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敢于猜想的意识——尝“渔”
猜想是科学探究的第一步,而在这最重要的一步,我们应给予学生合理猜想的时空,以激发学生的猜想动力。考虑到四年级学生还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为降低学习难度,可以将“除数不变,被除数与商的变化规律”的相关内容提前,将“被除数不变,除数与商的变化规律”后移。
教学片段1:“除数不变,被除数与商的变化规律”的猜想环节。
★活动一:观察→比较→猜想。
1. 填一填。
(1)先把右图填写完整,右图中“被除数÷除数=商”谁变了?谁不变?
(2)从上往下观察被除数越来越( ),商越来越( )。
(3)从下往上观察,被除数越来越( ),商越来越( )。
2. 比一比。
任选①、②、③三个算式中的两个算式填入下图(在○里填运算符号,在□里填数字)。
3. 猜一猜。
师:从你选的这两个算式中发现了什么?
生1:从上往下观察,被除数越来越大,商越来越大;从下往上观察被除数越来越小,商越来越小。
生2:我选的例子是①和②,我发现了被除数由16扩大到160,商也由2扩大到20。
师:有联系吗?
生2:被除数与商都扩大到原数的10倍!
师:还有选其他算式的吗?
生3:我选①和③,我发现了它们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到原来的20倍,商也跟着扩大到原来的20倍。
师:刚才选的两个例子都是扩大的,有没有不一样的例子呢?
生4:③和②,被除数除以2,商也跟着除以2。
师:你们觉得在除法算式中可能藏有什么秘密?
如何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有序地思考?笔者采用分散难点的策略,先让学生填一填,定性感知除数不变,被除数与商之间的关系。再让学生比一比,自主搭配具体算式,定量推测除数不变,被除数与商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充分观察、比较、分析后,再提出合理的猜想,而不是凭空想象。
二、举例验证意识——授“渔”
举例验证是在面对新知识时,能根据已有知识经验,运用不完全归纳法对假设与猜想进行推理验证。这是形成数学新知识的重要过程。让学生养成举例验证的意识,不失为一种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片段2:“除数不变,被除数与商的变化规律”的验证环节。
教师出示活动单。
★活动二:验证→结论。
1. 验一验:你能在下图中自己列举算式验证刚才的结论吗?
2. 写一写:现在你能完整写出它们变化的规律吗?
生1:我举的例子是10÷5=2和100÷5=20,除数5不变,被除数10扩大到原来的10倍,变成了100,商跟着也扩大到原来的10倍,也就是20!
师:这个例子,顺利通过了我们刚刚的猜想!还有其他例子吗?
生2:我的是4÷2=2和16÷2=8,说明了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到原来的4倍,商也跟着扩大到原来的4倍。
师:那也就是说扩大的倍数可以用“×几”来表示。咦?都只有“×几”的例子吗?
生3:我用的是刚才生2举的例子倒过来看,16÷2=8和4÷2=2 除数不变,被除数除以4,同时商也跟着除以4。
师:通过刚刚同学们的举例验证,现在你们能得出怎么样的结论?
生4:除数不变,被除数乘以几(或除以几),商也跟着乘以几(或除以几)。
通过学生不断举例验证,一方面验证了猜想是否成立,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另一方面,在不断的举例验证中,强化对“除数不变,被除数与商的变化规律”的认识,逐渐建构数学模型。从学生的需求出发,让学生真正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像数学家一样“创造”数学概念,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三、数形结合意识——巧“渔”
在概念教学中,学生要经历具体感知→建立表象→抽象本质等一系列抽象之旅,单纯以数论数,十分枯燥,而且事倍功半!而“形”的直观,恰恰能很好地诠释“数”的抽象。
教学片段3:课伊始,复习环节。
教师要求学生根据“8×50=400”,直接写出下列式子的积:16×50=,32×50=,8×25=。教学效果不好。究其原因,学生对积的变化规律已经生疏了,观察的重心不是放在两个因数是怎么变化的,而是直接算出结果。后来教师将授课方式调整为:先出示图1阴影部分“8×50=400”,再逐一出示“16×50”让学生观察各边是怎样变化的。明确50不变,如果另一边由8扩大到16,则积是多少?有“形”辅助,学生很直观地得出积是原来的两倍。“8×25”只要结合图2,让学生观察现在是什么变了?什么不变?学生很直观地看出,是一半!再让学生完整地说一说积的变化规律是怎样的。同时在这里渗透变与不变的关系,为后面的商的变化规律教学探究做了铺垫。
完整的数学教学,有两条主线,一条是数学知识,这是显性的,另一条的数学思想是隐性的。概念教学中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以“数”辅“形”,以“形”助“数”,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四、学以致用意识——用“渔”
模仿探究步骤并不是单纯地模仿解题或机械地训练,而是通过前面的探究活动一,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习经验,运用活动中猜想进而验证最终得出结论等探究步骤,自主探究“被除数不变,除数与商的变化规律”。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避免了教师包办过多。
教学片段4:探究“被除数不变,除数与商的关系”环节。
教师出示活动单。
★活动三:模仿。
1.填一填。
先把右图填写完整,观察右图中的算式( )与( )变了?( )没变?
2. 比一比。
任选①、②、③三个算式中的两个算式填入下表。
3. 猜一猜。
它们之间的变化有什么样的规律?
4. 验一验。
你能自己列举算式验证刚才的结论吗?
5. 写一写:现在你能完整写出它们的变化规律吗?
