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上半年可谓热闹非凡,经济热点层出不穷,原来那些离我们生活有些遥远的经济词汇,已经活灵活现地跳跃在身边的每一段新闻里:一棵菜从地头到超市的旅程,一段高速的凶猛收費,一次个税起征点调整的全民讨论……
不知不觉,上半年经济各路数据都已经亮相完毕,解读之后,有些意犹未尽。一个如此鲜活的上半年,一个全民参与经济的上半年,不该就这么简单过去,理应有一次记录、一个盘点。
为此,本版精心盘点了六大热词,其中有对热点的回顾,更有对热点背后的深度点评。通过把单一经济热点放在发展全局的视野下进行观察审视,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期望能为经济可持续发展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
【热词一】
涨价
油价涨、糖价涨、猪肉涨、中药材涨……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许多物品价格,都在今年上半年出现了上涨。上半年经济热度最高的,非涨价莫属。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上半年宏观经济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居民消費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5.4%。而6月份CPI更是创出新高,同比上涨了6.4%。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4.4%,非食品价格上涨3.0%。
【点评】
调控要抓牛鼻子
按照传统理论,涨价的主要原因是供不应求。但这么多东西此起彼伏地涨,就肯定不能简单套用。如今看来,供不应求只是涨价的诱因,物价总水平上涨,根源还是流通中的钱太多。
因此,防治物价上涨,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如果只是猪涨养猪、药涨种药的话,很容易按下葫芦浮起瓢。
在增加对涨价物品供应的同时,下大力气思考如何应对流动性过剩,拿出具体措施把资金引导向急需资金的实体经济,应成为未来政策调控的主要方向。
【热词二】
上调准备金率、加息
又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了,又加息了……
随着央行出招频率的加快,各大媒体铺天盖地跟上解读,让公众对准备金和加息都有了深刻的认识。
今年上半年,央行共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3次加息,并实施了一系列公开市场操作,实现了货币信贷有序、可控的回落,使通货膨胀的货币条件得到了初步、有效的控制。
6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78.08万亿元,同比增长15.9%,低于年初确定的16%的预期调控目标;信贷投放也较为平稳,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4.17万亿元,6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6.9%,增速创下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最低水平。
【点评】
总量调控小心误伤
化解流动性过剩压力,稳定物价总水平成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为此,央行已运用了公开市场操作、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以及利率等多种手段。
但是,仔细思考,我们不难发现,这些操作大多以控制资金总量为目的,对于资金的流向却难以进行引导,更无法抑制流动性过剩引发的炒作之风。而且,总量调控可能造成误伤,目前已导致国民经济局部领域和环节资金供应紧张,尤其是中小企业面临“结构性钱荒”。
化解流动性过剩压力,必须总量调控和流向引导双管齐下,引导资金更多地投向中小企业,投向实体经济,避免其四处投机,才能保持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热词三】
中小企业“倒闭潮”
今年上半年媒体有关广东、浙江等地中小企业“倒闭潮”的报道一直不绝于耳。全国工商联的调查显示,部分地区中小企业经营的难度甚至已经超过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期。
工信部、银监会等部门展开深入调查后认为,各地并未出现中小企业“倒闭潮”现象。浙江、广东等地官方也表示,目前当地企业倒闭数量还在合理范围,新注册企业数量仍在较快增长,否认了“倒闭潮”的说法。浙江省工商局发布的“全省民营企业景气指数二季度报告”显示,截至6月25日,浙江新设民营企业共6.38万户,同比增长10.67%,新设企业注册资金达1490亿元,同比增长46%。但两地官方同时也指出,随着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价格、用工成本的上升,以及融资难度的加大,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已经不是秘密。
【点评】
别把实业资本逼成游资
古语有云,叶落知秋。倒闭潮虽然尚未真正出现,但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已经让我们嗅出了一丝秋的凉意。我们不能等到最后一根稻草落下时再惊呼倒闭潮真的来了,关怀负重前行的中小企业,理应从现在开始。
