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对于会计和商业银行审慎监管,其服务存在不同的目的,财务会计是通过报告过去的经济交易,以及事项对利益相关者经济利益的影响,其传递的是,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我结合具体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金融模式改革对银行资本监管的影响的几方面。
【关键词】 审视监管;金融;会计核算;金融资产;银行资本监管
一、会计和商业银行审慎监管服务
(一)目的不同
对于财务会计,是通过报告过去的经济交易和事项,对利益相关者经济利益产生影响,其传递的是,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
对于审慎监管,则是面向未来,以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保护商业银行存款人的利益为目的。
对于资本充足监管,是商业银行审慎监管的核心,但是银行持续监管需要以会计信息为基础。
(二)监管规定
根据会计计量方法的变化,做出适当的调整。由于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中,有关金融工具会计核算准则,改变了单一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采用公允价值和历史成本混合计量模式。
(三)意义
会计核算方法的改变,影响到商业银行所有者权益的核算;资本充足管理办法,对监管资本的计量是建立在2001年开始实施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的基础上,当时的会计制度对金融资产和负债的计量是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监管资本应当根据会计准则的变化做出调整,以降低商业银行监管报告和财务报告的成本,同时实现监管的目标[1]。
二、金融工具会计核算
(一)新准则颁布以前我国商业银行
执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与国际会计准则对金融工具的会计核算差距较大,在此之前,我国没有单独的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相关的会计处理是根据原投资准则和负债的规定进行核算,原投资准则根据管理当局的意图分为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
(二)长期投资分类
根据投资工具的不同,分为长期股权投资和长期债权投资。对于短期投资,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计量,市价低于成本的部分提取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市价恢复后,冲销已经提取的跌价准备,但是最多将短期投资账面价值恢复到原投资成本。
(三)我国对金融机构实行分业经营的管制
在新准则中,与商业银行金融资产和负债核算直接相关的准则有四个,分别是第22号的《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第23号的《金融资产转移》、第24号《套期保值》和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对金融资产和负债的计量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上市商业银行实行股权激励而实施的股份支付也要求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从而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监管产生影响[2]。
三、金融工具核算引入公允价值计量
(一)投资的分类
金融工具划分为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其中金融资产又可以分为四类:
第一、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和可供出售资产。
第二、初始确认时,无论是金融资产,还是负债都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在后续计量时第一和第四类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不同之处是第一类公允价值的变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影响本期经营成果。
第三、第四类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所有者权益的资本公积,待该资产终止确认或者减值时转入损益,第二和第三类采用摊余成本计量。
第四、金融负债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损益的金融负债和其他金融负债,其中前者用公允价值计量,并且公允价值的变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后者采用摊余成本计量[3]。
四、金融资产
(一)金融资产变化
第一方面、资产减值提取的标准变化。目前,商业银行的减值和跌价准备采用的是成本与市价孰低法和判断未来可回收金额的方法,成本与市价孰低法由于有明确的市价提取跌价准备的金额容易确定,判断未来可回收金额的方法取决于管理层对未来的预计主观性比较大。
