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2-000-01
摘 要 高校的体育教学是高校体育工作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环节。所以,高校的体育教学一直是高校课程改革的重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设置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占据重要地位,因为体育课程的设置是学生身体素质达标的保证,是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平台,是关系学生一生的大事。所以,本文以公共体育课程设置为研究对象,分析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设置的现状及问题,并提出相关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普通高校 公共体育课程设置 现状及对策
一、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设置的现状分析。
(一)可供选择的课程项目比较少,难以满足学生的需要。目前,国内一些有条件的高校能够根据学生的需求来设置公共体育课程。本文通过调查、走访全省的高校发现,这些学校所设置的课程项目极为有限,难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多数高校的体育课程设置项目集中在篮球、排球、足球、健美操上,这些课程大学生在中学阶段都已经学习过,不再具有新鲜感。而大学生比较喜欢的游泳、轮滑、台球等项目,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多数大学不能根据学生的需要开课,这就使得学生的选择范围偏小,难以满足多方面的运动兴趣。
(二)体育课程的内容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有些高校所开设的体育课程内容偏少,除了硬性规定的内容之外,缺乏校本体育课程和特色体育课程,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有的学生明明对体育课程的内容不感兴趣,但是为了获得学分,不得不花费时间去学习。而学生感兴趣的体育项目及内容,一些高校由于场地、师资等各方面的原因,未能开设,这就压抑了学生的运动欲望。由表二我们可以看出,有34.7%的学生是出于应付考试和打发时间的目的来参加体育锻炼的,这就充分说明了体育课程的内容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设置的改革策略。
(一)转变思想,设置多样化的体育课程和多元化的课程内容。体育教学思想是进行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指挥棒。目前,各高校基本上都已经树立了“健康第一”的思想观念,将终身体育作为高校公共体育改革的目的,真正关注到了学生的需求,形成了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体育观念。普通高校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设置多样化的体育课程项目,如游泳、轮滑、太极等,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提高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体育教学内容的设置上,体育教学内容要与社会现实生活和未来工作相结合,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意识。例如网球、健身、健美操等知识内容都是学生走出大学后能够用到的。
(二)创新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传统的体育课是以班级为单位而进行的。这种形式不利于学生体育特长的发挥和体育兴趣的培养。所以,根据新《纲要》的规定,普通高校可以打破原有的系别和班级建制,重新组合上课形式,以满足不同性别、不同身体素质、不同体育水平的学生的需要。所以,有的高校就形成了以系别为单位,男女分别选课、上课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身体素质和兴趣爱好自主选择体育运动项目,然后进行统一分班,由专业的教师进行统一授课。这种形式能够照顾到学生的性别差异和爱好差异, 方便教学的组织管理。
(三)建立科学的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目前,现存于高校的体育课程评价类型主要有两种: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后者比较注重考试成绩、出勤率等客观因素,而前者则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提升幅度等等。很多高校采用的是二者结合的综合性评价体系,从运动技能、学习行为、技术技能、认知水平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但是,在这四个方面中,过程性评价只占到了总分的10%,这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事实上,学生在身体素质、兴趣爱好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先天身体素质较好的同学在学习某些体育项目的时候,基本上不需要付出太大的努力,就能够取得较好的成绩。但有些学生则不同,即使他们努力练习也不能及格,这种评价体系就剥夺这些同学的体育锻炼的权利,所以,普通高校的体育课程评价要优化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在总分中的比例,既便于体育老师对学生的体育学习训练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也有利于不同类型的学生充分享受到体育锻炼、学习的乐趣,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参考文献:
[1] 战新军.山东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
摘 要 高校的体育教学是高校体育工作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环节。所以,高校的体育教学一直是高校课程改革的重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设置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占据重要地位,因为体育课程的设置是学生身体素质达标的保证,是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平台,是关系学生一生的大事。所以,本文以公共体育课程设置为研究对象,分析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设置的现状及问题,并提出相关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普通高校 公共体育课程设置 现状及对策
一、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设置的现状分析。
(一)可供选择的课程项目比较少,难以满足学生的需要。目前,国内一些有条件的高校能够根据学生的需求来设置公共体育课程。本文通过调查、走访全省的高校发现,这些学校所设置的课程项目极为有限,难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多数高校的体育课程设置项目集中在篮球、排球、足球、健美操上,这些课程大学生在中学阶段都已经学习过,不再具有新鲜感。而大学生比较喜欢的游泳、轮滑、台球等项目,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多数大学不能根据学生的需要开课,这就使得学生的选择范围偏小,难以满足多方面的运动兴趣。
(二)体育课程的内容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有些高校所开设的体育课程内容偏少,除了硬性规定的内容之外,缺乏校本体育课程和特色体育课程,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有的学生明明对体育课程的内容不感兴趣,但是为了获得学分,不得不花费时间去学习。而学生感兴趣的体育项目及内容,一些高校由于场地、师资等各方面的原因,未能开设,这就压抑了学生的运动欲望。由表二我们可以看出,有34.7%的学生是出于应付考试和打发时间的目的来参加体育锻炼的,这就充分说明了体育课程的内容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设置的改革策略。
(一)转变思想,设置多样化的体育课程和多元化的课程内容。体育教学思想是进行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指挥棒。目前,各高校基本上都已经树立了“健康第一”的思想观念,将终身体育作为高校公共体育改革的目的,真正关注到了学生的需求,形成了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体育观念。普通高校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设置多样化的体育课程项目,如游泳、轮滑、太极等,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提高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体育教学内容的设置上,体育教学内容要与社会现实生活和未来工作相结合,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意识。例如网球、健身、健美操等知识内容都是学生走出大学后能够用到的。
(二)创新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传统的体育课是以班级为单位而进行的。这种形式不利于学生体育特长的发挥和体育兴趣的培养。所以,根据新《纲要》的规定,普通高校可以打破原有的系别和班级建制,重新组合上课形式,以满足不同性别、不同身体素质、不同体育水平的学生的需要。所以,有的高校就形成了以系别为单位,男女分别选课、上课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身体素质和兴趣爱好自主选择体育运动项目,然后进行统一分班,由专业的教师进行统一授课。这种形式能够照顾到学生的性别差异和爱好差异, 方便教学的组织管理。
(三)建立科学的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目前,现存于高校的体育课程评价类型主要有两种: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后者比较注重考试成绩、出勤率等客观因素,而前者则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提升幅度等等。很多高校采用的是二者结合的综合性评价体系,从运动技能、学习行为、技术技能、认知水平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但是,在这四个方面中,过程性评价只占到了总分的10%,这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事实上,学生在身体素质、兴趣爱好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先天身体素质较好的同学在学习某些体育项目的时候,基本上不需要付出太大的努力,就能够取得较好的成绩。但有些学生则不同,即使他们努力练习也不能及格,这种评价体系就剥夺这些同学的体育锻炼的权利,所以,普通高校的体育课程评价要优化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在总分中的比例,既便于体育老师对学生的体育学习训练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也有利于不同类型的学生充分享受到体育锻炼、学习的乐趣,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参考文献:
[1] 战新军.山东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