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通过对学生的引导,正确地理解作品、体验作品感情,激发其表演欲望,有表情地歌唱,在实践中不断地加强自身的艺术修养,从而正确成功地塑造音乐形象,提高专业技能,提高其音乐表现力。
[关键词] 音乐表现力 演唱技巧 实践
传说战国时期,一位叫韩娥的女子来到齐国,因为一路饥饿,断粮已好几日了,于是,在齐国临淄城西南门卖唱求食。她美妙而婉转的歌声深深地打动了听众的心弦,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三天以后,人们还听到她的歌声的余音在房梁间缭绕,人们都说韩娥之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余音缭梁,三日不绝”是音乐艺术产生的美妙境界,它可以震撼人的心灵,持久影响人的心境。音乐表现力是音乐创造力的一部分,它是建立在音乐感受力、音乐鉴赏力和音乐审美力基础之上的,通过音乐实践活动逐渐形成的一种主体能力素质。音乐表现力越强,所要表达的音乐内容越深刻,也就能感染欣赏者。
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水平层次有所不同的学生同时上课,某学生演唱时,其余学生的表演欲望程度是不相同的。对于水平高的学生来说,表现欲、自信感会促使其强烈的表演欲望。相反,对于水平不如那位同学的学生来说,胆怯、自卑会使其表演欲望再度降低。而表演欲望的强弱会影响到其演唱效果,它受人的心理动机所影响。良好的表演动机,应该是将自己练好的精神产品,负责地、精心地再现于观众面前,表演时创造性地使自己进入角色和演唱内容,从而使观众受到艺术感染,得到艺术享受。事实上,在培养良好的演唱动机之前,演唱者必须有良好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心理动力。从热爱和追求声乐艺术的美感出发,参与演唱也是为了在表演中间使自己和观众一起进入特定的艺术氛围,一起通过声乐的形式得到艺术享受,这样的动机才是良好的声乐学习动机。学生的表现欲望是能够诱发出来的,是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训练和培养的,教师须从思想、情感、艺术等方面,通过解说、比喻、示范、启发等手段,去诱导和鼓动学生主动地随乐曲表现、跃跃欲试的迫切心愿。表现欲望是建立在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感受的基础上的,而表现欲望的增强又驱使学生对音乐的敏感度和理解力的深化,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美国心理学家特尔福德认为:“驱使学生学习的基本动机有两种:一种是社会交往动机,另一种是荣誉动机”。前者表现为学生愿意为他所喜欢的教师而努力学习,从而获得教师的称赞,增进师生情谊;后者则是一种更高级的动机,它是学生要求在群体范围内取得一定地位、待遇的愿望体现,如追求别人对自己的尊敬,希望获得别人的肯定、赞扬、称颂等。这两种动机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心理基础。
教师指导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分析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音乐形象、掌握各种表现手段、提高音乐感受力和创造才能的有效措施。分析音乐作品,除了具备良好的感受力外,还需要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包括音乐知识、社会知识和生活体验)以及对音乐作品熟悉、了解的程度。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判断等思维能力。首先,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作品的题材,了解作品中所包含的内容、思想和情感;通过分析作品的风格,了解民族、时代的特征和作曲家创作的特点。然后,将上述分析内容综合成具有思想性与艺术性统一的音乐艺术形象,使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音乐。同时,教师对学生的独特见解与独创表现也要给予鼓励。有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音乐表现力的过程,也是提高学生素质能力的过程。这就得由老师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歌词内容、音乐特征、歌曲意境,再配上恰当的速度、力度、节奏、音色,演唱时发自内心地由衷地去赞美、去歌唱。一首好的音乐作品总是贴近学生的生活,表达学生的心声;或是抒发一种温馨的心曲;这种立意与情境之美对学生有着深刻的感染力,会使心灵萌发美的种子。而学生聆听到自己优美的声音后,内心的愉悦激发起了他们更多的表现欲。
