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视角下教育中的主动与被动

来源 :少年科普报(科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cmmd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旨在结合教育中儿童的“动”与“静”、成人的“放”与“收”以及成人与儿童的相互作用活动中的“乱”与“序”这三组矛盾来讨论儿童教育中这三种矛盾下极端情况所反应出的主动与被动误区,同时思考如何以“中庸之道”搜寻这三组矛盾的平衡点,以望能激发教育者的些许思考。
  关键词:主动;被动;教育矛盾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8-397
  教育中的主动与被动问题已经是教育领域讨论的老话题了,教师与学生在教育中的地位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我所想讨论的,不只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问题,准确的说,应该是成人与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动与被动问题。在我们讨论教师与儿童之间问题的同时,成人与儿童之间的关系也发现了巧妙的变化,人们开始关注儿童的主体地位,同时也开始重视儿童在教育中的主动性,但是,任何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都会经过一段抛物线,人们在热火朝天地讨论儿童观的过程中,一不小心就会把儿童观带向一种极端。在这里我想结合教育中的几对矛盾关系来谈谈我对教育中的主动与被动的理解。在2017年全国游戏研讨会上听丁海东老师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常提儿童视角,但是我们怎样才能确定我们确实是出于儿童视角的?”所以,我不敢直言我确实是出于儿童视角,只能说尽量向它靠近。
  一、儿童的“动”与“静”
  蒙台梭利在其《童年的秘密》中提到过,莱文教授曾用蒙台梭利学校的孩子做过一项实验,目的在于区分缺陷儿童和正常儿童对于同一物体的不同反应。他们在一张大桌子上摆满不同的物品,让两组孩子先后进入房间。两组孩子表现出不同的反应,第一组孩子对摆放在他们面前的各种东西很感兴趣并为之吸引,进入房间的孩子看到丰富的材料眼花缭乱,兴奋地挑选材料把玩,拿起玩具A放下玩具B,他们不断重复这个过程,表现出充分的激动与活跃;另一组儿童则是相反,他们行动缓慢,时而停顿,四处察看,他们几乎不动桌子上的物品,而是聚集在周围,看上去一点也不活跃。我们姑且简单地将活跃的儿童理解为“动”态儿童,而不活跃的理解为“静”态儿童。人们普遍所接受的观点是,聪明的孩子会表现得与实验中的“动”态儿童一样,表现出积极和主动,而“静”态的孩子更多的是消极被动,就像实验中第二组不去把玩物品只会围聚在周围的儿童一样。那么,两组儿童中究竟哪一组属于正常儿童,哪一组是身心缺陷的儿童呢?事实上,“静”态儿童才是属于正常儿童,“动”态儿童属于身心缺陷的儿童。蒙台梭利指出,“静”态儿童虽行动缓慢,但是爱思考,他们的行动是受自我控制并受理性指导的,而“动”态儿童虽则活跃,但这也是其心智与行动上的一种冲动与难以自我控制的表现。
  实验中比较的是正常儿童与身心缺陷的儿童,当然,将正常儿童中的“动”态儿童和“静”态儿童与这个实验中的正常儿童和缺陷儿童进行类比有失妥当,举这个例子也并不是为了单纯片面地来判断和说明究竟是“动”态儿童好还是“静”态儿童好,更多的希望能够引发成人的思考,不管是家长还是教师,亦或其他成人,可以更多地站在儿童视角来对待和思考儿童的“动”与“静”,纯粹从儿童外在行为表现对儿童的状态过早地得出定论是残酷的,也是盲目的,成人眼中的“动”与“静”的标准放在儿童身上真的适用吗?“动”一定就是主动吗?成人惯以自己的思维方式来对儿童行为作出判断。对待儿童的“动”,有些成人认为,“动”说明儿童活跃、积极,在活动中更能表现出向上的状态,有些成人认为,儿童“动”是儿童调皮的表现,说明儿童心思散漫,难以管教。尽管这两种来自成人的对儿童“动”的看法存在一定的差异,有肯定“动”亦有否定“动”,但是,我们并不应该单站在成人视角下片面地从儿童的外在表现对儿童下结论。“静”态儿童实则也许有更加“动”态的内心世界,他们只是不愿意用更加外在的方式表现出来,但成人总是喜欢以自己的理解去看待儿童。
