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阐述了什么是生态园林,我国城市园林生态化建设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本文仅就种植密度高、土壤质量差、雨水利用率低这三个问题进行分析,分别论述了解决问题的应采取的措施,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生态园林;密度;土壤;雨水
1.生态园林的定义
生态园林主要是指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如互惠共生、生态位、物种多样性、竞争,化学互感作用等)所建设的园林绿地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植物被因地制宜地配置,种群间相互协调,具有不同生态特性的植物能各得其所,能够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土地空间、养分、水分等,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群落[1]。
生态园林是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最高层次的体现,是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它通过科学合理的植物配置,建立结构合理的的人工植物群落,并利用对城市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的有利因素和改造不利的因素,促进生态良性循环。
2我国城市生态园林建设存在的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人们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逐渐提高。为优化生态环境,政府不断加大绿化投入,使得我国城市生态园林建设有了快速发展。虽然城市生态环境有了较大改善,蓝天多了,空气质量好了,但是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如乔灌草搭配不合理、不能因地制宜、重建设轻养护等等。本文仅从植物生存环境方面就以下三个问题进行分析。
2.1种植密度高
种植密度高是植物配置不合理的原因之一,是对植物资源的一种浪费。在绿化建设过程中,为快速成景,设计密植已经成为常态。不过时间会告诉我们,这样的景观效果是不能长期维持的,因为郁闭度过高,引起枝叶营养、空间的争夺,造成植株偏冠,或中下层灌木易老化,或整株无法正常生长,以至衰弱最终导致死亡,進而造成黄土裸露严重,需要不断更换[2]。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每年种下去的植物数量极大,但成型成景的大树却不多的主要原因。
2.2土壤质量差
土壤已成为我国绿化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目前城市土壤存在很多问题:首先是大量建筑垃圾填埋地下,造成垂直变异性大;第二是重型机械的频繁使用造成压实严重,自然土壤中矿物质比例在45%左右,有机质比例为5%左右,而城市土壤矿物质比例平均高达74%,有机质则为2%左右,土壤含水量不到自然土壤的一半;第三个问题是人造地形坡度大等引起水土流失造成养分贫瘠,环境污染引起的酸雨造成土壤pH强碱性,直接导致植物黄化、无果,甚至是死亡[3]。
2.3雨水利用率低
加强水资源管理,控制水资源污染,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越来越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城市绿地主要采取人工灌溉的方式,忽视了对宝贵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势必对城市水资源、人力物力等造成浪费,从而使其成了高耗水、高耗能的“水资源消费者”。
我国雨水利用率低的原因主要是,城市建设采用大面积不透水的硬化铺装,和雨水处理系统“重排轻蓄”,切断了雨水下渗补充地下水的途径,地表径流量显著增加,下渗量减少。由于缺少了绿地与水系连通性,这种模式改变和破坏了原有的自然水文过程,容易造成城市水资源短缺、地下水亏空与雨水资源流失,甚至诱发城市内涝灾害等。
3解决问题的相关措施
3.1做好减法
只重数量不重质量的绿化现象,经济投入虽然大,可是并不能取得应有的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而且还造成植物资源的极大浪费。引入减法已成为城市绿化中不能回避的话题。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刘秀晨是国内较早提出做减法的专家,他在各种场合的报告中都会不失时机地呼吁[2]。
和硬质景观不同,绿化种植不可能一劳永逸,而是要随着植物的生长适时做好减法,不要以为做“加法”就是环保,做“减法”就是破坏。做减法,减的是数量,增的是质量。在设计建设阶段,不仅要着眼于当前现实景观要求,还要考虑后期的效果,要有预见性。
3.2落叶归根
土壤是园林植物生长的载体,其土质的等次直接影响到植物长势的好坏和景观的效果。为了提高绿化品质,使园林植物更好地发挥其生态作用,务必从设计、施工、养护的全过程重视土壤,优化土壤结构,提升土壤质量。然后通过对土壤质量跟踪监测和数据管理,进行土壤生态修复研究,为城市生态园林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针对这一点,2009年上海提出了枯枝落叶要循环利用,‘落叶归根’,也就是要把落叶枯枝回归到土地中,不允许进入环卫系统[3]。改良土壤所需的有机质通过粉碎绿化废弃物,并进行生物发酵。它能有效地改变土壤的物理性状,增加土壤保水性,改善pH值,降低盐分,增加有机质含量。
