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凉山,位于四川省西南川滇结合部,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当年,红军从这里经过,将艰苦卓绝的革命足迹镌刻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
如今,在大凉山上,驻守着这样一群军人。他们演绎着新的红色经典故事,像燃烧的火把一样,满腔热情地为这片热土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年华。他们是四川省凉山军分区及所属人武部的官兵。
不等不靠搞建设
说起大凉山,人们自然把它与贫穷、落后联系在一起。在记者印象中,大凉山无非是一片蛮荒之地。
2004年11月10日,当记者走进凉山军分区大院时,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崭新明亮的营房,平整光洁的道路,翠绿如茵的草坪。营院内,办公楼、饭堂、住宿楼、招待所等各种设施流光溢彩。记者夜宿军分区招待所,恍若住进星级宾馆。说实话,这样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就连内地一些条件好的军分区也未必能达到。难怪陪同采访的干事说:“在军分区工作,真是一种福气啊!”
一个地处艰苦地区的军分区,究竟靠啥能耐把自身建设搞得这样好?军分区司令员沙正华、政委杨奇松一语道破“天机”:“不等不靠搞建设,与时俱进谋发展。”
军分区的干部不会忘记,昔日军分区大院那令人不堪回首的景象:四处破破烂烂,院内道路泥泞,一些来访的地方领导常常走到门口就折转了身。置身这样的环境,干部人心思走,精神萎靡不振,守摊子,混日子思想悄然滋长。
军分区的面貌何时改变?怎样才能创建一个拴心留人的环境?
新世纪初年,上任不久的彝族司令员沙正华到省军区机关参加一个会议。步入省军区机关大院,目睹一幢幢崭新营房,一道道壮美景观,沙司令员仿佛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回想军分区大院的寒酸景象,他心里如同打翻了五味瓶。
透过省军区机关大院的变化,沙司令员悟出一个道理:当领导,要有开创新局面的气魄。作为军分区,不创业,就难以改变面貌:不谋发展,就没有出路。
回到军分区,沙司令员与当时的段政委反复谋划后,立即召集在家的领导研究制订军分区大院全面改造方案。有人说,凉山条件艰苦,又地处少数民族地区,营院建设落后一点也无可厚非,我们前面的人不都是这样过来的吗?再说,咱一没财力,二没精力,搞这么大动作,岂不是打肿脸充胖子!面对异议,沙司令员态度坚决:“军分区条件固然艰苦,但不改变面貌就永远艰苦。破破烂烂不是艰苦奋斗,发展才是硬道理。”
经过讨论,“一班人”很快统一思想,定下创业决心。由此,军分区揭开了新世纪创业的新篇章。
搞营区建设,最大的难题是缺乏资金。为此,党委“一班人”转变观念,盘活资源,挖掘潜力。
在邛海边,军分区有一个日久失修的武器仓库,由于离军分区较远,安全问题一直令人担忧。军分区领导经过论证,并报上级批准,决定运用市场调节手段,与地方进行土地置换。在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下,置换工作很快顺利完成,军分区赢得资金数百万元。
有了启动资金,军分区立即组织力量投入兴建武器仓库、机关招待所两项工程。同时,通过开源节流,压缩机关各种开支,清查家底等办法,抠出经费300余万元,用于改造办公大楼、营区道路、营区绿化带等,还筹集资金对军分区独立连、警备纠察排基础设施进行全面改造。 . 短短一年多时间,军分区大院面貌焕然一新:布局合理、安全性能可靠的武器库建起来了,达到三星级标准的机关招待所建起来了,办公大楼明亮了,营区道路平坦了,营区四周变绿了……一座充满了现代气息和人文氛围的营院如出水芙蓉,崛起在西昌市北面。
凉山模式·昭觉速度
