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都人文印象(一)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xiuyang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章历史从这里走来
  乐都名片
  人口:28.9万(2011年数)。辖7镇12乡(其中3个民族乡),354个行政村,7个居委会,以汉族为主,还有藏族、土族、蒙古族、回族等。
  面积:3050平方千米。
  区位:位于青海省东部,湟水谷地中下游,距青海省省会西宁市60公里,甘肃省省会兰州市180公里。东南与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相邻,东北与甘肃省永登县、天祝藏族自治县接壤,西北与互助土族自治县毗邻,南连化隆回族自治县,西接平安县。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02毅09忆—102毅47忆,北纬36毅16忆—36毅46忆之间,东西长64千米,南北宽76千米,夹于拉脊山脉与达坂山脉之间。
  交通:兰青铁路、兰新高速铁路、京藏高速公路、109国道东西横贯全境,南山大通道、北山大通道连通南北两山,县乡公路、乡村公路四通八达。距青海最大的航空港———曹家堡机场40千米。
  气候:乐都县地处青藏高原边缘地带,夏季受印度洋季风和冬季受西伯利亚寒流影响,形成四季不分明的大陆性气候。2011年日照总时数2333.4小时,日照率为53%;2011年平均气温8.5益,最热月为7月,最冷月为元月。
  地貌:县境属强烈上升的祁连山地,夹于拉脊、达坂两山之间,地势自西向东倾斜。北部的松花顶、娘娘山、克生岭为达坂山脉,南部的阿夷山、马阴山、花抱山、尕长峡山为拉脊山脉,两山走向由西向东。南山、北山均向湟水河谷倾斜,形成了周围高、中间低的盆地形。雪线高度约在海拔3700米左右,雪线以下至浅山地区,地势为坡形,海拔高度在2000-3000米之间。高原山地属地势第二级。湟水纵贯县境东西,西起大峡,东至老鸦峡,形成湟水河谷地带,海拔1850米以上,属地势第三级。
  简史:4000多年前,先民们就在这里繁衍生息。秦汉以前,乐都属羌戎地,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军进入湟水流域,乐都地区归入汉朝版图。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设破羌县,属金城郡。南北朝时南凉主立国,定都乐都。北魏孝昌二年(公元526年),改乐都郡为鄯州,移西都县于乐都。隋文帝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西都县为湟水县,隶属鄯州(治今乐都)。唐高宗仪凤二年(公元677年),置鄯州都督府,督领鄯、河、兰、廓四州军政事务。开元二年(公元714年),唐置陇右节度使于鄯州,辖治陇右12州,使乐都成为西北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宋时称邈川、湟州、乐州。元时,乐都属西宁州。明代先后设碾北卫、西宁卫碾伯右千户所。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改为碾伯县,包括今乐都、民和和化隆的一部分地区。民国初年仍为碾伯县,属甘肃省。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青海建省,改碾伯县为乐都县,沿用至今。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民和县从乐都划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隶属青海省海东地区。2013年6月海东地区撤地设市,乐都撤县建区。