  不管是肯定亦或否定儿童的“动”或“静”的成人,事实上都未站在儿童视角上去看待儿童,儿童在行动中完全有自己的态度与决定,儿童在行动中的思考决定了自己的行动结果,他们有决定自己使用外在或内敛的方式表现自己的权力与自由。一场自主阅读的活动中,若是儿童能静静地专注于自己选择的阅读材料,这种“静”也是被动的吗?一场集体活动中,儿童若是不举手回答问题,一定是被动的吗?一场讨论活动中,儿童不积极发言就是被动的吗?一次户外活动中,儿童上蹿下跳,活蹦乱跳,一定是主动的吗?一节课堂中,儿童积极发言却答非所问,一定是主动的吗?一回游戏活动中,儿童欢呼雀跃,不亦乐乎,一定是主动的吗?可见,儿童在行动中的“静”与“动”并不能直接反映出儿童是属于消极被动人群还是积极主动人群,我们不能因为儿童所做出的行为表现不符合成人对儿童的期待结果而直接否认儿童在行动中的状态。
  二、成人的“放”与“收”
  成人在儿童活动中的“放”与“收”存在极端表现,“放”即为放任自流,“收”即为收敛约束。当今整个教育系统在从以教师为中心、知识传递和接受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向以儿童为中心、尊重儿童的自由权利和保护儿童天性的现代教育模式转变的过程中,不可否认在“放”与“收”的问题上存在这样两种极端。
  1.极端的“放”教师的极端“放”,部分教育打着尊重儿童和保护儿童天性的名号或者是对这种理念的错误解读,盲目地填充“放”的内涵,幼儿园中户外活动,老师把孩子带出教室就撒手不管,因为要尊重儿童的天性,室内集体活动或区域活动,老师滥用游戏或任儿童在区角内自由活动,因为要保护儿童的天性,教师错误解读尊重儿童的教育理念或者是抓住了教育规范中的漏洞,打着尊重名号实则偷懒,导致了所谓的“放”。
  家长的极端“放”,一部分是出于生活的无奈,部分家长难以做到事业孩子两兼顾,孩子更像是家长的一种资产,事业上的投资与家庭上的投资,一些家长选择了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事业投资,因为事业投资直接决定了自己的生存与生活质量,孩子也是与自己相关,但孩子像是与事业并存的一种私人財产,当面对事业与孩子的平衡问题时,对孩子的投资更像是一种无底、不可控、暂时只付不出、无法与自己产生直接利益关系的间接投资,孩子没了,也许有的家庭还能持续,但是事业没了,家长将面临生存困境,所以,对儿童,成人站在与自己利益直接相关的角度,选择了“放”。家长的另一种极端“放”,是出于对儿童未来发展的考虑,“放”儿童发展,当代非常时兴让儿童出国留学,成人认为这种留学有助于培养儿童自强自立,所以,不管儿童是何年龄,有条件和有机会的成人会选择把孩子送出国,让儿童在国外独立发展。当然,这种“放”之下的家长是处于为儿童考虑的角度,但是,我们可以反思一下这种成人自以为是的“放”是否真的适合儿童。为了保证儿童的主动权,人们总是认为“放”是最好的,我为儿童创造了一个自由活动的空间,儿童在这种随心所欲的环境下,难以做到不发挥主动性,主动了就能发展了。但实际上,不管是教师的“放”还是家长的“放”,在这种成人设置的看似“放”的环境下,儿童真的主动了吗?或者这种“放”的环境真的是有利于促进儿童发展的吗?为了儿童的主动性,真的要“放”吗?“放”了就是尊重和保护儿童的天性了吗?这样的“放”是考虑过儿童的感受吗?   2.極端的“收”
  教育过程中的极端“收”,在这种“收”的模式下,家长和教师就像是在不同环境下的“管事公婆”,家长是家里的,教师是学校里的,家长和教师总是无时无刻无事不插手。儿童要玩的游戏,儿童要写的作业,儿童要学的内容,儿童学习的方式,儿童之间的矛盾等等,成人都要介入,成人就像是钟表里的中心,儿童像是指针,围着成人转,儿童没有自主选择的空间。也许,成人的初衷是好的,愿意积极主动插手儿童事宜的成人绝不会是抱着毁灭儿童的目的去做的,只是盲目一味想要插手可能会导致毁灭儿童的结果,儿童只有被动接受成人的处理。这是成人喜欢插手一切的“收”,还有一种“收”表现在成人“收”的时机不对。儿童正在兴头上,可是这种兴头与成人的原定计划不符,在两者产生冲突时,成人往往会在“放”与“收”之间放弃“放”,选择“收”。因为“放”意味着牺牲成人的要求,而“收”只是放弃了儿童的需求,于成人而言,并无伤大雅。
