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岳西县城到水畈,我们走的是一条山路。
县道尚在修,车子绕道潜山县,经水吼、响肠二镇,山道狭窄逼仄,一路少见行人,好不容易遇着一辆车子,赶紧停下来避让。山间杂树蒿草莲蓬勃勃,大自然好像一只巨大的绿怪兽,把毛茸茸的魔爪一直伸到路面上来。
周遭岑寂,我故乡的大地仿佛在沉睡。
这是农历八月的乡村,时令已然是轻秋,栾树头顶红果,远望形似巨大的花冠,在一片葱茏绿海中很是炫目。,山脚下的稻田,插的是单季晚稻,已泛出成熟的杏黄色。我的心情,也因为这抹杏黄色而敞亮了些。
天仙河一会儿在左,一会儿在右。有时,并不能看见白亮的河水,却能听到流水声,我们知道又绕回到了河边。水吼,一定是这世上最好听的地名,没有之一。
这是我回乡途中最寻常的景色。离开二十多年,每一次,总是在无限接近故乡时,怅然若失,我甚至有那么一丝伤感。
时日推移,尘世混沌,中年的面目逐渐模糊,而故乡,却一直是内心深处一个清晰的存在。无论你走到哪里,你说话行事,你的气息,都在指向你的故乡。你开口说话,只一句,人家就能听出来:“你是安庆人吗?”“是的,”我总是一笑,“我是桐城人。”安庆市所辖桐城、怀宁、岳西、潜山、枞阳、望江、太湖,宿松八县,桐城为首县。我要去的地方,是岳西县菖蒲镇水畈村,我要去那里寻找关于美好和幸福的真义。
车窗外仍然是绿色猛兽疾驰的世界。你知道的,这大别山腹地绿意苍莽的掩体里,是无边的寂静和荒凉,死亡一般永恒。偶尔经过一座村镇,可见村落一二,大多关门闭户,有的房屋已坍塌、废弃,湮没在荒烟蔓草中,粉紫色的打碗碗花爬上屋顶,开得很是招摇。
车子拐弯,冲下一个陡坡,驶过一座桥,前面就是水畈了。
站在村口的土坡上,我愣怔了一会。,这是在高山之巅,村子却在低处。怎么说呢?我仿佛已经失去了描写和抒情的能力,如果能够酸一点,我想效仿史蒂文森,写一首诗献给水畈,题目叫《观察水畈的十三种方式》。其实,大自然本身即是最好的喻体,水畈呈现给我的第一个词是:襁褓。山是怀抱,围成妥妥的一个圆,将村子揽在胸口。而人家的房子,是江淮分水岭地区最常见的形制,红瓦白墙坡顶,沿着山自自然然地散落着,不经意间连成一盘精巧的珊瑚串珠,点缀在青山如黛的大背景中,于是我收获了关于水畈的第二个关键词:珊瑚串珠。
山与房子围拢的,是一片宽阔的平畴大畈,这就是水畈村的千亩茶园。
茶园的前身是水稻田,水畈原先叫水车畈。村支部书记王卫东介绍说,因为地处高山盆地,水畈虽带一个水字,却很缺水,过去种水稻需要从天仙河或山塘引水灌溉,耗费巨大人力物力。
大山大河,于外人是美景,于世代而居的水畈人却是破不了的困境。
村民们想了无数的办法丢掉水车,起先他们尝试种植芍药和芦荟,但这些药材在水畈根本长不起来;后来又种起了瓜蒌和茭白,也因种种不适应而夭折;到了2003年,他们想到了茶。
茶,这种叶子可以泡制饮品的常绿灌木,就随意地生长在山林沟壑之间,氤氲在乡人的餐前饭后,好像有了祖先就有了茶似的,睁眼闭眼茶皆是永不凋零的存在,谁也没把这份青葱当回事,茶与人就一直共生在这贫瘠的土地上。村民们决定在口粮田里种上这种他们熟知的古老灌木。2013年冬天,121.5亩的耕地种上茶树,那时候,“岳西翠兰”还没有形成地理标志。,
