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被人们称为“第六媒体”的车载移动电视,打破了传统电视时间、地点固定、画质不清晰等特点,以全新的面貌刷新着人们对电视的认识,促进了对人们共同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塑造。因此本文将以涵化理论为背景,探讨车载移动电视对人们产生“涵化”的优势。
关键词:车载移动电视;涵化理论;车载移动电视的优势
一、车载移动电视
车载移动电视是以数字技术为支撑, 通过无线数字信号发射、地面数字接收的方式进行电视节目传播。主要由地面(无线)数字电视技术(数字移动电视)、硬盘(CF卡、DVD)等预录技术、互联网定点无线下载技术配合而成[1]。我国现在已经开发出了诸如台式车载电视、挡板式车载电视和顶吸式车载电视等多种款式的车载电视产品。由于该产品整体比较轻巧,又具备更优质的DVD音响视觉效果,已被广泛运用到民航、铁路、地铁、汽车等领域。车载移动电视播放的内容主要包括站点内容、公交形象、广告、服务用语 Flash、喜剧小品、流行 MTV、儿童动画和近期上映的国内外大片的精彩预告等[2]。
2001年,车载移动电视诞生于新加坡,随后这一新型的户外移动电视风靡全球,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我国最早出现的移动电视,是以2002年10月上海东方明珠移动电视开播为标志。2004年后,车载移动电视迅速发展起来,北京、广州、成都、南京、沈阳、武汉和南昌等地纷纷启动了移动电视。如今,车载移动电视经过短短十几年的发展,已经在传媒业中占据了一方领土,它的发展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二、涵化理论
来自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格伯纳教授等学者开展了一项名为“文化指标”的大型研究项目。该项研究运用了内容分析法和实地调查法来探究大众传播对建构社会现实及形成受众社会共识方面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在进行大规模的研究之后,格伯纳等学者们认为,对大量看电视的观众来说,电视实际上控制了他们想要给人们灌输的观念外的信息来源,因此人们就会接受共同的世界观,角色观和价值观,这也便是格伯纳等所称的教养效果,也就是涵化效果。按照涵化理论的指称,长时间收看电视的人,其对社会现实的看法更接近电视为人们呈现出的景象,而非客观现实。媒介不仅充当着人们的资讯来源,在很大程度上,它还在培育着人们对客观现实的认知与体悟。也即是说,电视通过长时间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了电视观众的现实观和社会观,并使得人们基于这样的现实对自己的日常生活做出判断[3]。
三、涵化背景下车载移动电视的优势
(一)车载移动媒体的数字传输技术更好,位置更灵活
车载移动电视与传统媒体在传输技术上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有两个最大的优势:一是支持移动接受、二是位置的可移动性。车载移动电视通过在一定范围内,发行发射信号的单频网布设,后经无线接受,使在高速运行下的车辆也能呈现高质量和清晰的电视画面。其次,车载移动电视代替了传统电视只能在固定位置收看节目的特点,使人们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也能享受观影带来的乐趣。
涵化理论中提到电视媒介在形成当代现实观和社会意识的"主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车载移动电视突破了传统电视“固定”的特点,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无时无刻接触电视内容,使人们对主流信息的接触更频繁,促进了人们共同价值观和现实观的形成。
其次,涵化理论主要是探讨画面对人们认知和价值观等方面产生的影响,电视把视听觉手段结合在一起,拥有强烈的目击感、现场感和冲击力对形成当代现实观和社会意识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而车载移动电视的高清画面和升级的DVD环绕声音效果给受众带来了更优质的体验,因此其产生的涵化效果相较于其他终端更胜一筹。
(二)覆盖面广,接触频率高
公交,地铁,轻轨等是人们每天都会接触到的交通工具,这确保了车载移动电视观众的流动性和补充性,增大了信息的覆盖量。据悉,北京、上海等城市开通的公交车载移动电视,每日直接影响到几百万人。其次,由于交通工具的乘客种类覆盖面广,有儿童,上班族,老人等,这有利于车载移动电视将媒体所塑造的共同价值观和现实观轻松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群体。
另外,大部分乘客在长时间乘车过程中会选择观看电视或者闭着眼睛听电视的声音,当他们对某条信息或画面感兴趣时,就会迅速反应,然后与周边的人进行讨论。由于其中大部分乘客都是同一城市或同一地区的人,因此他们对信息的关注趋势会比较相似,这样就会有源源不断的人参与到讨论中。即使有些乘客不会参与,但是作为听众,如果出现能与他们产生共鸣的信息时,他们就会在脑海中迅速搜索信息,形成与他人相似的认知,从而扩大涵化范围。
(三)垄断性传播,信息到达率高
涵化理论中提到大众媒体通过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影响,而通过车载移动电视形成的“象征性现实”更加牢固。因为车载移动电视具有空间封闭、强迫收视的特点,垄断性传播保证了其较高的信息到达率。虽然在这个空间内,也有会少量的报纸、杂志、手机等媒介的介入,但由于视听环境较差,导致这些媒介的传播效果也很差。同时,在家里,人们看到比较严肃和枯燥的新闻就会用遙控器立马换台,而车载移动电视的受众没有了换台的权利,只能观看移动电视上播放的内容,从而被迫性地接受了信息。因此,保证了媒体对象征性现实的建构。
四、总结
虽然在新媒体技术发展下,涵化效果被削弱,但由于车载移动电视的特殊性,不失为重新扩大其影响效果的又一渠道。因此只要认清车载移动电视在此背景下的优势,就能发挥出车载移动电视更大的价值,也能增强涵化效果。
注释:
[1] 钟达彬.中国车载移动电视发展浅析[J].科技信息,2011(09):517-518.
