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唾面自干”是得多能忍

来源 :意林绘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y8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畅所欲言话成语】


  对于中学生来说,“唾面自干”得算个较为生僻的成语,因为语文教材中未曾出现过,我们生活中也很少提及。在语文检测中,对此成语进行考查,考生的理解果然五花八门,甚至让人啼笑皆非。
  一次考后,考生甲言:唾液流到面上都来不及擦一擦,一定形容人的忙碌;考生乙言:表层唾液都干燥了,一定是形容人的干渴;考生丙言:面上唾液自我干去,莫不是形容左右逢源?看來望文生义是人之通病。实际上,唾面自干主要用来形容受了污辱后极度容忍,不加反抗。它与犯而不校、委曲求全、逆来顺受等有相近之意。
  成语“唾面自干”面世以来,人们似乎总喜欢把它与“海纳百川”的气度、“虚怀若谷”的胸怀联系在一起,将唐代的娄师德说成宽容待人的圣贤。不过毫无原则的让步、有损尊严的隐忍、贬低人格的宽容并不值得提倡。“人不知而不愠”虽是圣人言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也是伟人语录。我们须存宽容心,但容也无须退缩为怯懦。待人接物,不卑不亢才是。

【寻踪觅迹道词源】


  唐高宗、武则天时期,有一位很有作为的重臣名将娄师德。尽管位高权重,不过,娄师德留给后世的形象却稍显异类:超级能忍耐,堪称无敌“忍者”。至今,娄师德仍被认为是“忍学”祖师爷。
  相传,娄师德练就了一门旷世的独门神功,叫作“唾面自干”。
  神功的说法是这么来的,据《新唐书·娄师德传》记载:娄师德的弟弟被任命为代州刺史,临走前跟娄师德辞行。娄师德语重心长地问他:“我当着宰相,你现在又要去地方上当刺史,咱哥俩得到的荣耀实在太多了,别人还不得红眼病啊,对此你可有啥招应对?”
  他弟弟说:“打今儿起,我会夹着尾巴做人,绝不给哥添堵。即使有人把唾沫吐到我脸上,我也绝不还嘴,自己擦干净,不跟人对掐。哥你说,这样靠谱不?”
  按理说,这回答已经够隐忍的了,但娄师德还是不满意,皱眉说:“不大靠谱。”
  “那哥你说该咋整呢?”
  “你想啊,人家拿唾沫啐你,是对你发怒了。如果你把唾沫擦了,说明你不满,你不满人家就更怒了。我建议,别人往你脸上吐唾沫,你应该等待自然风干。同时,你还应该保持微笑。”
  成语“唾面自干”就此面世。
其他文献
随着时间的推移,春回大地,让人感觉最为舒适、温暖的季节来了。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春天来了,我们也结束了寒假生活,開始了新学期、新征程。喜欢传统文化的同学们都知道,古代有很多文人都是勤学苦思的典范,所以本期小编特意邀请了四位老师,为大家解读古代文人深入骨髓的勤勉,希望能对你有些启发哦。  柏学士茅屋  [唐]杜甫  碧山学士焚银鱼,白马却走深岩居。  古人己用三冬足,年少今开万
期刊
“三脚猫”最早的确指三只脚的猫,指做事技艺不精。但关于“三脚猫”的来历,民间也有一个传说,却不是指一种猫。相传光绪年间,有一武林高手經常在上海十六铺江边卖艺,他十八般兵器无所不精,最后一招即提举起江边的铁锚当作武器表演。艺人走后,许多人即上前试提铁锚,均败下阵来。铁锚有三只脚,于是,人们便戏称某种技艺懂而不精的人为“三脚铁锚”,后简称为“三脚锚”。“锚”“猫”谐音,日久,“三脚锚”居然讹传为“三脚
期刊
