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学生自主开展语文实践的活动,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对学习语文方法、积累语文知识及提高语文能力都有着重要作用。
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途径和方式有很多,重点在于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在亲身经历活动的实践过程中获得问题研究的初步体验,加深对自我、社会和自然的理解,从而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根据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练习7》中的《说名道姓》一课,组织学生开展了以“追溯姓氏文化,触摸文化根脉”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课前:我们来寻根——对“姓”产生“兴”
1.微课学习——了解中华姓氏文化
中华姓氏文化是中华传统宗教观念的主要外在表现形式,它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记录着中华民族的形成。每个姓都包含着非常独特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2.出示自主学习任务单
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氏,但你真正了解自己的姓氏吗?请挑选一个主题,撰写一份研究小报告。
主题1:研究家族姓氏,介绍姓氏来源、始祖、分布。
主题2:研究自己家族姓氏,介绍家谱。
主题3:搜集家族的名人故事。
要求:利用网络搜集资料并进行整理,完成一份研究报告并制作成电子作品。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上传至平台。
课中:追溯姓氏起源——触摸文化根脉
1.“芈”姓导入,激发兴趣
①出示“芈”字,学生认读。
师:随着电视剧《芈月传》的播出,“芈”这个生僻字一夜之间从旧籍纸堆里被解冻:从史学界到观众,都开始关注这个古老姓氏的读音、释义以及诸多传说。
②播放微视频,让学生了解“芈”姓。
2.分享研究成果,课堂汇聚提升
①以协作小组为单位,推选一位成员分享课前研究家族姓氏的成果,并在全班进行交流。
②互动点评,投票选出最佳“家族姓氏研究报告”。
3.开展情境练习,探究“姓氏文化”
情境练习一:朗读活动——读《姓氏歌》
①学生读《姓氏歌》,当场检测。
②显示检测结果,师生共同探讨《姓氏歌》中容易读错的姓。
③小组在《姓氏歌》中选择感兴趣的姓氏,确定合作研究主题。
情境练习二:竞猜活动——做《知识竞答》
①学生在iPad上做《知识竞答》题。
②数据评判结果。
③学生和教师共同决定讨论哪些问题,如《百家姓》为何把“赵”放在第一位,“秦始皇”的姓是什么等。
④《百家姓》是中国独有的文化现象,流传至今,影响极深。它所辑录的姓氏,体现了中国人对宗脉强烈的认同感。姓氏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学习微课《百家姓》。
情境练习三:演讲活动——《姓氏小讲坛》
①小组分工合作,围绕主题进行探讨。
②使用iPad查找相关资料。
③围绕“姓氏小讲坛”的主题,确定演讲内容,制作好PPT。
④练习演讲。
⑤小组选代表在班级演讲。
课后:漫游“无名国”——探索名字的意蕴
1.探索名字的意蕴
①《说文解字》解释说:“名,自命也,从口、夕。”你叫什么名字?你为什么要叫这个名字?讲讲你名字的故事吧。学生交流。
②姓氏是属于家族的,名字是后天的。名字要伴随人的一生,对每个人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它一般会融入父母对儿女的深厚感情和殷切期望。
③如果现在给你一个机会,给自己换个名字,你会起什么?说说理由。写出自己的创意姓名,将其拍照上传,并交流理由。
2.想象作文:漫游“无名国”
师:一天,小灵通乘飞机去“无名国”旅游。一上飞机,小灵通就向空姐打听:“我们去的地方为什么叫‘无名国’呢?”空姐笑着说:“说来有趣,这个国家的人全都叫一个名字——无名氏,所以这个国家就叫‘无名国’了。”
请以“小灵通漫游‘无名国’”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并将完成稿上传至平台。
活动反思
这是基于网络教学环境下的一次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说名道姓》一课,旨在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寻找宗脉源流,接触中华民族姓氏文化,从而建立宗脉意义上的归属感。德国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曾经这样论述,“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惑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唤醒,是种教育手段”。网络环境下的综合性学习,让每位学生实时体验知识的发现和“创造”过程。笔者借助网络,利用“课后学习系统”和“电子书包”将课前学习和课堂学习贯穿起来,唤醒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让他们在探究中认识自我与家族的来龙去脉,了解《百家姓》在历史中的衍化,认识传统的血亲情结。
1.创生课程内涵,拓展学习时空
新课程的改革,对语文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信息技术的介入,对语文教学产生巨大的冲击,如何在新形势下,更好地开展语文学习活动,是每个语文教师努力的方向。教材不再是唯一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创生课程内涵,拓展学生的学习时空,从而获得更为丰富的教学资源。
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从封闭的课堂走向生活,走向社会。笔者引导学生提出学习和生活中与姓氏相关的问题,如自己家族姓氏来源是什么,家族姓氏分布在哪里,自己家族有哪些名人等,搜集、了解自己家族姓氏的相关故事等。信息技术带来了多元、动态、开放的学习资源,这些资源能随着学习的开展不断形成新的学习资源。互联网本身海量的学习资源为学生的探究学习、组织构建提供了有力保障。学生可以在家庭生活中了解爷爷、奶奶的名字及其意义,可以在学校生活中调查班级姓氏,特别是师生姓名的来历,以增进师生情感。学生关注学校或者家庭姓氏情况,通过调查、访问、研究等活动掌握第一手资料。在活动过程中,学生能整合相关语文知识,做到综合运用,既学习了语文,又学会了合作。