  资源:乐都地处湟水河下游,温和适宜的气候为资源生成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土地、森林、草场、水利资源丰富。全县耕地面积36.5万亩。境内野生动物有鹿、麝、岩羊、白唇鹿、山鸡、雪鸡等。野生药用植物有党参、贝母、茯苓、黄芪、冬虫夏草等。已探明的金属矿藏有铅、锌、锡、硅石等,黄金、铁、铬、铜也有相当储量。非金属矿藏有石膏、白云石、红柱石、石墨、石灰石、大理石、玉石等,储量丰富,开采价值高。
  农作物:小麦、青稞、豌豆、洋芋、蚕豆和油菜籽。
  农业品牌:长辣椒、紫皮大蒜、大樱桃。
  工业:主要工业品有玻璃、水泥、硅铁、碳化硅、金属制品、炸药、墙体材料等20多个产品,并已形成一定规模。
  文物古迹:瞿昙寺、柳湾原始社会公共墓地遗址。
  风景名胜:药草台、央宗林、仓家峡、下北山林场。
  景观:南山积雪、冰沟奇峰、中流砥柱、红崖飞峙、水峡石佛等。
  雅称:文化大县、彩陶之乡、书法之乡、蔬菜瓜果之乡。
  定位:青海东部次中心城市。
  乐都是一部充满神奇的传说
  新世纪的曙光,开始照耀起地球东部的中国西部。
  新千年的春风,正吹拂着青藏高原的神奇沃土。
  人类进入新的世纪,阳光和春风格外钟情地球之巅青藏高原这片高峻、广袤、神奇、富饶的高大陆,特别关注中国西部广阔大地里这块自然、风情、人文独具特色的新天地,毫无疑问,也更青睐高大陆东部一块神奇美丽的地域,更看重新天地东部一块生机勃勃的热土。这里,山峦起伏,巍巍祁连横亘千里后,在达坂山下留住了脚步;这里,拉脊山脉从西向东横穿而来,蜿蜒起伏,怀抱一块丰润之地;这里,湟水滔滔,奔腾不息,无限深情和妩媚,臂弯里依偎着宁静的村落,怀抱里养育着不惜的生命。
  时光如歌,岁月沧桑。在遥远的过去,先民们带着对美好生活的梦想,对神奇大地的向往,从遥远的中原大地,或高天的草原牧土跋山涉水,千里迢迢,或一路东行,逐步外移,来到这块达坂山脉与拉脊山脉的怀抱,来到涛涛湟水河畔,看到这里阳光灿烂,大地肥美,物产丰富,非常适宜人居,他们为之一振,终于找到了一块梦中的乐土、希望的家园。于是,他们在这里依山而居,傍水而生,朝起夕落,繁衍生息,终于营造起一个美好的家园,创造着一种幸福的生活。从此,这块故土家园,就叫彩陶之乡、文化之地或称瓜果蔬菜之乡。
  这就是中国西部大美青海的乐都。
  乐都,是大美青海的构成,是大美青海神奇传说中的一个章节。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青海正是这样一块大美神奇的土地。这里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壮丽,有一种触及灵魂的感动,有一种令人振奋的风景,有一部奇妙神秘的传说!在这里,人们会受到一种心灵的震撼,会感到任何语言都是苍白无力的。
  大美青海,地域辽阔、山河壮丽。青海雄踞于世界屋脊,因境内的青海湖而得名,面积72万平方公里。青藏高原、内陆盆地和黄土高原三种地形在此共生,大陆季风气候、内陆干旱气候和青藏高原气候三种气候在此交汇。青海大地既有高原的博大、大漠的广袤,也有河谷的富庶和水乡的旖旎。这里,是名山大川的故乡。昆仑山、唐古拉山、巴颜喀拉山、阿尼玛卿山等大山横空出世,横亘东西,傲然挺立;高山融雪汇成涓涓细流,最终成就了黄河、长江和澜沧江的骄傲与伟大。这里,是充满诗情画意的地方。当年文成公主入藏经过的日月山油菜花飘香,大草原一马平川,青海湖烟波浩淼,蓝天白云,湖光山色,草原花海,交相辉映;“西部歌王”王洛宾,就在这美丽的青海湖畔、浪漫的金银滩上,创作了脍炙人口的世界名曲———《在那遥远的地方》。这里,是风景名胜的高地。走进祁连山,山巅白雪皑皑、云遮雾绕,山下草原无际、牛羊成群,山间林海莽莽、雄鹰翱翔,到处是美景、处处是风光。   大美青海,历史悠久、文化多元。青海的历史,见证了中国历史的久远。