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是,学生没有给予高度重视,教学效果不明显。针对课程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运用叙事法,完善教学方式,尝试走出一条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特点的叙事教学之路。
关键词:叙事;叙事法;叙事文本;思想政治理论课
面对由于内容有些僵化和教学手段相对单调而引发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危机”,思想政治理论课迫切地需要在方法上进行创新和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尤其《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采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叙事作为一种久远弥新的教育方式,可以激发教育的内隐价值,促使教育主体交互作用,价值观的传递在无形之中完成。叙事法因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带来了新的思路。
一、叙事法的内涵
叙事就是叙述事情(叙+事),即通过语言或其他媒介来再现发生在特定时间和空间的事情。从钻木取火的远古时代对神话故事的讲述,到有文字记载以来历史学家们对历史事件进行的编撰、解释,及至电影表达、舞台再现、网络讲述,都是宽泛意义上的讲述。[1]
叙事法是指通过解蔽方式,使具有一定思想意义的教育文本和教育内容相结合,并凭借叙述,将信息接收者带入一定的情境体验,从而提升学生素质的教育实践活动。叙事本身包括了叙事者、叙事内容和叙事方式三个基本要素。首先弄清楚叙述的主体是谁,“叙述的主体是谁”在叙述效果和文本的表达中非常重要,谁说的话语体现了谁的思维方向,具体包括叙述角度的问题和叙述态度的问题;其次是探讨叙述的方式是什么,也就是讨论叙述是在什么样的时间、空间中展开的,该事件与所说话语的关系是什么,具体包括叙述幅度的问题和叙述频率的问题;最后是分清叙述的进程怎样,也就是指叙述线索、情节安排、话语序列等结构问题。相同的叙事内容,通过不同的叙事方式表述出来,可以取得不同的效果。因此,叙事的核心在“事”,关键在“叙”,最终达到“视界融合”和意义生成的目的。
叙事法作为是一种策略、一种技巧,以其特有的描述、實践、反思和重构等特征,在教育领域有所突破和发展。
二、叙事法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的实施
叙事法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的实施是充分发挥其描述、实践、反思和重构等特征的结果。它既可以通过专题的形式进行,也可以随着历史发展顺序展开。面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堂,运用叙事法进行教学环节的操作,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选择叙事文本
教师要根据《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课程内容选择与之相适宜的文本,紧扣教育目的,让学生从中悟出道理、受到启迪。
在选择文本的时候遵循叙事文本必须承载《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内容,并能为教师所操作,而且教师和学生可以借助其发生互动,避免为了叙事而叙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课程内容更多的是关于党的指导思想路线,方针政策,政治理论性较强,选择文本要做到“真”和“新”。“真”就是文本的内容真实。真实的文本作为叙事内容,可以使学生信服。“新”是指叙事文本新颖,或从新视角描述文本。文本新颖有趣性,可以提高课堂的有效率。在课堂教学中,叙事文本挑选的是否恰当直接关系教育效果的好坏,教育目的的实现与否。教师运用叙事法进行课堂教学时, “真”和“新”是两个不可忽视的原则。
(二)解读叙事文本
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课堂教学中,解读叙事文本不仅仅是叙说故事,关键是重新叙述,无论是素材提取还是深度诠释的深层次基点都是传递国家意志和主流价值观,把世界观、政治观、法制观的相关内容寓于之中,使学生通过文本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课程内容产生感知,并能够认同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武装自己的头脑。
在这一阶段,叙事视角的不同会直接影响叙事效果。因此,选择适当的叙事视点、叙事方式呈现文本,激发学生的共鸣,综合运用教师叙述和学生叙述两种方式。一方面在思想上引导学生,使学生接受教育内容;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叙事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
(三)讨论总结阶段
讨论总结是基于课程内容和叙事文本引发学生自我叙事和教师反思总结的环节。教师和学生都可以主持讨论,但必须坚持政治立场的原则,实事求是;同时不针对学生个体的原则。《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叙事旨在引导学生反思自身的政治观,促进学生认同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走过的路程,避免学生的排斥。同时,教师收集反馈信息,进行归纳小结,从而有利于叙事教学程序的展开符合本课程的要求。
三、注意事项
叙事法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的实施,教师需结合课程和叙事的基本要求,并根据教学反思,有效地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因此,叙事法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的实施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提高教师的叙事知识和能力