到2014年冬天,茶叶的种植面积达到2180亩,人均超过一亩,目前,水畈茶叶采取无性繁殖高标准种植,每亩的产值从四千元到一万五千元不等。这里海拔低、温度适宜,每年正月十六便可采摘第一批茶叶,、
因为生活贫困,水畈村成为岳西县最早规模化种植茶叶的地区。
因为地理困境,水畈村成为岳西县最早采摘茶叶的地区。
此后,水车畈村的水车一架也寻不着了,水畈村水灵灵地跳脱出来,成为“中国十大最美乡村”之一。
王卫东书记一边走一边说,领着我们一行,沿着洁净整齐的村道,顺时针围着茶园转圈。位于村里最好位置的120多亩乌牛早品种茶园是水畈茶代表作。这片茶园,每年一亩茶叶收入七八千元,高出全县茶园平均产出近一倍。“家家篝火山窗下,每到春来一县香”,这是明代诗人王毗翁书写皖西茶乡的句子,而今的岳西,当以“村村茶厂机声唱,年年春来一县香”来形容了。
茶园使人安静。
我注视着这块清代岳西高腔著名剧目《采茶记》的产生地,感应着植物的律动和呼吸,那一垄垄,一排排,似钢琴的琴键,在青山碧水、蓝天白云之间弹奏着春风大雅、秋水文章,这一片茶园,不仅带给水畈人殷实富足的生活,也带给水畈人无与伦比的美的享受。藉此,水畈赐予了我第三个词:音律。
茶園周围套种着桂花和香樟,王书记告诉我,这是建设标准化茶园的标配,一方面可以减少病虫害,防止水土流失;另一方面改变茶园小气候,提升茶叶香气。我们站在茶园边,深深地呼吸吐纳。我知道,我这是在采气。我在城里厮混久了,气色不好,心神不宁,我要把我的肺好好地洗一洗。这里的空气真好啊,全年的PM2.5数值都在10以下,水畈茶叶采取生态种植,施沼液,使用黄板治虫,形成良性循环。正写作此文,岳西的朋友发来微信,称村子里两千多棵“土豪金”桂花开始飘香迎客,水畈成为大别山区最吸引人的美丽“香”村。我仿佛闻到了桂花那沁人心脾的香气,赶紧喝一口案头水畈“岳西翠兰”,从那一丝回甘中咂摸经久的桂花香。
我在水畈得到的第四个词是:气息。
在村道上行走,房屋在左,茶园在右。荷塘莲叶阴翳,遮挡着不见流水。随行的朋友大惊小怪,一会儿拍冬瓜,一会儿拍扁豆花,一会儿追蝴蝶。村头几棵巨型板栗树,已经很有年头了,遮天蔽日,刺果成球,已到了丰收的季节。不时能遇见一两个荷锄的农人,脸上均带着笑意。一幢二层小楼前,两个老太太在门口闲坐,一边剥豆子,见我们一行人,用岳西话大声地打招呼,王书记跟着翻译说:“老奶奶说这里头有两个认识的,是村干部。”我们都哈哈大笑。 水畈是远近闻名的长寿村。全村五百多户人家,两千多村民,其中八十岁以上的老人有一百多个,九十岁以上的三十多个,百岁老人三个。老寿星王丙定已经103岁了,精神抖擞,面色红润,细看,老人脸上连老年斑也没有。问起长寿秘诀,老人的女儿回答说:“老人主要是保持劳动和吃素。”这么大年纪还能劳动?见我们惊讶,老人的孙媳妇忍住笑,一边把老人的劳动工具拿出来,是一把秃锄头,上面铁的部分只有锅铲的一小半大。尽管这样,老人每天午睡起来后,都要去门前的空地上“锄草”,舒展舒展筋骨。“孝顺孝顺,最主要是顺呗。”干练的孙媳妇一边说,一边捂着嘴笑。
