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此次大面积冰雨雪灾,正是极端性气候事件使人类蒙受灾难的又一明证,中国人实现“气候觉醒”已当其时
从1月10日至今,一场罕见的特大型低温雨雪以及冰冻灾害侵袭整个中国南方,为即将来临的春节喜庆蒙上了浓重的阴影。截至2月1日本刊付印前夕,南方受灾省份再经新一轮暴雪冻雨袭击,春运压力继续以几何级数攀升。此次灾害究竟何时结束?纵使天气转晴,灾难会不会以其他形式继续蔓延?现在还很难估计(参见《财经》网专题“暴雪考验中国”及本期封面文章“冰封中国”)。
令人欣慰的是,此次灾难加重之时,信息较为透明且政府相当勤力,官方与民众合力抗灾;虽无法抑制灾难于无形,终究在为其冲击最小化而努力,给人以希望和信心。继续应对、反思和总结这次灾难,涉及相当广泛的话题,亦会成为近期舆论的焦点。我们认为,其中最迫近又最具本质性的话题之一,当为“气候觉醒”。
应当承认,此次特大冰雪灾害“50年不遇”甚至“百年难遇”,故起始之初,政府及社会各界均估计不足;而直到今天,虽然灾难已成沉痛现实,但其复杂的气象成因仍有待进一步探析。不过,此次大雪冰冻灾害,范围如此之广,时间如此之长,危害如此之重,无疑可列入世界上重大典型的“极端性气候事件”。而基于全球气候变暖的极端性气候事件,近些年正在人类生活中以不同形式急剧增加,已是无可回避的现实。
至少在此次灾害之前,对于正处于“环境觉醒”中的中国转型社会来说,“气候觉醒”还是个相对超前的话题。笔者去年夏天参加一场关于气候的中外讨论,就闻听一位相当具国际视野的中国经济专家表达此意,颇有代表性。时至如今,我们虽然仍无法将中国的冰雪巨灾与温室效应简单挂钩,恰如三年前的印度洋海啸、两年前的美国卡特里娜飓风,并不能与气候变化画上等号。但此类极端性气候事件,本质上源于人类活动导致的气候异常,正是大自然的报复性肆虐,应当是不争的事实。如今,我们中国人在最重要的民族节庆之际遭受特大冰雪袭击,痛定思痛之时,无论如何应当对大自然怀有更多敬畏之心,对气候变化导致自然灾害的科学道理,有更多聆听和信服。
这些道理本来是恰如其分的“警世通言”: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已经以其第四次评估报告表明,从20世纪中期至今观测的大部分温度上升,有超过90%的可能性与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有关。主要因为这一系列报告,IPCC与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分享了2007年度诺贝尔和平奖,可见其国际认可度。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温室效应直接导致气候变化,进而引发极端气候事件。世界气象组织的统计也证明,几乎有九成的自然灾害与气候事件存在关联。联合国公布的统计结果进一步显示,从1995年到2004年间,全世界死于自然灾害的总人口中,有四分之三与雨雪、热浪以及低温等极端性气候事件有关。此次中国的冰雨雪灾,正是极端性气候事件使人类蒙受灾难的又一明证,中国人实现“气候觉醒”已当其时。
我们所说的“气候觉醒”意味着很多。就认识世界而言,意味着从官方到民间,当对气候变化的冲击高度警觉,对极端性气候事件发生有更充分的准备,意味着在各种潜在或既有的自然灾害面前,摒除“老天开恩”侥幸取胜之心。中国正处在自身发展的关键时期,增长方式转型与追求平衡发展的调整需要时日。与此同时,必须综合考虑和适当应对各种自然灾害的挑战。平素防患于未然的主动性不可少,而一旦灾害来临,例如今次大规模雪灾发生,则应充分估计灾难恶化持续之可能,不作速战速决之幻想,秉持生命安全至上的理性原则,科学权衡处理安全与效率、物流与人流何者为优,真正地有备无患或少患。
“气候觉醒”还意味着需要付出长期努力来改变现实,为减缓气候变暖的冲击采取更积极、更有成效的措施。虽然对于所有国家而言,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都是相近的。但考虑到基础设施以及能力的不同,实际上,像中国、印度这样的人口大国,以及非洲国家、太平洋岛国等,面对的挑战还是严峻得多。更何况,如同识者早已提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中国在气候挑战面前应有“天下主义”的胸怀。降低气候危机威胁的最重要举措是节能减排,因此,节能减排目标在国内不能落空,在国际上亦应做好定量承诺的准备。
此次雪灾已成为中国加大对气象工作软件、硬件投入的契机。中国气象局牵头的气候监测与灾害预警工程已获国务院批复立项,不过,需要投入之处绝不仅于此;提高对于气候变化的预测、监测以及应对能力,中国现在仍是百端待举。在全局层面,除更多财务投入外,更重要的还是制度建设和教育投入——前者,系指必须将气候变化意识,融入整个经济发展和改革的规则、决策之中;后者,系指教育官员和公众,提高整个社会的气候危机感,熟谙应灾常识,等等。
去年2月5日(春节前夕),《财经》刊出封面文章“气候危机”,封面图片是一头站在融冰之上茫然无措的北极熊。彼时之中国人,大多不免生疑:“气候危机到底会不会来?”而今年此时此刻,身处或遥望千里冰封的中国南方大地,国人已不得不呼唤“气候觉醒”。对于这个世界来说,真正的问题只是“气候危机何时到来?”真有此发问,则中国今天为措手不及的雪灾付出的一切就算值得,我们才不至面对悔恨的明天。