叙事法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的实施不是单纯的叙述、空洞的流水账那么简单,“要进行明了、准确以及实事求是的描写,并非如大多数人所认为的那么容易……它需要具备极高的学问,需要进行长期刻苦的训练。”[2]因此,作为教师必须有叙事知识作为根基,有能力付诸行动,推动思想政治课叙事实践活动的发展。同时,教师必须清楚不是所有叙事文本都适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叙事文本的表述应该是精心挑选的、别有匠心的、合理规划的。从一定程度上讲,思想政治理论课叙事效果的优劣依赖于教师个体水平的高低,教师需要将学生、教育情境和教育方式有机结合,创设一种帮助学生进入和理解叙事文本的情感场。 (二)选择和建构合适的叙事文本
叙事文本是特定的历史时间、地域环境、文学文化等要素的产物,并且涵盖面大,容纳的信息多,所以教师要合理地进行选择、有根据地建构叙事文本。首先,选择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题、教育意义深刻、正向价值大的文本。其次,善于挖掘现实生活中的叙事文本,日常生活是叙事文本的重要资源和来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视野要涉及到日常生活、学习生活,重视发现和利用生活中的自己的或他人的故事,建立起学习与日常生活际遇有意义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兴趣和认同感,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真正做到“寓教于无形”;最后,要有根据地建构叙事文本,选择的叙事文本要蕴涵丰富文化的故事,使得学生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获得某些社会性价值。文本效果不仅依赖于叙述者的策略,还依赖于接受者的体会。以人文精神为指导,以贴近时代、贴近人民、贴进生活为原則,符合学生心声,让主流话语的表达不造作,并合理可信。
(三)尊重学生心声的自由表达
学生心声的自由表达是叙事式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3]学生积极地表达各自的思想观点、内心的价值需求,这可以使教师学会“倾听”,拉近与学生心理距离,得到学生的认可,并有根据的调整叙事内容和方式,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叙事活动的顺利进行。教师作为叙事主体,不能只站在个人立场或用成人话语表达观点,要了解学生对文本的兴趣点和叙述表达的需求,创造“随意交流”的氛围,这样学生“内心深处的思维假定也一定会被引发出来,而且无法避免”。[4]也就是说自由表达愿望更强烈,会毫无拘束地敞开心扉与教师进行交流讨论,这样才会达到“不带任何恶意地与人分享我们的观念,并因此而能做到共同思考”的效果,教师和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行为习惯也都获得相应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申丹,王丽亚.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德]O·F·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M].上海:华东师范 大学出版社,1999.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 版社,1972.
[4][英]戴维·伯姆著,王松涛译.论对话[M].北京:教育 科学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胡 悦]
关键词:叙事;叙事法;叙事文本;思想政治理论课
面对由于内容有些僵化和教学手段相对单调而引发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危机”,思想政治理论课迫切地需要在方法上进行创新和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尤其《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采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叙事作为一种久远弥新的教育方式,可以激发教育的内隐价值,促使教育主体交互作用,价值观的传递在无形之中完成。叙事法因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带来了新的思路。
一、叙事法的内涵
叙事就是叙述事情(叙+事),即通过语言或其他媒介来再现发生在特定时间和空间的事情。从钻木取火的远古时代对神话故事的讲述,到有文字记载以来历史学家们对历史事件进行的编撰、解释,及至电影表达、舞台再现、网络讲述,都是宽泛意义上的讲述。[1]
叙事法是指通过解蔽方式,使具有一定思想意义的教育文本和教育内容相结合,并凭借叙述,将信息接收者带入一定的情境体验,从而提升学生素质的教育实践活动。叙事本身包括了叙事者、叙事内容和叙事方式三个基本要素。首先弄清楚叙述的主体是谁,“叙述的主体是谁”在叙述效果和文本的表达中非常重要,谁说的话语体现了谁的思维方向,具体包括叙述角度的问题和叙述态度的问题;其次是探讨叙述的方式是什么,也就是讨论叙述是在什么样的时间、空间中展开的,该事件与所说话语的关系是什么,具体包括叙述幅度的问题和叙述频率的问题;最后是分清叙述的进程怎样,也就是指叙述线索、情节安排、话语序列等结构问题。相同的叙事内容,通过不同的叙事方式表述出来,可以取得不同的效果。因此,叙事的核心在“事”,关键在“叙”,最终达到“视界融合”和意义生成的目的。
叙事法作为是一种策略、一种技巧,以其特有的描述、實践、反思和重构等特征,在教育领域有所突破和发展。
二、叙事法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的实施
叙事法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的实施是充分发挥其描述、实践、反思和重构等特征的结果。它既可以通过专题的形式进行,也可以随着历史发展顺序展开。面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堂,运用叙事法进行教学环节的操作,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选择叙事文本
教师要根据《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课程内容选择与之相适宜的文本,紧扣教育目的,让学生从中悟出道理、受到启迪。
