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的语文课堂,一旦从低年级的认读生字走向中高年级的阅读理解,就会出现一大部分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他们恐惧深度地分析文本,厌烦枯燥单一的教学模式,失去了语文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对今后的语文学习之路失去了信心。如何让学生爱上语文,在语文课堂上焕发学习的热情,并能真正学有所得?
一、多样的活动,人人乐于参与
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教师应创设看似简单但却科学的活动,使所有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例如,读一读、画一画、说一说、写一写、背一背等,这些看似普通的学习活动,学生不会产生畏难情绪,在快乐参与中提高了语文能力。
例如,在教学《军需处长》一课时,让学生默读课文,动笔画出描写军需处长外貌的句子,在课文旁边写一写批注,然后汇报交流,并进行有感情朗读,背诵整个自然段。对于这样的学习活动,学生不再有为难情绪,都能静静地默读,和文字接触,感受文字的温度与魅力;认真地勾画着令自己感动的句子,把书中的文字变成若干种画面,潜心地思考着文字背后的内涵,并将自己的感受通过文字记录下来。有的学生在“十分镇静”“十分安详”两个词中想到了老战士虽然面临着严寒的折磨,但想到自己生的希望给了别的战士,所以临死前没有任何恐惧,这种精神就是一种丰碑;还有的学生在一个“贴”字的旁边写上了“衣衫单薄,却意志坚定,这是怎样的革命情怀,中国必胜!”……这些情感的获得是因为真正地走入了那个感人的画面,情因感而生,也正是有了这些情感的铺垫,正是源于自身理解的升华,他们用低沉的朗读再次演绎了这个感人的画面,并把如此经典的文字背诵积累,相信沉淀在学生心里的不仅是一种如丰碑一般的毅力,更有把人物塑造得如此深刻的文字的光彩。
简简单单的几个活动,所有学生都参与到了其中,没有琐碎的分析,有的是每个学生都投入地活动着,并在活动中收获着崇高的情感,收获着语言的味道。
二、创新的活动,点燃成长激情
当然,如果每节课都是一些固定的学习活动,虽然保证了人人参与,但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消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语文课感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去探索。
如,在教学《母亲的账单》一课时,文章短小精悍,没有过多需要理解的词语,学生在“读一读”的活动中,自然就能够感受到母爱的无私与伟大。然而这篇文章的价值仅仅在于此吗?通过什么样的語文活动更能促进学生精神的成长的?在学生对比阅读了两份账单之后,我引导学生质疑,彼得是否应该向母亲索要报酬呢?他的做法对不对,为什么?进而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辩论赛。比赛开始前,我给学生观看了大学生辩论的视频,了解辩论赛的步骤和方式,然后让学生回家查阅资料,做好赛前准备。
比赛过程中,学生都能站在自己的立场去思考和交流,三年级的小学生能够迅速地摆明立场,用慷慨激昂的陈词来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达成了共识:儿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父母也有抚养子女的义务,这就是“0”的真正内涵,“0”代表着不求回报的付出,更代表着彼此之间浓浓的爱。这样的辩论赛让学生感觉到语文课充满了挑战,充满了魅力,不仅加深了对于爱的理解,更提高了自身搜集整理资料以及口语表达的能力。
我们的语文课堂还可以走出教室,在春天里观察校园里各种植物的生长变化,让写作课焕发一种生机;也可以走进阅览室,指导学生对教材中一个作者的多篇文章进行阅读,让人物的形象更加立体;更可以走向社会,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在多种环境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所以,教师要尽量挖掘教学资源,创新学习活动,点燃学生的成长激情。
三、融情的活动,走向内心世界
教师还要根据文本的特点设计一些语文活动,去触碰儿童的心灵,进行一种情感的洗礼,让学生在真正走进文本的时候,倾吐自己的心声,表达自己的情感,并在这一个过程中提高了语文素养。
如,在教学《我的老师》一课时,学生通过品词析句、朗读感悟体会到了文本中所体现的那份浓浓的师生情以及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这时,教师就开展了“写一写”的活动,引导学生利用这种写法,也来写一写和老师之间发生的令自己感动的事。记忆的闸门被打开,学生仿照课文,以回忆的口吻、细腻的笔触,记叙了一件件看似平常但却永远印在心灵深处的小事,有的甚至只是犯了错误后老师所说的一句话。总之,在活动中习得了方法,更抒发了心底对老师真挚的爱。
再如,鲁迅先生的《风筝》一课,在小兄弟做的风筝被作者无情地践踏这一段中,作者对于自己的描写极为传神,愤怒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仿照前面的动作、神态和心理的描写,动笔写一写小兄弟绝望后的表现。此时,学生俨然把自己当成了小兄弟,那种绝望的画面就在眼前。“写一写”就成了一种内心情感的宣泄。
