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的教学内容是有章可循的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zhangya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关于理解编者的意图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以前的教材每一个单元都是按体裁来分类的,即散文单元、议论文单元、小说单元、文言文单元等。最后一次教材改编后,每一个单元都是按题材来分类。譬如,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以人生为话题,侧重于体味人生,关爱生命,第三单元是以展现色彩斑斓的大自然为主题的,第五单元是以亲情为主题的。编者这样改编教材的意图究竟何在?主要就是语文课文的教学,要服务于作文教学。如,学习以体味人生、关爱生命为话题的文章,不仅有利于集中对学生价值观的教育,也有利于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对这一话题的思考和创作。这个单元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经典的范文。学生在习作的过程中,从立意、谋篇、布局等都可以借鉴,老师在讲评学生的习作时,也可以与课文作比较分析学生的成功之处与不足。这样,学生习作有章可循,老师讲评有据可依,这就是编者按题材编写每一个单元的用意所在。
  二、关于“原有的教学内容”
  林金炎老师说:“原有的‘教学内容’不外乎从教参、课后习题中择用。”准确地说:“原有的教学内容就是课文以及课后习题。”教参是帮助教师理解教材、挖掘教材的,如果有人问,拿过来一篇课文应该教什么?有些人可能很茫然。在茫然之余的镇定后,可能去思考对教材的理解,这样对教什么很难定位。如果横向思维,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学生应该学什么?问题就很简单了。学生带着课后问题去读课文,把课后问题解决了,这课的学习任务就基本完成了。
  之所以对“原有的教学内容”更钟情于课后习题,不是说编者都是专家学者,迷信权威,而是课后习题的编写具有科学性、规律性、针对性,都是浓缩了的精华,不会喧宾夺主。
  先说规律性。细心的老师会发现,课后研讨与练习大多设计三个题目:第一大题都是从理解课文这个角度去设计的,有整体感知的意思;第二大题多是文章中重要的句子理解,有局部推敲的意思;第三大题多是联系生活,注重应用,有能力提高的意思。它们符合学习语文的认知规律,是极其科学的。
  再说针对性。从宏观上看,古文有古文的侧重点,现代文有现代文的侧重点。现代文中,诗歌有诗歌的侧重点,散文有散文的侧重点。这里仅从微观上具体说说它的针对性,在第二大题语句理解上,针对性强的特点尤为突出。譬如,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课《短文两篇》第二题,联系上下文体会下列语句的含义。一题,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二题,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的一丝不苟呢?三题,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忍不住轻轻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而又怎样简单的心啊”。这三句话,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这个例子,可以看出题目针对性强的特点。
  如果说课后习题作为原有的教学内容还不够枝繁叶茂的话,可以把“补充习题”作为原有的教学内容加以择用。补充习题里的“积累与运用”、“感悟与思考”、“拓展与提升”、“探究与发现”与课后习题相得益彰,再绝妙不过了。
  三、最后说说“大胆取舍”
  林老师说“大胆取舍、一课一得”,不过只是说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把一个问题讲精讲透,但是没有针对语文学科的特点,讲清大胆取舍的原则是什么。如,《陋室铭》《爱莲说》,或者是古诗词,应该取背诵和默写,舍翻译和理解;如,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取优美片段的点评摘抄加背诵;如,玛丽·居里的《我的信念》,文章中的哪些语言可以作为座右铭,把它摘抄下来,写上一点体会,再背下来,引导学生阅读《居里夫人传》,课文不要分析太多,学生都能读懂,像这类文章应取摘抄点评加课外阅读;如,《羚羊木雕》,或者是现代诗歌应分角色朗读,举行朗读比赛,读出人物个性,读出诗的激情,这类文章应该取“读”。写到这里,可以知道语文教学大胆取舍的原则了,那就是语文教学的根在于“积累”。根不发达,难以枝繁叶茂,写作上的“厚积而薄发”就是这个道理。
其他文献
新课程标准提倡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利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去观察、思考、完成探索过程。课堂提问就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也是用得较多的方法。课堂提问要以学定教,既要预设、更要生成,在预设的基础上生成,生成是为了更好地实现预设的目标。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不应该只停留在形式上,更应该从思想上达到真正的转变,把课堂那一片天空留给学生,让他们有更多机会展翅翱翔。  一、学生
期刊
