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为农村义务教育“买单”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mu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维护基层稳定,税费改革出台
  
  2000年3月,中央决定开展农村税费改革,首先以安徽全省和其他9个省区的若干县(市)作为试点。农村税费改革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三个取消、两个调整、一项改革"。三个取消是:取消乡统筹费和农村教育集资等专门面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集资;取消屠宰税;取消统一规定的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两个调整是:调整农业税政策;调整农业特产税政策。一项改革是改革村提留征收使用办法,将村里原先的公益金和管理费改为以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附加的方式统一收取。朱 基总理说,税费改革就是要把现在收取的300亿元的农业税提高到500亿元,也就是从5%提高到8.4%;把其它的乡统筹、村提留的600亿元和乱收费一律减掉。
  农村税费改革被认为中国农村继土地改革、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之后的又一重大改革,事关发展和稳定大局。农村税费改革在很多试点取得了初步成效,以安徽省为例,1998年安徽省各种农村税收为33.6999亿元,乡统筹费17.5005亿元,村提留17.0866亿元,社会负担5.3178亿元,收资代劳4.0111亿元,国家、集体的总收入为77.6159亿元,这是统计表上的数字。在这个数字之外,据有关部门统计,"三乱"(乱集资、乱收费、乱摊派)收费总额约40多亿元。2000年税费改革后,全省农民负担额较1998年减少约22亿元,加上不在账的40多亿元,共减少60多亿元。此外,税费改革还有其他的一些效果,它从政策上、制度上初步规范了农民、集体、国家三者的利益关系;推动了乡镇机构改革,安徽全省当年就分流乡镇临时聘用人员11万人,精简乡镇干部0.6万人,事业人员3.3万人;乡村干部从收钱、收粮的事务中解脱出来,并且改变了征收方式,改善了党群干部关系,维护了农村社会的稳定。
  
  基层财力减弱,影响义务教育
  
  但是,农民负担的降低也意味着基层政府收入的减少。调查表明,税费改革后,安徽省3万个村的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附加总额不到7亿元,平均每个村仅2万多元。而一个村要保证村干部报酬、"五保户"供养和办公费用开支,每年至少也得3万元左右。农民负担是降低了,积极性也提高了,但是基层政府的日子也不好过了,很多需要基层政府支付的项目得不到保证。为了维持基层政府的正常运转,在税费改革之外,各地又采取了一些配套措施,比如精简基层干部人数,甚至将小的村组进行合并,中央政府也拿出200亿元补贴困难省区的农村。但是基层政府财力减弱所带来的一些影响仍然存在,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农村的义务教育,税费改革后造成的基层政府财力减弱已经对我们国家的百年大计产生了冲击。
  我国现行的农村义务教育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办学体制。这是由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及1986年《义务教育法》等政策法规确定的。这种体制改变了当时国家统包教育的状况,与当时财政包干、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相适应。
  1994年国家进行财政、税收体制的重大改革,把地方财政包干制改为分税制,以中央与地方事权的划分为基础进行财政分配。实行分税制后,中央政府的财力增强,对宏观经济的调控能力相应提高。但有些地方的财政状况却变差了,特别是在安徽这样的以农业生产为主,第二、第三产业不发达的省份,县级,尤其是乡镇财政受到很大削弱。地方干部对现行财政体制的评价是:中央财政很好过,省级财政也好过,市(地)级财政可以过,县乡两级真难过。
  县乡财政的削弱必然影响到了农村义务教育。也就是从1994年开始,各地出现了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地方财政无力承担教师的工资。据教育部门统计,截至2001年3月,安徽省累计欠发教师工资达17亿元,绝大多数乡镇从2000年7月起,只发教师的"四项"基本工资,不发省里规定的职务补贴、保留津贴和午餐补贴,教师工资人均下降40%,相当一部分乡镇拖欠教师工资达半年以上,有的拖欠超过一年,不少农村教师出现了生存危机,严重影响了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工作积极性。
  在这种情况下,学校为稳定教师队伍,解决教师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和学校正常教学所需经费,不惜四处借贷,到2000年底,农村教育累计欠债超过20亿元。但是这些措施都不是很有效,反而使地方教育的包袱越来越重,于是学校开始考虑将沉重的经济负担转嫁给农民,向农民收取各种费用。这种收费没有相应的规范,变成了乱收费横行乡里,致使许多学生因无力承担名目繁多的费用而辍学,不少乡镇初中学生辍学率超过10%。整个农村义务教育的基础已开始动摇。
  而税费改革后这种状况将更加严重。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乡级财政)、教育费附加、教育集资3个方面。由于国家投入甚少,乡级财力薄弱,农村教育费附加和教育集资实际上是农村义务教育主要经费渠道。1994年至1998年,安徽省农村教育费附加平均每年为7.1亿元,农村教育集资平均每年3.83亿元,上述两项合计平均每年约11亿元,对农村学校消除危房、改善办学条件、扩大规模、实现"两基"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但是,税费改革取消了农村教育费附加和教育集资,这11亿元就没有了。按照规定,税费改革后乡村两级办学和危房改造所需资金在财政预算中安排,但像安徽这样的农业省,二三产业不发达,乡镇财力十分薄弱,2000年全省乡镇可用财力约46亿元,而当年全省乡镇财政供给人员66万多人,工资额达49.5亿元,仅保证乡镇人员工资都不够,哪里还有力量支撑农村义务教育。那义务教育的费用又应该由谁来支付呢?
  