和百岁老人握手问候后,我们又信步走进另一位吴姓老人家,吴老爷子七十多岁了,虽然腿脚有些不灵便,但他确确实实是个乡村能人。他会理发,会扎纸扎,还会吹拉弹唱,是村里岳西高腔的积极推动者。“乐器都放在村部的活动中心,我们几个老伙计得闲时都要去操弄一下,唱几句。如今生活好了,更要唱着过了。”老人的脸上洋溢着发自内心的笑,像门口小花园里的金盏菊一样,打着幸福的褶子,很能感染人。他的儿子出去打工了,小孙子在村小上学,儿媳妇留守陪读,兼带管理茶园。“一到晚,儿媳妇就到村部广场健身,跳《小苹果》。”循着老人的手指方向看,小广场上赫然几个大字:乡村大舞台。
吴家堂屋里贴满奖状,这是典型的江淮人家的做法,村干部告诉我,水畈乡风好,村民勤劳淳朴,不讲究吃穿,只爱比两件事:房子和孩子。“谁家起了好房子,我羡慕;谁家的孩子考上了好大学,我羡慕。”王卫东书记说。从20世纪80年代起,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大学生。
自古以来,安庆地区有崇文重教传统,信奉耕读传家,遵循“穷不丢书,富不丢猪”古训,乡贤诗文里有“城里通衢曲巷,夜半诵声不绝;乡间竹林茅舍,清晨弦歌琅琅”的描摹,有人甚至形容说,户户翰墨馨香,家家灯火书斋。水畈的村道也是一条文化长廊,山边石壁上有石刻壁画,都是关于仁义礼智信等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
村里盖得最好的房子是学校,那是一幢带有关式风格的小洋楼,鹤立鸡群于一片红屋顶当中。
“水畈小学是建在原来的‘何氏三高’报恩观旧址上。水畈村是华夏何氏的发祥地,何氏的祖坟山就在这里。何老师,您来得正好,可以寻根问祖呢。”王书记说。
也许是处在高海拔山区,我的耳朵有些闭气,脑袋嗡嗡的。王书记这一说,我顿时清明一片。没想到,与水畈的缘分竟这样深。老祖宗的家庙在此,我对着巍巍青山,深深作揖。
正是薄暮时分,橘黄色的天光安静地笼罩着大山,山间的岚气起来了,和着人家屋顶的炊烟袅袅飞升。我突然有点想流眼泪。水畈呀,浪迹天涯的游子,归来了。
可我们还回得去吗?
费孝通先生所说的乡土中国、熟人社会,在水畈是成立的。
可即便这样,在水畈我也没有看到一个青壮年劳力。王书记告诉我,种茶不辛苦,老人妇孺即可胜任,外出打工仍然是主流。
“房子建得再漂亮,没有人住,也不叫美好乡村,更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幸福生活。我们觉得要把旅游当作一个事业来做,等旅游产业兴旺起来,让村民都能回来。”王书记说。在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路上,王卫东的梦想很大,除了现有的村办水电站和茶厂,还打算开启天然氧吧“候鸟式”度假休闲旅游模式,沿天仙河建一个大型游客中心,致力发展有“华东第一漂”美誉的天仙河漂流,创办水畈特色美食农家乐和风情民宿,把山上的白云寨和“红军洞”等资源都利用起来,让村民不出门,在家门口也能赚大钱。
田园将芜胡不归?
还乡是宿命,也是悖论。现实的苦痛在于,我们和故乡两两相望,两相隔膜。城里的人想回去,乡下的人得出来。
一位已故的中国诗人曾这样说过:世界上的事物在速度上,衰落胜于崛起。
当乡村文明以加速度坍塌和倾圮时,我们这些从乡村走出来的知识分子又能做点什么呢?试想等我们老了,是否能够归园田居,为故园故土幸福生活奉献最后的光和热?
