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经历了新课程理论培训和典型经验推广等阶段之后,当前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进入了以实施模式与路径为特征的常态化运行条件的探索阶段,进入了课程实施方法创新与改造的新阶段。本期“课改”,我们专门来关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创新”问题。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的和价值追求,也是新课程亮点所在。如何a基于学校教育的现实基础,顺利实现新课程目标是我们一直为之探索的艰巨任务。我省在新课程推广过程中,经历了新课程理论培训和典型经验推广等不同阶段,至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进入了以实施模式与路径为特征的常态化运行条件的探索阶段。
一、课程资源的整合是课程实施的必要条件
在今天,关于课程的热门话题,已不再局限于课程的价值和功能,关注最多的是课程的实施策略与方法。这个转折给人以强烈的信号,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推进,在浙江已经走出了新课程理念的扫盲阶段,同时也进入了课程实施方法创新与改造的新阶段。
在实践中广大教师逐步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同于以掌握公共知识为主的语文、数学等其他课程。它是一门需要通过亲身体验获得“个人知识”的实践性课程。这门课程学习过程的最大特点是,课程知识不是通过讲解、阅读等间接性手段获得的,而必须通过亲身的实践活动才能习得。
所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不是传统意义上简单安排几节固定课时,或指定几个教师负责即可解决。它的实施需要有实践资源而不是间接材料,是学校资源、社会资源、家庭资源等有利于学生实践活动的各种教育资源的大整合。而要实现各种教育资源的整合,是离不开学校层面和社会层面的协调参与。因此课程领导力的强弱成了课程实施成功与否的基本前提。实践告诉我们,凡课程实施成效突显的地区或学校,都有一个共同的优势,即管理层协调到位有效。
从学校层面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整合的主体是校长。其主要任务是两个:一是明确教师在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中的任务;二是将各项校园文化活动纳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范畴(诸如社团活动、军训活动、艺术节、科技节、运动会、班团队活动等),使校园的课程资源得以充分发掘与利用。从社会层面看,课程资源整合的主体是教育行政部门,其主要任务是由地方课改办牵头,联系少工委、科委、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区、街道等部门或机构,帮助学校开展带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性质的专项活动。这就构成了校内校外两个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形成课程实施的基本路径。学校的课程计划、课程体系、课程评价、课程目标,以及课程成果等一系列工作可借此路径将课程长久而深入地开展下去。
二、模块化运作方法是课程实施的有效手段
相对来讲,小学有丰富多彩的活动课程基础,课程比较容易推进,高中的综合实践活动板块也比较清晰,且又有学分要求,所以学校非常熟悉这个课程。而初中则因为课程设计本身就存在领域混杂、实施线索多等问题,因而常常给初中学校带来困惑。随着课程实践的推进,初中阶段的课程实施也逐渐探索出有效的模式,形成了一条能够体现课程结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特征的“模块化实施”方法。下面作简要解析。
校长室在传统校园活动基础上,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定领域”和“非指定领域”进行分解、重组为一些模块,按照活动方式和相关责任教师,将课程任务分配到各职能部门。如对侧重于社会活动能力培养的“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等“主题教育”为主要形式的课程活动,诸如“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等学校节日活动,由德育处负责牵头实施(德育模块);对以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为主要目标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诸如有专业知识特征的“学生社团”以及与学科教学相联系的课题研究活动等,则由教务处总负责协调(教学模块)。“研学辅导中心”的职责是协调各教研组(教学)、年级组(德育)指导学生开展小课题研究,同时直接管理综合组工作,综合组由心理、信息技术、劳技、艺术等教师为主体组成的小组,主要任务是负责跨学科内容的活动管理以及协助校内外的实践活动管理,如学农、春游、社区服务、外出参观、访问等(综合模块)。这种按类分块实施课程,“研学中心”协调各块活动的组织形式,既顺应了学校固有的教育教学秩序,又便于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发展,使课程的落实过程成为校园文化的更新与提升的过程。这对校园文化的重建与课程文化的改造都产生了积极作用。
“模块化”所蕴涵的思想与方法,对于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它明确地传递出这样一个重要信息,就是学校可以对个别零散的传统校园活动进行梳理、分类,从而设计各板块的目标和内容,整合成丰富的课程资源。在“模块化”思维影响下,传统的校园文化活动则成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坚实基础。学校一旦走上模块化实施路径,便能顺利疏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校内资源瓶颈。
三、基于课程资源整合的“模块化”思维所带来的技术优势