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事关我国经济平稳增长大局和居民的就业,牵动着千家万户。
更值得关注的是,在目前流动性过剩的局面下,只有改善民间投资环境,缓解中小企业的经营困难,才能合理引导逐利资本流向实体经济,从而缓解通胀压力。
如果实体经济生存环境无法优化,可能会倒逼实业资本加入游资队伍,如此往复,最终可能严重损害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中小企业经营面临的诸多老问题,已到了非重视不可的时候了。
【热词四】
个税起征点调整
不久前,我国修改了个人所得税法,自今年9月1日起,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减除費用标准由每月2000元提高到每月3500元。按照这个规定,纳税人数由现在的约8400万人减至约2400万人,约6000万人不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工薪阶层纳税面降至7.7%。全国个人所得税收入一年减收1600亿元左右。月入8000元至1.25万元者减税最多。月收入3.86万元以上将增加税负。
根据财政部的数据,今年上半年个人所得税收入3554.78亿元,同比增加929亿元,增幅高达35.4%。个税快速增长的原因:一是个人股权转让以及拍卖收入大幅增长,二是我国城镇职工工资水平有所提高,三是税务机关加强了对高收入者及居民股权转让个人所得税的征管。
【点评】
老百姓增收才能促消費
如今,在社会财富分配上,财富过度向资本集中,收入分配向高收入者倾斜,中低收入群体存折上的数字增加较慢。
普通城镇居民难以充分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却往往可能成为通货膨胀的受害者。从2001到2010年,我国居民消費率从45.3%降到33.8%,普通居民消費不振,内需乏力,更给调结构、转方式扯了后腿。
因此,个人所得税的调整,在调节收入差距上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觑。让资本所得、让高收入群体成为纳税的大户,才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社会应有的现象。
另外,医疗保障、社会保障也必须跟上,只有对中低收入群体多呵护,才能让老百姓的消費底气更足,消費能力更高,内需这驾马车才能跑得更平更稳。
【热词五】
地方债
政府到底欠债多少?地方政府欠债是否会危及经济?地方融资平台风险是否可控?
在民众的不断追问下,6月27日,审计署发布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107174.91亿元,其中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为67109.51亿元。审计核实6576个“融资平台公司”。从审计结果看,至2010年底,省、市、县三级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率,即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余额与地方政府综合财力的比率为52.25%。如果按地方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全部转化为政府偿债责任计算,债务率为70.45%。因此,总体看,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负担尚未超出偿债能力。
但审计也发现,部分地区的债务偿还对土地出让收入的依赖较大,一些地区、行业的债务规模较大、债务负担较重,在“借、管、用、还”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规范的问题。
【点评】
政府投资冲动该降温了
关注地方债,有两个视角,其一是当下风险视角,关注债务本身的风险。当下我国地方债务率为52.25%,相比西方国家地方债的债务率上限100%而言,风险的确总体可控;其二是发展风险视角。主要关注的是地方债模式对经济发展的长期影响。
当前,我国地方债规模的扩大,主要来自地方政府主导的公共投资扩张。这种大规模投资虽然有正面意义,但负面影响不容忽视。此类投资一方面导致了经济发展的结构性失衡,降低了投资的效率,并对民间投资产生了一定挤出效应;另一方面扩大了银行的信贷规模,为经济体注入了更多的流动性。
适时约束公共投资的扩张,提高投资效率,拓宽民间投资渠道,才能推动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政府投资冲动,该降温了。
【热词六】
高速乱收費
进入4月份,山东蔬菜价格在生产地大幅下跌,然而城市居民并未感受到菜价下跌。一棵菜从0.1元/斤如何变成1元/斤?在媒体的追问中,公路乱收費等物流环节乱象渐渐浮出水面。随后,天价高速、高速暴利胜过地产、高速超龄收費、首都机场高速双向收費等问题一个个被揪了出来。
6月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等工作。会议提出,要切实减轻物流企业税收负担;促进物流车辆便利通行;改进对物流企业的管理等。交通运输部等五部门也下发通知,开展收費公路专项清理工作,要求各地要全面清理公路超期收費,坚决撤销收費期满的收費项目。
【点评】
乱收費,岂能全社会埋单
物流是经济发展的大动脉。我国物流成本一直远超西方发达国家,物流不畅、成本过高,高速公路雁过拔毛的收費乱象不绝,已经严重影响了经济运行效率。
可以说,高速乱收費让整个社会付出高昂的运行成本,更“堵”了全国人民的消費。
这为我们提了个醒,扩大内需,促进消費的大政策,往往卡在一些被忽视的问题上。
宏观调控不仅该关注大问题,更该下大力气清理类似隐形问题。