《课程标准》指出:在整个数学教育的过程中都应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人教版四上(2014版)教材中也做了如下调整,在商的变化规律之后,新增两道例题“780÷30”和“840÷50”用以比较不同解法,体现商的变化规律可以使笔算简便的应用价值,凸显出其“去脉”作用。可见知识和方法都要学以致用!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莲前小学)
猜想是科学探究的第一步,而在这最重要的一步,我们应给予学生合理猜想的时空,以激发学生的猜想动力。考虑到四年级学生还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为降低学习难度,可以将“除数不变,被除数与商的变化规律”的相关内容提前,将“被除数不变,除数与商的变化规律”后移。
教学片段1:“除数不变,被除数与商的变化规律”的猜想环节。
★活动一:观察→比较→猜想。
1. 填一填。
(1)先把右图填写完整,右图中“被除数÷除数=商”谁变了?谁不变?
(2)从上往下观察被除数越来越( ),商越来越( )。
(3)从下往上观察,被除数越来越( ),商越来越( )。
2. 比一比。
任选①、②、③三个算式中的两个算式填入下图(在○里填运算符号,在□里填数字)。
3. 猜一猜。
师:从你选的这两个算式中发现了什么?
生1:从上往下观察,被除数越来越大,商越来越大;从下往上观察被除数越来越小,商越来越小。
生2:我选的例子是①和②,我发现了被除数由16扩大到160,商也由2扩大到20。
师:有联系吗?
生2:被除数与商都扩大到原数的10倍!
师:还有选其他算式的吗?
生3:我选①和③,我发现了它们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到原来的20倍,商也跟着扩大到原来的20倍。
师:刚才选的两个例子都是扩大的,有没有不一样的例子呢?
生4:③和②,被除数除以2,商也跟着除以2。
师:你们觉得在除法算式中可能藏有什么秘密?
如何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有序地思考?笔者采用分散难点的策略,先让学生填一填,定性感知除数不变,被除数与商之间的关系。再让学生比一比,自主搭配具体算式,定量推测除数不变,被除数与商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充分观察、比较、分析后,再提出合理的猜想,而不是凭空想象。
二、举例验证意识——授“渔”
举例验证是在面对新知识时,能根据已有知识经验,运用不完全归纳法对假设与猜想进行推理验证。这是形成数学新知识的重要过程。让学生养成举例验证的意识,不失为一种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片段2:“除数不变,被除数与商的变化规律”的验证环节。
教师出示活动单。
★活动二:验证→结论。
1. 验一验:你能在下图中自己列举算式验证刚才的结论吗?
2. 写一写:现在你能完整写出它们变化的规律吗?
生1:我举的例子是10÷5=2和100÷5=20,除数5不变,被除数10扩大到原来的10倍,变成了100,商跟着也扩大到原来的10倍,也就是20!
师:这个例子,顺利通过了我们刚刚的猜想!还有其他例子吗?
生2:我的是4÷2=2和16÷2=8,说明了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到原来的4倍,商也跟着扩大到原来的4倍。
师:那也就是说扩大的倍数可以用“×几”来表示。咦?都只有“×几”的例子吗?
生3:我用的是刚才生2举的例子倒过来看,16÷2=8和4÷2=2 除数不变,被除数除以4,同时商也跟着除以4。
师:通过刚刚同学们的举例验证,现在你们能得出怎么样的结论?
生4:除数不变,被除数乘以几(或除以几),商也跟着乘以几(或除以几)。
通过学生不断举例验证,一方面验证了猜想是否成立,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另一方面,在不断的举例验证中,强化对“除数不变,被除数与商的变化规律”的认识,逐渐建构数学模型。从学生的需求出发,让学生真正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像数学家一样“创造”数学概念,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三、数形结合意识——巧“渔”
在概念教学中,学生要经历具体感知→建立表象→抽象本质等一系列抽象之旅,单纯以数论数,十分枯燥,而且事倍功半!而“形”的直观,恰恰能很好地诠释“数”的抽象。
教学片段3:课伊始,复习环节。
教师要求学生根据“8×50=400”,直接写出下列式子的积:16×50=,32×50=,8×25=。教学效果不好。究其原因,学生对积的变化规律已经生疏了,观察的重心不是放在两个因数是怎么变化的,而是直接算出结果。后来教师将授课方式调整为:先出示图1阴影部分“8×50=400”,再逐一出示“16×50”让学生观察各边是怎样变化的。明确50不变,如果另一边由8扩大到16,则积是多少?有“形”辅助,学生很直观地得出积是原来的两倍。“8×25”只要结合图2,让学生观察现在是什么变了?什么不变?学生很直观地看出,是一半!再让学生完整地说一说积的变化规律是怎样的。同时在这里渗透变与不变的关系,为后面的商的变化规律教学探究做了铺垫。
完整的数学教学,有两条主线,一条是数学知识,这是显性的,另一条的数学思想是隐性的。概念教学中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以“数”辅“形”,以“形”助“数”,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四、学以致用意识——用“渔”
模仿探究步骤并不是单纯地模仿解题或机械地训练,而是通过前面的探究活动一,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习经验,运用活动中猜想进而验证最终得出结论等探究步骤,自主探究“被除数不变,除数与商的变化规律”。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避免了教师包办过多。
教学片段4:探究“被除数不变,除数与商的关系”环节。
教师出示活动单。
★活动三:模仿。
1.填一填。
先把右图填写完整,观察右图中的算式( )与( )变了?( )没变?
2. 比一比。
任选①、②、③三个算式中的两个算式填入下表。
3. 猜一猜。
它们之间的变化有什么样的规律?
4. 验一验。
你能自己列举算式验证刚才的结论吗?
5. 写一写:现在你能完整写出它们的变化规律吗?
《课程标准》指出:在整个数学教育的过程中都应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人教版四上(2014版)教材中也做了如下调整,在商的变化规律之后,新增两道例题“780÷30”和“840÷50”用以比较不同解法,体现商的变化规律可以使笔算简便的应用价值,凸显出其“去脉”作用。可见知识和方法都要学以致用!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莲前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