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养成留心观察日常生活中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惜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然而,当前小学习作教学的现状是:教师命题,学生苦于“无米下锅”。这种做法使学生习作水平难以提高,以致习作兴趣逐渐淡漠。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作文的“粮草”和“米”就是习作素材。积累习作素材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基础,学生有了详实的材料就不会冥思苦想、东拼西凑、胡编乱造了。
观察生活,撷取素材
日常教学中,我发现孩子们对丰富有趣的生活会“视而不见”或“听而不闻”,如有一次学校组织跳绳比赛,学生们热情高涨,积极参与,赛场上呐喊声不断,班级获得第一名,同学们更是欢呼雀跃。第二天上课,我问:哪位同学把昨天的跳绳比赛写在日记中了?同学们面面相觑。面对这么好的习作素材,学生没有积累的意识。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流,文章犹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息。”生活是习作素材的主要源泉,只有通过观察生活,学生的习作才能“言之有物”,内容才能充实。习作教学,我从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撷取素材开始,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观察,如校内生活、校外生活,家庭生活及社会生活等,从丰富的生活中捕捉习作素材。最初先给学生确定观察的范围、对象,在校内可以有目的的让学生观察,如学校组织的比赛,课间学生的活动等,也可以随机观察,如冬季天空飘起雪花,停止讲课,带领学生到室外观察。在校外可以根据季节、节日等有目的的布置学生观察,如春天观察柳树,春节观察习俗等,这样让学生有意识地在观察中寻根溯源,边观察边思考边记录,坚持写观察日记,久而久之,会逐渐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掌握观察要领,遇到感兴趣的事情会主动记录,从而积累大量习作素材。为了让学生从生活中大量积累素材,我采取以下措施:
(1)借助假日出游,开拓习作视野。为了充实学生的生活,开拓眼界,节假日我会安排学生游览、参观以及采访活动,让她们更多地接触社会,接触大自然,从中汲取素材。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花红柳绿,蝶舞蜂飞,让学生到潍水湿地公园走一走,公园里绿草如茵,油菜花芬芳扑鼻;池塘边,初绽新绿;树林中,鲜花多姿。观野花,听虫鸣,嬉戏玩耍,陶醉在大自然美丽的怀抱之中。回家把自己的所闻、所见、所感写一写,第二天老师再跟进指导,一篇优美的文章就跃然纸上。
(2)积极参与劳动,丰富习作体验。有一次我布置学生写半命题作文:第一次( )。统计发现,学生大多数写第一次参加的某项技能学习,如第一次骑车,第一次打乒乓球……很少写第一次洗碗、扫地等家务劳动,说明学生在家庭生活中的实践太少,这类的写作素材几乎是空白,因此,我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有益的劳动,并特意布置一些劳动任务,如回家做饭、拖地、洗衣服等,让他们留意劳动的过程,体验自己劳动时的感受,再写下来。
(3)尊重兴趣爱好,拓宽习作领域。习作应该把学生熟悉的生活作为主要的反映对象,写自己熟悉的事物,表达真情实感。儿童的兴趣是广泛的,丢沙包,踢毽子,跳皮筋,捉迷藏,抓特务等游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孩子们也乐于把游戏当作习作素材,我会导他们留意游戏的规则,注意发现游戏中有意义的细节,甚至是同学之间拌嘴吵架都不放过,丢沙包的激烈,跳皮筋的欢乐,捉迷藏的紧张,抓特务的神秘,跃然纸上。
二、海量阅读,汲取素材
阅读是积累习作素材的的另一条重要途径。“读书破万卷”,学会从阅读中积累素材的人,才能“下笔如有神”。
(1)課内充分阅读,把教材变为素材。语文教材中的选文大多是古今中外文章的典范,涉及到的是社会、生活、人文、科学、为人、处世等等的方方面面;选取的是各种各样的文学样式,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是我们作文教学中最好的蓝本。有效地利用语文教材来积累作文素材,既方便又实用。
首先,语文教材在语言、文字和内容上都更规范且适宜儿童阅读。因此,背诵和摘抄教材的课文和段落,对儿童词汇的积累大有裨益。每天早读时间,我安排学生背诵儿歌,童谣、古诗词,背诵课文中词句优美的段落,时间久了,头脑中积累的词汇就多了,学生的说话能力、表达能力就会逐步提高,养成语言积累的习惯,终身受益。
其次,在课堂上,教师以教材为例,引领学生充分阅读感悟,学生对课文内容和思想内涵把握得较好,在此基础上对现有课文进行改写、仿写、续写或写读后感等,既把教材变成了素材,又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课外博览群书,让素材变得丰厚。学生的习作离不开大量的阅读,阅读可以使学生跨越时空,穿越古今,博采众长。学校的图书室,班级的图书角,语文主题丛书等,凡是适合学生阅读的童话、寓言故事、散文等均可作为阅读材料。为充分发挥课外阅读的效能,我鼓励学生做读书笔记并进行分类整理。
读书笔记的内容可以分为四类:①词汇积累。摘抄文章中的精美语句,语段,成语警句等。②事物积累。如:植物、动物、人物、水果、蔬菜等,可以分门别类进行整理归类。③常识积累。作者资料、写作背景等。④写读后感或心得体会。可以探讨主题,评论人物,评品语言。
