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渗透传统文化,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来源 :当代家庭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ni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是祖先留给我们宝贵的文化财富。随着外来西方文化的冲击,我国的传统文化一度被人们所遗弃,导致道德缺失尤为严重,学生的文化修养越来越差。为此,我们要重拾传统文化,逐步提升小学生的文化修养。从低年级开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就要注重传统文化的融合,运用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内容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让传统文化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焕发独特的光彩。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语文;渗透;“活”起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1)10-0007-02
  The Primary School Language Permeates the Traditional Culture,Lets the classroom teaching "live" rise
  WU Wenlin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Youxi County,Sanming City,Fujian Province,china)
  【Abstrac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has a long history and is a valuable cultural wealth left by our ancestors.With the impact of foreign western culture,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our country was abandoned by people at one time,which led to the serious moral deficiency,and the students' cultural accomplishment was getting worse and worse.Therefore,we should regain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gradually improve the cultural accomplishment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lower grade,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n primary school Chinese teaching,and use the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Chinese teaching content to teach,so that students can understand the broad and profound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Let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live" primary school Chinese classroom teaching  Unique brilliance.
  【Keywords】Traditional culture;Primary school language;Penetration;"Live"up
   中國传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是祖先留给我们宝贵的文化财富。为此,身为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推广和普及传统文化,是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如何将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相融合,让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我以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一二年级的教材为例,浅谈一些见解。
  1.“活”在识字教学。
   汉字是文化的产物,集形象、声音和辞义三者于一体的特性,在世界文字中是独一无二的,是传统文化形成的基础。汉字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容,具有文化的特性与功能。汉字既可以为学生以后的阅读和写作提供工具符号,同时也引导学生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发现蕴藏于汉字中的历史文化,增强小学生从小就对民族文化有着认同感和自豪感。尤其是从一年级开始就要进行大量地识字,在识字教学中,教师依据汉字的音、形、义讲述汉字造字方法,以及汉字演变的过程,向学生一点点地渗透传统文化,就能丰富了汉字教学的内容,把这一个个方块字学扎实学牢固了,从而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索汉字文化的奥秘,增加了孩子学习汉字的乐趣。例如:在教学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里的生字“爱”,最早见于金文,其本义是“喜爱”“爱好”,意为对人或事有深挚的感情,后来又引申出“爱情”“爱惜”“贪”等意思。《说文解字》解释为“行走的样子”,可意为“疼惜呵护对方,为之奔波辛劳”之义。繁体版的“愛”字更能表现出愛之本意,爱的中间有个“心”字,就是要告诉大家要用心去爱,仅仅挂在口头的未必是真爱。“愛”的最下看,是一个"友"字。这是说明只有互相了解的朋友才是最真诚的爱。通过学习一个“爱”字的汉字演变及造字用意,小学生不但明白了“愛”的有关造字知识,还学会了如何去爱身边的人和物。再如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是识字单元,其中《“贝”的故事》这课通过了解“贝”字的起源和演变,认识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在教学中,先引导学生欣赏贝壳的美丽图片,而后引出古代的人也喜欢贝壳,觉得贝壳既漂亮又珍贵,喜欢把它们当作饰品戴在身上,出行随身携带,不容易损坏,于是古人就把贝壳当作钱币,导出贝壳的作用。紧接着课件出示“贝”字的演变过程,从甲骨文-小篆-隶书-楷书,通过有趣的演变,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大增。最后出示带有“贝”字的字,就能很快理解带有“贝”这个偏旁部首的字都与钱财有关。这样不但让学生了解到汉字的演变知识。还把汉字文化潜移默化地融入其中。    通过在识字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可以深度地认识汉字的构字规律,把枯燥的识字教学变得有趣、有味,课堂就活跃起来,使识字教学充满情趣,让汉字这一独特性的魅力焕发光彩。
  2.“活”在文本教材的拓展