[2] 司新艳.车载移动电视的现状及问题[J].青年记者,2010(17):96.
[3] 邓昕.新媒体环境下的涵化理论检视[J].今传媒,2014,22(04):108-110.
参考文献:
[1] 万倩. 我国公交移动电视的产业运营与发展策略研究[D].中南大学,2012.
[2] 李微. 公交车载电视的传播困境与改进[J].新闻爱好者,2010(14):24-25.
[3] 边绍萍. 公交车载电视广告传播现状分析及发展建议[J].新闻界,2010(03):159-160+186.
[4] 刘天琪. 公交车载电视的传播优势和改进方向[J].青年记者,2009(33):79.
[5] 孙涛,马兵. 车载移动电视运营策略探讨[J].今传媒,2009(01):41-43.
[6] 赵世瑾.中国涵化理论沿革和发展现状综述[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2,20(05):6-10.
[7] 周红丰.涵化理论研究现状及其趋势探讨[J].新闻传播,2012(05):20-22.
[8] 张蕾. “喜忧参半”的公交车载移动电视[J].青年记者,2007(14):137-138.
作者简介:
邓婷婷(1995—)女,汉族,重庆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
关键词:车载移动电视;涵化理论;车载移动电视的优势
一、车载移动电视
车载移动电视是以数字技术为支撑, 通过无线数字信号发射、地面数字接收的方式进行电视节目传播。主要由地面(无线)数字电视技术(数字移动电视)、硬盘(CF卡、DVD)等预录技术、互联网定点无线下载技术配合而成[1]。我国现在已经开发出了诸如台式车载电视、挡板式车载电视和顶吸式车载电视等多种款式的车载电视产品。由于该产品整体比较轻巧,又具备更优质的DVD音响视觉效果,已被广泛运用到民航、铁路、地铁、汽车等领域。车载移动电视播放的内容主要包括站点内容、公交形象、广告、服务用语 Flash、喜剧小品、流行 MTV、儿童动画和近期上映的国内外大片的精彩预告等[2]。
2001年,车载移动电视诞生于新加坡,随后这一新型的户外移动电视风靡全球,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我国最早出现的移动电视,是以2002年10月上海东方明珠移动电视开播为标志。2004年后,车载移动电视迅速发展起来,北京、广州、成都、南京、沈阳、武汉和南昌等地纷纷启动了移动电视。如今,车载移动电视经过短短十几年的发展,已经在传媒业中占据了一方领土,它的发展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二、涵化理论
来自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格伯纳教授等学者开展了一项名为“文化指标”的大型研究项目。该项研究运用了内容分析法和实地调查法来探究大众传播对建构社会现实及形成受众社会共识方面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在进行大规模的研究之后,格伯纳等学者们认为,对大量看电视的观众来说,电视实际上控制了他们想要给人们灌输的观念外的信息来源,因此人们就会接受共同的世界观,角色观和价值观,这也便是格伯纳等所称的教养效果,也就是涵化效果。按照涵化理论的指称,长时间收看电视的人,其对社会现实的看法更接近电视为人们呈现出的景象,而非客观现实。媒介不仅充当着人们的资讯来源,在很大程度上,它还在培育着人们对客观现实的认知与体悟。也即是说,电视通过长时间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了电视观众的现实观和社会观,并使得人们基于这样的现实对自己的日常生活做出判断[3]。
三、涵化背景下车载移动电视的优势
(一)车载移动媒体的数字传输技术更好,位置更灵活
车载移动电视与传统媒体在传输技术上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有两个最大的优势:一是支持移动接受、二是位置的可移动性。车载移动电视通过在一定范围内,发行发射信号的单频网布设,后经无线接受,使在高速运行下的车辆也能呈现高质量和清晰的电视画面。其次,车载移动电视代替了传统电视只能在固定位置收看节目的特点,使人们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也能享受观影带来的乐趣。
