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不久刚刚接待了一位来访者,我在这里称他为:小天(化名),是一名大一的大学生。
小天自己的描述是这样的:
从小学习成绩优异,一路顺畅地到了高中,在高考中失利,并没有考上一本的大学,父母希望他复读,可是他一点都不想再上学了,最后去了一所离家很远的二本学校。对于当时的他来说,上什么样的大学并不重要,也没有概念,如果因为这场高考,能够远离父母,不再受高考之苦,其他的一切都不重要,而且以自己的资质,二本肯定可以轻轻松松地念完。父母最终没有扭过他。他离开家的那天,没有伤心,没有留恋,心早飞到了十万八千里之外。坐在火车上,是一种天高任鸟飞的感觉。就像终日被囚禁在牢笼中的野兽,刚刚被放出来那样。获得自由的感觉真好。
刚刚入学他就和班里几个同学打成了一片,一起吃喝,一起逃课,无拘无束,可是这次期末考试结果却一棒子把他打蒙了。和他一起玩乐的同学,每门功课都过了。自己却挂了三科,而他一直认为自己要比他们聪明得多。这是他上学以来头一次不及格,他一直觉得以自己的资质,即使不努力,凭着天生的聪慧,及格绝对是没有问题的。但这个结果让他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虽然同学们并不在意,还一直安慰他,可是他自己现在已经完全不想上学了,甚至想要休学回家;现在的自己不敢面对同学,也不想看到同学,更不想让同学们看到自己,总感觉同学们在背后对自己指指点点。
问到这种被指指点点,不想看同学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时,小天说道:“感觉很丢人,就是高考失利,我都没觉得怎么样。我一直被家里人称赞着长大,我觉得即使我不上一本,在这样的学校也是有绝对优势的。怎么也没想到平时不如我的几个人都过了的科目,我却挂掉了。这怎么可能呢?我感觉自己都没脸见人了,现在就是想休学回家。”
我进一步对他阐述的内容进行了核实:“这种丢人的感觉,会让你觉得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是吗?”
小天低下了自己的头,用两只手支撑着自己的额头,轻声说:“是的,我感觉自己很没用。”
“那么,你有分析过这次考试的原因吗?”
“马虎吧,其实考试完出了答案,我查过,好多道题我都是会的,就是当时没把这些当一回事,太过轻敌了反而答错了。啊,我想起来了,高考的时候也是这样,其实有好几道题我是会的,当时也答错了。”
“那做这些题的时候,你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呢?”我继续问到。
“怎么想的?就是觉得这题太简单了,傻子都会。我怎么感觉好像在说我自己就是傻子呢?”
“你自己是怎么想呢?”我接着问。
小天听到这里突然一愣:“我自己?反正从小家里人就说我聪明,我也一直觉得我挺聪明的。可是现在......我不知道,我开始怀疑我自己了。”
小天的案例其实代表着中国很多家庭的现状。很多孩子在爸妈的眼中一直是优秀的,是最好的,家长有时为了让孩子更加有信心,会给孩子很多的鼓励,但这种鼓励却并非明确具体的或与实际情况相符合的,这会让孩子对自我的定义超出实际认知,对自我价值过于完美或美好。这些优秀是由爸妈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给孩子建立的心灵城堡(而往往这种城堡又会有些不太真实),当孩子带着这种自我认识冲出城堡后,会发现自己好像并非想像中的那么美好,他的自我价值感会受到冲击,从而对自我的定位产生了怀疑,也无法接受现实的自己与理想自己的差距。这也是现今大多数大学生的现状,他们对自我角色的内心定位与社会实际角色的定位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当两者发生冲突时,自然会产生一系列的低价值感,产生自卑的情绪体验,从而产生抑郁、焦虑的情绪,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并进行调整,将会更加严重。所以如何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同时结合实际情况做出適当的调整,将会是大学生们走向社会的一门重要功课。
责任编辑:方丹敏
小天自己的描述是这样的:
从小学习成绩优异,一路顺畅地到了高中,在高考中失利,并没有考上一本的大学,父母希望他复读,可是他一点都不想再上学了,最后去了一所离家很远的二本学校。对于当时的他来说,上什么样的大学并不重要,也没有概念,如果因为这场高考,能够远离父母,不再受高考之苦,其他的一切都不重要,而且以自己的资质,二本肯定可以轻轻松松地念完。父母最终没有扭过他。他离开家的那天,没有伤心,没有留恋,心早飞到了十万八千里之外。坐在火车上,是一种天高任鸟飞的感觉。就像终日被囚禁在牢笼中的野兽,刚刚被放出来那样。获得自由的感觉真好。
刚刚入学他就和班里几个同学打成了一片,一起吃喝,一起逃课,无拘无束,可是这次期末考试结果却一棒子把他打蒙了。和他一起玩乐的同学,每门功课都过了。自己却挂了三科,而他一直认为自己要比他们聪明得多。这是他上学以来头一次不及格,他一直觉得以自己的资质,即使不努力,凭着天生的聪慧,及格绝对是没有问题的。但这个结果让他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虽然同学们并不在意,还一直安慰他,可是他自己现在已经完全不想上学了,甚至想要休学回家;现在的自己不敢面对同学,也不想看到同学,更不想让同学们看到自己,总感觉同学们在背后对自己指指点点。
问到这种被指指点点,不想看同学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时,小天说道:“感觉很丢人,就是高考失利,我都没觉得怎么样。我一直被家里人称赞着长大,我觉得即使我不上一本,在这样的学校也是有绝对优势的。怎么也没想到平时不如我的几个人都过了的科目,我却挂掉了。这怎么可能呢?我感觉自己都没脸见人了,现在就是想休学回家。”
我进一步对他阐述的内容进行了核实:“这种丢人的感觉,会让你觉得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是吗?”
小天低下了自己的头,用两只手支撑着自己的额头,轻声说:“是的,我感觉自己很没用。”
“那么,你有分析过这次考试的原因吗?”
“马虎吧,其实考试完出了答案,我查过,好多道题我都是会的,就是当时没把这些当一回事,太过轻敌了反而答错了。啊,我想起来了,高考的时候也是这样,其实有好几道题我是会的,当时也答错了。”
“那做这些题的时候,你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呢?”我继续问到。
“怎么想的?就是觉得这题太简单了,傻子都会。我怎么感觉好像在说我自己就是傻子呢?”
“你自己是怎么想呢?”我接着问。
小天听到这里突然一愣:“我自己?反正从小家里人就说我聪明,我也一直觉得我挺聪明的。可是现在......我不知道,我开始怀疑我自己了。”
小天的案例其实代表着中国很多家庭的现状。很多孩子在爸妈的眼中一直是优秀的,是最好的,家长有时为了让孩子更加有信心,会给孩子很多的鼓励,但这种鼓励却并非明确具体的或与实际情况相符合的,这会让孩子对自我的定义超出实际认知,对自我价值过于完美或美好。这些优秀是由爸妈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给孩子建立的心灵城堡(而往往这种城堡又会有些不太真实),当孩子带着这种自我认识冲出城堡后,会发现自己好像并非想像中的那么美好,他的自我价值感会受到冲击,从而对自我的定位产生了怀疑,也无法接受现实的自己与理想自己的差距。这也是现今大多数大学生的现状,他们对自我角色的内心定位与社会实际角色的定位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当两者发生冲突时,自然会产生一系列的低价值感,产生自卑的情绪体验,从而产生抑郁、焦虑的情绪,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并进行调整,将会更加严重。所以如何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同时结合实际情况做出適当的调整,将会是大学生们走向社会的一门重要功课。
责任编辑:方丹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