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被誉为“东方的庞贝古城”的喇家遗址以及辛店、卡约、宗日、沈那等遗迹,陆续展示着青海灿烂的古代文明。西汉时,中央政府在西宁地区建立西平亭、西平郡。公元9年,王莽政权在海晏县三角城设立西海郡。三国时,西平人郭氏被魏明帝封为皇后,辅佐三代幼主,主政魏国23年。南北朝期间,前凉、后秦等多个民族政权先后统治西宁地区,今天西宁城西的虎台就是当时南凉政权的阅兵台。丝绸之路、茶马互市、吐谷浑和吐蕃古墓群等古迹,西宁、湟源、乐都、伏俟等古城,都见证着青海过去的辉煌。青海的文化,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被称作“龙脉之祖”、“亚洲脊柱”的昆仑山,是神话传说最多的山岳,“周穆王西巡”“西王母瑶池”等传说都与昆仑山有关。可以说,以昆仑山为载体的昆仑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源头,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它与伊斯兰教文化、藏传佛教文化、道家文化和儒家文化,共同形成了多文化融合、交流的多彩画卷,为中华文化的丰富发展做出了独特贡献。
  自古以来,青海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从战国到清代,先后有羌、汉、匈奴、月氏、氐、鲜卑、回纥、撒里维吾尔(裕固族的前身,或与裕固族有着较深的渊源)等20多个民族生活在青海这片土地上。经过千百年的融合演变,这些民族形成了现在世居在青海的汉、藏、回、土、蒙古、撒拉六个主体民族。我国的一些民族,很多是从青海迁徙出去的。在中国版图东经95度至105度间,有数条大江自北向南奔流而下,将青藏高原东部、川西北台地和云贵高原纵切出条条深谷,这一地区被民族学界称为“汉藏民族走廊”。历史学家早已证明,羌族、纳西族、普米族、景颇族、彝族、哈尼族、拉祜族、基诺族、傈僳族包括现代缅甸人等民族,都是西北古羌人从河湟地区沿着这个走廊南迁形成的。纳西族、彝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中也流传着祖先来自昆仑山的传说。正如历史学家顾颉刚教授所说的:“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炎黄首先是羌人的祖先,然后才是华夏族的祖先”,“青、甘、陕、川一带,主要是炎黄部落联盟活动,是华夏民族的发祥地。”历史上的青海,如同一个集散地,多个民族、多种文化在这里相遇碰撞、交流融合、扩散发展。
  乐都地处青海东部河湟地区,是属青海的“咽喉要道”,是青海较早开发的地区之一。在大美青海怀抱的乐都,同样有着壮丽的山川、优美的风景、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多民族聚居、多文化并存。
  4000多年前柳湾先民们就在湟水岸边刀耕火种、狩猎、攀树摘果、烧烤野味、集体歌舞。他们还制作出精美的彩陶,制品数量之多,造型之奇,纹饰之繁,图案之美令人吃惊,“可以与埃及的金字塔相媲美,是世界的绝版”。
  公元397年,鲜卑人后裔秃发乌孤,穿越塞北,进入河西走廊,南下河湟流域,左冲右杀,征服其他部落,建立南凉国,第二年迁都乐都。乐都大地诞生了历史上唯一的王国———南凉王朝。
  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瞿昙寺创建,开创者三罗喇嘛桑杰扎西,明朝受封为西宁僧纲司都纲,是西宁卫的宗教首领。该寺的创建及后来的扩建,都得到明王朝的大力扶持,明太祖朱元璋书匾赐名“瞿昙寺”,以后历代亦多次赐匾额、修佛堂、立碑记、封国师、赐印诰,影响颇大。
  悠悠岁月,茫茫历史,乐都在时光河里隐隐穿行。
  多少个日日夜夜,瞿昙寺风铃的低吟叮当,传说着乐都历史的悠远流长;多少个春夏秋冬,柳湾彩陶的多姿神韵表达着河湟岁月的辉煌奇远。多少次阳光雨露,松花顶的大风牧歌,诉说着岁月的艰辛;多少次春风沐浴,药草林的阵阵松涛,描绘着未来的美景。
