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厌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方法

来源 :班主任之友·中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fengtao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谈到对厌学生的转化时,苏霍姆林斯基曾谆谆教导自己的同事:“我们要像害怕火灾一样害怕学生的智力劳动一无所获!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只要有那么两三个月看不到自己智力劳动的效果,他就会失去学习的愿望。”如此,那么两年,五年呢?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少厌学生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就饱受学业挫折,第一次考不好可以告诉自己下次努力还有机会;第二次考不好可以归咎于这次考题太难了,可第三次、第四次……甚至第十次,第二十次还考不好,学生就会觉得自己简直不是学习的料,从而厌恶学习,放弃学习,这在心理学上叫“习得性无助”。
  所谓习得性无助,就是个人在屡次经历挫折和失败后,面临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很多老师常将厌学生的问题归咎于懒惰和不爱思考,殊不知,正是在这种在指责和批评中,厌学生逐渐感受到学业的无望,从而主动放弃努力的。
  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给予学生肯定性强化,能提高学生的成功感和内在的学习动机。
  一、对小学中低段厌学生采取积极鼓励的评价,并努力为他们创设体验学业成功的机会。
  煜,我班的一男生,很调皮,上课有时还下座位,有时要和同学打打闹闹,经常不写作业,看得出他很不喜欢学习。对于煜这样特殊的孩子,我巧妙运用了“三故意”。
  1.故意少布置作业。我会照顾到那些暂时落后的学生,对作业进行分层布置。有时只要他们做一道题目,做对了就可以加1分,如果一星期每天在一道题目的基础上多做一道,就能拥有一张“表扬信”!
  2.故意放宽上课要求。这样的孩子上课是坐不住的。不如放宽上课要求,要上厕所时,不用和老师说,静静地从后门离开,想喝水时轻轻地喝水,想下位置时给他固定了一个圈,自己可以看课外书,如果能回答对一个问题就加分,小组也因为他的进步而加分。
  3.故意泄露题目。“明天老师想考一考你们今天学得怎么样,我就出两道题,两道全对就算优秀,错一个可就不优秀了啊!”我提醒着孩子,放学后,我把煜留下来,轻轻地告诉他考哪两道题,让他回家好好复习!果然他做全对了!当孩子渐渐地赶上大家的步伐时,告诉的范围会越来越广,不像刚开始那样直白。
  (引自许雪梅老师《巧用“故意”》)
  显然,这种降低要求、积极鼓励的方式对于对自己学习能力不太清楚的小学中低段学生是有效和值得推荐的,与中学生不同,他们的向师性更强,总是在直观的意义上理解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凡是表扬,对他们都具有积极意义,从而能在不断地成功体验中树立对学习的信心。
  二、对小学高段和中学生应鼓励他们对略高于自己水平的学习问题探索,引导他们做学习的主人。
  用降低要求的方式来重建厌学生的学业信心,这种方法对小学高段和中学生要慎用,即使要降低要求,也应该尽量避免在公开场合。这是因为,从小学高年级起,学生不再“满足”于只从表层理解教师的表扬。就像文中的初中生一样,因为解出“一道很简单的题目”而得到表扬时会露出不以为然的表情,一些比较敏感的学生还会认为老师对自己的期望不高,感觉被看轻或贬低。相反,在努力解出了一道较难的题目后,老师做出了“看来这道题真的很难,不过你还是把他征服了,真不错”这样的评价,更能起到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因为这里面饱含了老师对学生的高期待和真诚的祝贺。学生在之后连续三天都提出“老师,你再给我出一道题吧”,正是这种挑战成功后自我效能感和学习信心提升的表现。
  所以,对小学高年级和中学生的更好的鼓励不是“一张表扬信”或者“给小组加分”,而是引导他们进行略高于自己水平的问题探索,并且感受到有所进展和有所获得。
  无论是对小学还是中学厌学生进行积极强化,都应该遵循如下原则:
  及时强化。细致地观察厌学生的表现,哪怕是极其微小的努力和进步,都要进行及时奖励,奖励方式视学生年龄特点而定。
  在评价标准上家校要保持一致性。这就要求教师主动与家长达成教育共识,互相配合,一方面在学校受到鼓励,一方面在家里遭到打压,这种情形最易让学生茫然失措。
  小步子强化。不能指望厌学生在短期内发生较大的变化,只有将学习目标分解为一个个的小目标,才能逐步引导他们进步。小目标的提出有利于学生从自己的不断进步中产生自信,摆脱习得性无助感。
  值得一提的是,提升学习动机并不完全排斥批评和惩罚,也就是负强化。一位班主任在转化一位厌学生时,针对他踢球这一爱好,跟他提出凡不能好好完成作业就不能踢球的约定,之后这个男生的学习态度真的有了很大转变,作业变工整了,上课也比以前认真了。这样成功的例子在我们的日常教育生活中也屡见不鲜。但对于厌学生仍要慎用,只有在师生关系良好健康、教师奖惩公平、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强和选取的惩罚切入点准确合理的情况下,负强化才能发挥出好的教育效果。
