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根据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现状来看,我国教育方面仍处于应试教育的状态,对于大部分民族地区高中学生历史课堂上,通常以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来提高其自身历史综合素质水平,而教师也普遍存在一味灌输知识为其主要教育方式,过于乏味枯燥的历史课堂是降低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及学科兴趣的关键因素。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对于民族地区高中历史课堂传统教学模式的转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现结合自身教学经验针对民族地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进行相应的教学方案设计,为活跃学生历史课堂积极性和全面培养其历史综合素质提供相应的参考方案。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民族地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问题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6-0079-01
新课程改革主要是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为其教育改革理念。目前根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民族地区的教育方面仍存在教学观念老套;理论知识缺乏的现状,且少数教师能够将其传统的教育方法理念转为现下教育所提倡的新型理念,对于主观意识、知识点复杂的历史课堂,大部分教师通常是以课堂上强硬灌输章节知识内容为主要教学模式,不仅使得历史课堂枯燥乏味,还不利于活跃课堂氛围,降低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及学习效率[1]。而且民族地区的学生学情具有特殊性,大部分民族学校小学初中都没有设定历史课程,即使有课程设立大部分教师也因中考没有此类考试项目为由而未落实历史教学,也有部分学校存在历史老师缺乏现象,造成民族地区高中学生对于历史学科过于陌生以及提高了其学习压力,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大部分民族区域学生父母均选择外出打工致使孩子变为留守儿童,降低其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故笔者认为民族地区的高中教师即使无法改变民族地区中小学对于历史的教育情况,但可利用其在历史课堂教学上通过转换其教学模式并结合学生历史学习实际情况、地区的特殊性以及当地特色来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引导其掌握历史学习技巧,对全面提高学生综合历史素质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本文现对民族地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采取研究式教学并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仅供参考。
一、设计开放性问题,拓展学生固有思维
将文章人物作为假象对象,根据已知条件或者已有材料、知识生采用观察、实验、分析、联想及比较等多种方法来设计开放性问题,通过引导学生大胆猜想,结合自身经历、知识掌握程度以及自身民族特色来进行有一定可能性的推测,而不是过于异想天开的联想,有利于突破学生固有思维,激发其思维的活跃性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2]。
例如,在进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这一课时教学时,教师在了解学生已掌握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概念和精神后,可根据文章历史内容来提出相应的问题假设,如:假如孙中山先生的生命得以延续20年左右,你们认为20年后的中国面貌(包括民族地区)会有怎样的全新变化?民族地区的政治地位会有何变动?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命运又是以怎样的趋势在发展?通过上述问题的提出,能有效加深学生对历史的深究能力及思维散发。日常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在学生掌握并已形成共识的知识内容进行相应的拓展,通过打破学生固有思维来引导其学会多角度看待人和事物,让学生明白任何事物都不是单一性的,而历史事物的复杂性更胜一筹。故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时,需耗费一定的精力来保证问题设计的开放性、题目答案的多样性,新颖的问题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并提高其思考深度,有利于調动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变通能力,使得历史课堂在其心目中固有的乏味枯燥形象得以改善,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积极性。
二、关注延伸拓展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时,需保证问题延伸空间的广泛性。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讨并将课堂思维进行散发,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引导其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以及问题思考方式,来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以及学习效率和建立起一套自身的学习体系,并培养学生面对历史问题时能够养成习惯性分析、思考的良好习惯[3]。教师在进行历史问题设计时需根据学生的民族特色以及社会热门话题来进行设计,有利于引起学生共鸣的同时激发其对历史的求知欲望,对提高其历史知识的运用能力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例如,在进行“新兴力量的崛起”这一章节内容教学完毕后,教师可根据当今世界的发展现状来提出蕴含社会现实意义的问题:“目前,世界已经开始趋向与多极化发展,以历史的角度来看其世界的发展趋势存在不可抗拒的因素,无人能将其改变,那么假如你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领军人物,对于少数民族地区应该如何保留自身特色的同时来顺应世界发展潮流,且不被时代所淘汰呢?此类开放性问题的引出,有利于促进学生课后会针对当日历史课堂学习内容进行回顾分析,并针对问题通过利用网络、书本查找等多种方式结合自身民族风情、特色来进行深入研究。对于当地拥有少数民族历史博物馆的地区,教师还可利用课后时间组织学生参观此博物馆,课堂教学时就有利于将本民族历史及教科书内容进行有效融合,以这种引导学生思维扩散至课外的教学方法,一方面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层面,提高其历史综合素质能力,另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后思考习惯,提高其自主学习兴趣。
三、营造新颖的问题情境,提高学生自主质疑能力
教师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常见生活现象以及当地民族风俗习惯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情境建设,并通过设计相应合理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活跃性的同时还有效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同时消除其对历史的陌生感和遥远感,以提高其课堂学习能力和专注于课堂学习中[4]。
例如,在进行中国古代史第六章第七章节中学习时,其中,有这么一段话:“西学东渐16世纪后期,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他说汉语,穿儒服,并将西方科学知识进行宣传,一部分开明封建士大夫对其大有好感。”此时针对有基督教信仰的民族学生教师可指导其对本民族宗教传入时间、传入人等进行一系列调查,引导其在调查资料基础上进行角色扮演,不仅有利于将学生代入课堂历史情境中,还有利于引发其学习共鸣和提高其课堂专注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针对民族地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问题,在新课程改革教育环境下,通过转变教师教学模式的传统理念来设计一系列符合历史情境的问题运用于民族地区高中历史课堂中,不仅使得历史课堂氛围生动活跃,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提高其历史综合素质,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望采纳。
参考文献
[1]李琴.高中历史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策略的实践与反思[J].江苏教育研究,2017,(11):55-57.