我要求学生每天都要记读书笔记,数量不限,力求从学生自身的求知欲上激发学生积累的乐趣和兴趣。这样一来,学生积累的素材不断丰富,在习作中就能做到言之有物了。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作文的“粮草”和“米”就是习作素材。积累习作素材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基础,学生有了详实的材料就不会冥思苦想、东拼西凑、胡编乱造了。
观察生活,撷取素材
日常教学中,我发现孩子们对丰富有趣的生活会“视而不见”或“听而不闻”,如有一次学校组织跳绳比赛,学生们热情高涨,积极参与,赛场上呐喊声不断,班级获得第一名,同学们更是欢呼雀跃。第二天上课,我问:哪位同学把昨天的跳绳比赛写在日记中了?同学们面面相觑。面对这么好的习作素材,学生没有积累的意识。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流,文章犹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息。”生活是习作素材的主要源泉,只有通过观察生活,学生的习作才能“言之有物”,内容才能充实。习作教学,我从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撷取素材开始,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观察,如校内生活、校外生活,家庭生活及社会生活等,从丰富的生活中捕捉习作素材。最初先给学生确定观察的范围、对象,在校内可以有目的的让学生观察,如学校组织的比赛,课间学生的活动等,也可以随机观察,如冬季天空飘起雪花,停止讲课,带领学生到室外观察。在校外可以根据季节、节日等有目的的布置学生观察,如春天观察柳树,春节观察习俗等,这样让学生有意识地在观察中寻根溯源,边观察边思考边记录,坚持写观察日记,久而久之,会逐渐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掌握观察要领,遇到感兴趣的事情会主动记录,从而积累大量习作素材。为了让学生从生活中大量积累素材,我采取以下措施:
(1)借助假日出游,开拓习作视野。为了充实学生的生活,开拓眼界,节假日我会安排学生游览、参观以及采访活动,让她们更多地接触社会,接触大自然,从中汲取素材。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花红柳绿,蝶舞蜂飞,让学生到潍水湿地公园走一走,公园里绿草如茵,油菜花芬芳扑鼻;池塘边,初绽新绿;树林中,鲜花多姿。观野花,听虫鸣,嬉戏玩耍,陶醉在大自然美丽的怀抱之中。回家把自己的所闻、所见、所感写一写,第二天老师再跟进指导,一篇优美的文章就跃然纸上。
(2)积极参与劳动,丰富习作体验。有一次我布置学生写半命题作文:第一次( )。统计发现,学生大多数写第一次参加的某项技能学习,如第一次骑车,第一次打乒乓球……很少写第一次洗碗、扫地等家务劳动,说明学生在家庭生活中的实践太少,这类的写作素材几乎是空白,因此,我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有益的劳动,并特意布置一些劳动任务,如回家做饭、拖地、洗衣服等,让他们留意劳动的过程,体验自己劳动时的感受,再写下来。
(3)尊重兴趣爱好,拓宽习作领域。习作应该把学生熟悉的生活作为主要的反映对象,写自己熟悉的事物,表达真情实感。儿童的兴趣是广泛的,丢沙包,踢毽子,跳皮筋,捉迷藏,抓特务等游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孩子们也乐于把游戏当作习作素材,我会导他们留意游戏的规则,注意发现游戏中有意义的细节,甚至是同学之间拌嘴吵架都不放过,丢沙包的激烈,跳皮筋的欢乐,捉迷藏的紧张,抓特务的神秘,跃然纸上。
二、海量阅读,汲取素材
阅读是积累习作素材的的另一条重要途径。“读书破万卷”,学会从阅读中积累素材的人,才能“下笔如有神”。
(1)課内充分阅读,把教材变为素材。语文教材中的选文大多是古今中外文章的典范,涉及到的是社会、生活、人文、科学、为人、处世等等的方方面面;选取的是各种各样的文学样式,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是我们作文教学中最好的蓝本。有效地利用语文教材来积累作文素材,既方便又实用。
首先,语文教材在语言、文字和内容上都更规范且适宜儿童阅读。因此,背诵和摘抄教材的课文和段落,对儿童词汇的积累大有裨益。每天早读时间,我安排学生背诵儿歌,童谣、古诗词,背诵课文中词句优美的段落,时间久了,头脑中积累的词汇就多了,学生的说话能力、表达能力就会逐步提高,养成语言积累的习惯,终身受益。
其次,在课堂上,教师以教材为例,引领学生充分阅读感悟,学生对课文内容和思想内涵把握得较好,在此基础上对现有课文进行改写、仿写、续写或写读后感等,既把教材变成了素材,又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课外博览群书,让素材变得丰厚。学生的习作离不开大量的阅读,阅读可以使学生跨越时空,穿越古今,博采众长。学校的图书室,班级的图书角,语文主题丛书等,凡是适合学生阅读的童话、寓言故事、散文等均可作为阅读材料。为充分发挥课外阅读的效能,我鼓励学生做读书笔记并进行分类整理。
读书笔记的内容可以分为四类:①词汇积累。摘抄文章中的精美语句,语段,成语警句等。②事物积累。如:植物、动物、人物、水果、蔬菜等,可以分门别类进行整理归类。③常识积累。作者资料、写作背景等。④写读后感或心得体会。可以探讨主题,评论人物,评品语言。
我要求学生每天都要记读书笔记,数量不限,力求从学生自身的求知欲上激发学生积累的乐趣和兴趣。这样一来,学生积累的素材不断丰富,在习作中就能做到言之有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