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把“学困生”教育成问题少年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ixiaogao1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诺说过:“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有比现实中的自己更伟大的地方,都有未被利用和充分发展的潜力。”这说明人的潜力是无限的,而如何把这种潜能充分地发挥出来,这是留给家长、老师、社会思考的一个关键性问题。
  “学困生”,顾名思义,是指那些学习没有兴趣、基础比较差、失去学习信心、在行为习惯和学习方法上有明显缺陷的学生,是指那些智力正常、但由于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学习困难的学生。教书多年来,调皮的学生见过不少,有的毕业后有敢拼、敢闯的精神,事业小成,有的则成为游手好闲甚至是惹是生非的问题少年。对于“学困生”,目前的教育方式、教育手段也存在问题,拼命追求升学率,拼命地压榨学生,想要有一个好的考核成绩。种种压力让教师随时有恨铁不成钢的心理,在做了思想工作后,有些学生仍然置之不理,这时教师由于气愤往往会采取一些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而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也许就是把“学困生”教育成“问题少年”的根本杀手。步入初中阶段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叛逆性也越变越强。越是强硬地要求他,他的抵触性越强,再加上原先的基础较薄弱,他们会明显地厌烦教师的教育行为。对这些学生,如果没有好的教育方式把他们从根本上扭转过来,他们就会成为教学路上的绊脚石,就会成为经常谈论的问题少年。
  一、了解学生、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谈到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老师会有很多感慨,由于他们的不专心学习,老师经常会有恨铁不成钢的感觉。课堂上老师经常会要求他们认真学习,要求他们来到学校要学到相应的知识。然而,收效却不那么明显,对一部分自觉的学生来说,老师说了之后他们的学习态度会有所改变,而很大一部分后进的学生则是老师说老师的,他们做他们的,从不把老师的谆谆教诲记在心上,有的甚至有明显的抵触情绪。对这部分学生的教育,老师就要花一番心思了。
  绝对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进行,而是要用心去了解他们,关爱他们,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从他们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会发现有很多困扰他们不能静下心来学习的原因。
  1.家庭的不和导致学生情绪的变化。
  有一位男生,他是从别的学校转来的一名“学困生”,脾气暴躁,经常会违反纪律,刚接触这位学生时,也感觉束手无策。多次找他做思想工作,没有严厉的批评,更多的是了解他、鼓励他。是父母不和严重影响到这个学生的内心,而这种情绪严重影响了他求学的信心。
  2.父爱母爱的缺失,爷爷奶奶的娇惯,严重影响学生性格的形成。
  很多的学生家长都随着打工的浪潮涌入发达城市,有的一年回家一次,有的出去后孩子和父母只有电话沟通的机会。在山区和坝区,爷爷奶奶这一代人本身就是知识匮乏的一代人,他们能做到的也就是孙子孙女回家了,给他们做饭吃,没钱了,给他们一点钱。
  3.社会环境对“学困生”造成的负面影响。
  社会上一些不好的影响,再加上网络的负面影响,一些孩子成天痴迷于上网,无心学习,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造成了严重的伤害。
  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爱育人
  “学困生”承受着更多的心里压力,他们的心灵更加脆弱,自尊心更加敏感,更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与关爱。爱心是班主任工作的核心,对学生就要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尤其是对于“学困生”,教师更应该用心去浇灌,用理解去培育,用鼓励去激发。师爱是转化“学困生”的秘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困生”转化的前提,因为“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三、合理评价“学困生”,努力挖掘他们的闪光点
  合理评价“学困生”,首先要将“尊重”带进课堂。“学困生”同样是一个健全的孩子,他们最需要的是鼓励和帮助。他们本身就不自信,如果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是老师的严厉批评,同学的讽刺挖苦,他们的心灵会受到严重挫伤,厌学情绪会明显加重。
  四、加强“学困生”的道德品质教育,努力完善自身素质
  梁启超在《敬业与乐业》一文中提到“万事德为首,百行业为先”,蒙牛集团的总裁牛根生也把“德”放在极高的位置,从中不难看出,道德品质对一个人的重要性。对于“学困生”,道德品质教育更重要。
其他文献
一个民族在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凝结着一个民族的情感与理想,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年的光辉历程形成了文明于世界的传统文化。语文作为文化载体,承担着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中,要培养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义不容辞地充分发
