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概念形成 关注意识培养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sco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敢于猜想的意识——尝“渔”
  猜想是科学探究的第一步,而在这最重要的一步,我们应给予学生合理猜想的时空,以激发学生的猜想动力。考虑到四年级学生还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为降低学习难度,可以将“除数不变,被除数与商的变化规律”的相关内容提前,将“被除数不变,除数与商的变化规律”后移。
  教学片段1:“除数不变,被除数与商的变化规律”的猜想环节。
  ★活动一:观察→比较→猜想。
  1. 填一填。
  (1)先把右图填写完整,右图中“被除数÷除数=商”谁变了?谁不变?
  (2)从上往下观察被除数越来越( ),商越来越( )。
  (3)从下往上观察,被除数越来越( ),商越来越( )。
  2. 比一比。
  任选①、②、③三个算式中的两个算式填入下图(在○里填运算符号,在□里填数字)。
  3. 猜一猜。
  师:从你选的这两个算式中发现了什么?
  生1:从上往下观察,被除数越来越大,商越来越大;从下往上观察被除数越来越小,商越来越小。
  生2:我选的例子是①和②,我发现了被除数由16扩大到160,商也由2扩大到20。
  师:有联系吗?
  生2:被除数与商都扩大到原数的10倍!
  师:还有选其他算式的吗?
  生3:我选①和③,我发现了它们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到原来的20倍,商也跟着扩大到原来的20倍。
  师:刚才选的两个例子都是扩大的,有没有不一样的例子呢?
  生4:③和②,被除数除以2,商也跟着除以2。
  师:你们觉得在除法算式中可能藏有什么秘密?
  如何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有序地思考?笔者采用分散难点的策略,先让学生填一填,定性感知除数不变,被除数与商之间的关系。再让学生比一比,自主搭配具体算式,定量推测除数不变,被除数与商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充分观察、比较、分析后,再提出合理的猜想,而不是凭空想象。
  二、举例验证意识——授“渔”
  举例验证是在面对新知识时,能根据已有知识经验,运用不完全归纳法对假设与猜想进行推理验证。这是形成数学新知识的重要过程。让学生养成举例验证的意识,不失为一种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片段2:“除数不变,被除数与商的变化规律”的验证环节。
  教师出示活动单。
  ★活动二:验证→结论。
  1. 验一验:你能在下图中自己列举算式验证刚才的结论吗?
  2. 写一写:现在你能完整写出它们变化的规律吗?
  生1:我举的例子是10÷5=2和100÷5=20,除数5不变,被除数10扩大到原来的10倍,变成了100,商跟着也扩大到原来的10倍,也就是20!
  师:这个例子,顺利通过了我们刚刚的猜想!还有其他例子吗?
  生2:我的是4÷2=2和16÷2=8,说明了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到原来的4倍,商也跟着扩大到原来的4倍。
  师:那也就是说扩大的倍数可以用“×几”来表示。咦?都只有“×几”的例子吗?
  生3:我用的是刚才生2举的例子倒过来看,16÷2=8和4÷2=2 除数不变,被除数除以4,同时商也跟着除以4。
  师:通过刚刚同学们的举例验证,现在你们能得出怎么样的结论?
  生4:除数不变,被除数乘以几(或除以几),商也跟着乘以几(或除以几)。
  通过学生不断举例验证,一方面验证了猜想是否成立,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另一方面,在不断的举例验证中,强化对“除数不变,被除数与商的变化规律”的认识,逐渐建构数学模型。从学生的需求出发,让学生真正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像数学家一样“创造”数学概念,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三、数形结合意识——巧“渔”
  在概念教学中,学生要经历具体感知→建立表象→抽象本质等一系列抽象之旅,单纯以数论数,十分枯燥,而且事倍功半!而“形”的直观,恰恰能很好地诠释“数”的抽象。
  教学片段3:课伊始,复习环节。
  教师要求学生根据“8×50=400”,直接写出下列式子的积:16×50=,32×50=,8×25=。教学效果不好。究其原因,学生对积的变化规律已经生疏了,观察的重心不是放在两个因数是怎么变化的,而是直接算出结果。后来教师将授课方式调整为:先出示图1阴影部分“8×50=400”,再逐一出示“16×50”让学生观察各边是怎样变化的。明确50不变,如果另一边由8扩大到16,则积是多少?有“形”辅助,学生很直观地得出积是原来的两倍。“8×25”只要结合图2,让学生观察现在是什么变了?什么不变?学生很直观地看出,是一半!再让学生完整地说一说积的变化规律是怎样的。同时在这里渗透变与不变的关系,为后面的商的变化规律教学探究做了铺垫。
  完整的数学教学,有两条主线,一条是数学知识,这是显性的,另一条的数学思想是隐性的。概念教学中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以“数”辅“形”,以“形”助“数”,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四、学以致用意识——用“渔”
  模仿探究步骤并不是单纯地模仿解题或机械地训练,而是通过前面的探究活动一,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习经验,运用活动中猜想进而验证最终得出结论等探究步骤,自主探究“被除数不变,除数与商的变化规律”。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避免了教师包办过多。
  教学片段4:探究“被除数不变,除数与商的关系”环节。
  教师出示活动单。
  ★活动三:模仿。
  1.填一填。
  先把右图填写完整,观察右图中的算式( )与( )变了?( )没变?
  2. 比一比。
  任选①、②、③三个算式中的两个算式填入下表。
  3. 猜一猜。
  它们之间的变化有什么样的规律?