涵化理论中提到电视媒介在形成当代现实观和社会意识的"主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车载移动电视突破了传统电视“固定”的特点,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无时无刻接触电视内容,使人们对主流信息的接触更频繁,促进了人们共同价值观和现实观的形成。
其次,涵化理论主要是探讨画面对人们认知和价值观等方面产生的影响,电视把视听觉手段结合在一起,拥有强烈的目击感、现场感和冲击力对形成当代现实观和社会意识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而车载移动电视的高清画面和升级的DVD环绕声音效果给受众带来了更优质的体验,因此其产生的涵化效果相较于其他终端更胜一筹。
(二)覆盖面广,接触频率高
公交,地铁,轻轨等是人们每天都会接触到的交通工具,这确保了车载移动电视观众的流动性和补充性,增大了信息的覆盖量。据悉,北京、上海等城市开通的公交车载移动电视,每日直接影响到几百万人。其次,由于交通工具的乘客种类覆盖面广,有儿童,上班族,老人等,这有利于车载移动电视将媒体所塑造的共同价值观和现实观轻松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群体。
另外,大部分乘客在长时间乘车过程中会选择观看电视或者闭着眼睛听电视的声音,当他们对某条信息或画面感兴趣时,就会迅速反应,然后与周边的人进行讨论。由于其中大部分乘客都是同一城市或同一地区的人,因此他们对信息的关注趋势会比较相似,这样就会有源源不断的人参与到讨论中。即使有些乘客不会参与,但是作为听众,如果出现能与他们产生共鸣的信息时,他们就会在脑海中迅速搜索信息,形成与他人相似的认知,从而扩大涵化范围。
(三)垄断性传播,信息到达率高
涵化理论中提到大众媒体通过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影响,而通过车载移动电视形成的“象征性现实”更加牢固。因为车载移动电视具有空间封闭、强迫收视的特点,垄断性传播保证了其较高的信息到达率。虽然在这个空间内,也有会少量的报纸、杂志、手机等媒介的介入,但由于视听环境较差,导致这些媒介的传播效果也很差。同时,在家里,人们看到比较严肃和枯燥的新闻就会用遙控器立马换台,而车载移动电视的受众没有了换台的权利,只能观看移动电视上播放的内容,从而被迫性地接受了信息。因此,保证了媒体对象征性现实的建构。
四、总结
虽然在新媒体技术发展下,涵化效果被削弱,但由于车载移动电视的特殊性,不失为重新扩大其影响效果的又一渠道。因此只要认清车载移动电视在此背景下的优势,就能发挥出车载移动电视更大的价值,也能增强涵化效果。
注释:
[1] 钟达彬.中国车载移动电视发展浅析[J].科技信息,2011(09):517-518.
[2] 司新艳.车载移动电视的现状及问题[J].青年记者,2010(17):96.
[3] 邓昕.新媒体环境下的涵化理论检视[J].今传媒,2014,22(04):108-110.
参考文献:
[1] 万倩. 我国公交移动电视的产业运营与发展策略研究[D].中南大学,2012.
[2] 李微. 公交车载电视的传播困境与改进[J].新闻爱好者,2010(14):24-25.
[3] 边绍萍. 公交车载电视广告传播现状分析及发展建议[J].新闻界,2010(03):159-160+186.
[4] 刘天琪. 公交车载电视的传播优势和改进方向[J].青年记者,2009(33):79.
[5] 孙涛,马兵. 车载移动电视运营策略探讨[J].今传媒,2009(01):41-43.
[6] 赵世瑾.中国涵化理论沿革和发展现状综述[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2,20(05):6-10.
[7] 周红丰.涵化理论研究现状及其趋势探讨[J].新闻传播,2012(05):20-22.
[8] 张蕾. “喜忧参半”的公交车载移动电视[J].青年记者,2007(14):137-138.
作者简介:
邓婷婷(1995—)女,汉族,重庆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