(摘自人民日报2011年07月28日,本文和点评由记者邓建胜、沈寅、熊建、刘先云、罗彦、林丽鹂采写)
不知不觉,上半年经济各路数据都已经亮相完毕,解读之后,有些意犹未尽。一个如此鲜活的上半年,一个全民参与经济的上半年,不该就这么简单过去,理应有一次记录、一个盘点。
为此,本版精心盘点了六大热词,其中有对热点的回顾,更有对热点背后的深度点评。通过把单一经济热点放在发展全局的视野下进行观察审视,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期望能为经济可持续发展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
【热词一】
涨价
油价涨、糖价涨、猪肉涨、中药材涨……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许多物品价格,都在今年上半年出现了上涨。上半年经济热度最高的,非涨价莫属。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上半年宏观经济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居民消費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5.4%。而6月份CPI更是创出新高,同比上涨了6.4%。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4.4%,非食品价格上涨3.0%。
【点评】
调控要抓牛鼻子
按照传统理论,涨价的主要原因是供不应求。但这么多东西此起彼伏地涨,就肯定不能简单套用。如今看来,供不应求只是涨价的诱因,物价总水平上涨,根源还是流通中的钱太多。
因此,防治物价上涨,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如果只是猪涨养猪、药涨种药的话,很容易按下葫芦浮起瓢。
在增加对涨价物品供应的同时,下大力气思考如何应对流动性过剩,拿出具体措施把资金引导向急需资金的实体经济,应成为未来政策调控的主要方向。
【热词二】
上调准备金率、加息
又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了,又加息了……
随着央行出招频率的加快,各大媒体铺天盖地跟上解读,让公众对准备金和加息都有了深刻的认识。
今年上半年,央行共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3次加息,并实施了一系列公开市场操作,实现了货币信贷有序、可控的回落,使通货膨胀的货币条件得到了初步、有效的控制。
6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78.08万亿元,同比增长15.9%,低于年初确定的16%的预期调控目标;信贷投放也较为平稳,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4.17万亿元,6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6.9%,增速创下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最低水平。
【点评】
总量调控小心误伤
化解流动性过剩压力,稳定物价总水平成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为此,央行已运用了公开市场操作、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以及利率等多种手段。
但是,仔细思考,我们不难发现,这些操作大多以控制资金总量为目的,对于资金的流向却难以进行引导,更无法抑制流动性过剩引发的炒作之风。而且,总量调控可能造成误伤,目前已导致国民经济局部领域和环节资金供应紧张,尤其是中小企业面临“结构性钱荒”。
化解流动性过剩压力,必须总量调控和流向引导双管齐下,引导资金更多地投向中小企业,投向实体经济,避免其四处投机,才能保持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热词三】
中小企业“倒闭潮”
今年上半年媒体有关广东、浙江等地中小企业“倒闭潮”的报道一直不绝于耳。全国工商联的调查显示,部分地区中小企业经营的难度甚至已经超过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期。
工信部、银监会等部门展开深入调查后认为,各地并未出现中小企业“倒闭潮”现象。浙江、广东等地官方也表示,目前当地企业倒闭数量还在合理范围,新注册企业数量仍在较快增长,否认了“倒闭潮”的说法。浙江省工商局发布的“全省民营企业景气指数二季度报告”显示,截至6月25日,浙江新设民营企业共6.38万户,同比增长10.67%,新设企业注册资金达1490亿元,同比增长46%。但两地官方同时也指出,随着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价格、用工成本的上升,以及融资难度的加大,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已经不是秘密。
【点评】
别把实业资本逼成游资
古语有云,叶落知秋。倒闭潮虽然尚未真正出现,但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已经让我们嗅出了一丝秋的凉意。我们不能等到最后一根稻草落下时再惊呼倒闭潮真的来了,关怀负重前行的中小企业,理应从现在开始。
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事关我国经济平稳增长大局和居民的就业,牵动着千家万户。
