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平:至生至死为百姓写作

来源 :青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on_pi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舒晋瑜:中华读书报总编辑助理
  张 平:中国文联副主席、著名作家
  舒晋瑜:您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就文学创作,初学写作,您受到了哪些方面的影响?
  张平:山西当代的作家,特别是50后60后的作家,受赵树理、马烽、西戎、孙谦、束为、胡正等老一辈作家的影响比较大,这些老作家是后来一直被中国文坛认可和称誉的“山药蛋”派作家群。在建国十七年的文学创作中,这些作家曾占有主流地位,在全国产生过重大影响。我们几乎就是读着他们的作品生活过来的,对我们的人生观和艺术观都产生过深深的印记。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特殊的时代因素和历史原因,因此每一个时代的作家和作品,都有其合理性和存在价值。这些作家的作品为那个时代的读者带来了阅读的愉悦和生活的激情,历史不会因为一些争议和不同的声音而忘却他们。
  舒晋瑜:1981年,您的处女作《祭妻》获得《山西文学》杂志一等奖。您走上文坛是否特别顺利?有经历过退稿吗?
  张平:退稿太多了。在上大学期间,隔三差五就有退稿信。那时候班里都有专门领取信件的同学,一看到信件取回来时,就止不住的脸热心跳。领到退稿信,赶紧就往教室外面跑。偷偷看完退稿信函,然后再偷偷把退稿寄往另一个刊物。其实同学们都知道咋回事,已经见怪不怪了,倒是自己还藏着掖着。那时候是“文学热”,写小说、读小说的人同现在相比不可同日而语。文学杂志的发行量都是天文数字,山西的《火花》文学期刊,有二十万订户。《山西青年》有近百万订户。在这些刊物发表一篇小说、一首诗歌,就可以改变你的生活处境,甚至人生命运。《祭妻》是我的处女作,给我带来了莫大荣誉,也带来了毕业分配的重新定位。大学毕业后,因为这几篇作品,经过马烽、西戎几位老作家的鼎力推荐,我被分配到了临汾文联,从此走上了专业文艺创作的道路。现在回过头来看,自己太幸运了,这种幸运来自老一辈作家的呵护厚爱,也来自那个时代独有的整个社会对文学的巨大热情。
  舒晋瑜:《祭妻》之后,您写出了近十篇“家庭苦情”系列小说,其中1984年《青春》杂志刊发的《姐姐》,被评为当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能谈谈这些小说的创作背景吗?
  张平:这些作品几乎就是散文,《祭妻》也好,《姐姐》也好,都有我家庭的影子。《祭妻》寄给编辑部后,编辑们深受感动。那时候发表类似的作品要承担很大风险,但主编最终还是决定发表。发表后,《小说选刊》《新华文摘》都予以转载,我先后收到几百封读者来信。包括后来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姐姐》等作品,其实都是这个路子,写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写了对美好生活的渴望。还有很重要的一点,作家要获得成功,能在读者中产生共鸣,就必须要有真情实感,同时必须直面现实中的伤疤和问题,敢于坚持公平和正义。今天看来,我十分庆幸自己能有当初创作中的这些经历和感受,也十分感激当年编辑老师们的栽培与呵护,也忘不了读者给自己带来的勇气和信心。
  舒晋瑜:您能谈谈对《青春》的了解和认识吗?
  张平:《青春》是当时非常受欢迎的文学杂志,发行量很大,影响广泛,深受青年读者的喜爱。那时候能在《青春》发表作品,如同在《人民文学》《收获》发表作品一样感到兴奋和荣耀。我在大学时,很多大学生都在传阅《青春》,所以我上大一时就订阅了《青春》,毕业后分配到临汾文联,临汾文联的阅览室里居然也有《青春》杂志,可见当时《青春》的影响之大。
  舒晋瑜:能回忆一下《姐姐》发表的情景吗?您是寄给哪位编辑的?还是编辑部从自然来稿中选发了您的作品?