回望大山深处的水畈村,峰巒如聚,山水入画,静默成谜。
晚风中有钟声轻送,木叶沙沙作响,一片沁凉。
啊,是夜露下来了。
责任编辑 夏群
县道尚在修,车子绕道潜山县,经水吼、响肠二镇,山道狭窄逼仄,一路少见行人,好不容易遇着一辆车子,赶紧停下来避让。山间杂树蒿草莲蓬勃勃,大自然好像一只巨大的绿怪兽,把毛茸茸的魔爪一直伸到路面上来。
周遭岑寂,我故乡的大地仿佛在沉睡。
这是农历八月的乡村,时令已然是轻秋,栾树头顶红果,远望形似巨大的花冠,在一片葱茏绿海中很是炫目。,山脚下的稻田,插的是单季晚稻,已泛出成熟的杏黄色。我的心情,也因为这抹杏黄色而敞亮了些。
天仙河一会儿在左,一会儿在右。有时,并不能看见白亮的河水,却能听到流水声,我们知道又绕回到了河边。水吼,一定是这世上最好听的地名,没有之一。
这是我回乡途中最寻常的景色。离开二十多年,每一次,总是在无限接近故乡时,怅然若失,我甚至有那么一丝伤感。
时日推移,尘世混沌,中年的面目逐渐模糊,而故乡,却一直是内心深处一个清晰的存在。无论你走到哪里,你说话行事,你的气息,都在指向你的故乡。你开口说话,只一句,人家就能听出来:“你是安庆人吗?”“是的,”我总是一笑,“我是桐城人。”安庆市所辖桐城、怀宁、岳西、潜山、枞阳、望江、太湖,宿松八县,桐城为首县。我要去的地方,是岳西县菖蒲镇水畈村,我要去那里寻找关于美好和幸福的真义。
车窗外仍然是绿色猛兽疾驰的世界。你知道的,这大别山腹地绿意苍莽的掩体里,是无边的寂静和荒凉,死亡一般永恒。偶尔经过一座村镇,可见村落一二,大多关门闭户,有的房屋已坍塌、废弃,湮没在荒烟蔓草中,粉紫色的打碗碗花爬上屋顶,开得很是招摇。
车子拐弯,冲下一个陡坡,驶过一座桥,前面就是水畈了。
站在村口的土坡上,我愣怔了一会。,这是在高山之巅,村子却在低处。怎么说呢?我仿佛已经失去了描写和抒情的能力,如果能够酸一点,我想效仿史蒂文森,写一首诗献给水畈,题目叫《观察水畈的十三种方式》。其实,大自然本身即是最好的喻体,水畈呈现给我的第一个词是:襁褓。山是怀抱,围成妥妥的一个圆,将村子揽在胸口。而人家的房子,是江淮分水岭地区最常见的形制,红瓦白墙坡顶,沿着山自自然然地散落着,不经意间连成一盘精巧的珊瑚串珠,点缀在青山如黛的大背景中,于是我收获了关于水畈的第二个关键词:珊瑚串珠。
山与房子围拢的,是一片宽阔的平畴大畈,这就是水畈村的千亩茶园。
茶园的前身是水稻田,水畈原先叫水车畈。村支部书记王卫东介绍说,因为地处高山盆地,水畈虽带一个水字,却很缺水,过去种水稻需要从天仙河或山塘引水灌溉,耗费巨大人力物力。
大山大河,于外人是美景,于世代而居的水畈人却是破不了的困境。
村民们想了无数的办法丢掉水车,起先他们尝试种植芍药和芦荟,但这些药材在水畈根本长不起来;后来又种起了瓜蒌和茭白,也因种种不适应而夭折;到了2003年,他们想到了茶。
茶,这种叶子可以泡制饮品的常绿灌木,就随意地生长在山林沟壑之间,氤氲在乡人的餐前饭后,好像有了祖先就有了茶似的,睁眼闭眼茶皆是永不凋零的存在,谁也没把这份青葱当回事,茶与人就一直共生在这贫瘠的土地上。村民们决定在口粮田里种上这种他们熟知的古老灌木。2013年冬天,121.5亩的耕地种上茶树,那时候,“岳西翠兰”还没有形成地理标志。,
