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常常有人问我:“你为什么决定写《李自成》?”我现在首先回答这个历史选题的问题。
“皖南事变”发生之后,我偶然接触到一些明末史料,动了我写一部历史小说的兴趣,但这种愿望并不强烈,可以说并没有认真考虑。
解放战争期间,我住在上海乡间,开始为写明末历史题材的小说着手准备。我首先抓住明代“绝对君权”制度的政治特点和形成崇祯性格的社会历史条件进行研究。我打算将这两个问题大体研究清楚之后,再继续研究其他问题。关于明代“绝对君权”的政治特点有几个方面,而皇帝依靠东厂和锦衣卫的“特务”侦查臣民,不经过司法机关将臣民逮捕,下入镇抚司狱中,加以酷刑或杀害。处在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之下,人民对于蒋介石手下的军统和中统特务恨之入骨。我在1948年写了篇历史论文《明代的锦衣卫》,发表在进步学术刊物《建设》上。发表这篇论文,一方面是为着借古喻今,起一点战斗作用,一方面是由于我为准备写小说而研究明代的东厂和锦衣卫。当时我正在写一部稿子,题目是《明代的特务政治》。这部稿子已经写了几万字,没有写完,因事耽误,中断写作,后来就没有兴趣也没有时间去完成这一著作了。
在写《明代的特务政治》的同时,我研究崇祯皇帝的悲剧和他的性格形成的历史根源。我从明朝中叶研究起,想弄清楚他的祖宗留给他的政治遗产。当时有一位青年人(我忘记了他的名字)到乡下找我,说他要办一个刊物,名叫《幸福》,要求我给他写点稿子。我将研究崇祯的材料略加整理,标一个《崇祯皇帝传》的题目,交他发表。大概连载了3期,不晓得为什么不再连载了,可能是他的《幸福》停刊了。
以上这一段工作虽然时间不长,成绩不大,但这是有目的地为写明末历史题材的长篇小说做准备工作。后来我在写《李自成》的时候,自己觉得对塑造崇祯这个人物比较顺手,与这一段准备工作很有关系。
1951年全国隆重地举行了“太平天国革命100周年纪念”,上海也举行了盛大游行。我参加了大学教师的游行队伍,深为激动,随即萌发了写太平天国历史题材长篇小说的念头。由于我平日读书的范围较宽,对中国历史比较有兴趣,所以我想写太平天国历史题材的长篇小说的念头一旦触发,便不是一个迅即消逝的闪念,也不是空洞的瞎想。写作的念头动了之后,跟着就积极地收集资料,丰富我的历史知识,加深我的历史认识,同时形成了一部长篇小说的初步轮廓。前一种情况是得力于我从青年时候起就养成的喜欢读书和研究历史问题的习惯,后一种情况是得力于我是专业写小说的,习惯于小说构思。任何专业人员都有思想活动的专业习惯。
从以上的追述看,我在50年代初期,心中同时在酝酿两部历史小说,而不仅仅是一部《李自成》。甚至可以说,关于反映太平天国历史的小说轮廓比反映明末历史的小说轮廓更为清晰。然而我从1956年上半年起考虑历史小说的选题,到下半年终于决定先写《李自成》。所以,1957年秋天我被错划为“右派”,挨过一阵批斗之后,立刻着手写《李自成》,并不是临时决定的,而是在一年前就大体决定了。
我为什么不先写太平天国呢?因为第一,经过我在几年中研究史料之后,我认为太平天国的最高领袖洪秀全和杨秀清既是革命英雄,也是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失败的主要负责人。在50年代的历史条件下,要深刻地写出近代史上革命领袖的缺点和错误是不可能的。第二,太平天国革命的主要活动地区是在南方,主要人物是两广籍,而我在地理上、风土上、生活上、语言上……都不熟悉。至于写《李自成》,这一切都不能成为障碍;纵然也有难点,都不难解决。所以从1956年下半年起,已经决定了先写明末的历史悲剧。至于书名,那时候还没有确定,只是暂定为《李自成》。