3.3海绵城市
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已成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对于雨水资源的充分利用,海绵城市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它在适应环境和应对自然灾害上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可将大部分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因此,海绵城市已经成为城市新的发展理念和建设方式转型的重要标志。
海绵城市对传统排水系统的缺陷的弥补,在“涝”时吸水,在“旱”时又可以释放水源,是解决城市内涝、雨水流失、污水治理的突破口。它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设计科学、分布合理的雨水处理系统,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有利于增加地下水补给量、涵养水源,提升城市防洪能力等[4]。因此,海绵城市对雨水资源的充分利用,将使城市绿地彻底摆脱对地下水资源的依赖,真正成为城市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4建议
维护园林绿地逐步做减法调整,发展循环经济使落叶归根,建设充分利用雨水资源的海绵城市,打造“优美、健康、环保、节约”城市生态环境,是我国建设生态型、节约型城市发展的需要。选择一些公园做好示范工作,让人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示范所展示出来的的景观和生态效果,同时政府要做好其推广和宣传工作,让人们逐渐改变旧观念,接受新理念,学会用新思维看待城市绿化,从而进一步推动城市园林生态化发展的进程。
政府创建生态园林城市要从开发资源、生态补偿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加以重视,加大对绿化植物废弃物处理和海绵城市建设财政投入,重视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并对与之相关的企业给以积极引导、技术支持和适当的利好政策。此外,还可以给予政策法规的支持,如立法禁止焚烧和填埋园林废弃物,来加强对绿化废弃物循环利用实施力度。
参考文献:
[1]曲仲湘等.植物生态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2]骆会欣,文并图.城市绿化该做做减法了[N].中国花卉报,2017,49-1,2.
[3]李颖.地上地表地下并举 推动绿化升级[N].中国花卉报,2017,49-7.
[4]鹿新高,庞清江,邓爱丽等.城市雨水资源化潜力及效益分析与利用模式探讨[J].水利经济,2010,1-1,4.
关键词:生态园林;密度;土壤;雨水
1.生态园林的定义
生态园林主要是指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如互惠共生、生态位、物种多样性、竞争,化学互感作用等)所建设的园林绿地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植物被因地制宜地配置,种群间相互协调,具有不同生态特性的植物能各得其所,能够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土地空间、养分、水分等,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群落[1]。
生态园林是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最高层次的体现,是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它通过科学合理的植物配置,建立结构合理的的人工植物群落,并利用对城市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的有利因素和改造不利的因素,促进生态良性循环。
2我国城市生态园林建设存在的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人们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逐渐提高。为优化生态环境,政府不断加大绿化投入,使得我国城市生态园林建设有了快速发展。虽然城市生态环境有了较大改善,蓝天多了,空气质量好了,但是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如乔灌草搭配不合理、不能因地制宜、重建设轻养护等等。本文仅从植物生存环境方面就以下三个问题进行分析。
2.1种植密度高
种植密度高是植物配置不合理的原因之一,是对植物资源的一种浪费。在绿化建设过程中,为快速成景,设计密植已经成为常态。不过时间会告诉我们,这样的景观效果是不能长期维持的,因为郁闭度过高,引起枝叶营养、空间的争夺,造成植株偏冠,或中下层灌木易老化,或整株无法正常生长,以至衰弱最终导致死亡,進而造成黄土裸露严重,需要不断更换[2]。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每年种下去的植物数量极大,但成型成景的大树却不多的主要原因。
2.2土壤质量差