  谁为农村义务教育"买单"
  
  在安徽,农村义务教育现有的资金缺额高达64亿元,包括拖欠的教师工资17亿元,农村教育累积欠债20亿元,危房改造所需约7亿元,调减中小学校所需配套资金约20亿元。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妥善的解决,那么不但农民上不起学,地方还办不起校,农村义务教育将会出现大的滑坡,经过多年努力取得的基本普及9年义务教育的成果要不了多久就会丧失。
  造成目前这种状况的原因是现行的财政投入体制和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迅速改变目前各级政府的财权和事权不相称的状况。
  首先是要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办学体制和投入机制,合理划分中央、省、县三级财政在承担农村义务教育方面的投入比例,建立以县级统管统筹与中央、省级转移支付相结合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机制。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目前中国义务教育的投入中,78%由乡镇负担,9%左右由县财政负担,11%左右由省地负担。从这个比例可以看出,中央财政负担的太少,而乡镇财政则不堪重负。
  据安徽省统计,目前乡级财政70%~80%用于教育,但仍然连教师工资也不能按时足额发放。这充分说明中央、省、市(地)、县、乡(镇)各级之间的财政和事权的划分不太合理,地方财政收入太少,而支出太多。因此,为了使农村义务教育脱离困境,首先必须改革现行的"分级办学,分级管理"体制,重新划分和规范县乡的财政和事权,将农村义务教育的办学经费和人事管理权限全部由县级政府管理,减轻乡镇的财政负担。在此基础上,合理划分中央、省、县三级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承担比例,增大中央对义务教育的投入比例。可以考虑由中央财政负担全国1000多万名中小学教师的工资,新建校舍和危房改造、办学条件改善和师资培训等经费则由省、县、乡共同承担。同时,中央和省设立专项农村义务教育基金,主要用于对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专项补助、危房改造和师资培训等。这样,地方义务教育资金的来源才能有保障,百年大计的根基才能稳固。
  此外,还要加大中央财政对义务教育的投入,真正落实"科教兴国"战略。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确定的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到本世纪末达到4%,可是到1999年仅为2.79%,国家少投入1.21个百分点;而与目前世界各国公共教育经费投入平均占国民生产总值5%的水平相比,更是相差2.21个百分点。我国国内生产总值2000年达8.9404万亿元,财政收入达1.338万亿元,如果教育投入达到《纲要》规定的占国民生产总值4%的目标,则每年可增加教育经费1100亿元以上,目前全国中小学教师工资年人均约1万元,那么新增加的经费完全够发放全国中小学教师工资。中央财政应该有能力承担更多的义务教育开支,如果中央财政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农村义务教育的面貌将大为改善,同时也能改善地方干群关系,促进基层发展和稳定。
  中央决定,从2001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实行农村税费改革,这无疑是缓解农民贫苦的治本之策,是顺民意、安民心的德政之举。但怎样在税费改革后使义务教育这个关系到我们民族长远发展的百年大计不被削弱,应该是我们在推行税费改革过程中重点关注的问题。□
  (图:新华社传真)
其他文献
我们相信,一切人为的敌意、仇恨都不会长久,中美人民将藉共同人性和共同价值观的建,来创造人类的福祉。  怀着善良心愿看待中美关系的人,今春以来着实受到了无情打击。  在美国侦察机机组人员回国之后,布什的语气转趋强硬,并把撞机责任完全归咎于中方,此后又不顾中国的严正抗议,给李登辉发出赴美签证;在美台军售会议上,美国虽然没有出售神盾舰,但还是突破历届政府的军售上限,决定向台湾出售纪德舰、柴油动力潜艇等尖
期刊