作者简介:
陆光前(1984-),男,本科,水族,二级教师,主要从事高中历史教学。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民族地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问题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6-0079-01
新课程改革主要是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为其教育改革理念。目前根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民族地区的教育方面仍存在教学观念老套;理论知识缺乏的现状,且少数教师能够将其传统的教育方法理念转为现下教育所提倡的新型理念,对于主观意识、知识点复杂的历史课堂,大部分教师通常是以课堂上强硬灌输章节知识内容为主要教学模式,不仅使得历史课堂枯燥乏味,还不利于活跃课堂氛围,降低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及学习效率[1]。而且民族地区的学生学情具有特殊性,大部分民族学校小学初中都没有设定历史课程,即使有课程设立大部分教师也因中考没有此类考试项目为由而未落实历史教学,也有部分学校存在历史老师缺乏现象,造成民族地区高中学生对于历史学科过于陌生以及提高了其学习压力,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大部分民族区域学生父母均选择外出打工致使孩子变为留守儿童,降低其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故笔者认为民族地区的高中教师即使无法改变民族地区中小学对于历史的教育情况,但可利用其在历史课堂教学上通过转换其教学模式并结合学生历史学习实际情况、地区的特殊性以及当地特色来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引导其掌握历史学习技巧,对全面提高学生综合历史素质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本文现对民族地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采取研究式教学并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仅供参考。
一、设计开放性问题,拓展学生固有思维
将文章人物作为假象对象,根据已知条件或者已有材料、知识生采用观察、实验、分析、联想及比较等多种方法来设计开放性问题,通过引导学生大胆猜想,结合自身经历、知识掌握程度以及自身民族特色来进行有一定可能性的推测,而不是过于异想天开的联想,有利于突破学生固有思维,激发其思维的活跃性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2]。
例如,在进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这一课时教学时,教师在了解学生已掌握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概念和精神后,可根据文章历史内容来提出相应的问题假设,如:假如孙中山先生的生命得以延续20年左右,你们认为20年后的中国面貌(包括民族地区)会有怎样的全新变化?民族地区的政治地位会有何变动?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命运又是以怎样的趋势在发展?通过上述问题的提出,能有效加深学生对历史的深究能力及思维散发。日常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在学生掌握并已形成共识的知识内容进行相应的拓展,通过打破学生固有思维来引导其学会多角度看待人和事物,让学生明白任何事物都不是单一性的,而历史事物的复杂性更胜一筹。故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时,需耗费一定的精力来保证问题设计的开放性、题目答案的多样性,新颖的问题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并提高其思考深度,有利于調动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变通能力,使得历史课堂在其心目中固有的乏味枯燥形象得以改善,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积极性。
二、关注延伸拓展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时,需保证问题延伸空间的广泛性。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讨并将课堂思维进行散发,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引导其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以及问题思考方式,来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以及学习效率和建立起一套自身的学习体系,并培养学生面对历史问题时能够养成习惯性分析、思考的良好习惯[3]。教师在进行历史问题设计时需根据学生的民族特色以及社会热门话题来进行设计,有利于引起学生共鸣的同时激发其对历史的求知欲望,对提高其历史知识的运用能力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例如,在进行“新兴力量的崛起”这一章节内容教学完毕后,教师可根据当今世界的发展现状来提出蕴含社会现实意义的问题:“目前,世界已经开始趋向与多极化发展,以历史的角度来看其世界的发展趋势存在不可抗拒的因素,无人能将其改变,那么假如你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领军人物,对于少数民族地区应该如何保留自身特色的同时来顺应世界发展潮流,且不被时代所淘汰呢?此类开放性问题的引出,有利于促进学生课后会针对当日历史课堂学习内容进行回顾分析,并针对问题通过利用网络、书本查找等多种方式结合自身民族风情、特色来进行深入研究。对于当地拥有少数民族历史博物馆的地区,教师还可利用课后时间组织学生参观此博物馆,课堂教学时就有利于将本民族历史及教科书内容进行有效融合,以这种引导学生思维扩散至课外的教学方法,一方面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层面,提高其历史综合素质能力,另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后思考习惯,提高其自主学习兴趣。
三、营造新颖的问题情境,提高学生自主质疑能力
教师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常见生活现象以及当地民族风俗习惯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情境建设,并通过设计相应合理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活跃性的同时还有效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同时消除其对历史的陌生感和遥远感,以提高其课堂学习能力和专注于课堂学习中[4]。
例如,在进行中国古代史第六章第七章节中学习时,其中,有这么一段话:“西学东渐16世纪后期,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他说汉语,穿儒服,并将西方科学知识进行宣传,一部分开明封建士大夫对其大有好感。”此时针对有基督教信仰的民族学生教师可指导其对本民族宗教传入时间、传入人等进行一系列调查,引导其在调查资料基础上进行角色扮演,不仅有利于将学生代入课堂历史情境中,还有利于引发其学习共鸣和提高其课堂专注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针对民族地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问题,在新课程改革教育环境下,通过转变教师教学模式的传统理念来设计一系列符合历史情境的问题运用于民族地区高中历史课堂中,不仅使得历史课堂氛围生动活跃,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提高其历史综合素质,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望采纳。
参考文献
[1]李琴.高中历史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策略的实践与反思[J].江苏教育研究,2017,(11):55-57.
作者简介:
陆光前(1984-),男,本科,水族,二级教师,主要从事高中历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