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巳节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YU25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巳节在被兼并之前,曾有很长一段时间承担过“沐浴节”“游春节”和“情人节”之类的光荣使命。在我们乐于追寻传统的今天,重拾上巳节的古老片段,有益于我们从感性上去认识中华传统文化。上巳是个美丽、清秀、怀春的节日。但是,从现有文献来看,早在晋武帝司马炎的时候,学者们对于上巳节的起源就已经有所了解了。魏晋之时,上层社会流行一种风雅的上巳节游戏——“曲水流觞”。一班文人墨客,选择一处风雅静僻的所在,各自安坐于潺潺流淌的曲水岸边,然后有人把盛有美酒的杯子放入上游水中,让酒杯顺流而下,酒杯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而饮之,并赋诗一首。王羲之著名的《兰亭集序》就是这一游戏的产物。
  据南朝吴均《续齐谐记》记载,有一次晋武帝问尚书郎挚虞:“三月三日流行‘曲水流觞’,有什么含义吗?”挚虞回答说:“汉章帝的时候,有个叫徐肇的人,生了三个女儿,结果在三月三日这天全死了,大家都认为这是怪事,于是相约到河畔盥洗,并且把酒杯放入河中,任水载去。曲水流觞就是这么来的。”晋武帝有点扫兴:“这么说来,曲水流觞就不是什么好事情。”另一个叫束皙的尚书郎接过话来说道:“挚虞小生,根本不了解这个习俗的含义。请让我来给陛下说一说:早在周公建成洛邑的时候,就曾让河水载着酒杯顺水漂流,有一首逸诗中就有‘羽觞随波流’这样的句子。另外,秦昭王在三月上巳这天,把酒杯放在河流拐道的地方,结果有一个金人从河里面出来,捧着一把水心剑,说:‘您一定能够统治西戎。’后来秦国果然称霸诸侯,于是金人出水的地方遂被立为曲水流觞之地。汉代一直沿袭这一习俗,慢慢地发展成为一种盛大的集会。”晋武帝听了很高兴,下令赐金五十斤,而把挚虞贬为阳城县令。
  现在,让我们做点“知识考古”,看看挚虞和束皙到底谁说得更有道理。
  “上巳”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代初年,据《韩诗外传》所载:早在《诗经》时代,在溱水与洧水流域,三月水中泛着桃花的时候,众士女手执兰草,举行祓除仪式。在郑国的习俗里,三月上巳这天,人们在这两条河上招魂,以祓除不祥。所谓“祓除”,是古人一种驱灾求福的仪式,就是把那些被认为是陈旧污秽的东西从自己身边带走,使自己变得清新吉祥。祓除仪式其实是一种象征性的“大扫除”,人们一般会选择在季节变化的时间,举行一些象征性的清洗仪式,把自己身上的秽气驱逐干净。
  再看《周礼》是怎么说的:“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孔子的弟子郑玄说:“岁时祓除仪式,就像现在三月上巳到河边一样。衅浴,指的是用香熏草药沐浴。”由此可见,祓除是与女巫有关的。还有许多文献说明,至迟到汉代的时候,上巳祓除的习俗已经漫出郑国,广为流行。所以,上巳、女人、河水三者之间有一种深深相关的联系。由此可见,挚虞的解释也许更接近祓除仪式的本质:上巳祓除的主角是女性,而不是什么周公或秦昭王。
  再说说上巳节选日的问题。上巳原指夏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为什么选巳日而不选子丑寅卯日,也是众说纷纭。有说“上巳”通“除巳”“上除”,即破除之意,化凶为吉的破除之法即是祓禊;有说“巳”与“子”原为一字之异体,又通“嗣”,上巳的本意即在求子……可惜的是,谁也拿不出确凿的文献依据,所有说法都只能是猜测。