  我们也许会反思,难道“放”与“收”就不能实现平衡了吗?这里想举一个上半年去宁波第二机关幼儿园观摩的例子《萤火虫》,我想说明的是,我比较认可这位老师的处理方式。那天在观察区域活动的过程中,我发现科学区的小朋友在把玩手电筒,小朋友的玩耍方式比较单一,在不断地打开和关闭手电筒,于是我忍不住就介入了小朋友的活动,我做了两件事情:第一,我那天穿了一件黑色裙子,我问其中一个小朋友:“小朋友你这手电筒照在我的裙子上会变成什么颜色呀?”第二,我看到天花板上旋转着的电风扇,我对小朋友说:“手电筒照着电风扇会发生什么呢?”于是,手里拿着手电筒的小朋友全都把手电筒照向电风扇,转动着的电风扇让手电筒的灯光一闪一闪的,突然,有小朋友喊道:“哇!是萤火虫!”当所有小朋友都注意到时,所有的小朋友都开始呼喊:“哇!真的有萤火虫耶!”他们把闪动的灯光想象成了萤火虫!小朋友们欢呼雀跃,好似发现了一个惊天大秘密,于是他们便让萤火虫在教室里飞了起来,有飞到午休室的,有飞到卫生间的,也有飞到别的区域的,瞬间,整个教室变得熙熙攘攘的。主班老师把这一切看在眼里,这个班级的孩子是幸福的,老师并没有制止“萤火虫”的飞舞,只是对小朋友们说:“小萤火虫们注意安全!”在我的理解,这是一种“放”,孩子们正在兴致上,老师尊重儿童的乐趣,也给孩子们乐趣的自由,但是老师只有“放”吗?孩子们在区域活动的时候东窜西跳,很明显已经影响了当天区域活动的秩序了,如果这时候是极端的“放”,那以后如何对孩子们的常规建立进行引导呢?所以,老师有“收”。在孩子们自主游戏结束后,老师设置了一个讨论环节,请小朋友们谈谈今天区域活动中发生的有趣的事情。“萤火虫”当然会登场,而老师,也借此点出了科学区的小朋友发现了“萤火虫”的机智,同时也指出“萤火虫”在飞的过程中影响到了其他的小朋友等问题,实现了“收”的作用。我们可以从这个老师的例子中发现,“放”有“放”的巧妙,“收”也有“收”的机智,这位老师既没有扫了孩子们的兴,同时也挖掘出了“萤火虫飞舞”这起突发事件的价值,一举两得,可见,“放”与“收”之间是并不矛盾的。
  三、活动的“乱”与“序”
  讲到《萤火虫》这件案例,我不免又反思教育中的另一对矛盾体,那就是活动的“乱”与“序”,这里的活动主要指代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育活动。顾名思义,“乱”即指脱离计划、场面难以把控、混乱的教育活动,而“序”则指的是一场井然有序、面面俱到的教育活动。观摩一场公开课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一场所谓优质的公开课中,内容是精华提炼的,方法是得心应手的,流程是完美顺畅的,孩子是积极发言的,公开课的进行往往是顺利而有序的,我们不能否认,确实孩子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但我们不能由此就下定论说孩子在这场活动中就是主动的或者被动的,也不能得出结论说一场好的活动必然是有序的。面对“乱”的活动亦是如此,场面混乱的活动一定是失败的活动吗?从《萤火虫》这件事情中,我们可以发现,“萤火虫飞舞”的场面是混乱的,“萤火虫”满教室飞舞,在飞舞的过程中,许多其他区域的小朋友也被吸引,纷纷离开自己的区域,即使没有手电筒,也愿意跟着“萤火虫”奔跑,有的小朋友还会嫌弃他们太过吵闹,但是“萤火虫”这场混乱的结局却是有趣的,飞舞中的儿童是自由主动的,这位老师注意到了这场突发事件的价值,通过这场“乱”,小朋友们也许会被激励想象,也许会发现要考虑他人,也许会认识到秩序的重要性,总之,一场好的活动并不一定是有序的,“萤火虫”的飞舞是“乱”的,但“萤火虫”带给孩子们的影响却是有序的。
  这并不是对一场有序的活动的否定,只是希望我们成人,尤其是教育者,能够正面活动中的“乱”与“序”,人们惯有思维是成人的“放”会带来活动的“乱”,最终可能会导致一发不可收拾,但是“乱”中的儿童往往是“动”的,虽然不能片面地说明“动”态儿童就是良性的,但是至少他是积极的,同样的,我们也不能片面追求成人的“收”可能带来的活动的“序”。一场完美无缺的活动给儿童带来的影响不一定是有利的,一场嘈杂混乱的活动对儿童的影响也不一定是有害的。关键在于,教育者是否能做到换位思考,换到儿童的位置上,考虑儿童的想法,明白儿童真正需要什么,站在这种活动是否满足儿童发展需求的立场上去考虑。这种“乱”与“序”的矛盾,同样也会发生在家长身上,家长同样不能片面地看待“乱”与“序”之间的问题,孩子所制造的“乱”并不一定就是孩子调皮捣蛋的结果,不要因为成人为“乱”所制定的标准而否认儿童的“乱”中有“序”,就像儿童画画,看似胡乱涂鸦,实则他可能想描绘某一具体事物。