  乐都,是一块养育生命的热土;是一块生机勃发的大地。
  乐都,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史书;是一部充满神奇的传说。
  历史烟云孕育出热土乐都
  距今4000万年前,在波澜壮阔、轰轰烈烈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中,青藏高原以其震天撼地的巨大力量喷薄而出、跃然而上,从而形成地球上独一无二、非凡卓绝的高原大陆。
  青海历史悠久,地处青藏高原之上。青藏高原,巍巍群峰,绵绵雪域,茫茫戈壁,古老而神秘。青藏高原在未形成之前,在3亿到4亿多年前,曾经是一片汪洋大海。科学家们把这个海称作“特提斯海”,也就是古地中海。它辽阔无垠,横亘千里,西藏、青海、云南、贵州的大部分地区都在它的茫茫海域之中。后来,这古老的蓝色波涛覆盖区在印度大陆板块和欧亚大陆板块的相互接触、碰撞、挤压和楔入下,引起地震而逐渐隆起,慢慢形成为今天的青藏高原及随之抬升的广阔的周边地域。1965年中国的一支科学考察队,在青藏高原东垣,海拔4000多米的雪山上,发现了地幔物质的岩石,后来又在青海德令哈一个叫巴音山的地方,发现了海底腕足动物的化石山。毋庸置疑,青藏高原曾经是汪洋大海。
  科学家们曾经按照动物化石的发现与研究,绘制出了青藏高原的复原图。根据这些复原图可以想象,很久很久以前的喜马拉雅山,那时还未高耸入云,漫山遍野林木苍翠,一派亚热带风光。青山环抱着盆地,山坡上生长着常绿阔叶林,古湖畔则是青葱的灌丛草原,三趾马和它的伙伴们,就自由自在地奔跑在森林草原之间。沧海扬尘,高原崛起。随着高原的持续隆起、气候的不断变化、环境的日益演变,三趾马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最终走向了灭绝。代之而起的是今天的藏羚羊、高原狐、雪豹等新客。
  青藏高原形成之后,世人称之为世界屋脊。正因为它雄伟高大,超凡脱俗,所以成了中国的一个天然屏障,为祖国内陆阻挡着风沙和干旱,提供着水分和养料,也因而才使今天的江南水乡、大陆平原变得湿润温和,风光旖旎。因为它的高大与深厚,又为我们孕育了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大河,流向华夏大地,孕育生命,滋长万物。
  雄伟、壮丽的青藏高原上,雄山屹立,草原广阔,河流纵横,湖泊密布,冰山迤逦,沼泽遍野,形成神奇、独特、美丽无比的自然景观。这里,有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大湖———纳木措湖,有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黄河发源于这里,还有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等大江大河涛涛奔腾,万古流淌,这使青藏高原成为水系发达、生态美丽的秘境高原,被称誉为“中华水塔”、“亚洲水塔”的圣域。   古老而年轻的青藏高原,在几千年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曾书写了许多古老、神秘的传说,创造了伟大、壮丽的历史,诞生了许许多多震撼民族心灵的神话故事,在那久远宏大的时空里,汇聚成激昂雄宏的交响乐曲,在地球之巅久久回荡,在世界东方悠悠高歌。
  中国青海乐都,就在这样的天造地裂中悄悄产生,就在这样的历史烟云下慢慢孕育。