期刊
在新一轮课改中,经过自身教学实践与反思经验的积累,思索并尝试了一些把语文课堂教学时间还给学生的方法。一些学生从 “听了会忘记” 和“看了记不住”以及“学过没学会”的学习困境中走了出来,他们在做中学,在做中记,效果比原来要好得多。学生变得更主动、更积极了,课堂气氛更活跃了,教师和学生都从原来沉闷的课堂中解放出来了。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具体操作主要有八个方面:  一、预习时间  预习是指在教师讲授知识
期刊
课堂教学就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材、教法等多种因素构成的动态过程,然而教学效果的好坏,基本取决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度。因为学生知识的增长和能力的发展,归根到底,要通过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教师无法替代。作为教师,从教学的动态过程去考虑,应使学生真正成为自我教育与自我发展的主体,促进学生全面、主动的发展。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让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法有所创新。在合作交流中学习,改变过去的做
期刊
【创意说明】  我国的诗词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文学的摇蓝、写作的范本。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看不见,摸不着,为增其可感性,历代诗人喻愁的方法多种多样。其中写愁的篇章,或摹形状态,或想象奇特,或妙用修辞,或情景交触,将无形的愁写得可触可感。教学设计的是人物情绪描写专题训练,意在引导学生从灿烂的诗词文化中汲取营养,在文本《武陵春》等写愁的古诗词中感悟方法,提升写作技能,学会智慧地表达自己对生活的
期刊
初中课文的每一单元中,均有两篇或两篇以上的略读课文,按要求,略读课文是不要精读精讲的。但笔者认为,有些略读课文,从内容、写法或思想意义上看,要比一些精读课文显得重要。因此这类课文,也宜精读精讲。  例如,初一语文上册第五单元中有一篇略读课文《散步》,课后只要求学生说说“散步”这个题目好不好,理解“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他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段话的含义。笔者
期刊
教学亲和力,是指教师赢得学生亲近、信赖、尊敬和爱戴从而在教学活动中形成师生密切配合和谐共振的能力。课堂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需要教师从思想上真正顾及学生的多方面成长,顾及课堂上师生共同活动中促进学生发展的各种方式。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沟通,其实就是一种信息的传递。这种信息的传递,与下面四个方面的内容有关:  一、无私的爱和最亲切的微笑  教师的亲和力本质上是一种爱的情感,教
期刊
作文评改教学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在作文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现实生活中,作文批改更是令许多教师头痛的一件事。每次写完作文,老师面对成百本作文发愁,对于每本作文要精批细改,要有眉批、夹批、总批。写评语更是难上加难,既要指出学生文章不足,又要照顾学生面子不伤害学生自尊心,写出鼓励性话语。而学生对于老师的劳动,总是表现出不在乎,要么匆匆看一眼了事,要么置之不理。  基于以上作文评改的现状,可以根据
期刊
要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点燃学生写作的欲望,命题这一个环节不可轻视。叶圣陶先生说:“教师所出的题目,就等于唤起学生的写作动机。”夏丐尊先生说得更形象:作文命题“犹如给爆竹按上药线”。可见命题在作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这里就命题问题观念的转变和如何开拓新的思路,谈谈个人的一些体会。  一、抛弃旧的命题模式  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看到一个好的作文题,尤其是那种充满智慧的题目,都会赞不绝口。因为一个好题目体
期刊
一年来,各学科都在试用导学案教学。导学案教学的特点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老师只是起点拨和指导的作用,就是在学生感到有困难时提供帮助。这种帮助借助多媒体进行,把多媒体运用和导学案合理地结合起来,更有利于提高导学案的执行力度,更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下面就结合教学情况,谈一谈对多媒体和导学案结合的一些做法。  一、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给导学案应用注入活力  运用形象、直观的多
期刊
一、关于理解编者的意图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以前的教材每一个单元都是按体裁来分类的,即散文单元、议论文单元、小说单元、文言文单元等。最后一次教材改编后,每一个单元都是按题材来分类。譬如,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以人生为话题,侧重于体味人生,关爱生命,第三单元是以展现色彩斑斓的大自然为主题的,第五单元是以亲情为主题的。编者这样改编教材的意图究竟何在?主要就是语文课文的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