(本文刊于2月4日出版的2008年第3期《财经》杂志)
从1月10日至今,一场罕见的特大型低温雨雪以及冰冻灾害侵袭整个中国南方,为即将来临的春节喜庆蒙上了浓重的阴影。截至2月1日本刊付印前夕,南方受灾省份再经新一轮暴雪冻雨袭击,春运压力继续以几何级数攀升。此次灾害究竟何时结束?纵使天气转晴,灾难会不会以其他形式继续蔓延?现在还很难估计(参见《财经》网专题“暴雪考验中国”及本期封面文章“冰封中国”)。
令人欣慰的是,此次灾难加重之时,信息较为透明且政府相当勤力,官方与民众合力抗灾;虽无法抑制灾难于无形,终究在为其冲击最小化而努力,给人以希望和信心。继续应对、反思和总结这次灾难,涉及相当广泛的话题,亦会成为近期舆论的焦点。我们认为,其中最迫近又最具本质性的话题之一,当为“气候觉醒”。
应当承认,此次特大冰雪灾害“50年不遇”甚至“百年难遇”,故起始之初,政府及社会各界均估计不足;而直到今天,虽然灾难已成沉痛现实,但其复杂的气象成因仍有待进一步探析。不过,此次大雪冰冻灾害,范围如此之广,时间如此之长,危害如此之重,无疑可列入世界上重大典型的“极端性气候事件”。而基于全球气候变暖的极端性气候事件,近些年正在人类生活中以不同形式急剧增加,已是无可回避的现实。
至少在此次灾害之前,对于正处于“环境觉醒”中的中国转型社会来说,“气候觉醒”还是个相对超前的话题。笔者去年夏天参加一场关于气候的中外讨论,就闻听一位相当具国际视野的中国经济专家表达此意,颇有代表性。时至如今,我们虽然仍无法将中国的冰雪巨灾与温室效应简单挂钩,恰如三年前的印度洋海啸、两年前的美国卡特里娜飓风,并不能与气候变化画上等号。但此类极端性气候事件,本质上源于人类活动导致的气候异常,正是大自然的报复性肆虐,应当是不争的事实。如今,我们中国人在最重要的民族节庆之际遭受特大冰雪袭击,痛定思痛之时,无论如何应当对大自然怀有更多敬畏之心,对气候变化导致自然灾害的科学道理,有更多聆听和信服。
这些道理本来是恰如其分的“警世通言”: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已经以其第四次评估报告表明,从20世纪中期至今观测的大部分温度上升,有超过90%的可能性与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有关。主要因为这一系列报告,IPCC与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分享了2007年度诺贝尔和平奖,可见其国际认可度。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温室效应直接导致气候变化,进而引发极端气候事件。世界气象组织的统计也证明,几乎有九成的自然灾害与气候事件存在关联。联合国公布的统计结果进一步显示,从1995年到2004年间,全世界死于自然灾害的总人口中,有四分之三与雨雪、热浪以及低温等极端性气候事件有关。此次中国的冰雨雪灾,正是极端性气候事件使人类蒙受灾难的又一明证,中国人实现“气候觉醒”已当其时。
我们所说的“气候觉醒”意味着很多。就认识世界而言,意味着从官方到民间,当对气候变化的冲击高度警觉,对极端性气候事件发生有更充分的准备,意味着在各种潜在或既有的自然灾害面前,摒除“老天开恩”侥幸取胜之心。中国正处在自身发展的关键时期,增长方式转型与追求平衡发展的调整需要时日。与此同时,必须综合考虑和适当应对各种自然灾害的挑战。平素防患于未然的主动性不可少,而一旦灾害来临,例如今次大规模雪灾发生,则应充分估计灾难恶化持续之可能,不作速战速决之幻想,秉持生命安全至上的理性原则,科学权衡处理安全与效率、物流与人流何者为优,真正地有备无患或少患。
“气候觉醒”还意味着需要付出长期努力来改变现实,为减缓气候变暖的冲击采取更积极、更有成效的措施。虽然对于所有国家而言,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都是相近的。但考虑到基础设施以及能力的不同,实际上,像中国、印度这样的人口大国,以及非洲国家、太平洋岛国等,面对的挑战还是严峻得多。更何况,如同识者早已提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中国在气候挑战面前应有“天下主义”的胸怀。降低气候危机威胁的最重要举措是节能减排,因此,节能减排目标在国内不能落空,在国际上亦应做好定量承诺的准备。
此次雪灾已成为中国加大对气象工作软件、硬件投入的契机。中国气象局牵头的气候监测与灾害预警工程已获国务院批复立项,不过,需要投入之处绝不仅于此;提高对于气候变化的预测、监测以及应对能力,中国现在仍是百端待举。在全局层面,除更多财务投入外,更重要的还是制度建设和教育投入——前者,系指必须将气候变化意识,融入整个经济发展和改革的规则、决策之中;后者,系指教育官员和公众,提高整个社会的气候危机感,熟谙应灾常识,等等。
去年2月5日(春节前夕),《财经》刊出封面文章“气候危机”,封面图片是一头站在融冰之上茫然无措的北极熊。彼时之中国人,大多不免生疑:“气候危机到底会不会来?”而今年此时此刻,身处或遥望千里冰封的中国南方大地,国人已不得不呼唤“气候觉醒”。对于这个世界来说,真正的问题只是“气候危机何时到来?”真有此发问,则中国今天为措手不及的雪灾付出的一切就算值得,我们才不至面对悔恨的明天。
(本文刊于2月4日出版的2008年第3期《财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