  二十世纪80年代,在湟水河岸的彩陶之乡———柳湾,发掘出了规模宏大的原始社会氏族墓地,这是继西安兵马俑之后,我国最大的文物发现,在全国乃至于全世界亦属罕见。那些制作巧妙、造型各异、符号奇特、精美绝伦的彩陶,向我们诉说着远古乐都先人的智慧与部落的辉煌,昔日的繁荣与历史的久远。这同时说明了在未造出彩陶之前,乐都柳湾就有人定居生活了,至少繁衍生息了几百年乃至几千年,否则不可能轻而易举地制造出技艺高超的陶罐。据此推算,乐都的文明史至少也有5000多年了,它是青藏高原横空出世之后,高原较早的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柳湾位于青藏高原东部湟水河中游北岸。湟水,亦称湟河,是黄河重要支流。位于中国青海省东部,发源于青海省海晏县包呼图山,流经湟源、湟中、西宁、互助、平安、乐都、民和,到甘肃省兰州市西面的达家川入黄河。全长349千米,流域面积3200多平方千米。由于流域有不同的岩性与构造区,因而发育成峡谷和盆地形态。峡谷有巴燕峡、扎马隆峡、小峡和老鸦峡等。峡谷一般长5-6千米,其中老鸦峡最长,达17千米,两壁陡峭,谷窄而深。盆地有西宁盆地、大通盆地、乐都盆地和民和盆地,其中以西宁盆地为最大。湟水流域自古土地肥沃,水量充足,自然环境优美。柳湾和湟水流域的许多村寨一样,千百年坐落在湟水高台上,承受着日月风雨的洗礼。
  据考古发现,乐都地区还有很多新石器时代遗址。如雨润镇汉庄子遗址、高庙镇白崖子遗址、寿乐镇王佛寺大顶遗址、洪水镇大寨子崖湾遗址,还有共和乡联星村、高庙镇蒲家墩、洪水坪东崖尖、石岭子等地的遗址均属马家窑文化。由此得知,在4000年前乐都地区有大量的先民在繁衍生息。
  “在黄水河畔,柳湾先民们点燃起堆堆篝火,载歌载舞,享受狩猎后的美味。一双双粗糙的大手,把一块块泥巴变成精美的陶器,在它们上面画上神秘的符号,并一一放进火堆。第二天,他们从灰烬中拿出一件件象征财富的彩陶,部落中的人,用它来盛水,或存放谷物,一个强盛的王国在这里创造了辉煌的文明。”
  乐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高庙柳湾、岗沟贾湾、申家旱台等地出土的数以千计的新石器时代的古文化遗存证明,早在4000年以前,先民们就在这里生产生活,创造了辉煌的农耕文化。
  伴随着青藏高原的横空出世,伴随着三江河源的滔滔奔流,柳湾先民们在其东麓的达坂山脉与拉脊山脉的怀抱,点燃起生命的篝火,开启了新的历史。日月的轮回年复一年,历史的烟云渐行渐远,高原的轮廓日渐清晰,乐都的风土已经孕育。
  青藏高原是远古人类的发祥地。这里有高耸入云的昆仑山,被人们视为东方神山。神奇的昆仑山有许多美妙的神话传说,如九天玄女、西王母、西海瑶池(青海湖)等等。这些神话传说是历史的一种折射,毫无疑问,也包含着历史的踪影和痕迹。
  青海乐都,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孕育,就在这样的神话中产生,就在这样的传说中行进,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崛起。
  沧桑岁月培育出远久乐都
  柳湾先民的点点篝火燃起了乐都的历史。
  柳湾出土的陶器为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其中包括马家窑文化的半山、马厂类型和齐家文化、辛店文化等四种文化类型的遗存。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彩陶壶,经测定距今在4600-4300年间,相当于中国炎黄五帝时代,到辛店文化约经历了1000年时间,即距今3600年,相当于中原夏、商时代。远古的柳湾羌人在湟水岸边这块风水宝地上借助了日月之精华,吸纳了湟水之脉血,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远古文明。他们在这里居住生活、繁衍生息了1000多年后悄然而止,不知去向,至今仍是个谜,有待破解。然而,毋庸置疑,他们对远古乐都做了开创性的贡献。
  夏、商、周时期,属于华夏诸侯封地以外的方圆部落为羌方,乐都及河湟地区属“羌戎地”。
  根据有关文献记载,最早生活在青海地区的就是羌人。从殷商时期开始,他们就生活在我国的西北和中原地区。在经历了殷、夏、商、周、秦后,羌人一直在河湟一带默默地耕耘,由简单的生产到制造戈、刀等铜质武器,创造着自己的文明。到战国时代,当时河湟地区的羌人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很大的部落。