在凉山军分区的创业新篇中,人武部营房设施建设堪称是大手笔。对此,军区、省军区领导均赞赏有加。
采访人武部之前,沙司令员、杨政委反复叮嘱记者;“耳听是虚,眼见为实,人武部建设怎么样,你最好是去亲眼看一眼。”
11月10日到13日,记者由南到北,一口气参观了8个人武部。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各个人武部营房建设全是现代化水平,办公楼、饭堂、干部周转房、武器库、民兵训练基地,各种设施配套,功能齐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凉山各地,最亮丽的风景当数人武部。
然而,凡到过凉山的人都知道,几年前的凉山人武部却不是这样。
在人武部的橱窗里,存列着一幅幅老照片:房屋破损,墙体倾斜,营院杂乱无章……
有这样一串数字:2001年以前,全州17个人武部70%住的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的“干打垒”,其中有45%是危房。不分区每年仅花在房屋维修上的经费就达上百万元。
改变人武部面貌,成为人武部官兵最强烈的愿望。
2002年9月,四川省政府、四川省军区召开“三州”人武部营房建设工作会议,决定按照“集中整治,整体推进,跨越式发展”的建设思想,全面改善甘、阿、凉三州人武部营房设施建设。同时,拨出专款投向各人武部。
喜讯传到大凉山,军分区官兵无不欢欣鼓舞。党委“一班人”决心抓住这次历史机遇,按照省军区人武部三年建设规划,全面改善人武部营区建设面貌。
然而,创业的道路从来就不平坦。营建工程还没完全启动,困难便接踵而来。其中,最大的难题是资金短缺。怎么办?危难之际,沙司令员和党委“一班人”想到了地方党委政府。
人武部的建设面临的困难和官兵的疾苦,牵动了凉山州领导的心。州委、州政府领导感到,凉山虽然贫困,但苦不能苦了人武部,穷不能穷丁子弟兵。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州政府率先拨出120万元引导资金。同时,州委、州政府要求各县市按照上级补助的经费标准,以不低于1:1的比例配套,3年内将配套资金全部落实到位。很快,总额近五千万元的配套资金陆续拨到各人武部。
地方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极大地激发了军分区官兵的创业动力。为了办好这仆暖军心、顺民意的大事,军分区按照“规模适度,功能齐全,设施配套,适度超前”的总体思路,认真搞好科学规划,严格招标,严格工程监督管理。随后,军分区领导兵分五路,深入各人武部现场指导营建工作。
昭觉县地处凉山州腹心地带,是国家级贫困县,人武部在改造营房设施中遇到的困难大、问题多。工程启动后,沙司令员先后多次爬山涉水,深人人武部排忧解难。其问,他没休过一次假,没有度过一个完整的双休口,妻子患有美尼尔氏综合征卧病在床,他也很少在家照看。在他的关心指导下,人武部仅用8个月时间就完成了营区整治任务,创造了凉山工程建设的第一速度。
通过3年艰苦奋战,人武部建设实现了历史性进步,跨越式发展。3个人武部实现整体搬迁,14个人武部进行改建和新建,新建和改建总面积达7万多平方米。
2004年6月,四川省“三州”人武部营房设施建设现场会在凉山军分区召开。当会议代表带着挑剔的目光参观完西昌、德吕、昭觉三个县市的人武部营房建设后,无不发山喷喷赞叹:“想不到,我们的条件比凉山好,但建设水平落在了凉山后面。”
竹军区领导将他们的建设经验树;为“凉山模式”、“昭觉速度”,并在全省予以推广。
让信息化走上大凉山
2004年11月13日,记者采访途经会理县人武部,适逢军分区正在召开电视电话会议。走进入武部会议室,只见投影屏幕上正直播会议实况。随着镜头的切换,军分区主会场,17个人武部分会场清晰地出现在屏幕上。
人武部部长龚俊敏告诉记者,网络上凉山,千里近咫尺。人武部干部不出门就能收看到军分区、军区乃至总部的电视电话会议,得益于军分区建起了电视电话会议系统。
