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李煜词的宗教色彩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fang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同死亡和爱情题材一样,宗教也是文学创作中永恒的主题。但是文学和宗教的联系,却远远不止于题材上的选取,而在于一种深刻的内在契合。美国著名的宗教学家蒂利希认为:就最广泛、最根本的意义而言,宗教是一种终极关切。本文所讨论的李煜词的宗教色彩,便是一种非宗教教义的广泛的精神现象,是一种真诚地面对自己的灵魂,执著于探索生命的永恒与自由的人生态度,是一种对人生、对世界的终极关切。也正是由于这种态度,使得李煜词在中国古代诗词中享有独特的价值。
   一、对自己灵魂的忏悔
   李后主用他的词,向世人展示了他那深层的苦难,然而在这深层的苦难之中,又饱含了一种极为浓厚的悲剧氛围和忏悔意识。他用自己的血泪之作,对自己的灵魂进行了深深的忏悔。这一点,在中国的古代文化中是很少见的。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宵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这是李煜亡国之后的反思之作《破阵子》,不仅展示了后主亡国之时的悲苦情怀,而且追悔了自己当年的安逸生活,饱含着一种沉痛的悔恨之情。词的开头便追述了南唐先王所创下的宏伟基业,“四十年”“家国”“三千里”“山河”“凤阁龙楼”“玉树琼枝”,祖先留下的这些大好河山,本应是物阜民丰,代代兴旺发达下去。可是谁料想,一个好端端的国家,竟轻而易举地断送在自己的手中。此时李后主以沉痛的心情,追悔自已往日的生活,为什么当时的“我”就不能想到会有战争这回事呢?“几曾识干戈”,这一短短的五字句,饱含了他心中多少深层的悔恨和懊恼。可是悔又何用,恨又如何?到如今也只能无奈地在这令人揪心的短歌声中“仓皇辞庙”“泪对宫娥”。
   除此之外,李后主那深深的忏悔之情还表现在许多方面,如对世事的反省和对人生的自责,诸如《浪淘沙》等。
   二、对命运人生的关注与探索
   作为悲剧人物的李煜,在经历了极盛之荣与绝悲之辱之后,失去了生活的自由,生命遭压抑、围困、毁灭的痛苦时时吞噬着他的生命、他的灵魂。他在绝望中苦苦地挣扎,那国破家亡的深悲剧痛,抚今思昔的无穷悔恨以及在痛苦绝望中对人生的思索、对生命的思考、对前途的迷茫,使得他在词中频频回望故土,环思宇内,力图找到一份人生的答案。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是李煜的一首名作《虞美人》,也是他的绝命之词。词中的李煜,由于南唐的亡国而由一国之主跌落为阶下囚。他失去了欢乐,失去了尊严,甚至失去了生存的安全感。他对人生已经绝望,于是对那本来美好的“春花秋月”也产生了厌恶,厌恶它的无穷无尽。因为他的命运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再像以前那样安定不变,而是无法把握了。故国的那些雕栏玉砌、玉树琼枝、春花秋月,都已经从他的生活中永远地逝去了。纵使那些春花秋月、玉砌雕栏还在,他却再也不能拥有,再也没有机会与它们相伴相依,而自己的生命也在那无穷无尽的春花秋月的变更中渐渐地枯萎、老去。因而他厌恶那无尽无休的春花秋月,感叹自己那变幻无常的生命将随着世间的每一度花谢月缺而长逝不返。这是一种怎样的哀愁呢?他渴望安定永恒的生活而偏偏不能,这是为什么呢?他怎样也弄不明白。于是,他质问那岁岁如是的春花秋月要到何时才能停止。他时时都在思考着:人生为什么这样变幻无常?生命为什么这样短暂而又无法把握,然而他却无法得到回答。这些疑问,这些悲愁和哀怨,时时困扰着他,使得他不堪重负,只得在那月明星稀的夜晚,独倚小楼,向那寂静悲愤地喊出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深沉慨叹。
   就这样,李煜在对故土的频频回望中,环思宇内,对生命展开思考,对人生展开探索,孜孜以求,悲苦而又执着。
其他文献
一、关于理解编者的意图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以前的教材每一个单元都是按体裁来分类的,即散文单元、议论文单元、小说单元、文言文单元等。最后一次教材改编后,每一个单元都是按题材来分类。譬如,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以人生为话题,侧重于体味人生,关爱生命,第三单元是以展现色彩斑斓的大自然为主题的,第五单元是以亲情为主题的。编者这样改编教材的意图究竟何在?主要就是语文课文的教
期刊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诺说过:“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有比现实中的自己更伟大的地方,都有未被利用和充分发展的潜力。”这说明人的潜力是无限的,而如何把这种潜能充分地发挥出来,这是留给家长、老师、社会思考的一个关键性问题。  “学困生”,顾名思义,是指那些学习没有兴趣、基础比较差、失去学习信心、在行为习惯和学习方法上有明显缺陷的学生,是指那些智力正常、但由于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学习困难的学生。教书多年来,调皮的学生见