  张平:就是凭感觉投稿,完全是抱着试一试的心理把稿子投出去的。说实话,主要是写完了感觉还可以,否则也不会寄给《青春》这样有影响的杂志。那时候大学刚毕业,作品也不多,不认识《青春》期刊的任何一个编辑。稿件寄出去以后,两个多月也没有收到回信和退稿,当时都以为没有希望了,没想到竟然被采用发表了,而且还是头条。真有点兴奋得忘乎所以的感觉,放眼世界,瞬间都变得那么美好。说实话,即使到今天,我也不知道当时的责编是谁、主编是谁。那时候文坛的风气还不像今天这样,大家也都没有走关系的念头。《青春》发表我的作品,完全是从自然来稿中选取发表的。对我这样的一个年轻作者來说,真正是刻骨铭心,终生难忘。即使到了今天,一看到《青春》杂志,就会在心底里由衷地喷涌出一种感动和敬佩。
  舒晋瑜:这篇作品发表后获得第七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作品获奖给您带来了什么影响?
  张平:我的处女作是《祭妻》,《姐姐》是我的第四个短篇。《祭妻》具有一定的批判性,对弥漫在当时政治和社会氛围中的血统论是一种血和泪的控诉。《姐姐》尽管也有对血统论的批判,但更多地写出了社会对人间悲情的容纳和回馈。两个短篇都分别被《小说选刊》《新华文摘》和《小说月报》转载。这几个刊物当时的发行量都在百万左右。今天再回头看看这两个短篇,心境与当时已完全不同,反倒感到《姐姐》的文学意义似乎要大于《祭妻》,《姐姐》的叙事要更流畅也更成熟。《姐姐》是我第一个获大奖的作品,1985年4月在南京领奖时,看到了那么多心仪已久的知名作家,王蒙、铁凝、史铁生、邓友梅、蒋子龙、冯骥才、梁晓声、贾平凹、张洁、张贤亮……这在我的文学履历中,是一个重大事件,不论是对文学观的形成还是对文学创作的走向,其影响都是终生的、巨大的。
  舒晋瑜:此后,您陆续在《青春》发表过什么作品?和《青春》的哪些编辑有过交往?是否参加过他们组织的活动?在和《青春》交往的过程中,有哪些印象深刻的事情?
  张平:实在抱歉,即使是到了今天也还是要对当时的编辑和主编表示深深的歉意,《姐姐》在《青春》发表后,几十年来,几乎很少参加过《青春》的活动,也再没有更多的交往,好像有过几次邀请,都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没能参加。借此机会,我再次向《青春》的编辑们表示我深深的谢意、敬意和歉意。
  舒晋瑜:还在关注《青春》吗?您愿意谈谈对《青春》的印象和评价吗?在您所发表文学作品的报刊中《青春》有何独特性?   张平:一直在关注,在《青春》发表作品很多年以后,不论我的工作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都一直订阅着《青春》。一直到2008年担任副省长后,才不再订阅。2012年调到北京后,又开始订阅《青春》。2014年后放弃了订阅,是因为有了网络版《青春》。《青春》能在无数同类文学期刊都纷纷停刊之时,依然一直在坚持办刊,坚持自己的办刊方针,实属不易,令人肃然起敬。“青年写,青年读,面向当代青年,为无名者铺路,培养文学新人,用优秀作品鼓舞人”,这样的办刊宗旨,对当代中国文学功德无量。
  舒晋瑜:您想对走过40年历程的《青春》说些什么?