  有人说上巳节就是“三月三”,是不是这样的呢?上巳节的名字又是怎么来的呢?这些都与中国古代的历法系统有关。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实际上是一种太阳历,而中国最早使用的夏历,则是以月亮历为基础的。上巳节的名字来源于“巳日”,这是干支纪时的结果,因此,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在夏历中是个不固定的日子。自魏晋以后,大部分地区为了方便才把上巳的日期固定在三月三日,但也没有完全统一,在元代杂剧《墙头马上》就提到:“今日乃三月初八日,上巳节令。”由此可见,上巳节是一个迎接春天的日子,由于它的源头古远,反而更加增添了它传承的复杂性。
  不过,历史所记载的上巳节,大多还是和“三月三”有关的。至于为什么会选择三月三日而不是三月四日或五日,可能与古人偏向于使用奇数的“重数”有关,如一月一日元旦,五月五日端午,七月七日七夕,九月九日重阳。
  到南北朝时,曲水流觞已经成为“三月三”最重要的春戏之一。《荆楚岁时记》说:“三月三日,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杯曲水之饮。”此外,踏百草、斗百草、荡秋千、蹴鞠之戏也日益兴盛起来。沐浴着风和日丽的大好春光,人们总是会想出各种理由来认真地享受大自然的惠予。人若不通此理,无异暴殄天物。
  要谈上巳节的传承演化,我们还不能忽视这个节日的一个有趣片段,那就是会男女活动。《周礼》中曾有一段被历代无数文人墨客征引过的记载:“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阳春三月,万物萌生,这样的时节应该顺应天时,让青年男女自由约会,甚至私奔交合也不必禁止。郑玄认为,这是“重天时,权许之也”。
  可见,即使是在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万恶的卫道士”们也敌不住春天对于人性的召唤。当世间万物逐渐苏醒的时候,人的春情也禁不住被大自然的春风催动起来。陶渊明《续搜神记》讲了这么一个故事:三月三日这天,一个叫卢充的小伙子到郊外打猎,射中了一只獐,于是追着跑出很远,来到一处府舍,据说是崔少府的院宅。崔少府对卢充说:“是你过世的父亲委托我把女儿嫁给你,因此我想了个办法把你接到这里来。”卢充在崔家享受了三天鱼水之欢,崔家才派人把他送回去。四年之后,又一个三月三日,卢充正临水嬉戏,远远看见水边有一牛车,卢充走过去打开车门,见里面坐着崔家小姐和一个三岁的小男孩,卢崔两人欢好如初。
  这是一个异类爱情故事,但是,故事中出现的三月三日、得子、临水嬉戏等细节,处处都以当时的上巳风俗为背景。“三月三”是个特殊的日子,青年男女正应该主动制造机会或积极接纳爱情。至今许多少数民族还时兴过“三月三”,青年男女游春、对歌、打情骂俏,正是这个节日的本义。
  自古以来,人们就用“春”字来表达男女之间的情欲萌动。当春发之时,青年男女来到河边,洗手濯足,曲水流觞,成为春嬉中的一大要事。《史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契的母亲叫简狄,是有邰氏的女儿,帝喾的妃子。三个人一起去洗浴,见到一只黑色的鸟从天上飞过,并掉下一枚鸟蛋,简狄把它吞下去了,结果怀孕生下了契。古人以“三”表示“多”,三个人一起去洗浴,大概是说大家一起去洗浴。男男女女把身子洗干净了,把酒喝下去了,大家一起晒了晒太阳,姑娘们回去之后,就怀孕了。   另据晋代《拾遗记》的记载,简狄并不是在洗浴后怀孕的,而是“游于桑野,见黑鸟遗卵于地”,之后怀孕生契。正因如此,“三月三”就成为一个可以求得子嗣的春事佳节。
  三月三日,除了曲水流觞之外,游于桑林也是一种典型的春嬉方式。晋陆翙的《石虎邺中记》中记载:“桑梓苑中,尽种桑。三月三日及蚕时,石虎、皇后将宫人数千,出采桑,游戏其下。”这里说他们在桑林中游戏。石虎是十六国后赵皇帝,在三月三日这天,或者临水会,或者出采桑,水边和桑林的节日功能应该是一样的:求子。
  据宋代张君房的《云笈七签》曰:“每岁三月三日,蚕市之辰,远近之人,祈乞嗣息,必于井中,探得石者为男,瓦砾为女,古今之所效验焉。”可见三月三日在制度化道教中也被赋予了明确的求子功能,甚至说,“求子”可能是最拿得上台面的理由。
  今天提到春天的节日,立即会想起清明来,而上巳节已经很少被人提及了,甚至很多人从来都不知道中国曾有这样一个节日。上巳节是什么时候,又是怎样渐渐淡出人们视线的呢?