  羌族的发展强大永远都不能忽略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名字———无弋爰剑。因为,他是史籍记载的青海历史第一人。
  西周以来,生活在河湟地区的羌人不断发展壮大。春秋时期,在渭河流域立国的秦国,通过战争不断兼并周围的羌族部落,逐渐强大起来。到了春秋末期,只有义渠和大荔两个羌国与秦对抗。秦历公消灭大荔后,开始进攻地处甘肃东部的义渠王国。在双双的交战中,以无弋爰剑为首的部落被秦军打败,爰剑被秦军俘虏后带到了秦国,当作奴隶来使唤。在秦国爰剑参加了许多社会实践劳动,掌握了中原先进的种植技术。后来,他乘隙逃亡,在秦人追捕时躲入一山洞内。据说,秦人用火焚烧山洞后离去,爰剑却因一虎形怪物遮挡烈焰而得以幸免(后来,羌人的图腾就是虎齿豹尾)。出洞以后,爰剑遇到了一名被割掉鼻子的女人(也许是奴隶)。两人便结为夫妻,共同向西逃亡,来到了羌人聚居的河湟谷地,并以乐都一带的湟水中游为根据地,在这里生息繁衍。羌人们知道爰剑的经历后非常敬畏,大家心甘情愿地推举他为首领。“无弋”是羌语,意思是奴隶,“爰剑”是他的名字,因为他为秦国的奴隶,所以称为“无弋爰剑”。这位女子嫌脸面丑陋,就把头发梳成各种小辫,放下头发来遮住面孔。所以,后来羌人也就沿袭了披散长发的习俗。
  远古时期的河湟地区“少五谷,多禽兽”,这里的土著居民还过着狩猎生活,过多的猎物不会圈养,种植技术也不是很高。在这里,爰剑便将学到的种植和养殖技术传授给大家,让大家种五谷、养六畜,使河湟地区开始有了真正的农牧业生产。“羌之兴盛,从此起矣”。由于爰剑对发展河湟地区的农牧业生产有巨大贡献,所以人们对他很敬仰,爰剑就成了青海羌人的总首领。   到了无弋爰剑曾孙忍做部落首领时,正值东周各诸侯国群雄争霸的战国时代。消息传到河湟,忍的叔父、河湟羌人首领畏惧秦国的强大军事攻击,率领人马向西南迁徙,经过长途跋涉,到了几千里之外的青海西南部和西藏东北部一带居住下来。从此,他们远离了河湟故土,在这蓝天白云、雪峰起伏、流水汩汩、绿草茵茵的地方自由自在地放牧牛羊,安居乐业,但由于路途遥远,他们断绝了与河湟地区亲人的往来。后来,他们逐渐发展成为发羌和唐旄羌,慢慢融入到藏族先民之中,成为今天藏族的一部分来源。还有一些部落从河湟地区迁徙到西北或南方各地。在许多部落纷纷迁往外地的同时,爰剑的曾孙忍和他的弟弟舞留在了河湟地区。此时,随着秦国的不断强大,河湟地区的羌人对秦国表示臣服和归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大修长城,无暇西顾,往来减少,这给河湟羌人创造了休养生息、发展壮大的有利条件,使之再度兴盛起来。
  西汉初期,北方匈奴经常挑拨和唆使河湟羌人进扰汉边,“西羌北胡”遥相呼应,对汉王朝产生严重威胁。汉武帝元狩二年,即公元前121年,武帝推进“征战四夷,开地广境,北却匈奴,西逐诸羌”的拓边战略,派遣骠骑将军霍去病出兵陇西,攻占河西走廊,这为占领湟水流域奠定了基础。武帝元鼎5年,即公元前112年,西诸部落联盟,联结匈奴,以十万之众攻掠令居(今甘肃永登)、安故(今甘肃临洮西南),并包围枹罕(今甘肃临夏)。次年,武帝派遣将军李息、郎中令徐自为统军十万讨伐,解枹罕之围,后经临津关进占湟水流域,并在今西宁修筑军事据点西平亭,河湟收归汉王朝的版图,同样地处青海河湟的乐都亦归入汉朝版图。