“元帅”在历史上曾经有过两种含义:一是官职名称,二是军衔称号。在中国,汉语“元帅”一词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其名源于《左傳》的“谋元帅”,南北朝起,元帅成为统军征战官职名称,如北周宣帝任命其叔父宇文盛为“行军元帅”。而在西方,军衔中“元帅”最初来源竟然是“弼马温”。元帅作为最高军衔是从16世纪的法军开始的。而法语中“元帅”一词则来源于德国词汇“马”和“仆人”,最初指的是给国王看守马厩的官员。  杨贺
期刊
冬天的蚂蚁颤抖的翅膀,  等待瘦瘦的冬天结束。  我用缓慢的,呆笨的方式爱你,  几乎不说话,仅有只言片语。  是什么导致我们各自隐藏生活?  一个伤口,风,一个言词,一个起源。  我们有时用一种无助的方式等待,  笨拙地,并非全部也未愈合。  当我们藏起伤口,我们从一个人  退缩到一个带壳的生命。  现在我们触摸到蚂蚁坚硬的胸膛,  那背甲。那沉默的舌头。  这一定是蚂蚁的方式,  冬天的蚂蚁的
期刊
“新郎官”现指新婚的男子,在古代,则多指刚刚金榜题名的新科进士。“郎”在古代是指年轻的男子。从汉朝开始,“郎”还成為一般官员的代名词。到唐朝,六品以下官员统统称为“郎”,身居“郎”职的人称“郎君”或“郎官”。从隋朝开始,朝廷采用科举制(分科取士)的办法选拔官吏。隋唐两代对科举考试极为重视,当时朝廷规定:凡考中进士的人,都要先分配到中央官署中挂职锻炼,所任官职一般为校书郎、秘书郎。虽无实权,且多为文
期刊
生活在中国,在吃这件事上百无禁忌,似乎没有什么是不能变成食物的。但有一种东西,把它变成食物,似乎总有点儿舍不得,总觉得不大可能。它怎么能吃呢?它怎么可以当作食物呢?不是山珍,不是海味,而是花。  花的存在,本身就是有点儿不可思议的。花是神迹,仅仅是观看,已经觉得是亵渎了,怎么可以吃它呢?然而,我们还是小心翼翼地去吃花了。  小的时候吃过槐花。初春,几乎一夜之间,开遍街巷旷野,真是不可思议。我们用槐
期刊
阅读分享:读书是最好的美容之法,不仅是对心中理想的坚持,更是对我们思想的升华。然而是不是所有的开卷都有益?中国古典文化、文学,这些恒定的东西无疑就是经过时间的淘洗留下来的闪闪发光的金子。那么如何捡拾这些金子呢?可以跟着韩愈、柳宗元的脚步学习。(特约教师:广东省鹤山市鶴华中学 李素芹)  古代的文学家,到底要读多少书呢?不好定论,但对于韩愈、柳宗元到底读了多少书,曾国藩倒是有些说法。买书不可不多,看
期刊
我仍有最后的机会可以作决定,一个决定我将成为何等人物的最后机会。我可以冲进小巷,为哈桑挺身而出——就像他过去无数次为我挺身而出那样——接受一切可能发生在我身上的后果。或者我可以跑开。  结果,我跑开了。  我逃跑,因为我是懦夫。我害怕阿塞夫,害怕他折磨我。我害怕受到伤害。我转身离开小巷、离开哈桑的时候,心里这样对自己说。我试图让自己这么认为。说真的,我宁愿相信自己是出于软弱,因为另外的答案,我逃跑
期刊
大家好,我是来宁老师。我们学《论语》,就是学习孔子之道。那如果有人问,孔子之道的核心是什么呢?为人治国有很多道理可讲,最关键的是什么呢?我们该如何回答?  孔老师曾经总结过,他说“吾道一以贯之”,简洁明了,可以说非常适合做座右铭了!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师:从某个角度讲,曾参这个优秀学生有时候挺令人泄
期刊
阅读分享:学会知识与应付考试到底哪个才是我们今天为之努力的理由?高考是选拔性考试。在有限的时间内,谁的得分高谁就直接赢得比赛。这一制度的优点是可以相对公平地保障大多数学生受教育的机会,符合当前国情。但高考也有缺点,比如下文中提到的在宋朝前期的科举考试中,“出手快”的评判标准。为了应付高考,学生和老师不得不“急功近利”地研究各种应试方法和答题套路,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知识本身。其实,这样做不仅不利于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