在龚部长陪同下,记者饶有兴趣地参观了他们的网络建设。作战室、办公室、值班室、档案室,一台台电脑连成一道耀眼的新景观。据值班干部介绍,目前人武部不仅实现了内部联网,而且联通了军内三期网和地方党政网。依托信息网络,他们已初步实现了网上指挥、网上办公、网上训练、网上管理,与上级进行网上文件互换。
窥一斑见全豹。透过会理县人武部的网络建设,记者看到了凉山军分区信息引建设迈出的坚实步伐。
然而,你也许不会相信,就在两年前大凉山还是信息化建设的处女地。小少干部别说搞信息化,就是信息化这个词也不懂。一些人武部甚连一台电脑都没有
2002年,军区召开“铜仁会议”后军分区把信息化建设提上了议事日程,并下发了《加快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意见》。意见一下发,基层议论声雀起。有的认为,凉山经济基础薄弱,人才匮乏,摘信息化建设是作战部队的事,我们没有必要赶这个浪头,
针对朴朴畏难情绪,党委“一班人”带头统一思想,树立信心。“一班人”感到加强信息化建设,是当代军人的崇高使命是推进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必由之路。凉山军人驻守在高处,更应该抬高眼界,紧盯军事变革前沿,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完成好这项使命性课题,让信息化日走上大凉山。
认识统一后,军分区着眼肩负的任务和实际,以建设网络指挥控制中心为突破口,率先建设起了机关局域网,并开通电视电话会议系统,实现勺省军区和友邻里位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接着,军分区利用地方现有信息资源,全面加强人武部信息网络建设。今年上半年,在经过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军分区投入180万元,从中国电信凉山分公司租用18条光纤通信线路,建成了军分区与17人武部互联,集数据、语音、视频为一体的“三网合一”综合信息网,提前实现网上数据传输、网上指挥、网上办公。
信息化在大凉山,推动战斗力不断跃升。2003年以来,军分区通过运川网络信息技术,已初步建立起功能完善,指挥高攻的指挥自动化系统。抢险救灾、城市防空、反恐维护、完成突击性任务,指挥员鼠标轻点,数万民兵即可召之即来。为了应对明天的信息化战争,军分区还在凉山成立了民兵信息对抗分队、数字防中分队、民兵防化分队等,并建立了民兵信息化人才数据库。
如今,在大凉山上,驻守着这样一群军人。他们演绎着新的红色经典故事,像燃烧的火把一样,满腔热情地为这片热土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年华。他们是四川省凉山军分区及所属人武部的官兵。
不等不靠搞建设
说起大凉山,人们自然把它与贫穷、落后联系在一起。在记者印象中,大凉山无非是一片蛮荒之地。
2004年11月10日,当记者走进凉山军分区大院时,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崭新明亮的营房,平整光洁的道路,翠绿如茵的草坪。营院内,办公楼、饭堂、住宿楼、招待所等各种设施流光溢彩。记者夜宿军分区招待所,恍若住进星级宾馆。说实话,这样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就连内地一些条件好的军分区也未必能达到。难怪陪同采访的干事说:“在军分区工作,真是一种福气啊!”
一个地处艰苦地区的军分区,究竟靠啥能耐把自身建设搞得这样好?军分区司令员沙正华、政委杨奇松一语道破“天机”:“不等不靠搞建设,与时俱进谋发展。”
军分区的干部不会忘记,昔日军分区大院那令人不堪回首的景象:四处破破烂烂,院内道路泥泞,一些来访的地方领导常常走到门口就折转了身。置身这样的环境,干部人心思走,精神萎靡不振,守摊子,混日子思想悄然滋长。
军分区的面貌何时改变?怎样才能创建一个拴心留人的环境?
