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同死亡和爱情题材一样,宗教也是文学创作中永恒的主题。但是文学和宗教的联系,却远远不止于题材上的选取,而在于一种深刻的内在契合。美国著名的宗教学家蒂利希认为:就最广泛、最根本的意义而言,宗教是一种终极关切。本文所讨论的李煜词的宗教色彩,便是一种非宗教教义的广泛的精神现象,是一种真诚地面对自己的灵魂,执著于探索生命的永恒与自由的人生态度,是一种对人生、对世界的终极关切。也正是由于这种态度,使得李煜词在中国古代诗词中享有独特的价值。
一、对自己灵魂的忏悔
李后主用他的词,向世人展示了他那深层的苦难,然而在这深层的苦难之中,又饱含了一种极为浓厚的悲剧氛围和忏悔意识。他用自己的血泪之作,对自己的灵魂进行了深深的忏悔。这一点,在中国的古代文化中是很少见的。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宵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这是李煜亡国之后的反思之作《破阵子》,不仅展示了后主亡国之时的悲苦情怀,而且追悔了自己当年的安逸生活,饱含着一种沉痛的悔恨之情。词的开头便追述了南唐先王所创下的宏伟基业,“四十年”“家国”“三千里”“山河”“凤阁龙楼”“玉树琼枝”,祖先留下的这些大好河山,本应是物阜民丰,代代兴旺发达下去。可是谁料想,一个好端端的国家,竟轻而易举地断送在自己的手中。此时李后主以沉痛的心情,追悔自已往日的生活,为什么当时的“我”就不能想到会有战争这回事呢?“几曾识干戈”,这一短短的五字句,饱含了他心中多少深层的悔恨和懊恼。可是悔又何用,恨又如何?到如今也只能无奈地在这令人揪心的短歌声中“仓皇辞庙”“泪对宫娥”。
除此之外,李后主那深深的忏悔之情还表现在许多方面,如对世事的反省和对人生的自责,诸如《浪淘沙》等。
二、对命运人生的关注与探索
作为悲剧人物的李煜,在经历了极盛之荣与绝悲之辱之后,失去了生活的自由,生命遭压抑、围困、毁灭的痛苦时时吞噬着他的生命、他的灵魂。他在绝望中苦苦地挣扎,那国破家亡的深悲剧痛,抚今思昔的无穷悔恨以及在痛苦绝望中对人生的思索、对生命的思考、对前途的迷茫,使得他在词中频频回望故土,环思宇内,力图找到一份人生的答案。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是李煜的一首名作《虞美人》,也是他的绝命之词。词中的李煜,由于南唐的亡国而由一国之主跌落为阶下囚。他失去了欢乐,失去了尊严,甚至失去了生存的安全感。他对人生已经绝望,于是对那本来美好的“春花秋月”也产生了厌恶,厌恶它的无穷无尽。因为他的命运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再像以前那样安定不变,而是无法把握了。故国的那些雕栏玉砌、玉树琼枝、春花秋月,都已经从他的生活中永远地逝去了。纵使那些春花秋月、玉砌雕栏还在,他却再也不能拥有,再也没有机会与它们相伴相依,而自己的生命也在那无穷无尽的春花秋月的变更中渐渐地枯萎、老去。因而他厌恶那无尽无休的春花秋月,感叹自己那变幻无常的生命将随着世间的每一度花谢月缺而长逝不返。这是一种怎样的哀愁呢?他渴望安定永恒的生活而偏偏不能,这是为什么呢?他怎样也弄不明白。于是,他质问那岁岁如是的春花秋月要到何时才能停止。他时时都在思考着:人生为什么这样变幻无常?生命为什么这样短暂而又无法把握,然而他却无法得到回答。这些疑问,这些悲愁和哀怨,时时困扰着他,使得他不堪重负,只得在那月明星稀的夜晚,独倚小楼,向那寂静悲愤地喊出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深沉慨叹。
就这样,李煜在对故土的频频回望中,环思宇内,对生命展开思考,对人生展开探索,孜孜以求,悲苦而又执着。
一、对自己灵魂的忏悔
李后主用他的词,向世人展示了他那深层的苦难,然而在这深层的苦难之中,又饱含了一种极为浓厚的悲剧氛围和忏悔意识。他用自己的血泪之作,对自己的灵魂进行了深深的忏悔。这一点,在中国的古代文化中是很少见的。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宵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这是李煜亡国之后的反思之作《破阵子》,不仅展示了后主亡国之时的悲苦情怀,而且追悔了自己当年的安逸生活,饱含着一种沉痛的悔恨之情。词的开头便追述了南唐先王所创下的宏伟基业,“四十年”“家国”“三千里”“山河”“凤阁龙楼”“玉树琼枝”,祖先留下的这些大好河山,本应是物阜民丰,代代兴旺发达下去。可是谁料想,一个好端端的国家,竟轻而易举地断送在自己的手中。此时李后主以沉痛的心情,追悔自已往日的生活,为什么当时的“我”就不能想到会有战争这回事呢?“几曾识干戈”,这一短短的五字句,饱含了他心中多少深层的悔恨和懊恼。可是悔又何用,恨又如何?到如今也只能无奈地在这令人揪心的短歌声中“仓皇辞庙”“泪对宫娥”。
除此之外,李后主那深深的忏悔之情还表现在许多方面,如对世事的反省和对人生的自责,诸如《浪淘沙》等。
二、对命运人生的关注与探索
作为悲剧人物的李煜,在经历了极盛之荣与绝悲之辱之后,失去了生活的自由,生命遭压抑、围困、毁灭的痛苦时时吞噬着他的生命、他的灵魂。他在绝望中苦苦地挣扎,那国破家亡的深悲剧痛,抚今思昔的无穷悔恨以及在痛苦绝望中对人生的思索、对生命的思考、对前途的迷茫,使得他在词中频频回望故土,环思宇内,力图找到一份人生的答案。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是李煜的一首名作《虞美人》,也是他的绝命之词。词中的李煜,由于南唐的亡国而由一国之主跌落为阶下囚。他失去了欢乐,失去了尊严,甚至失去了生存的安全感。他对人生已经绝望,于是对那本来美好的“春花秋月”也产生了厌恶,厌恶它的无穷无尽。因为他的命运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再像以前那样安定不变,而是无法把握了。故国的那些雕栏玉砌、玉树琼枝、春花秋月,都已经从他的生活中永远地逝去了。纵使那些春花秋月、玉砌雕栏还在,他却再也不能拥有,再也没有机会与它们相伴相依,而自己的生命也在那无穷无尽的春花秋月的变更中渐渐地枯萎、老去。因而他厌恶那无尽无休的春花秋月,感叹自己那变幻无常的生命将随着世间的每一度花谢月缺而长逝不返。这是一种怎样的哀愁呢?他渴望安定永恒的生活而偏偏不能,这是为什么呢?他怎样也弄不明白。于是,他质问那岁岁如是的春花秋月要到何时才能停止。他时时都在思考着:人生为什么这样变幻无常?生命为什么这样短暂而又无法把握,然而他却无法得到回答。这些疑问,这些悲愁和哀怨,时时困扰着他,使得他不堪重负,只得在那月明星稀的夜晚,独倚小楼,向那寂静悲愤地喊出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深沉慨叹。
就这样,李煜在对故土的频频回望中,环思宇内,对生命展开思考,对人生展开探索,孜孜以求,悲苦而又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