第二方面、减值损失的转回变化。原来的投资的减值和贷款损失准备的转回,直接计入当期损益,新准则根据工具金融资产的种类,确定不同的转回方法,对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的债务工具在减值后有证据表明价值恢复通过损益转回,最高不超过提取减值前的摊余成本;而可供出售的权益工具发生的减值损失不能通过损益转回,要通过资本公积转回。
(二)套期保值会计
在新准则颁布之前,我国没有针对套期保值业务的会计处理规范,商业银行也不存在真正的套期保值会计。套期工具的未实现利得或者损失不纳入表内核算,被套期项目的浮动盈亏也不进行会计处理。
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程度高,但是由于历史成本是过去信息,对会计信息使用人面向未来的决策相关性程度低。本次会计准则改革的导向是提高会计信息的决策相关性,因此对商业银行的金融资产和负债允许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变动无论是直接计入损益还是计入资本公积最终都会影响帐面的资本,但是公允价值的可靠性程度低,对监管当局的资本充足监管提出了挑战。
五、新准则对商业银行监管资本计量的影响
(一)商业银行监管的意义
为了达到维护金融体系稳定和保护存款人利益的目标,通过对商业银行的最低资本要求来限制商业银行为盲目追求利润而扩大高风险的资产项目。《巴塞尔协议》确定的资本充足监管成为商业银行监管的核心。会计资本是资产与负债账面价值的差额,体现的是所有者对银行净资产的要求权。而监管资本则的作用是对未预期损失的缓冲,对于那些不符合会计资本要求的一些长期次级债务由于在清算时位于一般债权之后,按照监管的规定可以作为附属资本计算资本充足率[4]。
(二)银行监管资本
包括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两部分,核心资本除了不包括所有者权益中银行提取的一般准备金外,基本与会计的所有者权益一致,但是要扣除合并商誉,具体包括:核心资本包括实收资本或普通股、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和少数股东权益。附属资本包括重估储备、一般准备、优先股、可转换债券和长期次级债务。资本充足率的基本计算公式其中核心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4%,总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商业银行的会计核算的改变必然影响到银行净资产从而影响银行监管,因为监管需要的基础信息来自于会计信息。 (三)银行资本监管产生的影响
1.金融资产与负债分类和确认的改变影响监管资本的计量
商业银行持有的衍生金融工具,由表外纳入表内核算首先面临的问题是要将其划分为金融资产或者负债,而现行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将表外披露的衍生金融工具首先转换成基础金融工具,再按照基础金融工具的风险系数计算资本要求。
2.公允价值的应用对资本计量的影响
公允价值的变动对直接以公允价值计量并且其变动计入损益的资产会影响到当期的利润和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而影响未分配利润,而对于可供出售的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化调整资产的账面价值和资本公积,待该资产转出时将资本公积转入当期损益。公允价值变动的不确定性管理层难以控制,纳入表内核算直接影响到会计利润和资本。
3、股份支付股权和期权激励对资本计量的影响
我国《证券法》、《公司法》和《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等规定,企业可以通过股票期权等权益工具对职工实行激励的办法,已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的上市公司,允许建立股权激励机制。我国的上市银行也开始实行股权和期权激励方案,由于在此之前没有相应的会计规范,各家企业的股权激励处理不尽相同。新会计准则对股权和期权激励的会计规范体现在第11号《股份支付》中,《股份支付》准则要求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无须等待期即可行权的按照授予日的股份公允价值计入费用和资本公积;须等待的在等待期内每个资产负债表日估计可行权的股份数量按照授予日的公允价值计入费用和资本公积。行权日根据实际行权的股份数量转入股本和股本溢价。
六、监管资本与会计资本的协调
(一)金融资产会计核算的变化意义
在使净利润和所有者权益包括的内容发生了变化,净利润既包括正常经营的损益也包括某些管理者难以控制的市价变化带来的损益,虽然为了突出公允价值变化和资产的减值损失的影响,新准则要求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和资产减值损失单列,但是最终会影响未分配利润进而影响所有者权益。
(二)监管资本体现的意义
对于资本对风险的缓冲作用,金融资产和负债公允价值变动在资产和负债转移之前属于未实现的利得和损失,根据资产和负债种类的不同可能计入当期损益或者暂时通过资本公积核算,对资本的影响具有暂时性,未来可能发生反转。
总而言之,对于会计和商业银行审慎监管,其服务存在不同的目的,财务会计是通过报告过去的经济交易,以及事项对利益相关者经济利益的影响,其传递的是,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
参考文献:
[1]吴源从.西方国家金融监管的新趋势及对我国的启示[J].海南金融,2006,(9):32—35.
[1]张慧莲.论西方金融监管理论的最新发展[J].成人高教学刊,2004,(6):18—21.