到2014年冬天,茶叶的种植面积达到2180亩,人均超过一亩,目前,水畈茶叶采取无性繁殖高标准种植,每亩的产值从四千元到一万五千元不等。这里海拔低、温度适宜,每年正月十六便可采摘第一批茶叶,、
因为生活贫困,水畈村成为岳西县最早规模化种植茶叶的地区。
因为地理困境,水畈村成为岳西县最早采摘茶叶的地区。
此后,水车畈村的水车一架也寻不着了,水畈村水灵灵地跳脱出来,成为“中国十大最美乡村”之一。
王卫东书记一边走一边说,领着我们一行,沿着洁净整齐的村道,顺时针围着茶园转圈。位于村里最好位置的120多亩乌牛早品种茶园是水畈茶代表作。这片茶园,每年一亩茶叶收入七八千元,高出全县茶园平均产出近一倍。“家家篝火山窗下,每到春来一县香”,这是明代诗人王毗翁书写皖西茶乡的句子,而今的岳西,当以“村村茶厂机声唱,年年春来一县香”来形容了。
茶园使人安静。
我注视着这块清代岳西高腔著名剧目《采茶记》的产生地,感应着植物的律动和呼吸,那一垄垄,一排排,似钢琴的琴键,在青山碧水、蓝天白云之间弹奏着春风大雅、秋水文章,这一片茶园,不仅带给水畈人殷实富足的生活,也带给水畈人无与伦比的美的享受。藉此,水畈赐予了我第三个词:音律。
茶園周围套种着桂花和香樟,王书记告诉我,这是建设标准化茶园的标配,一方面可以减少病虫害,防止水土流失;另一方面改变茶园小气候,提升茶叶香气。我们站在茶园边,深深地呼吸吐纳。我知道,我这是在采气。我在城里厮混久了,气色不好,心神不宁,我要把我的肺好好地洗一洗。这里的空气真好啊,全年的PM2.5数值都在10以下,水畈茶叶采取生态种植,施沼液,使用黄板治虫,形成良性循环。正写作此文,岳西的朋友发来微信,称村子里两千多棵“土豪金”桂花开始飘香迎客,水畈成为大别山区最吸引人的美丽“香”村。我仿佛闻到了桂花那沁人心脾的香气,赶紧喝一口案头水畈“岳西翠兰”,从那一丝回甘中咂摸经久的桂花香。
我在水畈得到的第四个词是:气息。
在村道上行走,房屋在左,茶园在右。荷塘莲叶阴翳,遮挡着不见流水。随行的朋友大惊小怪,一会儿拍冬瓜,一会儿拍扁豆花,一会儿追蝴蝶。村头几棵巨型板栗树,已经很有年头了,遮天蔽日,刺果成球,已到了丰收的季节。不时能遇见一两个荷锄的农人,脸上均带着笑意。一幢二层小楼前,两个老太太在门口闲坐,一边剥豆子,见我们一行人,用岳西话大声地打招呼,王书记跟着翻译说:“老奶奶说这里头有两个认识的,是村干部。”我们都哈哈大笑。 水畈是远近闻名的长寿村。全村五百多户人家,两千多村民,其中八十岁以上的老人有一百多个,九十岁以上的三十多个,百岁老人三个。老寿星王丙定已经103岁了,精神抖擞,面色红润,细看,老人脸上连老年斑也没有。问起长寿秘诀,老人的女儿回答说:“老人主要是保持劳动和吃素。”这么大年纪还能劳动?见我们惊讶,老人的孙媳妇忍住笑,一边把老人的劳动工具拿出来,是一把秃锄头,上面铁的部分只有锅铲的一小半大。尽管这样,老人每天午睡起来后,都要去门前的空地上“锄草”,舒展舒展筋骨。“孝顺孝顺,最主要是顺呗。”干练的孙媳妇一边说,一边捂着嘴笑。
和百岁老人握手问候后,我们又信步走进另一位吴姓老人家,吴老爷子七十多岁了,虽然腿脚有些不灵便,但他确确实实是个乡村能人。他会理发,会扎纸扎,还会吹拉弹唱,是村里岳西高腔的积极推动者。“乐器都放在村部的活动中心,我们几个老伙计得闲时都要去操弄一下,唱几句。如今生活好了,更要唱着过了。”老人的脸上洋溢着发自内心的笑,像门口小花园里的金盏菊一样,打着幸福的褶子,很能感染人。他的儿子出去打工了,小孙子在村小上学,儿媳妇留守陪读,兼带管理茶园。“一到晚,儿媳妇就到村部广场健身,跳《小苹果》。”循着老人的手指方向看,小广场上赫然几个大字:乡村大舞台。
