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没有人期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会带头“自我批评”。自其成立以来,所犯错误虽然无数,却从未见其有过深刻的反躬自省。
而2011年2月9日,IMF发表了一份报告,对2008年金融危机前自身的表现进行了评估。评估报告措辞尖锐,一改过去逃避责任和闪烁其辞的风格。
报告认为,在危机爆发前,IMF几乎没有提出清晰警告。在十年良性经济环境和较低宏观经济波动之后,持续的乐观情绪仍是其发出的主要信息。就IMF的职责——维护全球稳定这一使命而言,报告的这一结论,刺到了IMF的痛处:失职。
这份亡羊补牢式的长达59页的报告,对IMF如何一步步失职,作了详尽描述。透过这些细节,几乎可以还原一个治理失范、官僚沉疴附体的国际组织。
一方面,在对美国和英国进行的监督中,IMF基本认同他们的政策有助于推动快速创新和增长。由于认为金融市场基本稳健以及大型金融机构可以抵御任何潜在问题,IMF对风险或可能出现的严重不良后果紧迫感不足。
另一方面,监督工作也没有对发达经济体危机的蔓延或溢出风险给予足够重视。发达经济体并未列入亚洲金融危机后推出的“脆弱性分析”,尽管IMF执行董事会成员和其他人士对此作用进行了内部讨论并发出了呼吁。
问题正在于,为何“脆弱性分析”未得到重视,又是如何被忽视和破坏的?报告说,IMF识别重大脆弱性和风险提醒成员国的能力受到了许多相互作用之复杂因素的绑架,报告称之为“绑架干扰”。“绑架干扰”是在相当程度上,由于高度的群体思维、强势观点以及定式想法造成的。但金融危机颠覆了这些定式想法,危机也从市场扩散到主权债务领域,发达经济体市场和国家遭遇双重危机挑战。
这个以维护全球稳定为使命的国际组织,是如何一步步滑落到自以为是以致声誉扫地?
人们经常混淆IMF和世界银行。实际上,除了总部位置相近,他们的使命、文化和风格有明显的区别:世界银行致力于消除贫困,而IMF致力于维护全球经济稳定。
与世界银行尽力确保其职员有相当一部分永久居住在他们试图提供援助的国家不同,IMF的方案通常在华盛顿制定,并且由其代表团在短期内制定。在政策制定期间,IMF的职员们住在各国首都的五星级酒店内,注视着财政部或者央行提供的数字。这或是IMF导致其组织活力僵化的一大因素。它在许多方面是不民主的,它经常是不透明的,而且许多决策是关起门来制定的。
为何一个国际组织屡屡失误却不思悔改?首先是“知识缺陷”。更尖锐的批评称之为“一群无知的经济学家”。
评估报告对此进行了分析。一方面,IMF工作人员——一群具有内聚力的宏观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市场约束和自我监督将足以避开金融机构的严重问题;另一方面,这些经济学家基本赞同美、英及其他发达国家当局的意见,不愿意挑战发达经济体在货币和监管问题上的观点。
IMF还失职于组织障碍。工作人员不仅不分享信息,也不寻求外部单位的意见。报告将此现象描述为:重要组织障碍的竖井运作。竖井运作的直接结果是,使多边与双边监督的融合、宏观经济和金融发展的联系以及从跨国经验中吸取教训变得十分困难。
这些问题还只能算是表层。评估发现,这些拥有知识与身份优越感的IMF经济学家们,担心的是发表与上司、管理层和国家不一致意见产生的后果。甚至几位高级工作人员认为,表达强烈的逆势意见可能“毁掉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因此,意见往往“倾向于中间”和“提出顺周期的看法”。随波逐流的评估即使被证明错误也不会受到惩罚。许多地区部门的经济学家承认,“向当权者说出实情”面临强烈的抑制因素,特别是大国。
调查还发现,IMF的高级工作人员和管理层缺乏足够的监督。IMF经常被描述为一个运行严密、层级分明、界限明确的机构。这种“争权夺势”的治理现状成为合作和协调的一大障碍。
除此之外,便是政治约束,包括修改经济学家的意见,或者要求更换代表团成员,这导致经济学家们的自我审查。