一个民族在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凝结着一个民族的情感与理想,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年的光辉历程形成了文明于世界的传统文化。语文作为文化载体,承担着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中,要培养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义不容辞地充分发
期刊
在新一轮课改中,经过自身教学实践与反思经验的积累,思索并尝试了一些把语文课堂教学时间还给学生的方法。一些学生从 “听了会忘记” 和“看了记不住”以及“学过没学会”的学习困境中走了出来,他们在做中学,在做中记,效果比原来要好得多。学生变得更主动、更积极了,课堂气氛更活跃了,教师和学生都从原来沉闷的课堂中解放出来了。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具体操作主要有八个方面:  一、预习时间  预习是指在教师讲授知识
期刊
课堂教学就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材、教法等多种因素构成的动态过程,然而教学效果的好坏,基本取决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度。因为学生知识的增长和能力的发展,归根到底,要通过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教师无法替代。作为教师,从教学的动态过程去考虑,应使学生真正成为自我教育与自我发展的主体,促进学生全面、主动的发展。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让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法有所创新。在合作交流中学习,改变过去的做
期刊
【创意说明】  我国的诗词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文学的摇蓝、写作的范本。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看不见,摸不着,为增其可感性,历代诗人喻愁的方法多种多样。其中写愁的篇章,或摹形状态,或想象奇特,或妙用修辞,或情景交触,将无形的愁写得可触可感。教学设计的是人物情绪描写专题训练,意在引导学生从灿烂的诗词文化中汲取营养,在文本《武陵春》等写愁的古诗词中感悟方法,提升写作技能,学会智慧地表达自己对生活的
期刊
初中课文的每一单元中,均有两篇或两篇以上的略读课文,按要求,略读课文是不要精读精讲的。但笔者认为,有些略读课文,从内容、写法或思想意义上看,要比一些精读课文显得重要。因此这类课文,也宜精读精讲。  例如,初一语文上册第五单元中有一篇略读课文《散步》,课后只要求学生说说“散步”这个题目好不好,理解“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他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段话的含义。笔者
期刊
教学亲和力,是指教师赢得学生亲近、信赖、尊敬和爱戴从而在教学活动中形成师生密切配合和谐共振的能力。课堂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需要教师从思想上真正顾及学生的多方面成长,顾及课堂上师生共同活动中促进学生发展的各种方式。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沟通,其实就是一种信息的传递。这种信息的传递,与下面四个方面的内容有关:  一、无私的爱和最亲切的微笑  教师的亲和力本质上是一种爱的情感,教
期刊
作文评改教学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在作文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现实生活中,作文批改更是令许多教师头痛的一件事。每次写完作文,老师面对成百本作文发愁,对于每本作文要精批细改,要有眉批、夹批、总批。写评语更是难上加难,既要指出学生文章不足,又要照顾学生面子不伤害学生自尊心,写出鼓励性话语。而学生对于老师的劳动,总是表现出不在乎,要么匆匆看一眼了事,要么置之不理。  基于以上作文评改的现状,可以根据
期刊
要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点燃学生写作的欲望,命题这一个环节不可轻视。叶圣陶先生说:“教师所出的题目,就等于唤起学生的写作动机。”夏丐尊先生说得更形象:作文命题“犹如给爆竹按上药线”。可见命题在作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这里就命题问题观念的转变和如何开拓新的思路,谈谈个人的一些体会。  一、抛弃旧的命题模式  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看到一个好的作文题,尤其是那种充满智慧的题目,都会赞不绝口。因为一个好题目体
期刊
一年来,各学科都在试用导学案教学。导学案教学的特点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老师只是起点拨和指导的作用,就是在学生感到有困难时提供帮助。这种帮助借助多媒体进行,把多媒体运用和导学案合理地结合起来,更有利于提高导学案的执行力度,更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下面就结合教学情况,谈一谈对多媒体和导学案结合的一些做法。  一、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给导学案应用注入活力  运用形象、直观的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