   小學语文教材中的文本都是精挑细选的,反复筛选,具有人文性、哲理性、思想性等。为此,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因势利导,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去认真了解和认识,启发学生学习和继承优良的传统文化。
   (1)依托文本,拓展传统文化。例如: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以“思念”和“童真”为主题,安排了《静夜思》《夜色》《端午粽》《彩虹》四篇课文。其中的《静夜思》和《端午粽》这两篇就是渗透传统文化很好的文本,只要对它们进行拓展,学生学起来一定会兴趣盎然。《静夜思》这首诗可谓是妇孺皆知的千古绝唱。教学时可以渗透一些月亮文化,因为从古至今有多少个文人墨客都对月亮情有独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月是故乡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月亮代表着思念亲人、家乡的文化符号,老百姓已赋予它特别的意义,成了思念的象征。针对一年级的学生,如果纯粹地讲解所谓的月亮文化,那一定是对牛弹琴。为此,在教学中要创设情境,在情境中教学。课前谜语导入新课,出示谜面“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个镰刀。”揭示谜底后出示课件:一幅有月亮的画,画的旁边还有一首古诗。接着通过反复的吟诵、引读等形式,引导学生体会韵味及意境,并结合插图了解古诗的大意。而后引导学生想象:全诗短短四句,一共才二十个字,却意味深长地表达出一位远在他乡的游子对故乡那深深的怀念之情。一个月朗星稀的深夜,诗人抬起头来看到那一轮洁白的明月,不禁想起了家乡的亲人。此时此刻,李白会想些什么,又会对亲人说些什么呢?最后拓展,出示一些描写月亮的诗句,让学生反复地诵读,在想象中品尝到思念的味道,亲情的可贵,从而感受到月亮文化的魅力。
   通过拓展月亮文化的教学,学生也会对月亮有新的认识,不再只单纯地认为月亮只是一个星球而已,而会感到月亮是那么有诗意,那么美好。学生热爱家园的情怀就能润物细无声地植入到学生的心里。
   (2)文本教材结合节日文化习俗,拓展传统文化。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比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都流传有几千年的历史了,而且每一个节日都赋予浓浓的节日色彩。我们抓住每一个传统节日,带领学生体味传统文化的内涵。例如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传统节日》,是一篇语言轻快、极富韵律感,充满浓浓节日氛围的课文。课文按时间顺序介绍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和重阳节这七大中国传统节日。这延续了数千年的中国传统节日,积淀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是传承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课文用简洁的语言向学生展现了七大传统节日的习俗文化,这些习俗让传统节日变得庄重,又不失情趣,也带有仪式感,唤醒了人们内心对传统节日的尊重。在教学中,让学生说一说每一个节日的由来及传统的过法,也可以说一说自己最喜欢过哪一个节日及缘由,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
   再如: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端午粽》这课,可以这样拓展:端午节在民间已有两千年的历史,课前可以引导学生查阅端午节的相关资料,了解端午节的来历以及过端午节又有哪些传统习俗等等。先指导孩子在电脑上查阅资料并整理,而后亲自向家人学包粽子,写一写有关端午节的所见所闻,最后把自己在过端午节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全部在课堂上交流。这样,学生就能更深度地了解屈原,明白老百姓对屈原的怀念和敬佩之情,屈原精神成了端午节的灵魂,吃粽子不再是节日的美食,更是成了一种粽子文化。如此看来,课堂上结合节日文化习俗,拓展传统文化,积极引导学生去实践体验,去感受我国传统节日的魅力,对传扬中华传统文化有很大的意义。
  3.“活”在经典诵读
   俗话说的好“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唐诗宋词、《百家姓》《三字经》《弟子规》等这些经典都是经过上千年发展沉淀下来的文化瑰宝,它们折射出来的道德品质可以影响小学生的一生。对小学生来说,少年之记犹如石上之刻,通过反复地诵读,这些文字将牢牢地记在脑海中,正如“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为此,小学生从小诵读经典对传承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1)诵读。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一二年级的课本里收集了许多经典的诵读教材。它既是一份识字教学的材料,更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例如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里《古对今》这首对韵歌由三个小节组成,内容丰富,意象宏大,描绘了四季轮回,冬去春来,万物生长的自然规律。教学中结合生活实际,了解每一个对子的意思,了解对对子是我国富有民族特色的语言艺术形式。在诵读时加上拍手的动作,边拍边读朗朗上口,非常适合学生有节奏地诵读,在诵读中感受汉语言的音韵之美。另外,教师每天可以利用晨读、课前准备的时间安排学生一篇篇诵读,积少成多,让学生时时刻刻都浸润在传统文化中。
   (2)运用。所谓“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学经典的目的便是用经典,让传统文化真正地焕发光彩。例如:《三字经》是中国传统启蒙教材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是启蒙教育的结晶。它历久弥新,内容丰富多彩。《人之初》这课从“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学,不知义” 讲述的是教育和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后天教育及时,方法正确,可以使儿童成为有用之材。在课堂教学时,通过引导学生有节奏地多种形式反复地诵读,边读边讲解字里行间蕴藏着有趣的故事及深刻的道理。学生就会兴趣盎然地学习,有的还会运用三字经里的内容去教育班上的同学。那是一次刚上完《人之初》这课,班上有个学生天天不爱学习,他的同桌居然会用《人之初》里的“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来教育他,当时我一听愣住了,一个才一年级的学生怎么学得这么快。足见,在教师的指引下每天诵读经典,既让学生体验了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又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让课堂教学“活”起来。这样的教学不仅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而且增加学生的文化修养,让每一个小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张正兵.论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教学中的渗透[J].语文天地,2015(08):33.