丰富的课堂活动就像一块磁石,把每一个学生都紧紧地吸住、抓牢,而在这种吸引的过程中,学生感受着语文学习的轻松和快乐,拥有着学习语文的无限信心,更收获着自身成长的幸福与喜悦。
编辑 王亚青
一、多样的活动,人人乐于参与
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教师应创设看似简单但却科学的活动,使所有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例如,读一读、画一画、说一说、写一写、背一背等,这些看似普通的学习活动,学生不会产生畏难情绪,在快乐参与中提高了语文能力。
例如,在教学《军需处长》一课时,让学生默读课文,动笔画出描写军需处长外貌的句子,在课文旁边写一写批注,然后汇报交流,并进行有感情朗读,背诵整个自然段。对于这样的学习活动,学生不再有为难情绪,都能静静地默读,和文字接触,感受文字的温度与魅力;认真地勾画着令自己感动的句子,把书中的文字变成若干种画面,潜心地思考着文字背后的内涵,并将自己的感受通过文字记录下来。有的学生在“十分镇静”“十分安详”两个词中想到了老战士虽然面临着严寒的折磨,但想到自己生的希望给了别的战士,所以临死前没有任何恐惧,这种精神就是一种丰碑;还有的学生在一个“贴”字的旁边写上了“衣衫单薄,却意志坚定,这是怎样的革命情怀,中国必胜!”……这些情感的获得是因为真正地走入了那个感人的画面,情因感而生,也正是有了这些情感的铺垫,正是源于自身理解的升华,他们用低沉的朗读再次演绎了这个感人的画面,并把如此经典的文字背诵积累,相信沉淀在学生心里的不仅是一种如丰碑一般的毅力,更有把人物塑造得如此深刻的文字的光彩。
简简单单的几个活动,所有学生都参与到了其中,没有琐碎的分析,有的是每个学生都投入地活动着,并在活动中收获着崇高的情感,收获着语言的味道。
二、创新的活动,点燃成长激情
当然,如果每节课都是一些固定的学习活动,虽然保证了人人参与,但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消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语文课感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去探索。
如,在教学《母亲的账单》一课时,文章短小精悍,没有过多需要理解的词语,学生在“读一读”的活动中,自然就能够感受到母爱的无私与伟大。然而这篇文章的价值仅仅在于此吗?通过什么样的語文活动更能促进学生精神的成长的?在学生对比阅读了两份账单之后,我引导学生质疑,彼得是否应该向母亲索要报酬呢?他的做法对不对,为什么?进而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辩论赛。比赛开始前,我给学生观看了大学生辩论的视频,了解辩论赛的步骤和方式,然后让学生回家查阅资料,做好赛前准备。
比赛过程中,学生都能站在自己的立场去思考和交流,三年级的小学生能够迅速地摆明立场,用慷慨激昂的陈词来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达成了共识:儿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父母也有抚养子女的义务,这就是“0”的真正内涵,“0”代表着不求回报的付出,更代表着彼此之间浓浓的爱。这样的辩论赛让学生感觉到语文课充满了挑战,充满了魅力,不仅加深了对于爱的理解,更提高了自身搜集整理资料以及口语表达的能力。
我们的语文课堂还可以走出教室,在春天里观察校园里各种植物的生长变化,让写作课焕发一种生机;也可以走进阅览室,指导学生对教材中一个作者的多篇文章进行阅读,让人物的形象更加立体;更可以走向社会,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在多种环境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所以,教师要尽量挖掘教学资源,创新学习活动,点燃学生的成长激情。
三、融情的活动,走向内心世界
教师还要根据文本的特点设计一些语文活动,去触碰儿童的心灵,进行一种情感的洗礼,让学生在真正走进文本的时候,倾吐自己的心声,表达自己的情感,并在这一个过程中提高了语文素养。
如,在教学《我的老师》一课时,学生通过品词析句、朗读感悟体会到了文本中所体现的那份浓浓的师生情以及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这时,教师就开展了“写一写”的活动,引导学生利用这种写法,也来写一写和老师之间发生的令自己感动的事。记忆的闸门被打开,学生仿照课文,以回忆的口吻、细腻的笔触,记叙了一件件看似平常但却永远印在心灵深处的小事,有的甚至只是犯了错误后老师所说的一句话。总之,在活动中习得了方法,更抒发了心底对老师真挚的爱。
再如,鲁迅先生的《风筝》一课,在小兄弟做的风筝被作者无情地践踏这一段中,作者对于自己的描写极为传神,愤怒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仿照前面的动作、神态和心理的描写,动笔写一写小兄弟绝望后的表现。此时,学生俨然把自己当成了小兄弟,那种绝望的画面就在眼前。“写一写”就成了一种内心情感的宣泄。
丰富的课堂活动就像一块磁石,把每一个学生都紧紧地吸住、抓牢,而在这种吸引的过程中,学生感受着语文学习的轻松和快乐,拥有着学习语文的无限信心,更收获着自身成长的幸福与喜悦。
编辑 王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