(摘自中国工人出版社《姚雪垠回忆录》 作者:姚雪垠)
“皖南事变”发生之后,我偶然接触到一些明末史料,动了我写一部历史小说的兴趣,但这种愿望并不强烈,可以说并没有认真考虑。
解放战争期间,我住在上海乡间,开始为写明末历史题材的小说着手准备。我首先抓住明代“绝对君权”制度的政治特点和形成崇祯性格的社会历史条件进行研究。我打算将这两个问题大体研究清楚之后,再继续研究其他问题。关于明代“绝对君权”的政治特点有几个方面,而皇帝依靠东厂和锦衣卫的“特务”侦查臣民,不经过司法机关将臣民逮捕,下入镇抚司狱中,加以酷刑或杀害。处在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之下,人民对于蒋介石手下的军统和中统特务恨之入骨。我在1948年写了篇历史论文《明代的锦衣卫》,发表在进步学术刊物《建设》上。发表这篇论文,一方面是为着借古喻今,起一点战斗作用,一方面是由于我为准备写小说而研究明代的东厂和锦衣卫。当时我正在写一部稿子,题目是《明代的特务政治》。这部稿子已经写了几万字,没有写完,因事耽误,中断写作,后来就没有兴趣也没有时间去完成这一著作了。
在写《明代的特务政治》的同时,我研究崇祯皇帝的悲剧和他的性格形成的历史根源。我从明朝中叶研究起,想弄清楚他的祖宗留给他的政治遗产。当时有一位青年人(我忘记了他的名字)到乡下找我,说他要办一个刊物,名叫《幸福》,要求我给他写点稿子。我将研究崇祯的材料略加整理,标一个《崇祯皇帝传》的题目,交他发表。大概连载了3期,不晓得为什么不再连载了,可能是他的《幸福》停刊了。
以上这一段工作虽然时间不长,成绩不大,但这是有目的地为写明末历史题材的长篇小说做准备工作。后来我在写《李自成》的时候,自己觉得对塑造崇祯这个人物比较顺手,与这一段准备工作很有关系。
1951年全国隆重地举行了“太平天国革命100周年纪念”,上海也举行了盛大游行。我参加了大学教师的游行队伍,深为激动,随即萌发了写太平天国历史题材长篇小说的念头。由于我平日读书的范围较宽,对中国历史比较有兴趣,所以我想写太平天国历史题材的长篇小说的念头一旦触发,便不是一个迅即消逝的闪念,也不是空洞的瞎想。写作的念头动了之后,跟着就积极地收集资料,丰富我的历史知识,加深我的历史认识,同时形成了一部长篇小说的初步轮廓。前一种情况是得力于我从青年时候起就养成的喜欢读书和研究历史问题的习惯,后一种情况是得力于我是专业写小说的,习惯于小说构思。任何专业人员都有思想活动的专业习惯。
从以上的追述看,我在50年代初期,心中同时在酝酿两部历史小说,而不仅仅是一部《李自成》。甚至可以说,关于反映太平天国历史的小说轮廓比反映明末历史的小说轮廓更为清晰。然而我从1956年上半年起考虑历史小说的选题,到下半年终于决定先写《李自成》。所以,1957年秋天我被错划为“右派”,挨过一阵批斗之后,立刻着手写《李自成》,并不是临时决定的,而是在一年前就大体决定了。
我为什么不先写太平天国呢?因为第一,经过我在几年中研究史料之后,我认为太平天国的最高领袖洪秀全和杨秀清既是革命英雄,也是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失败的主要负责人。在50年代的历史条件下,要深刻地写出近代史上革命领袖的缺点和错误是不可能的。第二,太平天国革命的主要活动地区是在南方,主要人物是两广籍,而我在地理上、风土上、生活上、语言上……都不熟悉。至于写《李自成》,这一切都不能成为障碍;纵然也有难点,都不难解决。所以从1956年下半年起,已经决定了先写明末的历史悲剧。至于书名,那时候还没有确定,只是暂定为《李自成》。
(摘自中国工人出版社《姚雪垠回忆录》 作者:姚雪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