  张平:青年是中国的希望,也是中国文学的希望。具有文学精神和文学情怀的青年越多,我们这个社会就越有希望。
  舒晋瑜:“我的作品就是要写给那些最低层的千千万万、普普通通的老百姓看,永生永世都将为他们而写作。”——这句话深深地打动了我。
  张平:我觉得这应该是作家写作的基本立场。从古至今,对文学情有独钟的大都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民众。每次去新华书店,让我感慨万端的就是那些坐在书店角落地板上专心阅读的人。日理万机的领导、苦心钻研的专家、风情万种的白富美、风流倜傥的高富帅、忙得脚不沾地的经理老板,他们会这样凝神静气、全神贯注地阅读小说或者诗歌?一个人到了被万般宠爱、万众瞩目的境地时,让他生发文学情怀是很难很难的。只有那些几乎被生活遗忘,但仍然对生活抱有希望和激情的人,才往往是文学最忠实的受众。有一年我去一个山区的村庄,看到一本我的小说《天网》,不知让多少人传看过,已经看不到书面,翻卷得就像一根老白菜。一个四十岁开外的中年人一边让我签字,一边说,你这书我们村的人差不多都看了,我都看了好几遍了。我很感动,也很难过。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读者群,这是作家自我选择的结果,无可厚非。我的读者群就是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读者,为他们写作我心甘情愿,无怨无悔。
  舒晋瑜:以一位老人的经历为原型创作的纪实文学《天网》,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被评价为“以作家的良知写农民的命运”,您也遭遇了很多波折。因为作品触动了一些滥用职权的人的利益,您被告上了法庭。
  张平:我常常想,如果没有《天网》这部书,我的人生阅历可能会少了很多。《天网》曾给我带来了广泛的影响和前所未有的声誉。《天网》当时发行五十多万册,至今每年仍在再版。《天网》先后被上百家报纸连载,数十家电台连播。《南方周末》几乎是一整版一整版的连载,能这样连载一部文学作品,对这家发行量极大的报纸来说至今并无先例。《天网》先后被改编为电影、电视连续剧、评弹、戏曲、说唱剧、广播剧、话剧等等。一部作品,能有这样的反响我做梦也没想到。但这种反响也给我带来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官司,几个当地的干部对号入座,把我告到了出版社所在地的丰台法院,受理这场官司的法官明确无误地告知我,这场官司你必输无疑,因为即使是罪犯,你也不能侮辱他的人格。一旦判定你侮辱了对方的人格,你将面对巨额赔偿,因为对方要求赔偿名誉损失二十万元。法官举出书中的一个例子,说那个被乡长铐在树上的农妇,大骂乡长是恶霸,法官说,一旦认定你写的就是这个干部,这就足以证明你侮辱了对方人格。我说一个农妇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官司打了几年,法院判她败诉,无奈以命抗争,结果被铐在村头一棵大树上,双手被铐得鲜血直流,至今留有伤痕。她一介草民,到了这步田地,也只有骂人了,就这样骂了几句,却要被法院认定侮辱了对方人格。我止不住问,农妇骂人有罪,他残害百姓,难道就没罪?法官说乡长有罪没罪,那不是你和村妇能认定的事。村妇可以上告,法院可以依法审理。而你在作品里说乡长是恶霸,无凭无据,就等于诽谤,侮辱了对方人格。面对法官的“法理”,我万般不解,一整夜都没睡着,长这么大,第一次失眠了。但最终这场前后耗时十年的官司,竟然是我赢了,法院二审当庭驳回上诉。胜诉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老百姓的支持。一审开庭后,因为是公开审理,数十家媒体对这场官司进行了全方位报道。来自全国各地的声援信很快雪片般寄往法院,寄往媒体。山西农村的几个老农民,千里迢迢来到北京,也不知通过什么渠道找到我,把整个村里捐来的几百元塞给我,要我补补身子好好打官司,如果输了,他们就集体来北京讨说法。由于电视台的报道,我一下子成了“名人”。在公共汽车上,常常有人悄悄對我说,我们都支持你,就算你输了在我们心里也是赢家。我当时住在一个朋友家里,晚上常常到门房打电话,有时忘了交钱,遭到门房老人的呵斥,但当他看了报道,得知我就是那个作家时,脸上顿时堆满了慈祥的笑容。说,孩子,真不知道你就是那个作家,以后打电话只管来,一分钱也不收你的!在附近的一家小饭馆吃饭,吃到半截,饭馆老板亲自端着两大盘子热菜放在饭桌上,小伙子,这两盘子菜是我亲手做的,以后天天来我这里吃,不用买单!即使到今天,一想到这些场景,仍然止不住眼圈发热。所以我说,我要至生至死为老百姓写作,没有老百姓的支持,我什么也不是。这是一个作家的立场,与艺术无关,与文学理念也无关。
  舒晋瑜:《抉择》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还记得当时的情景吗?您是在什么情况下获知这一信息的?您如何看待这些荣誉?