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途径和方式有很多,重点在于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在亲身经历活动的实践过程中获得问题研究的初步体验,加深对自我、社会和自然的理解,从而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根据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练习7》中的《说名道姓》一课,组织学生开展了以“追溯姓氏文化,触摸文化根脉”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课前:我们来寻根——对“姓”产生“兴”
1.微课学习——了解中华姓氏文化
中华姓氏文化是中华传统宗教观念的主要外在表现形式,它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记录着中华民族的形成。每个姓都包含着非常独特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2.出示自主学习任务单
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氏,但你真正了解自己的姓氏吗?请挑选一个主题,撰写一份研究小报告。
主题1:研究家族姓氏,介绍姓氏来源、始祖、分布。
主题2:研究自己家族姓氏,介绍家谱。
主题3:搜集家族的名人故事。
要求:利用网络搜集资料并进行整理,完成一份研究报告并制作成电子作品。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上传至平台。
课中:追溯姓氏起源——触摸文化根脉
1.“芈”姓导入,激发兴趣
①出示“芈”字,学生认读。
师:随着电视剧《芈月传》的播出,“芈”这个生僻字一夜之间从旧籍纸堆里被解冻:从史学界到观众,都开始关注这个古老姓氏的读音、释义以及诸多传说。
②播放微视频,让学生了解“芈”姓。
2.分享研究成果,课堂汇聚提升
①以协作小组为单位,推选一位成员分享课前研究家族姓氏的成果,并在全班进行交流。
②互动点评,投票选出最佳“家族姓氏研究报告”。
3.开展情境练习,探究“姓氏文化”
情境练习一:朗读活动——读《姓氏歌》
①学生读《姓氏歌》,当场检测。
②显示检测结果,师生共同探讨《姓氏歌》中容易读错的姓。
③小组在《姓氏歌》中选择感兴趣的姓氏,确定合作研究主题。
情境练习二:竞猜活动——做《知识竞答》
①学生在iPad上做《知识竞答》题。
②数据评判结果。
③学生和教师共同决定讨论哪些问题,如《百家姓》为何把“赵”放在第一位,“秦始皇”的姓是什么等。
④《百家姓》是中国独有的文化现象,流传至今,影响极深。它所辑录的姓氏,体现了中国人对宗脉强烈的认同感。姓氏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学习微课《百家姓》。
情境练习三:演讲活动——《姓氏小讲坛》
①小组分工合作,围绕主题进行探讨。
②使用iPad查找相关资料。
③围绕“姓氏小讲坛”的主题,确定演讲内容,制作好PPT。
④练习演讲。
⑤小组选代表在班级演讲。
课后:漫游“无名国”——探索名字的意蕴
1.探索名字的意蕴
①《说文解字》解释说:“名,自命也,从口、夕。”你叫什么名字?你为什么要叫这个名字?讲讲你名字的故事吧。学生交流。
②姓氏是属于家族的,名字是后天的。名字要伴随人的一生,对每个人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它一般会融入父母对儿女的深厚感情和殷切期望。
③如果现在给你一个机会,给自己换个名字,你会起什么?说说理由。写出自己的创意姓名,将其拍照上传,并交流理由。
2.想象作文:漫游“无名国”
师:一天,小灵通乘飞机去“无名国”旅游。一上飞机,小灵通就向空姐打听:“我们去的地方为什么叫‘无名国’呢?”空姐笑着说:“说来有趣,这个国家的人全都叫一个名字——无名氏,所以这个国家就叫‘无名国’了。”
请以“小灵通漫游‘无名国’”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并将完成稿上传至平台。
活动反思
这是基于网络教学环境下的一次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说名道姓》一课,旨在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寻找宗脉源流,接触中华民族姓氏文化,从而建立宗脉意义上的归属感。德国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曾经这样论述,“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惑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唤醒,是种教育手段”。网络环境下的综合性学习,让每位学生实时体验知识的发现和“创造”过程。笔者借助网络,利用“课后学习系统”和“电子书包”将课前学习和课堂学习贯穿起来,唤醒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让他们在探究中认识自我与家族的来龙去脉,了解《百家姓》在历史中的衍化,认识传统的血亲情结。
1.创生课程内涵,拓展学习时空
新课程的改革,对语文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信息技术的介入,对语文教学产生巨大的冲击,如何在新形势下,更好地开展语文学习活动,是每个语文教师努力的方向。教材不再是唯一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创生课程内涵,拓展学生的学习时空,从而获得更为丰富的教学资源。
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从封闭的课堂走向生活,走向社会。笔者引导学生提出学习和生活中与姓氏相关的问题,如自己家族姓氏来源是什么,家族姓氏分布在哪里,自己家族有哪些名人等,搜集、了解自己家族姓氏的相关故事等。信息技术带来了多元、动态、开放的学习资源,这些资源能随着学习的开展不断形成新的学习资源。互联网本身海量的学习资源为学生的探究学习、组织构建提供了有力保障。学生可以在家庭生活中了解爷爷、奶奶的名字及其意义,可以在学校生活中调查班级姓氏,特别是师生姓名的来历,以增进师生情感。学生关注学校或者家庭姓氏情况,通过调查、访问、研究等活动掌握第一手资料。在活动过程中,学生能整合相关语文知识,做到综合运用,既学习了语文,又学会了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