  公元前61年,即汉宣帝神爵元年,后将军赵充国以76岁高龄率大军进军湟水流域,讨伐叛乱,取得胜利后在这儿驻兵屯田,兴修水利,修筑道路,促进了湟水流域的不断开发。来自中原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士兵和驰刑应募人员,把内地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传播到河湟地区,提高了河湟地区的生产力水平。另外,罢兵屯田避免了战争,使无数生灵免遭涂炭,使羌汉等民族交错杂处,促进了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稳定了社会。尽管时间较短,但在历史上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公元前60年,在今老鸦城设立破羌县,属金城郡。破羌县是今乐都地区设置最早的行政建制,其治所老鸦城临湟水而据要津,是进入今青海地区的咽喉锁钥。
  破羌县自建制以来,驻军大力屯田,兴修水利,建筑路桥,并推行积极的移民实边政策。西汉时期,汉人先进的耕作技术和制砖工艺传入乐都,至东汉后期,水磨、石碾技术也传入这里,生产力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与此同时,顺帝永建六年(公元131年),迁居关内左冯翊(今陕西大荔),修习典艺、攻读经史的赵宽,学成之后返回破羌,受聘三老职务,“仕入州府”,服报国家。赵宽成为湟水流域传播中原文化的第一人。
  东汉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东汉从金城郡析置西平郡(今西宁),属凉州刺史管辖,破羌县归西平郡辖制。
  东汉及魏、蜀、吴三国之后,曹魏权臣司马炎于公元265年废魏立晋,建立西晋王朝。西晋初期,晋承魏制,青海东部郡县属凉州管辖。西晋太熙元年(公元290年),晋武帝死,宫廷倾轧,引发“八王之乱”,西晋亡,中国从此进入东晋十六国的时期,乐都历经前凉、后凉、南凉、西秦、北凉等地方割据政权的统治。后凉吕光势力进入湟水流域后,于公元392年以“山谷为名”设乐都郡(治今乐都县大古城),“乐都”二字始见于史,建于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历时452年的破羌县至此废止。东晋隆安元年(公元397年),鲜卑族秃发乌孤建立封建割据政权南凉,两年后迁都乐都(都城即今乐都大古城遗址),历时18年。
  沧桑岁月没有在时光河的流淌中堙没,故土乐都也没有在历史烟云的消散中失去,从一开始,它就表现出一种生命力,一种历史的持久与永恒。
  乐都,终于从忽明忽暗的历史中显现。
  南凉王朝
  乐都的历史像湟水河一样久远流长,在这漫长的历史上乐都大地曾产生过无数奇闻异事,发生过无数震天撼地的变迁,而令乐都后人引以为荣的是,这块养育之地上曾产生过一个叱咤风云的封建王朝———南凉王朝。
  晋武帝统一中国后,将全国分为19个州,173个郡,1109个县。乐都属凉州七郡中的西平郡管辖。东晋时出现了分裂局面,居住在北方的匈奴、鲜卑、氐、羌、羯和本地汉人纷纷建立了自己的小王国,历史上称为“十六国时期”。一直到一百多年后,才由鲜卑拓拔氏进行了统一。
  “十六国”,即成汉、二赵(前赵、后赵)、三秦(前秦、后秦、西秦)、四燕(前燕、后燕、南燕、北燕)、五凉(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和夏,曾建都乐都的南凉国,就是其中之一。
  南凉秃发氏,系原居住于东北地区的鲜卑人。乌孤的八世祖匹孤于晋初率部迁移到河西地区,后来由河西进入湟水流域。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二世纪鲜卑人,由我国东北辽河流域经蒙古沙漠以北的草原,向西北地区迁徙的运动中。传说,这一股鲜卑人是由它的“八世祖”匹孤率领而来的,由于他的儿子寿阗出生于被中,鲜卑人称“被子”为“秃发”,所以,从寿阗起,这个鲜卑“拓拔”部落的一支,便改姓为“秃发”氏了。寿阗死后,他的孙子树机能继任部落酋长。树机能骁勇善战,擅长谋略。公元270年,他杀死西晋秦州刺史胡烈,又打败凉州刺史苏愉,一度几乎占领全部凉州地区,成为河西少数民族人民反抗西晋统治的中坚力量。后来他败于晋将马隆重之手,不久即被部下所杀,部落由他的弟乌丸和孙椎斤统领。秃发乌丸死后,秃发椎斤继任部长,他长寿110岁,公元365年死去,儿子思复鞬接统其众。公元394年秃发思复鞬死,他的儿子乌孤便成了秃发部落的首领了。