  张平:《抉择》的出版发行一直到获得茅盾文学奖时,正值打官司时期,所以“茅奖”的获得同官司的胜诉相比,后者带来的激动和喜悦,远大于前者。由《抉择》改编的电影《生死抉择》也大获成功,当时是五块钱十块钱一张电影票,总票房达到一亿四,仅次于当时的电影《泰坦尼克号》。“茅奖”是文学界对你作品的认可,这种荣誉是持久的、深刻的、对自己写作信心的增强是巨大的。从另一方面讲,如果一个作家的作品能得到读者的认可,得到民众的认可,最终也必然会得到文学界的认可。
  舒晋瑜:自1985年您创作《血魂》,首次与反腐败题材“沾边”后,您就与“反腐”结下了不解之缘,此后的《抉择》《十面埋伏》《天网》《国家干部》等作品都是这类题材,您也被誉为“反腐作家”。这类题材非常敏感,有些作家写作反腐题材,一不小心会被“封杀”,但是有些作家把握得很好,又成为“主旋律”。在把握敏感题材上,您有怎样的经验?对这一“称号”,您怎么看?   张平:刚开始有些不认可,因为我始终认为自己的作品都是现实题材。如今的现实题材,哪种能同反腐没有关系?除了纯家庭小说,哪类现实题材的文学作品里能不涉及反腐的内容?一部描写现实题材的作品,一涉及到反腐内容,就能认定这部作品是反腐作品,就能认定这个作家是反腐作家?而一旦认定你的作品是反腐作品,那你的作品就很难被搬上荧屏银幕,因为这样的作品确实很“敏感”,审查很严,一般人不敢涉及,也不愿意涉及。再则,现实题材不像历史科幻题材,属于当代人物画,描画得像不像,大家都清楚。写得对不对,准不准,谁都可以评头论足。再加上对现实题材越来越严格的要求,越来越多的条条框框,这类题材的作品也就越来越少。其实任何一个作家都清楚,一个作品好不好,关键看矛盾冲突设置的成功不成功,精彩不精彩。要塑造一个正直的、优秀的、清廉的、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正面形象,必然要把这样的人物放在同鱼肉人民、背叛国家的腐败分子、变节分子、堕落分子的无情斗争中去展现,才会有血有肉、饱满生动、真切感人。我们的反腐败是在党的领导下的反腐败,是在人民支持下的反腐败,我们惩治犯罪和罪犯,同样是在党的领导下,人民的支持下对犯罪和罪犯进行惩治,同网络上千奇百怪的腐败和犯罪相比,我们为什么不可以理直气壮地进行这方面的文艺创作?没有冲突,没有矛盾,没有斗争的人物刻画和描写,只能让作品索然无味,最终必然会失去读者和市场。因此今天看来,被称为反腐作家,我觉得也是读者的一种认可。只要读者认可,我还会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
  舒晋瑜:《天网》《抉择》《十面埋伏》《国家干部》……您的作品发行都是几十万册,畅销的原因是什么?回过头来看,您认为这些作品给社会带来怎样的效应?您介意自己被称为“畅销书作家”吗?
  张平:这些作品能畅销,是因为都是现实题材,都与老百姓生活和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题材。还有些人说我写的是官场小说,其实读过我的作品的人就会清楚,我写的是干群关系、党群关系。这样的题材,在现实生活中太丰富了,俯拾皆是。俯瞰文坛,我常常深感惋惜,許多优秀的作家,富有才华的作家,为什么就不能写一写当代生活呢?为什么不接触接触现实题材呢?难道这么丰富多彩的当代生活,非要让我们的下一代去写吗?说实话,当代文学中现实题材作品所占比例实在太少了。我常常对一些年轻作者说,要想成名快,读者多,就写现实题材吧,当代读者太期待和钟爱现实题材的作品了。当然我说的现实题材不是纯粹的当代爱情生活、家庭生活,而是重大的,关注民众,关注变革,关注社会进步,关注历史变迁的现实题材。这样的作品,才会给社会带来正面效应,给人民带来希望,给社会带来信心,为时代留下印证。而这样的作品必然会畅销,因为期待和关注的读者太多了。这样的畅销书作家,我不会介意,我也相信没有作家会介意。
  舒晋瑜:您的新作《重新生活》离现实如此之近,简直就是一部架在生活中的摄像机。处理这样的题材,对您来说,还有难度吗?如果有,难在哪里?
