫天地之名,造化为灵。设奇巧之体势,写山水之纵横。或格高而思逸,信笔妙而墨精。由是设粉壁,运神情,素屏连隅,山脉溅瀑,首尾相映,项腹相近。丈尺分寸,约有常程,树石云水,俱无正形。树有大小,丛贯孤平。扶疏曲直,耸拔凌亭。乍起伏于柔条,便同文字(下原缺8个字),或难合于破墨,体同异于丹青。隐隐半壁,高潜入冥。插空类剑,陷地如坑。秋毛冬骨,夏荫春英。炎绯寒碧,暖日凉星,巨松沁水,喷之蔚荣。裒茂林之幽趣,
期刊
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在产业化征途上大步前行,类型蓬勃发展,票房春光无限,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获得较高认同度的依然是现实主义电影,原因无他,思想取胜。《我不是药神》《无名之辈》《暴裂无声》《过春天》《地久天长》《少年的你》等现实主义电影,获得成功的关键是硬核故事和硬核思想,而非视效、奇观等流行物。现实主义电影对国产电影思想大厦的支撑,并不意味着它战无不胜,相反,它一直面临突破传统的内在危机。那么,中
期刊
头衔一字人  [背景介绍]  永厚先生抄录的这首诗是新加坡国宝级诗人潘受(1911-1999,人称“受翁”)的诗作。受翁也是书法家,还写过不少品画、品书录。与黄永厚结识,有诗集相赠。据林东海说,20世纪90年代,永厚先生“到新加坡举办画展,认识华裔诗人潘受,潘曾赠送自己的《海外庐诗》和为潘伯鹰编印的《玄隐庐诗》”。2002年花城出版社出版黄永厚的书画杂文集《头衔一字集》,就是以潘受的诗句“但博头衔
期刊
凭借“易以”接受的媒介特性,电影对社会的整合越来越被重视,电影对大众心灵的引领越来越被确认。可以说,当前,中国电影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需要建设新的视觉隐喻体系,在思想上引领大众美好的电影生活,实现全球化语境下的单一文化内部和跨文化间的社会沟通、交流与整合。  要达成这种目标,不应停留在经济指数的发展上,还应该加强思想引领的探索。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在电影产量、银幕数量、票房收入等重要数据上,均实现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