[3]高峰.国际金融监管发展趋势[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1,(4):24—26.
【关键词】 审视监管;金融;会计核算;金融资产;银行资本监管
一、会计和商业银行审慎监管服务
(一)目的不同
对于财务会计,是通过报告过去的经济交易和事项,对利益相关者经济利益产生影响,其传递的是,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
对于审慎监管,则是面向未来,以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保护商业银行存款人的利益为目的。
对于资本充足监管,是商业银行审慎监管的核心,但是银行持续监管需要以会计信息为基础。
(二)监管规定
根据会计计量方法的变化,做出适当的调整。由于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中,有关金融工具会计核算准则,改变了单一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采用公允价值和历史成本混合计量模式。
(三)意义
会计核算方法的改变,影响到商业银行所有者权益的核算;资本充足管理办法,对监管资本的计量是建立在2001年开始实施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的基础上,当时的会计制度对金融资产和负债的计量是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监管资本应当根据会计准则的变化做出调整,以降低商业银行监管报告和财务报告的成本,同时实现监管的目标[1]。
二、金融工具会计核算
(一)新准则颁布以前我国商业银行
执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与国际会计准则对金融工具的会计核算差距较大,在此之前,我国没有单独的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相关的会计处理是根据原投资准则和负债的规定进行核算,原投资准则根据管理当局的意图分为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
(二)长期投资分类
根据投资工具的不同,分为长期股权投资和长期债权投资。对于短期投资,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计量,市价低于成本的部分提取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市价恢复后,冲销已经提取的跌价准备,但是最多将短期投资账面价值恢复到原投资成本。
(三)我国对金融机构实行分业经营的管制
在新准则中,与商业银行金融资产和负债核算直接相关的准则有四个,分别是第22号的《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第23号的《金融资产转移》、第24号《套期保值》和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对金融资产和负债的计量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上市商业银行实行股权激励而实施的股份支付也要求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从而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监管产生影响[2]。
三、金融工具核算引入公允价值计量
(一)投资的分类
金融工具划分为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其中金融资产又可以分为四类:
第一、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和可供出售资产。
第二、初始确认时,无论是金融资产,还是负债都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在后续计量时第一和第四类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不同之处是第一类公允价值的变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影响本期经营成果。
第三、第四类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所有者权益的资本公积,待该资产终止确认或者减值时转入损益,第二和第三类采用摊余成本计量。
第四、金融负债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损益的金融负债和其他金融负债,其中前者用公允价值计量,并且公允价值的变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后者采用摊余成本计量[3]。
四、金融资产
(一)金融资产变化
第一方面、资产减值提取的标准变化。目前,商业银行的减值和跌价准备采用的是成本与市价孰低法和判断未来可回收金额的方法,成本与市价孰低法由于有明确的市价提取跌价准备的金额容易确定,判断未来可回收金额的方法取决于管理层对未来的预计主观性比较大。
第二方面、减值损失的转回变化。原来的投资的减值和贷款损失准备的转回,直接计入当期损益,新准则根据工具金融资产的种类,确定不同的转回方法,对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的债务工具在减值后有证据表明价值恢复通过损益转回,最高不超过提取减值前的摊余成本;而可供出售的权益工具发生的减值损失不能通过损益转回,要通过资本公积转回。