  张平:我一直在说,纯正的现实题材,素材有的是,人物有的是,故事也有的是,现实题材最不缺的就是写作材料,好故事好人物,可以说是随手拈来,俯拾皆是。现实题材难在取舍。什么样的人物故事可以用,什么样的不可以用,这对中国的当代作家是一个难题。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有些题材太敏感,不容易把握。于是也有人常常这么说,这个家伙很会打擦边球。其实难与不难,关键在立场,在心态,在方法,在你能不能放下身段。只要你能真心实意地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不要老想着我的作品出来了,国内国外的权威评论家们会怎么看,国内国外的评奖机构会怎么看,那些林林总总的国内国外的专业读者们又会怎么看,如果总是这样掂量来掂量去,那你的现实题材写作,根本就无从下笔了,处处都会是难点。我觉得现实题材写作,就是照本宣科。生活是什么样子,你就实实在在地把这个样子端出来。如果刻意加进去太多的深刻和厚重,反而会显得累赘和臃肿。现实题材你不要总想着流芳百世,要想流芳百世,就别写现实题材。现实题材需要勇气,需要悲愤,更需要舍弃和不在乎。即使我的作品三年五年就没人看了,我也认了。
  舒晋瑜:您以“反腐作家“著称,写了那么多,却觉得这是真正的“反腐小说”,为什么?
  张平:因为只有揭示出腐败是对所有人的戕害和剥夺,才能激发所有人对腐败的反思和痛恨。我在后记里说了,只有全民反腐,制度反腐,才有可能有效遏制大面积的腐败行为。腐败行为并不只是贪污受贿了多少财物,而是它制造了一种与老百姓完全隔绝也完全不同的特殊生活。这种特殊生活的长期存在,渐渐地会融入并腐蚀我们的思想道德,以致沉淀成我们的文化基因。
  一个地方主要领导的腐败,会导致所在区域整个社会和系统的腐败。本来属于政府官员的分内职责并应该施与人民的工作,反倒都成了老百姓必须感激的施舍和恩赐。这种本末倒置的生活形态,已经让很多人无动于衷、毫无感觉,甚至成为习惯。如果政府官员和老百姓都意识不到这一点,这就实在太可怕也太悲哀了。腐败通吃通杀,最终无人可以幸免。
  所以揭示这种反常的,而我们却又司空见惯的生活本质,铲平官员和民众之间的那道鸿沟,是反腐的一项重要工作和基本任务。贫富悬殊,腐化堕落,“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社会悲剧不能也不允许再度发生在我们这样的国家和社会,这需要每一个公民的不懈努力,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奋争。
  从这个角度说,《重新生活》确实应该是一部真正的反腐作品。
  舒晋瑜:作家的眼光是什么样的眼光?
  张平:准确地说,作家的眼光就是与人为善的眼光,不轻易定性对错是非的眼光。不会拍桌子瞪眼,不会当众收拾呵斥那些下级官员,更不会对着很多人发脾气说脏话。不管出了什么事,总是爱设身处地为人家着想,总是觉得对方也有难处,即使骗你哄你说假话也不忍揭穿。因为作家就是常常看对中的错,错中的对。不管什么人,他之所以这么去做,肯定有他的道理和原因。不会你不按我的办,我就不分青红皂白,怒斥一通。   说实话,作家的心态现在很不适合做领导干部。端不起架子,狠不下心来。在重大决策面前,往往思前想后,优柔寡断。就是人们常说的,秀才造反,三年不成。
  不过作家的心态,不太容易闹出大问题,也轻易不会做出拍脑袋、拍屁股的错误决断。在一个注重民主法制的社会环境中,倒是很适合作家的心态。也就是说,作家的心态在人治环境中不行,在法治环境中还可以。
  当过几年副省长,而且是担实职有实权的副省长,同以往的挂职虚职完全不同,所以感受也是多方面的。有一点我一直在想,这个作家副省长,为什么会是我?如果换了别的作家,又会是一个怎样的结果?从这一点看,我也一直在呼吁,真的希望有更多的作家能像我一样幸运,担任实职,有权有责,扑下身子,真正深入进去,这同那些走马观花的观光采风,有着天壤之别,完全是两个概念。这样的作家多了,对中国的当代文学创作,也许会是一大幸事。
  舒晋瑜:您希望通过这部作品传达出什么?