这是IMF第一份自省报告,问题如此之多令人瞠目结舌。这不是结束,却是很好的开始。正如评估报告所列的细致改革建议,在于建立更加有效的组织监督机制。对于以维护全球稳定为使命的IMF,这是题中之义,唯任重而道远。
而2011年2月9日,IMF发表了一份报告,对2008年金融危机前自身的表现进行了评估。评估报告措辞尖锐,一改过去逃避责任和闪烁其辞的风格。
报告认为,在危机爆发前,IMF几乎没有提出清晰警告。在十年良性经济环境和较低宏观经济波动之后,持续的乐观情绪仍是其发出的主要信息。就IMF的职责——维护全球稳定这一使命而言,报告的这一结论,刺到了IMF的痛处:失职。
这份亡羊补牢式的长达59页的报告,对IMF如何一步步失职,作了详尽描述。透过这些细节,几乎可以还原一个治理失范、官僚沉疴附体的国际组织。
一方面,在对美国和英国进行的监督中,IMF基本认同他们的政策有助于推动快速创新和增长。由于认为金融市场基本稳健以及大型金融机构可以抵御任何潜在问题,IMF对风险或可能出现的严重不良后果紧迫感不足。
另一方面,监督工作也没有对发达经济体危机的蔓延或溢出风险给予足够重视。发达经济体并未列入亚洲金融危机后推出的“脆弱性分析”,尽管IMF执行董事会成员和其他人士对此作用进行了内部讨论并发出了呼吁。
问题正在于,为何“脆弱性分析”未得到重视,又是如何被忽视和破坏的?报告说,IMF识别重大脆弱性和风险提醒成员国的能力受到了许多相互作用之复杂因素的绑架,报告称之为“绑架干扰”。“绑架干扰”是在相当程度上,由于高度的群体思维、强势观点以及定式想法造成的。但金融危机颠覆了这些定式想法,危机也从市场扩散到主权债务领域,发达经济体市场和国家遭遇双重危机挑战。
这个以维护全球稳定为使命的国际组织,是如何一步步滑落到自以为是以致声誉扫地?
人们经常混淆IMF和世界银行。实际上,除了总部位置相近,他们的使命、文化和风格有明显的区别:世界银行致力于消除贫困,而IMF致力于维护全球经济稳定。
与世界银行尽力确保其职员有相当一部分永久居住在他们试图提供援助的国家不同,IMF的方案通常在华盛顿制定,并且由其代表团在短期内制定。在政策制定期间,IMF的职员们住在各国首都的五星级酒店内,注视着财政部或者央行提供的数字。这或是IMF导致其组织活力僵化的一大因素。它在许多方面是不民主的,它经常是不透明的,而且许多决策是关起门来制定的。
为何一个国际组织屡屡失误却不思悔改?首先是“知识缺陷”。更尖锐的批评称之为“一群无知的经济学家”。
评估报告对此进行了分析。一方面,IMF工作人员——一群具有内聚力的宏观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市场约束和自我监督将足以避开金融机构的严重问题;另一方面,这些经济学家基本赞同美、英及其他发达国家当局的意见,不愿意挑战发达经济体在货币和监管问题上的观点。
IMF还失职于组织障碍。工作人员不仅不分享信息,也不寻求外部单位的意见。报告将此现象描述为:重要组织障碍的竖井运作。竖井运作的直接结果是,使多边与双边监督的融合、宏观经济和金融发展的联系以及从跨国经验中吸取教训变得十分困难。
这些问题还只能算是表层。评估发现,这些拥有知识与身份优越感的IMF经济学家们,担心的是发表与上司、管理层和国家不一致意见产生的后果。甚至几位高级工作人员认为,表达强烈的逆势意见可能“毁掉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因此,意见往往“倾向于中间”和“提出顺周期的看法”。随波逐流的评估即使被证明错误也不会受到惩罚。许多地区部门的经济学家承认,“向当权者说出实情”面临强烈的抑制因素,特别是大国。
调查还发现,IMF的高级工作人员和管理层缺乏足够的监督。IMF经常被描述为一个运行严密、层级分明、界限明确的机构。这种“争权夺势”的治理现状成为合作和协调的一大障碍。
除此之外,便是政治约束,包括修改经济学家的意见,或者要求更换代表团成员,这导致经济学家们的自我审查。
这是IMF第一份自省报告,问题如此之多令人瞠目结舌。这不是结束,却是很好的开始。正如评估报告所列的细致改革建议,在于建立更加有效的组织监督机制。对于以维护全球稳定为使命的IMF,这是题中之义,唯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