  和上巳节日期相近的节日有两个,一个是清明,另一个是寒食。也许是因为它们的日期挨得实在太近了,在西晋的时候,诗人就常常把这三个节日不加区分地混在一起。张华的《三月三日后园会诗》:“暮春元日,阳气清明。祁祁甘雨,膏泽流盈。习习祥风,启滞导生。禽鸟翔逸,卉木滋荣。纤条被绿,翠华含英。”诗中“三月三”(上巳)已与清明并举;王维在《寒食城东即事》中也描述道:“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诗题告诉我们,这是寒食节,可是,诗中却说,节日的种种活动,分明与清明、上巳无异。
  学者们现在也普遍认为,清明节俗是由清明吞并寒食、上巳两节的风俗而来,主要因为这两个节日都是古代关于春天的文化节日,而它们又很不幸地忽前忽后刚好处在清明节气的附近。我们知道,文化节日是可以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迁的,可清明节恰恰不是文化节日,它是由太阳运行和数学分割而产生的时间符号,是一种逻辑的产物,因而是不可变的,可变的文化节日不幸遇上了不可变的节气符号,结果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了。
  大概在唐之后,汉族地区的上巳节(三月三)和寒食节基本上都被清明节给兼并了,上巳节渐渐成了一个有名无实但异常美丽的文化记忆,尽管许多文人仍然喜欢以“上巳”之名入诗,抒发春日的喜悦或惆怅,但也仅仅是一种风雅的追忆。上巳节作为一种全民狂欢的节日,随着时间的推移变成了明日黄花。南宋范成大《观禊帖有感三绝》曾叹道:“三日天气新,禊饮传自古。今人不好事,佳节弃如土。”上巳节随着时代的前进,逐渐淡出了主流话语。
  (选自《国学》)
其他文献
[摘 要: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家长为了学生能够赢在“起跑线”上,从小学对学生进行应试科目的学习辅导,教师对学生进行“成绩大于一切”的思想灌输,学生在这种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下进行学习,并不能很好地发散自己的思维能力,只是一味的完成任务模式的学习。本文就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的重要性以及数学思维能力的特点进行分析讨论,并浅析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情境教学,实现学生自我反思学习等
苏教版第六册《热爱生命》一文是美国小说家杰克·伦敦的典型代表小说。小说把人物置于近乎残忍的恶劣环境之中,让主人公在与寒冷、饥饿、伤病和野兽的抗争中,充分展露出人性深处的某些闪光的东西,生动逼真地描写出了生命的坚韧与顽强,奏响了一曲生命的赞歌,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教学时,要着重引导学生从主人公在友情、金钱、生命的几处矛盾心理中,探求人性的复杂。  首先,他对待朋友比尔的矛盾心理——被抛弃却时时想着比
[摘 要:语文是对生活的凝练、总结,又与生活密不可分,生活中的交流、沟通,路边的广告语,都有语文的痕迹。语文学科的联想性、发散性较强,这是语文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语文的答案不是统一的、固定不变的,也就要求了语文教学的灵活性。传统的语文教学存在的不足导致语文教学效果较差,所以教师要积极寻求新的教学方法,通过生活化教学与初中语文的有效结合,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实践能力得到培养。  关键词:初中
[摘 要:解决问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加强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将数学知识与自身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促进小学生学以致用,从而提高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本文将对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相关策略,希望能够为相关教学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现状;策略  ]  近年来,解决问题教学逐渐被应用
[摘 要:符号学的特殊性在于符号能够传达表义,符号存在形式与意义的连接关系,能够向人们传递特定的信息,帮助人们进行信息交流和事物认知。与此同时,展示空间设计担负着传播展品文化价值和满足观众情感需求的作用。因此,对符号的传递方式以及符号的提炼和表达进行分析研究并在空间中加以运用,既有利于汽车展示空间中文化价值的深入表达,又有利于观众对空间及展品的深入解读和情感认同。  关键词:符号学;展示空间;汽车
瞩目新课改,全新理念冲击着传统教学模式,作文教学焕发出青春活力,充满了蓬勃生机,取得了骄人硕果。欣喜之余,我们也毋庸讳言,面对万千变化的世界,原本丰富复杂的心灵个体,在写作时仍常陷入如此窘境:或者东拼西凑,拾人牙慧,或者老气横秋,落入窠臼……“文章最忌百家衣”(陆游),写诗作文要“标新领异”(郑板桥),“作文贵有新意”(叶圣陶)。如何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放飞思维的翅膀,“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未言
[摘 要:高中英语的学习词汇量大,学生学习词汇的压力和负担都比较大。而且在面对词汇的难点的学习时,也会感到手足无措,不知从何学起。词汇是英语学习的基础,传统的英语教学对学生的词汇学习重视程度不足,而且在学习方法的掌握中也存在弊端。在高中阶段,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词汇基础,但是还不具备词汇的理解和隐喻的能力。本文就隐喻思维与高中的英语词汇的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探究。  关键词:隐喻思维;高中英语;词汇教
在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中,以明星、时尚、拜金为装饰的通俗文化风潮正迅速席卷校园。学生热衷于“中国风”的流行音乐,但对传统艺术史上渊源久远、内涵丰厚的艺术瑰宝——古琴,茫然不知或知之甚少。  古琴是古代音乐的活化石,是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乐器,曾一度活跃在唐代诗人的笔端,文化内涵丰厚。高二年级通过对课文《琵琶行》、《李凭箜篌引》以及习题中《听颖师弹琴》的学习,激起了学生通过诗歌鉴赏研究古代乐器,尤其是
孔子及《论语》论师道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儒家创始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被中国封建统治者封为“大成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还是中国师道理论的创始人,也是践行中国师道的楷模。孔子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指导了两千多年的中国传统教育,而且在今天仍然有许多内容与现代教育理念相吻合。  孔子认为,通过兴办教育可以对国家和个人产生巨大的影响作用。孔子特别重视学生思想品格和伦理道
图片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之一。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图片更是以多彩的身姿大大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形式,使语文课堂变成了“图文并茂”式的图文课堂。具象性是图片最大的特点,它可以闪亮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语文课堂“活”起来;可以创设情境,渲染氛围,烘托情感,达到如临其境的效果;可以帮助学生“去陌生化”,丰富学生对世界的感性认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某种程度上还可以让课堂“立体”起来……总之,图片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