  张平:其实就是一句话,让我们的领导干部都能放下身段,真正成为百姓中的一员。也希望我们的领导干部能同老百姓一样生活,急老百姓所急,盼老百姓所盼。与老百姓感同身受,老百姓遇到的困难就是我们遇到的困难,老百姓急于解决的問题,就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为了老百姓的福祉和利益,没有什么放不下,没有什么可留恋的。
  作为一个地方的主要领导,首先要知道不知道老百姓生活的艰难?教育,医疗,养老,住房,老百姓能承受得起吗?你的孩子里有失业的吗?有外出打工发不了工资的吗?有上不了大学的吗?有看不起病的吗?你的亲戚里面,有幼无所学,老无所养,住无所居,病无所医,老无所获的吗?像老百姓一样的生活,真有那么难吗?如果真的很难,甚至无法承受,那我们所说的一切,老百姓还会相信吗?我们又能用什么取信于民?
  一个领导干部,只有同老百姓的生活同质同量时,才会真正体会到百姓的甘苦,才能真正下决心去解决老百姓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这也是我的这部小说所想表达的主题之一,不知道能否让领导干部们有所触动,有所思考。
  舒晋瑜:小说写得内敛,看上去不动声色,却真正触动了内心,发人深省。您如何评价《重新生活》创作的独特价值?这部作品是否仍会改编成影视作品?能谈谈具体情况吗?
  张平:小说写得内敛是由其题材决定的,像《抉择》《天网》《十面埋伏》《国家干部》等等,这些作品本身就是殊死斗争的一种展现,描写的就是正面人物叱咤风云的英雄壮举,与《重新生活》在表述上是完全不同的,如果也像《重新生活》中那样压抑和悲切,那就无法展现波澜壮阔的时代精神了。
  我觉得《重新生活》的价值所在,就是从另一个角度反证了清除腐败根因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反腐绝不会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一劳永逸的。这些年,由于网络媒体的发达,由于一些言论的误导,人们对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物质生活的诉求也越来越理想化。对于反腐倡廉也一样,好像今天打倒贪官,明天就能沧海桑田、乾坤翻转。事实上一个区域打掉一个贪官,要让整个区域的社会生态和政治生态恢复平衡,让一切都好转起来,将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就像我们的水质一旦被污染,环境本身的自净能力会变得很弱,要让水质重新还原,不仅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和成本,还需要很长的时间。
  《重新生活》的电影电视的改编和拍摄正在进行之中,但说实话,《重新生活》这样的作品,想搬上荧屏和银幕,将会是很难很难的。不过这也让我充满了期待,我期盼着在电影和电视的改编上,会对现实生活能有更好地展现和更多地突破,从而为我们的现实题材创作,能有一个新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主持人:何平
  责任编辑:李樯
其他文献
在深夜里的快车道上  白天的疾驰已经逃逸,  痕迹被灰尘掩埋  我持枪夜行,路灯有余烬  星光走火,月亮是掉落的凶器  脚印裸陈,在台阶之间  不知去向。捕获成了冷枪  子弹是喉咙匆忙的过客,腰间一壶酒  没有刺穿的倒下不够真诚  指示灯催促,减少的数字唤我  射擊要默数  三,二,一
期刊
1  我脚下的故土  很久以前是海  我对于海的认识  源自于盐  很久以前人们从很远的地方迁徙而来  依水而居  刀耕火種  古老的神农氏智慧  黄土里  长眠着垦荒的祖辈们  夜晚  他们的灵魂像萤火 2  两个恋人在河边的青纱帐里滚了一整天  于是庄稼疯长  河流汹涌  就像闻到荷尔蒙气息的非洲草原的狮子  爱是痛苦的缓释剂  犹如泪水 3  春天布谷鸟叫的时候  仲秋月圆的时候  土地因种