  秃发乌孤生得高大魁梧,胸有大志,有勇有谋。他继位不久,就与部属商讨谋取凉州建立霸业。乌孤还聪明能干,“务农讲武、礼俊贤、修政刑”。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出现了人丁兴旺、经济发展的大好形势,秃发部在后凉东南的广武(今甘肃永登)一带逐渐强盛起来。后凉吕光为了拉拢乌孤,曾封乌孤为冠军大将军、河西鲜卑大都统、广武县侯。公元395年,它开始对周围的乙弗、折掘部落展开侵并之战,并修筑廉川堡(今甘肃连城一带)作为自己的根据地。公元397年,秃发乌孤正式叛吕,在廉川堡举行了隆重的称王仪式,设置文武百官,大赫天下,自封为大都督、大将军、大单于、西平王,建立南凉国。
其他文献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各国之间交流范围越来越广,联系更为密切.英语是当今公认的世界性语言,英语翻译是确保各国之间有效沟通的重要途径.因此,高校英语翻译教学逐渐得到重视
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它既是对党中央构建和谐社会战略部署的响应,同时也是基于学校自身发展的要求.长期以来高等学校学生管理基本上停留在传统管
在网络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APP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儿童有声故事APP平台是专门针对儿童的,以播放有声故事为主要功能的平台,在儿童成长、发展中具有重
电力业扩报装是客户申请用电到实际用电全过程中供电企业业务流程的总称,是电力企业对电力进行供应和销售的必要环节,业扩报装工作质量和效率直接影响着供电企业的发展、效益
昆仑山,是中国古代先民千百年来神往而又众说纷纭的一座神山。  西王母,是中华民族一直敬奉而又顶礼膜拜的一尊女神。  那么,昆仑山到底在哪里,西王母究竟住在何处,神话传说中的昆仑山与现实地理中的昆仑山究竟有多大区别?这是一个千古之谜,至今仍无人破解。  原因很简单:人们都是从书本到书本,从传说到传说地论证昆仑山与西王母,而真正到过昆仑山实地踏访者寥寥无几。  (一)  古人对昆仑山的认识也有一个从朦
学习兴趣是一种伴随着注意而引起的从事学习活动的积极倾向和情感状态,是发展智能、激发高中生主动学习的催化剂.兴趣能使高中生的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促使高中生智力潜能得
我算是一个半拉子猎人,还是个娃娃家时,就爱用弹弓打麻雀、鸽子,时有所获。参加工作后,喜欢射击运动。1960年在东北农业学院上学时,报名参加了哈尔滨国防俱乐部射击班,还取得了射手
现在注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是已是共识,但目前藏语文教学中,在涉及传统文化时,仅仅局限于“照本宣科“或因循守旧”,传统文化的美质被扼杀了。教师强拉硬拽,精疲
拟声拟态词是语言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种表现方式,在日常对话中,拟声拟态词会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活灵活现;在一些文学作品中,特别是在童谣的创作中,绝大多数作者都会使用较多
日军占领南京前夕,来自美国、德国等20余位西方人士冒着生命危险自愿留在南京,发起成立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收容、保护和救济了20余万南京难民,在人类文明史留下了光辉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