第一,有利于课时安排。小模块的目标和内容,一般有着相对确定的“起点”和“终点”,因此便于学校按模块的特点对课时以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弹性安排。比如班团队活动、社团活动可以每周固定时间各开设一节课;学校节日活动可以相对集中一段时间安排;即兴式专题活动,或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指导课,可以根据校内外资源的情况、学生研究的进度由年级组统一协调调课。
第二,有利于目标的设定。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7-9年级)”中综合实践活动的各领域的课程目标各有侧重,有的侧重于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和能力;有的侧重于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并形成社会责任感;有的侧重于发展信息素养和技术素养、探究能力和创造精神;等等。因此课程内容与活动方式的设计各有特点,于是各职能部门可以根据学校教育的要求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相应的主题和活动载体。以远足活动为例,团队教育可以渗透在设计班旗、制作班旗,以班旗作为野外活动中比较明显的标志等场景中。
第三,有利于教师资源的配置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模块化实施综合实践活动,使学校教师的配置便于在学校管理体系中得到明确安排。如班团队活动、学校节日活动的开展可以主要以政教处、年级组、班主任一条线,一般学科教师则处于配合位置,而对于研究性学习活动则可以由教务处、研学中心、任课教师、指导教师一条线为主,年级组、班主任处于配合的位置,等等。这样一来,班主任、学科教师和研究性学习活动方法指导教师和小课题指导教师的工作研究的领域有所不同,相对专业化的分工使教师的精力相对集中,职责比较明确,学生活动组织易于有序,学校对教师的管理、评价易于落实。
第四,有利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时俱进的发展。综合实践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课程,是需要不断用创意去填写的课程,也是一个需要与时俱进的课程。模块化实施的综合实践活动将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也必将导致课程设计与内容架构的清晰化。可以预想,在专任教师的教学设计或活动设计更加专业化后,课程资源的开发取得一定经验后,学校和教师会体会到各模块之间的共性,因此在资源利用、指导方法中也将体现出相互联系,各模块之间的整合或联系也可以更为灵活多样,并在课程发展过程中可以进行共享,并生成新的方法和资源。
总之,关注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关注课程模块实施的思想,是源自于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长期以来对活动课程的积极探索,发展于新课程背景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推进的实践。这个思想理念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引向深入提供了合理路径和继续探究的方向。我们有理由相信,顺着这个方向努力我们将会获得更多的成果。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的和价值追求,也是新课程亮点所在。如何a基于学校教育的现实基础,顺利实现新课程目标是我们一直为之探索的艰巨任务。我省在新课程推广过程中,经历了新课程理论培训和典型经验推广等不同阶段,至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进入了以实施模式与路径为特征的常态化运行条件的探索阶段。
一、课程资源的整合是课程实施的必要条件
在今天,关于课程的热门话题,已不再局限于课程的价值和功能,关注最多的是课程的实施策略与方法。这个转折给人以强烈的信号,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推进,在浙江已经走出了新课程理念的扫盲阶段,同时也进入了课程实施方法创新与改造的新阶段。
在实践中广大教师逐步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同于以掌握公共知识为主的语文、数学等其他课程。它是一门需要通过亲身体验获得“个人知识”的实践性课程。这门课程学习过程的最大特点是,课程知识不是通过讲解、阅读等间接性手段获得的,而必须通过亲身的实践活动才能习得。
所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不是传统意义上简单安排几节固定课时,或指定几个教师负责即可解决。它的实施需要有实践资源而不是间接材料,是学校资源、社会资源、家庭资源等有利于学生实践活动的各种教育资源的大整合。而要实现各种教育资源的整合,是离不开学校层面和社会层面的协调参与。因此课程领导力的强弱成了课程实施成功与否的基本前提。实践告诉我们,凡课程实施成效突显的地区或学校,都有一个共同的优势,即管理层协调到位有效。
从学校层面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整合的主体是校长。其主要任务是两个:一是明确教师在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中的任务;二是将各项校园文化活动纳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范畴(诸如社团活动、军训活动、艺术节、科技节、运动会、班团队活动等),使校园的课程资源得以充分发掘与利用。从社会层面看,课程资源整合的主体是教育行政部门,其主要任务是由地方课改办牵头,联系少工委、科委、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区、街道等部门或机构,帮助学校开展带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性质的专项活动。这就构成了校内校外两个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形成课程实施的基本路径。学校的课程计划、课程体系、课程评价、课程目标,以及课程成果等一系列工作可借此路径将课程长久而深入地开展下去。
二、模块化运作方法是课程实施的有效手段