策划人语:  我们怀着沉重的心情推出这组报道。  我们已经日益习惯并默许于周围一些年轻人的生存状况,这种别样的生存状况,这种别样的生存,在城市(尤其在中小城市),在农村,广泛地存在。这些人的生活状态大多可以用这样的话语描述:游荡,长年迷茫地游荡。他们大多数仅仅受过初等教育,甚至初等教育都没有完成就直接走进社会,成为“社会待业青年”。社会转型期找不到自己定位的迷茫,种种现实的无奈交织在这样一批人身上
期刊
去年夏天,我到一个乡镇法庭采访一起民事案。开庭前,我照例出示记者证申请采访,被庭长断然拒绝:"这要向法院办公室正式申请才行!"他随即拨通一个电话,与办公室头头长谈一通,末了扔下一句:"不行!"无奈之下,我只得和一电视台同行安坐旁听席。庭审中,一助审员时不时喝斥原告代理律师,当律师提出一个要害问题时,那助审员未等被告方开口,便厉声道:"这个问题被告拒绝回答!"原告律师不满道:"看,法官在替被告打官司
期刊
硬件不差    打开新浪网的搜索引擎,输入“汕头”两个字,在“新闻标题”里搜索,会出来一大串关于汕头的新闻。在最近一两年的新闻中,以“坏消息”居多。走私,骗税,骗汇,制假,赌博,贪污腐败,抢劫杀人,交通事故,火灾等等,汕头几乎成了黑色和混乱的代名词。  为什么汕头会发生这一切?带着疑问,记者走近汕头。  汕头市区是美丽的。但不难感觉到,比起深圳、珠海、厦门几个特区来说,汕头还是明显落后了。仅就城市
期刊
每年的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6月也往往因此成了环保月。不过,真要到街头巷尾问问别人环保是什么,大部分人只是认为不乱扔垃圾、打扫自己周围的环境、少用塑料袋、植树造林等就是环保。当然,从广义上讲,这些活动确实事关我们周围的环境,但严格说来,老百姓提到的这些事应该属于环卫(环境卫生)范畴。  10年前我上大学时,一告诉别人学的是环保,别人常常认为扫大街的事还要上大学学习,是不是有点浪费了。无独有偶,在今
期刊
神机军师朱武,原是定远人氏,能使两口双刀,虽无十分本事,却精通谋略,自从坐上少华山第一把交椅,和跳涧虎陈达,白花蛇杨春,同心协力,把个少华山治理得井井有条。在梁山大寨举行的综合评比中,荣获"小康山"称号。  梁山水泊大寨,近期要召开评先表彰大会。朱武等3个头领忙得不分昼夜团团乱转。他们用10两蒜条金,请来济州城的一个秀才,叫做圣手书生萧让的赶写出"少华山奔小康事迹材料"。朱武又忙着剃头美容,裁剪新
期刊
编者按:  "跨世集团"最引人注目之处在于,其大部分的成员是一群在校的中学生,作案目标从最初的校园向社会不断延伸。从一般非法组织迅速成长为组织严密、手段残忍的同行老大。其"笑傲江湖"的发展过程,颇值社会深思。  我们无法想像,一群只有初等文化拿着棍棒刀枪的青少年成为跨世纪的一代。但是,这样的事实却不时展示在社会的面前,起码,这个团伙的名称,本身就是我们整个社会的尴尬。   "跨世集团",初
期刊
常言道:"食色性也",又道"秀色可餐"。此中的"色",一般被理解为"男色"、"女色",其实大可不必如此偏狭。难道美丽的山川风物就不能让我们留连忘返,三月不知肉味吗?  "五·一"放长假,万民欢腾,纷纷出门觅秀色而餐。本人也不能免俗。这不,"五·一"一大早,即和几位经济学家朋友,搭伴跑到了京郊一个名叫"桃叶"村的地方,钓鱼、吃鱼、住宿、爬山、攀长城、骑马,不亦乐乎!  呼吸着新鲜空气,晒着太阳,不由
期刊
这是一篇中国跨国公司在海外的拓荒传奇,它启示我们:中国的跨国经营需要独辟蹊径,走一条寻找相对优势和切入"薄弱环节"的道路。  问中国在海外开了多少家大型超市?答曰:仅仅"莫斯科天客隆"(下简称"莫天")一家。  问问国外在中国开了多少家大型超市?光是家乐福就有26家之多!而所有进入中国大陆的国外超市商可能已在300家以上,超市数量自然更多。  每年出口量在2700亿美元的中国,所造商品走遍五洲四洋
期刊
农民增收是三农问题的核心,著名农村问题专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锡文近年来在多种场合不断地对这个事关全局的问题大声疾呼,备受各界关注。本刊4月号发表了《"三农问题"挑战中国》的专题后,这位曾掌管国务院发展中心农村部多年的专家就当前的"三农问题"问题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    全球经济环境直接影响农民增收    《南风窗》:农民收入的持续下降以及农村经济的常年"积弱"已经成了农村发展中最大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