声乐是表现艺术,学生需要具有分析作品、理解作品、体验作品感情的能力。用声音去表达作品内容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歌唱中要善于用脑,养成敏锐的观察力。作为学生,对自己在演唱中存在题目能够清晰,有效地掌握训练方法,才能不断进步歌唱能力,才能用歌唱技巧把所理解的内容、情感用歌声表现出来。假如没有分析、理解、表现歌曲的能力,即使有副好嗓子,有歌唱的最佳状态,也不能很好的表现歌曲内容,不能达到歌唱艺术的目的和方法。
有表情地歌唱是演唱教学的主要目标,而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演唱技巧也是有表情演唱的重要保障.具体要求:(1)正确的歌唱姿势,良好的歌唱习惯;(2)正确的呼吸方法;(3)科学的发声方法;国内外目前普遍采用头声为主的歌唱发声法,用头声发声法歌唱时,声带边缘部分和连接部分振动,长久歌唱不会疲劳,声音清澈干净,能保持音调准确,声音优美明亮。另外,用头声歌唱还可以使变声期缩短,在变声后保持良好的歌喉。(4)咬字、吐字准确、清晰。歌唱中咬字,吐字是否清晰,直接关系到歌唱的表现力。如歌曲《采蘑菇的小姑娘》,舒伯特的《摇篮曲》,前者是轻盈,欢快,活波,后者是深情,优美,柔和,抒发对宝宝爱抚之情的歌曲。在咬字,吐字上,由于风格不同,在字头,字腹,字尾的过渡上就有所区别。
音乐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活动性课程,音乐形象产生的过程就是音乐实践、音乐学习和音乐创造的过程,没有音乐艺术的实践,就没有了音乐,音乐美的感知和理解就无法实施,更谈不上音乐表现力的培养和提高。每学期进行一次班级汇演,全面展示自己课内外音乐学习的情况,通过这样一种形式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表演者对歌曲情感的处理把握能力,同学间相互协作的能力。学生在这个空间里可以极大限度地发挥潜能,挖掘才智,体验自己创作成功的喜悦。在迎新生、毕业晚会、“元旦”等节日庆祝活动中,一般都要开展文娱节目表演。在班内鼓励学生人人积极参与活动。学生在节目排练过程中,通过与同伴的合作,其音乐表现力也能得到锻炼、增强。
当然,所有这些音乐实践活动,教师应让学生自己参与评论。在评论中,学生之间平等、坦率、融洽、自由,对以前不太明白的某些概念在评论中进一步明确。知道谁表演得好,好在哪里;谁表演得不好,差在哪里。这样就会取长补短,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关键词] 音乐表现力 演唱技巧 实践
传说战国时期,一位叫韩娥的女子来到齐国,因为一路饥饿,断粮已好几日了,于是,在齐国临淄城西南门卖唱求食。她美妙而婉转的歌声深深地打动了听众的心弦,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三天以后,人们还听到她的歌声的余音在房梁间缭绕,人们都说韩娥之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余音缭梁,三日不绝”是音乐艺术产生的美妙境界,它可以震撼人的心灵,持久影响人的心境。音乐表现力是音乐创造力的一部分,它是建立在音乐感受力、音乐鉴赏力和音乐审美力基础之上的,通过音乐实践活动逐渐形成的一种主体能力素质。音乐表现力越强,所要表达的音乐内容越深刻,也就能感染欣赏者。
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水平层次有所不同的学生同时上课,某学生演唱时,其余学生的表演欲望程度是不相同的。对于水平高的学生来说,表现欲、自信感会促使其强烈的表演欲望。相反,对于水平不如那位同学的学生来说,胆怯、自卑会使其表演欲望再度降低。而表演欲望的强弱会影响到其演唱效果,它受人的心理动机所影响。良好的表演动机,应该是将自己练好的精神产品,负责地、精心地再现于观众面前,表演时创造性地使自己进入角色和演唱内容,从而使观众受到艺术感染,得到艺术享受。事实上,在培养良好的演唱动机之前,演唱者必须有良好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心理动力。从热爱和追求声乐艺术的美感出发,参与演唱也是为了在表演中间使自己和观众一起进入特定的艺术氛围,一起通过声乐的形式得到艺术享受,这样的动机才是良好的声乐学习动机。学生的表现欲望是能够诱发出来的,是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训练和培养的,教师须从思想、情感、艺术等方面,通过解说、比喻、示范、启发等手段,去诱导和鼓动学生主动地随乐曲表现、跃跃欲试的迫切心愿。表现欲望是建立在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感受的基础上的,而表现欲望的增强又驱使学生对音乐的敏感度和理解力的深化,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美国心理学家特尔福德认为:“驱使学生学习的基本动机有两种:一种是社会交往动机,另一种是荣誉动机”。前者表现为学生愿意为他所喜欢的教师而努力学习,从而获得教师的称赞,增进师生情谊;后者则是一种更高级的动机,它是学生要求在群体范围内取得一定地位、待遇的愿望体现,如追求别人对自己的尊敬,希望获得别人的肯定、赞扬、称颂等。这两种动机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心理基础。