吴家堂屋里贴满奖状,这是典型的江淮人家的做法,村干部告诉我,水畈乡风好,村民勤劳淳朴,不讲究吃穿,只爱比两件事:房子和孩子。“谁家起了好房子,我羡慕;谁家的孩子考上了好大学,我羡慕。”王卫东书记说。从20世纪80年代起,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大学生。
自古以来,安庆地区有崇文重教传统,信奉耕读传家,遵循“穷不丢书,富不丢猪”古训,乡贤诗文里有“城里通衢曲巷,夜半诵声不绝;乡间竹林茅舍,清晨弦歌琅琅”的描摹,有人甚至形容说,户户翰墨馨香,家家灯火书斋。水畈的村道也是一条文化长廊,山边石壁上有石刻壁画,都是关于仁义礼智信等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
村里盖得最好的房子是学校,那是一幢带有关式风格的小洋楼,鹤立鸡群于一片红屋顶当中。
“水畈小学是建在原来的‘何氏三高’报恩观旧址上。水畈村是华夏何氏的发祥地,何氏的祖坟山就在这里。何老师,您来得正好,可以寻根问祖呢。”王书记说。
也许是处在高海拔山区,我的耳朵有些闭气,脑袋嗡嗡的。王书记这一说,我顿时清明一片。没想到,与水畈的缘分竟这样深。老祖宗的家庙在此,我对着巍巍青山,深深作揖。
正是薄暮时分,橘黄色的天光安静地笼罩着大山,山间的岚气起来了,和着人家屋顶的炊烟袅袅飞升。我突然有点想流眼泪。水畈呀,浪迹天涯的游子,归来了。
可我们还回得去吗?
费孝通先生所说的乡土中国、熟人社会,在水畈是成立的。
可即便这样,在水畈我也没有看到一个青壮年劳力。王书记告诉我,种茶不辛苦,老人妇孺即可胜任,外出打工仍然是主流。
“房子建得再漂亮,没有人住,也不叫美好乡村,更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幸福生活。我们觉得要把旅游当作一个事业来做,等旅游产业兴旺起来,让村民都能回来。”王书记说。在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路上,王卫东的梦想很大,除了现有的村办水电站和茶厂,还打算开启天然氧吧“候鸟式”度假休闲旅游模式,沿天仙河建一个大型游客中心,致力发展有“华东第一漂”美誉的天仙河漂流,创办水畈特色美食农家乐和风情民宿,把山上的白云寨和“红军洞”等资源都利用起来,让村民不出门,在家门口也能赚大钱。
田园将芜胡不归?
还乡是宿命,也是悖论。现实的苦痛在于,我们和故乡两两相望,两相隔膜。城里的人想回去,乡下的人得出来。
一位已故的中国诗人曾这样说过:世界上的事物在速度上,衰落胜于崛起。
当乡村文明以加速度坍塌和倾圮时,我们这些从乡村走出来的知识分子又能做点什么呢?试想等我们老了,是否能够归园田居,为故园故土幸福生活奉献最后的光和热?
回望大山深处的水畈村,峰巒如聚,山水入画,静默成谜。
晚风中有钟声轻送,木叶沙沙作响,一片沁凉。
啊,是夜露下来了。
责任编辑 夏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