相对来讲,小学有丰富多彩的活动课程基础,课程比较容易推进,高中的综合实践活动板块也比较清晰,且又有学分要求,所以学校非常熟悉这个课程。而初中则因为课程设计本身就存在领域混杂、实施线索多等问题,因而常常给初中学校带来困惑。随着课程实践的推进,初中阶段的课程实施也逐渐探索出有效的模式,形成了一条能够体现课程结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特征的“模块化实施”方法。下面作简要解析。
校长室在传统校园活动基础上,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定领域”和“非指定领域”进行分解、重组为一些模块,按照活动方式和相关责任教师,将课程任务分配到各职能部门。如对侧重于社会活动能力培养的“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等“主题教育”为主要形式的课程活动,诸如“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等学校节日活动,由德育处负责牵头实施(德育模块);对以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为主要目标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诸如有专业知识特征的“学生社团”以及与学科教学相联系的课题研究活动等,则由教务处总负责协调(教学模块)。“研学辅导中心”的职责是协调各教研组(教学)、年级组(德育)指导学生开展小课题研究,同时直接管理综合组工作,综合组由心理、信息技术、劳技、艺术等教师为主体组成的小组,主要任务是负责跨学科内容的活动管理以及协助校内外的实践活动管理,如学农、春游、社区服务、外出参观、访问等(综合模块)。这种按类分块实施课程,“研学中心”协调各块活动的组织形式,既顺应了学校固有的教育教学秩序,又便于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发展,使课程的落实过程成为校园文化的更新与提升的过程。这对校园文化的重建与课程文化的改造都产生了积极作用。
“模块化”所蕴涵的思想与方法,对于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它明确地传递出这样一个重要信息,就是学校可以对个别零散的传统校园活动进行梳理、分类,从而设计各板块的目标和内容,整合成丰富的课程资源。在“模块化”思维影响下,传统的校园文化活动则成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坚实基础。学校一旦走上模块化实施路径,便能顺利疏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校内资源瓶颈。
三、基于课程资源整合的“模块化”思维所带来的技术优势
第一,有利于课时安排。小模块的目标和内容,一般有着相对确定的“起点”和“终点”,因此便于学校按模块的特点对课时以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弹性安排。比如班团队活动、社团活动可以每周固定时间各开设一节课;学校节日活动可以相对集中一段时间安排;即兴式专题活动,或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指导课,可以根据校内外资源的情况、学生研究的进度由年级组统一协调调课。
第二,有利于目标的设定。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7-9年级)”中综合实践活动的各领域的课程目标各有侧重,有的侧重于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和能力;有的侧重于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并形成社会责任感;有的侧重于发展信息素养和技术素养、探究能力和创造精神;等等。因此课程内容与活动方式的设计各有特点,于是各职能部门可以根据学校教育的要求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相应的主题和活动载体。以远足活动为例,团队教育可以渗透在设计班旗、制作班旗,以班旗作为野外活动中比较明显的标志等场景中。
第三,有利于教师资源的配置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模块化实施综合实践活动,使学校教师的配置便于在学校管理体系中得到明确安排。如班团队活动、学校节日活动的开展可以主要以政教处、年级组、班主任一条线,一般学科教师则处于配合位置,而对于研究性学习活动则可以由教务处、研学中心、任课教师、指导教师一条线为主,年级组、班主任处于配合的位置,等等。这样一来,班主任、学科教师和研究性学习活动方法指导教师和小课题指导教师的工作研究的领域有所不同,相对专业化的分工使教师的精力相对集中,职责比较明确,学生活动组织易于有序,学校对教师的管理、评价易于落实。
第四,有利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时俱进的发展。综合实践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课程,是需要不断用创意去填写的课程,也是一个需要与时俱进的课程。模块化实施的综合实践活动将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也必将导致课程设计与内容架构的清晰化。可以预想,在专任教师的教学设计或活动设计更加专业化后,课程资源的开发取得一定经验后,学校和教师会体会到各模块之间的共性,因此在资源利用、指导方法中也将体现出相互联系,各模块之间的整合或联系也可以更为灵活多样,并在课程发展过程中可以进行共享,并生成新的方法和资源。
总之,关注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关注课程模块实施的思想,是源自于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长期以来对活动课程的积极探索,发展于新课程背景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推进的实践。这个思想理念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引向深入提供了合理路径和继续探究的方向。我们有理由相信,顺着这个方向努力我们将会获得更多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