在选择文本的时候遵循叙事文本必须承载《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内容,并能为教师所操作,而且教师和学生可以借助其发生互动,避免为了叙事而叙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课程内容更多的是关于党的指导思想路线,方针政策,政治理论性较强,选择文本要做到“真”和“新”。“真”就是文本的内容真实。真实的文本作为叙事内容,可以使学生信服。“新”是指叙事文本新颖,或从新视角描述文本。文本新颖有趣性,可以提高课堂的有效率。在课堂教学中,叙事文本挑选的是否恰当直接关系教育效果的好坏,教育目的的实现与否。教师运用叙事法进行课堂教学时, “真”和“新”是两个不可忽视的原则。
(二)解读叙事文本
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课堂教学中,解读叙事文本不仅仅是叙说故事,关键是重新叙述,无论是素材提取还是深度诠释的深层次基点都是传递国家意志和主流价值观,把世界观、政治观、法制观的相关内容寓于之中,使学生通过文本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课程内容产生感知,并能够认同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武装自己的头脑。
在这一阶段,叙事视角的不同会直接影响叙事效果。因此,选择适当的叙事视点、叙事方式呈现文本,激发学生的共鸣,综合运用教师叙述和学生叙述两种方式。一方面在思想上引导学生,使学生接受教育内容;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叙事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
(三)讨论总结阶段
讨论总结是基于课程内容和叙事文本引发学生自我叙事和教师反思总结的环节。教师和学生都可以主持讨论,但必须坚持政治立场的原则,实事求是;同时不针对学生个体的原则。《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叙事旨在引导学生反思自身的政治观,促进学生认同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走过的路程,避免学生的排斥。同时,教师收集反馈信息,进行归纳小结,从而有利于叙事教学程序的展开符合本课程的要求。
三、注意事项
叙事法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的实施,教师需结合课程和叙事的基本要求,并根据教学反思,有效地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因此,叙事法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的实施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提高教师的叙事知识和能力
叙事法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的实施不是单纯的叙述、空洞的流水账那么简单,“要进行明了、准确以及实事求是的描写,并非如大多数人所认为的那么容易……它需要具备极高的学问,需要进行长期刻苦的训练。”[2]因此,作为教师必须有叙事知识作为根基,有能力付诸行动,推动思想政治课叙事实践活动的发展。同时,教师必须清楚不是所有叙事文本都适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叙事文本的表述应该是精心挑选的、别有匠心的、合理规划的。从一定程度上讲,思想政治理论课叙事效果的优劣依赖于教师个体水平的高低,教师需要将学生、教育情境和教育方式有机结合,创设一种帮助学生进入和理解叙事文本的情感场。 (二)选择和建构合适的叙事文本
叙事文本是特定的历史时间、地域环境、文学文化等要素的产物,并且涵盖面大,容纳的信息多,所以教师要合理地进行选择、有根据地建构叙事文本。首先,选择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题、教育意义深刻、正向价值大的文本。其次,善于挖掘现实生活中的叙事文本,日常生活是叙事文本的重要资源和来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视野要涉及到日常生活、学习生活,重视发现和利用生活中的自己的或他人的故事,建立起学习与日常生活际遇有意义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兴趣和认同感,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真正做到“寓教于无形”;最后,要有根据地建构叙事文本,选择的叙事文本要蕴涵丰富文化的故事,使得学生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获得某些社会性价值。文本效果不仅依赖于叙述者的策略,还依赖于接受者的体会。以人文精神为指导,以贴近时代、贴近人民、贴进生活为原則,符合学生心声,让主流话语的表达不造作,并合理可信。
(三)尊重学生心声的自由表达
学生心声的自由表达是叙事式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3]学生积极地表达各自的思想观点、内心的价值需求,这可以使教师学会“倾听”,拉近与学生心理距离,得到学生的认可,并有根据的调整叙事内容和方式,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叙事活动的顺利进行。教师作为叙事主体,不能只站在个人立场或用成人话语表达观点,要了解学生对文本的兴趣点和叙述表达的需求,创造“随意交流”的氛围,这样学生“内心深处的思维假定也一定会被引发出来,而且无法避免”。[4]也就是说自由表达愿望更强烈,会毫无拘束地敞开心扉与教师进行交流讨论,这样才会达到“不带任何恶意地与人分享我们的观念,并因此而能做到共同思考”的效果,教师和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行为习惯也都获得相应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申丹,王丽亚.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德]O·F·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M].上海:华东师范 大学出版社,1999.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 版社,1972.
[4][英]戴维·伯姆著,王松涛译.论对话[M].北京:教育 科学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胡 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