(二)套期保值会计
在新准则颁布之前,我国没有针对套期保值业务的会计处理规范,商业银行也不存在真正的套期保值会计。套期工具的未实现利得或者损失不纳入表内核算,被套期项目的浮动盈亏也不进行会计处理。
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程度高,但是由于历史成本是过去信息,对会计信息使用人面向未来的决策相关性程度低。本次会计准则改革的导向是提高会计信息的决策相关性,因此对商业银行的金融资产和负债允许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变动无论是直接计入损益还是计入资本公积最终都会影响帐面的资本,但是公允价值的可靠性程度低,对监管当局的资本充足监管提出了挑战。
五、新准则对商业银行监管资本计量的影响
(一)商业银行监管的意义
为了达到维护金融体系稳定和保护存款人利益的目标,通过对商业银行的最低资本要求来限制商业银行为盲目追求利润而扩大高风险的资产项目。《巴塞尔协议》确定的资本充足监管成为商业银行监管的核心。会计资本是资产与负债账面价值的差额,体现的是所有者对银行净资产的要求权。而监管资本则的作用是对未预期损失的缓冲,对于那些不符合会计资本要求的一些长期次级债务由于在清算时位于一般债权之后,按照监管的规定可以作为附属资本计算资本充足率[4]。
(二)银行监管资本
包括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两部分,核心资本除了不包括所有者权益中银行提取的一般准备金外,基本与会计的所有者权益一致,但是要扣除合并商誉,具体包括:核心资本包括实收资本或普通股、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和少数股东权益。附属资本包括重估储备、一般准备、优先股、可转换债券和长期次级债务。资本充足率的基本计算公式其中核心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4%,总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商业银行的会计核算的改变必然影响到银行净资产从而影响银行监管,因为监管需要的基础信息来自于会计信息。 (三)银行资本监管产生的影响
1.金融资产与负债分类和确认的改变影响监管资本的计量
商业银行持有的衍生金融工具,由表外纳入表内核算首先面临的问题是要将其划分为金融资产或者负债,而现行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将表外披露的衍生金融工具首先转换成基础金融工具,再按照基础金融工具的风险系数计算资本要求。
2.公允价值的应用对资本计量的影响
公允价值的变动对直接以公允价值计量并且其变动计入损益的资产会影响到当期的利润和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而影响未分配利润,而对于可供出售的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化调整资产的账面价值和资本公积,待该资产转出时将资本公积转入当期损益。公允价值变动的不确定性管理层难以控制,纳入表内核算直接影响到会计利润和资本。
3、股份支付股权和期权激励对资本计量的影响
我国《证券法》、《公司法》和《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等规定,企业可以通过股票期权等权益工具对职工实行激励的办法,已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的上市公司,允许建立股权激励机制。我国的上市银行也开始实行股权和期权激励方案,由于在此之前没有相应的会计规范,各家企业的股权激励处理不尽相同。新会计准则对股权和期权激励的会计规范体现在第11号《股份支付》中,《股份支付》准则要求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无须等待期即可行权的按照授予日的股份公允价值计入费用和资本公积;须等待的在等待期内每个资产负债表日估计可行权的股份数量按照授予日的公允价值计入费用和资本公积。行权日根据实际行权的股份数量转入股本和股本溢价。
六、监管资本与会计资本的协调
(一)金融资产会计核算的变化意义
在使净利润和所有者权益包括的内容发生了变化,净利润既包括正常经营的损益也包括某些管理者难以控制的市价变化带来的损益,虽然为了突出公允价值变化和资产的减值损失的影响,新准则要求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和资产减值损失单列,但是最终会影响未分配利润进而影响所有者权益。
(二)监管资本体现的意义
对于资本对风险的缓冲作用,金融资产和负债公允价值变动在资产和负债转移之前属于未实现的利得和损失,根据资产和负债种类的不同可能计入当期损益或者暂时通过资本公积核算,对资本的影响具有暂时性,未来可能发生反转。
总而言之,对于会计和商业银行审慎监管,其服务存在不同的目的,财务会计是通过报告过去的经济交易,以及事项对利益相关者经济利益的影响,其传递的是,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
参考文献:
[1]吴源从.西方国家金融监管的新趋势及对我国的启示[J].海南金融,2006,(9):32—35.
[1]张慧莲.论西方金融监管理论的最新发展[J].成人高教学刊,2004,(6):18—21.
[3]高峰.国际金融监管发展趋势[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1,(4):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