新世纪初年,上任不久的彝族司令员沙正华到省军区机关参加一个会议。步入省军区机关大院,目睹一幢幢崭新营房,一道道壮美景观,沙司令员仿佛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回想军分区大院的寒酸景象,他心里如同打翻了五味瓶。
透过省军区机关大院的变化,沙司令员悟出一个道理:当领导,要有开创新局面的气魄。作为军分区,不创业,就难以改变面貌:不谋发展,就没有出路。
回到军分区,沙司令员与当时的段政委反复谋划后,立即召集在家的领导研究制订军分区大院全面改造方案。有人说,凉山条件艰苦,又地处少数民族地区,营院建设落后一点也无可厚非,我们前面的人不都是这样过来的吗?再说,咱一没财力,二没精力,搞这么大动作,岂不是打肿脸充胖子!面对异议,沙司令员态度坚决:“军分区条件固然艰苦,但不改变面貌就永远艰苦。破破烂烂不是艰苦奋斗,发展才是硬道理。”
经过讨论,“一班人”很快统一思想,定下创业决心。由此,军分区揭开了新世纪创业的新篇章。
搞营区建设,最大的难题是缺乏资金。为此,党委“一班人”转变观念,盘活资源,挖掘潜力。
在邛海边,军分区有一个日久失修的武器仓库,由于离军分区较远,安全问题一直令人担忧。军分区领导经过论证,并报上级批准,决定运用市场调节手段,与地方进行土地置换。在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下,置换工作很快顺利完成,军分区赢得资金数百万元。
有了启动资金,军分区立即组织力量投入兴建武器仓库、机关招待所两项工程。同时,通过开源节流,压缩机关各种开支,清查家底等办法,抠出经费300余万元,用于改造办公大楼、营区道路、营区绿化带等,还筹集资金对军分区独立连、警备纠察排基础设施进行全面改造。 . 短短一年多时间,军分区大院面貌焕然一新:布局合理、安全性能可靠的武器库建起来了,达到三星级标准的机关招待所建起来了,办公大楼明亮了,营区道路平坦了,营区四周变绿了……一座充满了现代气息和人文氛围的营院如出水芙蓉,崛起在西昌市北面。
凉山模式·昭觉速度
在凉山军分区的创业新篇中,人武部营房设施建设堪称是大手笔。对此,军区、省军区领导均赞赏有加。
采访人武部之前,沙司令员、杨政委反复叮嘱记者;“耳听是虚,眼见为实,人武部建设怎么样,你最好是去亲眼看一眼。”
11月10日到13日,记者由南到北,一口气参观了8个人武部。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各个人武部营房建设全是现代化水平,办公楼、饭堂、干部周转房、武器库、民兵训练基地,各种设施配套,功能齐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凉山各地,最亮丽的风景当数人武部。
然而,凡到过凉山的人都知道,几年前的凉山人武部却不是这样。
在人武部的橱窗里,存列着一幅幅老照片:房屋破损,墙体倾斜,营院杂乱无章……
有这样一串数字:2001年以前,全州17个人武部70%住的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的“干打垒”,其中有45%是危房。不分区每年仅花在房屋维修上的经费就达上百万元。
改变人武部面貌,成为人武部官兵最强烈的愿望。
2002年9月,四川省政府、四川省军区召开“三州”人武部营房建设工作会议,决定按照“集中整治,整体推进,跨越式发展”的建设思想,全面改善甘、阿、凉三州人武部营房设施建设。同时,拨出专款投向各人武部。
喜讯传到大凉山,军分区官兵无不欢欣鼓舞。党委“一班人”决心抓住这次历史机遇,按照省军区人武部三年建设规划,全面改善人武部营区建设面貌。
然而,创业的道路从来就不平坦。营建工程还没完全启动,困难便接踵而来。其中,最大的难题是资金短缺。怎么办?危难之际,沙司令员和党委“一班人”想到了地方党委政府。
人武部的建设面临的困难和官兵的疾苦,牵动了凉山州领导的心。州委、州政府领导感到,凉山虽然贫困,但苦不能苦了人武部,穷不能穷丁子弟兵。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州政府率先拨出120万元引导资金。同时,州委、州政府要求各县市按照上级补助的经费标准,以不低于1:1的比例配套,3年内将配套资金全部落实到位。很快,总额近五千万元的配套资金陆续拨到各人武部。