土壤已成为我国绿化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目前城市土壤存在很多问题:首先是大量建筑垃圾填埋地下,造成垂直变异性大;第二是重型机械的频繁使用造成压实严重,自然土壤中矿物质比例在45%左右,有机质比例为5%左右,而城市土壤矿物质比例平均高达74%,有机质则为2%左右,土壤含水量不到自然土壤的一半;第三个问题是人造地形坡度大等引起水土流失造成养分贫瘠,环境污染引起的酸雨造成土壤pH强碱性,直接导致植物黄化、无果,甚至是死亡[3]。
2.3雨水利用率低
加强水资源管理,控制水资源污染,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越来越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城市绿地主要采取人工灌溉的方式,忽视了对宝贵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势必对城市水资源、人力物力等造成浪费,从而使其成了高耗水、高耗能的“水资源消费者”。
我国雨水利用率低的原因主要是,城市建设采用大面积不透水的硬化铺装,和雨水处理系统“重排轻蓄”,切断了雨水下渗补充地下水的途径,地表径流量显著增加,下渗量减少。由于缺少了绿地与水系连通性,这种模式改变和破坏了原有的自然水文过程,容易造成城市水资源短缺、地下水亏空与雨水资源流失,甚至诱发城市内涝灾害等。
3解决问题的相关措施
3.1做好减法
只重数量不重质量的绿化现象,经济投入虽然大,可是并不能取得应有的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而且还造成植物资源的极大浪费。引入减法已成为城市绿化中不能回避的话题。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刘秀晨是国内较早提出做减法的专家,他在各种场合的报告中都会不失时机地呼吁[2]。
和硬质景观不同,绿化种植不可能一劳永逸,而是要随着植物的生长适时做好减法,不要以为做“加法”就是环保,做“减法”就是破坏。做减法,减的是数量,增的是质量。在设计建设阶段,不仅要着眼于当前现实景观要求,还要考虑后期的效果,要有预见性。
3.2落叶归根
土壤是园林植物生长的载体,其土质的等次直接影响到植物长势的好坏和景观的效果。为了提高绿化品质,使园林植物更好地发挥其生态作用,务必从设计、施工、养护的全过程重视土壤,优化土壤结构,提升土壤质量。然后通过对土壤质量跟踪监测和数据管理,进行土壤生态修复研究,为城市生态园林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针对这一点,2009年上海提出了枯枝落叶要循环利用,‘落叶归根’,也就是要把落叶枯枝回归到土地中,不允许进入环卫系统[3]。改良土壤所需的有机质通过粉碎绿化废弃物,并进行生物发酵。它能有效地改变土壤的物理性状,增加土壤保水性,改善pH值,降低盐分,增加有机质含量。
3.3海绵城市
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已成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对于雨水资源的充分利用,海绵城市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它在适应环境和应对自然灾害上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可将大部分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因此,海绵城市已经成为城市新的发展理念和建设方式转型的重要标志。
海绵城市对传统排水系统的缺陷的弥补,在“涝”时吸水,在“旱”时又可以释放水源,是解决城市内涝、雨水流失、污水治理的突破口。它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设计科学、分布合理的雨水处理系统,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有利于增加地下水补给量、涵养水源,提升城市防洪能力等[4]。因此,海绵城市对雨水资源的充分利用,将使城市绿地彻底摆脱对地下水资源的依赖,真正成为城市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4建议
维护园林绿地逐步做减法调整,发展循环经济使落叶归根,建设充分利用雨水资源的海绵城市,打造“优美、健康、环保、节约”城市生态环境,是我国建设生态型、节约型城市发展的需要。选择一些公园做好示范工作,让人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示范所展示出来的的景观和生态效果,同时政府要做好其推广和宣传工作,让人们逐渐改变旧观念,接受新理念,学会用新思维看待城市绿化,从而进一步推动城市园林生态化发展的进程。
政府创建生态园林城市要从开发资源、生态补偿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加以重视,加大对绿化植物废弃物处理和海绵城市建设财政投入,重视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并对与之相关的企业给以积极引导、技术支持和适当的利好政策。此外,还可以给予政策法规的支持,如立法禁止焚烧和填埋园林废弃物,来加强对绿化废弃物循环利用实施力度。
参考文献:
[1]曲仲湘等.植物生态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2]骆会欣,文并图.城市绿化该做做减法了[N].中国花卉报,2017,49-1,2.
[3]李颖.地上地表地下并举 推动绿化升级[N].中国花卉报,2017,49-7.
[4]鹿新高,庞清江,邓爱丽等.城市雨水资源化潜力及效益分析与利用模式探讨[J].水利经济,201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