更值得关注的是,在目前流动性过剩的局面下,只有改善民间投资环境,缓解中小企业的经营困难,才能合理引导逐利资本流向实体经济,从而缓解通胀压力。
如果实体经济生存环境无法优化,可能会倒逼实业资本加入游资队伍,如此往复,最终可能严重损害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中小企业经营面临的诸多老问题,已到了非重视不可的时候了。
【热词四】
个税起征点调整
不久前,我国修改了个人所得税法,自今年9月1日起,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减除費用标准由每月2000元提高到每月3500元。按照这个规定,纳税人数由现在的约8400万人减至约2400万人,约6000万人不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工薪阶层纳税面降至7.7%。全国个人所得税收入一年减收1600亿元左右。月入8000元至1.25万元者减税最多。月收入3.86万元以上将增加税负。
根据财政部的数据,今年上半年个人所得税收入3554.78亿元,同比增加929亿元,增幅高达35.4%。个税快速增长的原因:一是个人股权转让以及拍卖收入大幅增长,二是我国城镇职工工资水平有所提高,三是税务机关加强了对高收入者及居民股权转让个人所得税的征管。
【点评】
老百姓增收才能促消費
如今,在社会财富分配上,财富过度向资本集中,收入分配向高收入者倾斜,中低收入群体存折上的数字增加较慢。
普通城镇居民难以充分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却往往可能成为通货膨胀的受害者。从2001到2010年,我国居民消費率从45.3%降到33.8%,普通居民消費不振,内需乏力,更给调结构、转方式扯了后腿。
因此,个人所得税的调整,在调节收入差距上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觑。让资本所得、让高收入群体成为纳税的大户,才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社会应有的现象。
另外,医疗保障、社会保障也必须跟上,只有对中低收入群体多呵护,才能让老百姓的消費底气更足,消費能力更高,内需这驾马车才能跑得更平更稳。
【热词五】
地方债
政府到底欠债多少?地方政府欠债是否会危及经济?地方融资平台风险是否可控?
在民众的不断追问下,6月27日,审计署发布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107174.91亿元,其中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为67109.51亿元。审计核实6576个“融资平台公司”。从审计结果看,至2010年底,省、市、县三级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率,即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余额与地方政府综合财力的比率为52.25%。如果按地方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全部转化为政府偿债责任计算,债务率为70.45%。因此,总体看,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负担尚未超出偿债能力。
但审计也发现,部分地区的债务偿还对土地出让收入的依赖较大,一些地区、行业的债务规模较大、债务负担较重,在“借、管、用、还”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规范的问题。
【点评】
政府投资冲动该降温了
关注地方债,有两个视角,其一是当下风险视角,关注债务本身的风险。当下我国地方债务率为52.25%,相比西方国家地方债的债务率上限100%而言,风险的确总体可控;其二是发展风险视角。主要关注的是地方债模式对经济发展的长期影响。
当前,我国地方债规模的扩大,主要来自地方政府主导的公共投资扩张。这种大规模投资虽然有正面意义,但负面影响不容忽视。此类投资一方面导致了经济发展的结构性失衡,降低了投资的效率,并对民间投资产生了一定挤出效应;另一方面扩大了银行的信贷规模,为经济体注入了更多的流动性。
适时约束公共投资的扩张,提高投资效率,拓宽民间投资渠道,才能推动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政府投资冲动,该降温了。
【热词六】
高速乱收費
进入4月份,山东蔬菜价格在生产地大幅下跌,然而城市居民并未感受到菜价下跌。一棵菜从0.1元/斤如何变成1元/斤?在媒体的追问中,公路乱收費等物流环节乱象渐渐浮出水面。随后,天价高速、高速暴利胜过地产、高速超龄收費、首都机场高速双向收費等问题一个个被揪了出来。
6月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等工作。会议提出,要切实减轻物流企业税收负担;促进物流车辆便利通行;改进对物流企业的管理等。交通运输部等五部门也下发通知,开展收費公路专项清理工作,要求各地要全面清理公路超期收費,坚决撤销收費期满的收費项目。
【点评】
乱收費,岂能全社会埋单
物流是经济发展的大动脉。我国物流成本一直远超西方发达国家,物流不畅、成本过高,高速公路雁过拔毛的收費乱象不绝,已经严重影响了经济运行效率。
可以说,高速乱收費让整个社会付出高昂的运行成本,更“堵”了全国人民的消費。
这为我们提了个醒,扩大内需,促进消費的大政策,往往卡在一些被忽视的问题上。
宏观调控不仅该关注大问题,更该下大力气清理类似隐形问题。
(摘自人民日报2011年07月28日,本文和点评由记者邓建胜、沈寅、熊建、刘先云、罗彦、林丽鹂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