  [2]钱学兰.关于小学语文课堂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新课程研究,2012(4):19-21.
  [3]潘茂军.论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教学中的渗透[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7(08):86.
  
其他文献
摘 要:20世纪末期,全球化经济时代来临,为提升我国的国家竞争力,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水平,英语学科开始得到国家层面的重视。2001年教育部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教学中纳入了小学英语课程,并做出了明确的教学指向。但是受城乡差别的影响,我国农村地区的小学英语教学现状相对低于城镇地区英语教学,尤其在语音教学方面的差异显著,一旦学生形成错误的发音习惯,较多的语音难以纠正,不利于整体英语学习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新课程的实施,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把目光投向了有效教学。其中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有多方面,有效的师生互动是助力数学课堂有效性的策略之一,同时也是实现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有效教學的影响力之一,笔者通过对《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一课的研究分析,简单阐述数学计算课中有效师生互动对于有效教学的影响,同时也是对计算课程优化方案的一次实践尝试。  关键词:有效教学;师生互动;计算教学
期刊
摘 要:在现在的小学语文教材中,编者为了更好的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有效的帮助学生进行课程知识的学习,同时也方便教师展开课堂教学内容方面的设计,所以在教材中设置了“云朵”一样的提示性的话语,让教师与学生进行观看。对于“云朵”内容来说,它在教材上的呈现,必然是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时候,应该要注意这一方面的教学内容,并将其合理的设计于课堂之中。只有这样,整个教学设计才能够称得上是完
期刊
摘 要:教学改革不仅对教学内容提出了新的標准,也要求教学形式做出更适应当下教学形式的改变。尤其是课堂教学改革方面,更需要教师通过引进更具新鲜感、趣味性和有效性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形式来带动教学实效性的提高。在这样的形势背景下,翻转课堂理念和模式越来越多地受到关注,且广泛地应用在课堂教学之中。小学英语教师也可以吸收翻转课堂理念中的实用元素,积极结合英语课堂教学现状将翻转课堂模式应用在教学当中,给学生带来
期刊
摘 要: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个人的未来发展和成长至关重要。幼儿时期的幼儿本身所具备的可塑性较强,而且其模仿力也很强,这个时期的幼儿更容易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童蒙须知》是南宋大家朱熹为儿童教育专门编撰的一部启蒙作品,涉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形成了一套专门的童蒙教育体系,对后来的儿童教育有很好的参考价值。本文以《童蒙须知》为理论指导,探索其涉及的礼仪教育在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方面所起的作用,然后结合
期刊
摘 要:近些年来国家政策逐渐重视农村的发展,教育界对于农村教学也投入更多的努力。在农村有一群比较特殊的学生,他们的父母长年在外工作,远离父母的留守儿童在成长中需要更多的关注。下面则是对农村学校中留守儿童家校合作教育方式的有效实践及思考进行探究。   关键词:农村学校;留守兒童;家校合作教育   【中图分类号】G7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1)10
期刊
摘 要:陶行知是中国伟大的教育家,也是生活式教育的倡导者和先行者,其“生活教育”理论主要突出的是生活化教育,将生活和教育相互联系,形成一种互济关系,此类理念对语文教学行之有效,但同样适用于当前小学英语学科教学,进行生活化教学,便可让英语回归本真,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同时,也可促进学生们全面发展。  关键词:生活化;本真;小学;英语教学;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3.3 【文献标识码】A 【文
期刊
摘 要: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该具备的,并且使自己能够适应社会不断发展应具备的人格品质。教育部提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为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本文主要谈谈如何在核心素养观的指导下开展英语语法教学,以求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出语法教学的新出路。  关键词:核心素养;语法教学;案例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1)09-0177-0
期刊
摘 要:读懂教材是教师非常重要的工作,教师要准确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深刻理解教材中各个要素的含义,从文本、图示、习题、例题编排、阅读材料等五个方面全面分析,才能挖掘数学本质,把握教材的重难点,设计富有思维价值的学习活动,提高自己对教材的实践能力,从而优化教学过程,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关键词:编写意图;例题编排;阅读材料;教学过程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
期刊
摘 要:我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在灿烂的历史文化长河中,沉淀了一大批优秀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在今天仍然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家庭作为学生的第一个教育场所,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地点,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扮演好传统文化启蒙者的角色,做好对学生的传统文化启蒙和渗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家庭教育;渗透;策略;   【中图分类号】G785 【文献标识码】A 【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