  4. 验一验。
  你能自己列举算式验证刚才的结论吗?
  5. 写一写:现在你能完整写出它们的变化规律吗?
  《课程标准》指出:在整个数学教育的过程中都应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人教版四上(2014版)教材中也做了如下调整,在商的变化规律之后,新增两道例题“780÷30”和“840÷50”用以比较不同解法,体现商的变化规律可以使笔算简便的应用价值,凸显出其“去脉”作用。可见知识和方法都要学以致用!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莲前小学)
其他文献
“平行与垂直”是平面图形组成与分类的重要依据,属于发生定义概念,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在学习本课内容前,学生头脑中虽然已积累了一些表象,但由于其生活经验的局限性,在理解概念中的“同一平面”和“不相交”时,会有一定的困难。上海市现行教材对“平行”的定义做了处理,跳过了“同一平面”的概念,具体表述为:“像a、b这样垂直于同一条边的两条边,我们说它们互相平行。”而人教版新教材关于平行线的定义还是:“
期刊
【编者按】家访是家校合作育人、统一教育理念、达成教育共识、协调教育目标、实现教育同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曾经很熟悉的家访,现如今被QQ群、电话、短信取代了。那么,新形势下,需不需要家访?如何家访?请听听专家和一线教师的意见和建议。
期刊
2014年9月20日上午,宁德师范学院附属小学与宁德市妇联、万达影城为留守儿童和特殊学生们联合开展爱心观影活动。  阮光清校长与爱心妈妈牵着留守儿童的手,爱心小伙伴和特殊生手拉着手,在洋溢着友善、温暖的影厅中共同观赏了影片《有一天》。  电影讲述贫困儿童、读写困难儿童、留守儿童等9个特殊儿童群体的追梦故事。不一样的不幸,却透着同样的追逐梦想的力量。观影现场,有会心的笑声,也有偷偷抹去的泪水。  爱
期刊
一、概念的引入,源于数学化的需要  数学的基本概念一般都具有丰富的现实原型,用数学概念来描述与刻画这些现实原型,是源于数学化的需要,是数学发展的需求,也是人类认知的需要。在数学概念引入时,如果能将数学化的需要与学生的认知需要并轨,学生认知的需要越迫切,自主创造的积极性就越高,教学的效果也就越好。  例如,人教版五上“确定位置”第一课时,是学习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教学时,先出示学生熟悉的
期刊
薛法根老师执教《剪枝的学问》这堂课,减少了很多可有可无的环节,留下的是纯粹的语文实践活动。减少,是为了“增加”。那么,他增加了什么?是如何增加的?我们来看以下片段,或许能从中得到答案。  【教学片段】  师:“我”几次走进王大伯家的桃园?分别是什么时候?  生:三次,第一次是在冬天的时候。  ……  师:把这三个表示时间的词画出来。画出的词和老师黑板上写的一样的举手。读一下。(板书:去年冬季的一天
期刊
刘老师是一名新入职教师,在市里一所比较好的高中担任英语教师。入职一年以来,刘老师经常会对自己产生怀疑:每当看到同组的前辈处理教学、工作事宜游刃有余以及与自己同时进入学校的其他教师貌似都适应良好时,她便会怀疑自己是否有能力胜任高中教师这一职位。下周一,刘老师将要迎来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堂课——转正考评课,届时会有很多校领导来听课,刘老师对这堂课相当重视。虽然经过精心准备,刘老师还是对自己能否圆满地完成任
期刊
【编者按】数学概念是数学教学的基石。在部分教师的眼中,概念教学不过是一种机械的教授与训练的结合体。而实际上,较为妥帖的认识是,数学概念的教学应融入学生的探索活动,应从探索活动开始,然后形成语言,最后提升为数学概念。学生应像数学家一样“创造”数学概念。“教学平台”从第11期开始,分两期与读者共同探讨“简约而不简单的概念教学”。  理解并掌握数学概念的核心是把握概念实质,而不仅仅掌握概念形式的、描述的
期刊
古诗文是我国文学百花园中的奇葩,其独特的芬芳陶醉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在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编排中,古诗文的比重则随年级的升高而不断增加。作为文本类型中的一员,古诗文无疑也具有不可或缺的价值取向——“语用”价值。因而,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努力“识得‘语用’东风面,发我诗文枝上花”,旨在让每一节语文课成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课。  一、识得东风面——关注“语用”点的选择  选入教材的古诗文,都是历久
期刊
2013年6月的一天,我突然收到一封来自昆山的信。信中这样写道:  朱老师:  您好!  语文高考结束了,我终于松了一口气。  这些年,为了种种报答,我被绑在高考的战车上走得太久,太累了。大家对我越放心,对我的期望就越大。从学科到分管,工作范围越来越广,工作担子越来越重,我越来越难以在高考与新教育间左右手兼顾。高考成绩一直在苏州名列前茅,领导满意但我失落:其他地区新教育如火如荼,昆山却不死不活。 
期刊
文体意识是指人们在文本写作和阅读中,对不同文体模式的自觉理解、熟练把握和独特感受,是对读写实践的一种能动的再认识。文体不同,风格不同,表现的手法及方式也不同,教学方法也应有所区别。当前,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缺乏文体意识,面对不同文体,却用同一套路,千篇一律地进行教学,这是语文阅读教学耗时低效的重要原因之一。语文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文体意识,才能高屋建瓴地使用文本,驾驭文本,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一、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