教师指导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分析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音乐形象、掌握各种表现手段、提高音乐感受力和创造才能的有效措施。分析音乐作品,除了具备良好的感受力外,还需要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包括音乐知识、社会知识和生活体验)以及对音乐作品熟悉、了解的程度。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判断等思维能力。首先,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作品的题材,了解作品中所包含的内容、思想和情感;通过分析作品的风格,了解民族、时代的特征和作曲家创作的特点。然后,将上述分析内容综合成具有思想性与艺术性统一的音乐艺术形象,使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音乐。同时,教师对学生的独特见解与独创表现也要给予鼓励。有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音乐表现力的过程,也是提高学生素质能力的过程。这就得由老师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歌词内容、音乐特征、歌曲意境,再配上恰当的速度、力度、节奏、音色,演唱时发自内心地由衷地去赞美、去歌唱。一首好的音乐作品总是贴近学生的生活,表达学生的心声;或是抒发一种温馨的心曲;这种立意与情境之美对学生有着深刻的感染力,会使心灵萌发美的种子。而学生聆听到自己优美的声音后,内心的愉悦激发起了他们更多的表现欲。
声乐是表现艺术,学生需要具有分析作品、理解作品、体验作品感情的能力。用声音去表达作品内容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歌唱中要善于用脑,养成敏锐的观察力。作为学生,对自己在演唱中存在题目能够清晰,有效地掌握训练方法,才能不断进步歌唱能力,才能用歌唱技巧把所理解的内容、情感用歌声表现出来。假如没有分析、理解、表现歌曲的能力,即使有副好嗓子,有歌唱的最佳状态,也不能很好的表现歌曲内容,不能达到歌唱艺术的目的和方法。
有表情地歌唱是演唱教学的主要目标,而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演唱技巧也是有表情演唱的重要保障.具体要求:(1)正确的歌唱姿势,良好的歌唱习惯;(2)正确的呼吸方法;(3)科学的发声方法;国内外目前普遍采用头声为主的歌唱发声法,用头声发声法歌唱时,声带边缘部分和连接部分振动,长久歌唱不会疲劳,声音清澈干净,能保持音调准确,声音优美明亮。另外,用头声歌唱还可以使变声期缩短,在变声后保持良好的歌喉。(4)咬字、吐字准确、清晰。歌唱中咬字,吐字是否清晰,直接关系到歌唱的表现力。如歌曲《采蘑菇的小姑娘》,舒伯特的《摇篮曲》,前者是轻盈,欢快,活波,后者是深情,优美,柔和,抒发对宝宝爱抚之情的歌曲。在咬字,吐字上,由于风格不同,在字头,字腹,字尾的过渡上就有所区别。
音乐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活动性课程,音乐形象产生的过程就是音乐实践、音乐学习和音乐创造的过程,没有音乐艺术的实践,就没有了音乐,音乐美的感知和理解就无法实施,更谈不上音乐表现力的培养和提高。每学期进行一次班级汇演,全面展示自己课内外音乐学习的情况,通过这样一种形式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表演者对歌曲情感的处理把握能力,同学间相互协作的能力。学生在这个空间里可以极大限度地发挥潜能,挖掘才智,体验自己创作成功的喜悦。在迎新生、毕业晚会、“元旦”等节日庆祝活动中,一般都要开展文娱节目表演。在班内鼓励学生人人积极参与活动。学生在节目排练过程中,通过与同伴的合作,其音乐表现力也能得到锻炼、增强。
当然,所有这些音乐实践活动,教师应让学生自己参与评论。在评论中,学生之间平等、坦率、融洽、自由,对以前不太明白的某些概念在评论中进一步明确。知道谁表演得好,好在哪里;谁表演得不好,差在哪里。这样就会取长补短,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