地方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极大地激发了军分区官兵的创业动力。为了办好这仆暖军心、顺民意的大事,军分区按照“规模适度,功能齐全,设施配套,适度超前”的总体思路,认真搞好科学规划,严格招标,严格工程监督管理。随后,军分区领导兵分五路,深入各人武部现场指导营建工作。
昭觉县地处凉山州腹心地带,是国家级贫困县,人武部在改造营房设施中遇到的困难大、问题多。工程启动后,沙司令员先后多次爬山涉水,深人人武部排忧解难。其问,他没休过一次假,没有度过一个完整的双休口,妻子患有美尼尔氏综合征卧病在床,他也很少在家照看。在他的关心指导下,人武部仅用8个月时间就完成了营区整治任务,创造了凉山工程建设的第一速度。
通过3年艰苦奋战,人武部建设实现了历史性进步,跨越式发展。3个人武部实现整体搬迁,14个人武部进行改建和新建,新建和改建总面积达7万多平方米。
2004年6月,四川省“三州”人武部营房设施建设现场会在凉山军分区召开。当会议代表带着挑剔的目光参观完西昌、德吕、昭觉三个县市的人武部营房建设后,无不发山喷喷赞叹:“想不到,我们的条件比凉山好,但建设水平落在了凉山后面。”
竹军区领导将他们的建设经验树;为“凉山模式”、“昭觉速度”,并在全省予以推广。
让信息化走上大凉山
2004年11月13日,记者采访途经会理县人武部,适逢军分区正在召开电视电话会议。走进入武部会议室,只见投影屏幕上正直播会议实况。随着镜头的切换,军分区主会场,17个人武部分会场清晰地出现在屏幕上。
人武部部长龚俊敏告诉记者,网络上凉山,千里近咫尺。人武部干部不出门就能收看到军分区、军区乃至总部的电视电话会议,得益于军分区建起了电视电话会议系统。
在龚部长陪同下,记者饶有兴趣地参观了他们的网络建设。作战室、办公室、值班室、档案室,一台台电脑连成一道耀眼的新景观。据值班干部介绍,目前人武部不仅实现了内部联网,而且联通了军内三期网和地方党政网。依托信息网络,他们已初步实现了网上指挥、网上办公、网上训练、网上管理,与上级进行网上文件互换。
窥一斑见全豹。透过会理县人武部的网络建设,记者看到了凉山军分区信息引建设迈出的坚实步伐。
然而,你也许不会相信,就在两年前大凉山还是信息化建设的处女地。小少干部别说搞信息化,就是信息化这个词也不懂。一些人武部甚连一台电脑都没有
2002年,军区召开“铜仁会议”后军分区把信息化建设提上了议事日程,并下发了《加快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意见》。意见一下发,基层议论声雀起。有的认为,凉山经济基础薄弱,人才匮乏,摘信息化建设是作战部队的事,我们没有必要赶这个浪头,
针对朴朴畏难情绪,党委“一班人”带头统一思想,树立信心。“一班人”感到加强信息化建设,是当代军人的崇高使命是推进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必由之路。凉山军人驻守在高处,更应该抬高眼界,紧盯军事变革前沿,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完成好这项使命性课题,让信息化日走上大凉山。
认识统一后,军分区着眼肩负的任务和实际,以建设网络指挥控制中心为突破口,率先建设起了机关局域网,并开通电视电话会议系统,实现勺省军区和友邻里位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接着,军分区利用地方现有信息资源,全面加强人武部信息网络建设。今年上半年,在经过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军分区投入180万元,从中国电信凉山分公司租用18条光纤通信线路,建成了军分区与17人武部互联,集数据、语音、视频为一体的“三网合一”综合信息网,提前实现网上数据传输、网上指挥、网上办公。
信息化在大凉山,推动战斗力不断跃升。2003年以来,军分区通过运川网络信息技术,已初步建立起功能完善,指挥高攻的指挥自动化系统。抢险救灾、城市防空、反恐维护、完成突击性任务,指挥员鼠标轻点,数万民兵即可召之即来。为了应对明天的信息化战争,军分区还在凉山成立了民兵信息对抗分队、数字防中分队、民兵防化分队等,并建立了民兵信息化人才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