期刊
我依偎着芬香而湿润的春泥  江南的风将我轻轻地拥起  我愿化身一只飛鸟  掠过这一垄垄可爱的土地  去告诉北方的山,一个有故事的江南  繁星自云端坠落  化作一堆黑夜里的篝火  这是我们燃烧的灵魂  从寒风中拎出一段滚烫的秘密  我爱这富有而深沉的世界  如这皑皑的白雪  如这盈盈的山风  恰好今夜,你依偎在我的怀里  白雪是白色的经幡  山风将散落的星辰缓缓吹起  熄灭了昨夜的篝火  将光还给神
期刊
怀中有瓷,她就拥有了  无限江山,拍身、上底  整理内壁,直到打下印章  一把壶来之不易,我爱上了  她掌心里那把壺的温度  以及她怀中隐约的山峦  在古南街,每一处店铺  都让我心生柔软,比如  这个打磨陶瓷的女人  她比怀抱里的那把壶  绷的更紧,时刻让我担心  她也会有崩溃的可能  有时候,她也会休憩一下  微微合上了眼睛,如同  一朵睡莲,在夜幕四合时  轻轻闭上了眼睑,更多时候  她都在
期刊
一个新名词“内容提供者”出现了,尽管在批评领域内这个词带有反讽意味,但必须承认,它已经是某一维度的场合内的合法用词。  我想,这很容易将其认证为资本主义时代的某某特征,这没错,但快速地归咎于资本未免太严肃了。“内容提供者”这个名词的出现,是一种揭示,它告诉我们实质上作家所处的位置,在一个结构体系中,他是谁。世界上有极少数职业是以精神和人格的轻微分裂为代价(或者说荣誉)的,作家是其中之一。  既然有
期刊
父亲的第一行诗是关于我母亲  他在一片土地里种下麦子  又在一片天蓝种下一朵不散的云  他想过风调雨顺之前,是一场干旱与一场水灾  并沒有准备一个多大的粮仓  只有一只碗,两双筷子  父亲的第二行诗是关于姐姐  做了父亲就是一个怎样的人了呢?  “我就不敢属于我自己了”,是一个种子所需要  扎疼的土壤,于是松软  父亲的第三行诗关于我  这是月亮给予我的,可以回到故乡的方式  那童年里的我又回来了
期刊
1  他十九岁那年,跟随井队在内蒙古乌审旗一个荒凉偏僻的井场施工。那地方可真是荒凉啊,四周都是寸草不生的荒滩,看不见人烟,最近的一个村子也隔着一公里远。  井队太无聊了,一群汉子下了班以后无所事事,要么打牌,要么喝酒,要么睡觉。带过来的酒很快喝完了,他们就偷偷跑到最近的那个村子里去买酒喝。  村头开了一家小卖铺,是村里唯一的商店,也是方圆几公里内唯一的商店。他年纪小,总被师傅们打发着去买酒。师傅们
期刊
朋友,你知道禾木吗?  禾木?或许你会说是庄稼与木头。不不,禾木是新疆的一处仙境。  当初看旅游行程的时候,我并没有把禾木看成是一个景点,只是把它当成去喀纳斯湖的一个经停地。导游那天也只是说晚上住禾木。喀纳斯湖的名声太响了,禾木是什么地方,我们不知道,也从未听说过它的名字,然而它却给了我们一个大大的惊喜。  下午四点半的时候,我们从布尔津的五彩滩出发,一路向北,往喀纳斯而去。导游说这段行程大约需要
期刊
柿子,是江南秋天里最常见不过的水果,农村上随处可见,我家老屋前就栽有几棵柿树。柿子虽说现在不稀罕,但在我的童年时候,却是一种美味。  儿时比较淘气,曾爬上树偷采,一口咬下去,满嘴的涩即使吐出来也很难消除掉。于是就等待秋风来临,枝头红遍。最先等来的是一些麻雀,把最红的那些柿子啄个稀巴烂,剩下的那种外表橙红的依然是难以咽下。我曾捡起麻雀啄后落地的柿子,尝了尝,甜甜的没有涩涩的味道,于是感叹人的后知后觉
期刊
无想山,蝴蝶今何在  那日再去山中,山无语树无语水无语,天地清澈。有斜斜的光,有蔚然的影,停在窗外。一只蝴蝶就那样来到窗前,隔着玻璃,能够看到雨落晚霞。它慢慢地飞,飞过整扇窗,似乎要求我看见它全部的斑斓。但它仍然向后飞去,不伫不歇,不照顾你的贪。我只有用回望的方式去想它,想它飞过草,飞过天池的水,飞过它可能喜欢的那些枝头。  每一只蝴蝶都该有自己的信条,那是不是:我们只是飞,飞翔就是所有,所有就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