  (蔡 涛)
其他文献
假如我是小郑的班主任,我不会为他那句“老师,好久不见,近来可好啊”的问候而感到尴尬,因为他的问候并无恶意,相反却“暴露”出他是一个敢于表达自己、乐于与人沟通的孩子。当然,我也不会赞成或者无视他那种与众不同的问候方式,因为那样的问候会引起其他同学的“窃窃私语”和“嬉笑”,不利于营造肃静的课堂气氛。我会在上课铃响的前一分钟从教室后门进去,在他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出现在他的面前,然后问他:“小郑同学,好久不
期刊
9月9日,教师节前一天,适逢每周一次例行班会时间。抓住教师节机遇,怎样开好“感恩老师”这个主题班会,我一整天都在琢磨着,班委及团委的几员爱将找到了我,申请能否由他们主持班会,我询问内容及形式,他们却笑着告诉我“暂时保密”。按捺着好奇和一丝不放心,我等待着班会的到来。  伴随着铃声的响起,老师们踏进了教室,“老师,您辛苦了”,整齐响亮的问候中,映入眼帘的是多媒体展示出的一幅幅鲜花、蜡烛、笑脸、每日生
期刊
正常孩子的偷窃  孩子的偷窃行为有两种:正常孩子的偷窃和病态孩子的偷窃,两者不可混为一谈。  一个自然发展的正常孩子会偷窃。他只不过是要满足自己拥有东西的需要,或者和他朋友一起做,因为他喜欢冒险。他还分不清楚我的和你的,许多夏山的孩子直到某个年龄才会停止这种偷窃,但我们让他们自由地度过这段时期。  我和一些外校老师谈到他们的果园,他们告诉我,学生几乎把他们所有的水果都偷摘了。我们夏山有个大果园,但
期刊
知道不,在我们班,没有谁敢撒谎,为什么?我们郭老师有一双“神眼”,当她用眼光扫你一眼,就知道你是不是在撒谎;看你第二眼,就知道你心里想的什么。班里发生的一切都逃不过她的“法眼”。嗨,她是“神探”呀……  不用看,又是我们班的学生在向别班学生吹嘘我呢。  事件一  晚自习课上,学生静静地在自习,我在教室里巡视,指点有疑问的学生。转到张甜妹跟前,我总感觉她有点不对劲,问她怎么了,她说没事。第二次转回来
期刊
我们希望孩子们全面发展,但是全面发展有时被理解成了平均发展——学生平均地给各个学科分配精力,希望各个学科能够获得相似的成绩。就算是有些科目总分不一样,我们也习惯换算成“百分制”,于是乎哪科相对弱些就把精力重点往这科上倾斜,这就是我们的全面发展。因为我们的升学制度是看总分,一科太弱肯定会对升学就业造成影响,所以我们为学生偏科忧虑。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东西,也都有自己不擅长的东西,学习上也一样
期刊
随着学习的深入,很多学生越来越意识到弱科对自己总分的牵制,于是迫不及待地想补上这个大窟窿,但往往是盲目求成,缺少策略和方法,最常见的现象就是“拆了东墙补西墙”,或是“两败俱伤”。  小孙在期中反思中写道:“化学和生物是自己的传统弱科,为了提高这两门功课的成绩自己用了很多心思,花费了很多精力,结果也是如愿以偿,这两门进步非常大,但郁闷的是总成绩退步了。”  我详细分析了小孙的成绩:  首先算“进出账
期刊
工作的重心还是应在学生身上  班主任其实不必把做工作的重心放到学生父母身上,而应着重关心学生。比如,让学生能够当面诉说自己的委屈和担心,做学生的忠实听众,让学生觉得除了父母外,还有老师关心自己。比如,让学生把心情记在日记本上,如果学生愿意拿给老师看,老师就和学生笔谈,以此安慰和鼓励学生渡过生活的难关。还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有益的书籍让学生阅读,使学生从阅读中获得启示,以增强生活的信心……做这些,至少
期刊
很多学生的攻击行为之所以发生,是因为他们的愤怒情绪更容易被唤醒而无法自控和调节。这样,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愤怒应对训练,教会他们在被激怒的过程中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冷静解决问题,避免发生攻击行为。  有类孩子因童年的不幸经历,养成了用打架保护自己的习惯。他们迷信拳头,善于“武斗”,不善于“文斗”,相信“只有武力能解决问题”。他们常常因为一句话,一件小事,就对自己身边的人——甚至朋友、同学动手
期刊
学生年级越高,学习的台阶越高,也就越吃力。小的时候,孩子们不那么好面子,受到批评容易忘,遇到困难,他们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更敏感了,遇到挫折,心里先慌了,挫折多了,很容易逃避,造成偏科。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盲目地让学生独立承担挫折,不及时帮助,学生束手无策,困难越来越多,最后则选择逃避。此时,老师要给他们更多的帮助,让他们从挫折的阴影中走出来。  方法1 制订计划跟上
期刊
这个学生,我的初步印象,用东北话说就是“有点二”,率性而为,头脑简单,一副“纯天然”的样子,还有点虚荣心。林老师采用的教育方法,一个是哄,一个是批,开始是一味地哄,发现不行,于是开始批,批中带哄,哄中有批,软硬兼施,像揉面团一样,揉得他逐渐有所进步。  我觉得这个孩子恐怕算不上问题生,即使算,也是轻度的行为习惯性问题生。林老师的教育有效果,方法也可以,但如果我们用高一点的标准来要求,就会发现我们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