期刊
2013年,河北省中考作文是一则给开头的续写作文,开头为“语文学习不只是在课堂上,它的天地是非常广阔的。”要求考生续写,字数要求为600字。以前河北省中考语文试题的出题范围大致为四种: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今年跳出了这个范围,令许多考生感到意外,同时也增加了写作的难度,令有的学生无从下笔。人们又一次慨叹:作文怎么这么难?那么,这把打开作文大门的金钥匙在哪呢?  一、扮靓“凤头”
期刊
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素质教育的薄弱环节,全国语文教学能手、宁波市江东区语文教研员刘飞耀指出当下作文的教学六大缺失:缺失一颗写作的平常心;缺失适中的作文要求;缺失多方位的思维训练;缺失初中生写作应具有的强势作文的“场”;缺失及时的信息反馈;还缺失发现生活的能力,讲述故事的能力,独特想象的能力,发表见解的能力等等。刘老师的这番话,是多年教学实践的结晶,一针见血的刺中了作文教学
期刊
在现在的教育教学中,很多教师都会发现这样或者那样的学生,不认真听讲,不积极思考问题,不主动与小组成员合作交流,等等。其实这样的现象归根结底就是学生对学习没有了“激情”,换言之没有兴趣,他们的学习,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种“任务”,一种“应付差事”。对于这样的学生,学校好比是“牢笼”。试问:这样的心理状态怎么能把学习学好?怎么能成为心理健康的社会栋梁?既然这样的现象很多,那么教师或多或少在解决这样的现象
期刊
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在新世纪,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是每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不难发现,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拙于思维,缺乏创新。在课堂学习中,他们被动地听老师讲的多,机械记的多,主动思考的少,真正吸收的少。作为直接体现学生语文水平的作文,其教学存在的问题尤其令人担忧。在新课标下,探索新型的作文教学模式,已是摆在每位语文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然而这些年来,由于受应试教育
期刊
今年,我们学校不断推进课堂改革,提出了“学、展、点、练”四环节的课堂教学模式,并且每一周都有半天的集体备课时间。在集体备课中,我们致力于语文教学的探索,创出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模式——“情智语文”教学,它包括四个环节,即:“诵、煮、论、说”。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对这种备课模式感受颇深。   一、“诵”,调动了语文教师的激情   “诵”就是诵文本。文本的选择,可以是课本上的,也可以是与课本有关的拓
期刊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由此可见,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当前造成教师不重视古诗赏析、学生缺乏兴趣等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对新课标理念的认识不到位,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不深刻、缺乏深层体验。而只要能在教学中采取相应的对策,就能使赏析取得一定的效果。   一、把握新课标,体现新理念   当今,
期刊
两年来,我县推行课堂教学改革。学案式教学成为当今教育界的热门话题,也是老师们正在积极探索的一种教学方式。学案,顾名思义,就是学生学习的方案。学案教学以其学练结合,稳重实效的特点,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要使学案教学在实践中与时俱进,实现师生角色的转换,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我认为就要做到“三级”备课。   众所周知,教有法,但教无定法。课堂高效的前提是高效备课,这就要求教
期刊
翻阅学生平时的作文和应试作文,内容大多千篇一律,形成了“模式化”文章。如要记一件好人好事,不是送盲人过马路,就是给邻居老奶奶扫院子,要么就是拾金不昧,再则就是为班级做好事……如何解决学生作文“模式化”这一问题,让学生的作文更加亮丽?在教学中,针对学生实际,我做了如下探讨:   第一,练习多向思维   有的同学在作文时图省事,找《作文选》,看人家写什么,然后模仿或照搬,长此以往,形成了一种思维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