  总之,若是要妥善处理儿童的主动与被动问题,“中庸之道”不失为一种良策,若是能“中”儿童之心意,即站在儿童立场下,置“中”之情境,成人做到收放自如,让活动乱中有序或是序不失灵动,儿童自然会有“中”之反应。
  参考文献
  [1]刘晓东.儿童本位:从现代教育的原则到理想社会的生[J].全球教育展望,2014,(05):64-77.
  [2]黎红雷.“中庸”本义及其管理哲学价值[J].孔子研究,2013,(02):36-47.
  [3]刘晓东.论儿童本位[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05):25-28.
其他文献
摘要:近年来,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将教育推向了更高的水平。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新青年的支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需要青年力量。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它的作用不仅是选拔人才,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素质,让学生成为一个有学问、有能力、有素养的人。高中是学习知识的关键阶段,应该高度重视。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一些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即学困生,如何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和学习的有效性已经成为
期刊
摘要:新课改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都在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也起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初中的学习过程中,以新课改为背景,对教学方法策略提出了几条具体性的策略,希望可以给更多的教学工作者借鉴。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数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8-382  前言  自从新课改以来,我们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理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了更好的适应新课
期刊
摘要:解析几何中的定点与定值问题,在近几年的高考中频繁出现,主要以简答题的形式进行考察,考察难度较大。在定点与定值问题中,对于基础知识的考察较为严格,具有范围广且难度大的特点,在解答过程中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代数运算能力、数形结合能力与猜想能力等。所以针对于这类问题,本文将结合例题,论述其解题的方式。  关键词:解析几何;定值与定点;例题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
期刊
摘要:在我国小学教学过程中语文作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语文兴趣的培养、阅读技能的提升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更需要重视课外阅读对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重要性,更能够不断丰富学生的作文素材,让学生能够写出更好的文章。本文以此为基础,分析和研究课外阅读对作文教学的重要性,同时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希望能够促进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课外阅读;小学语文;作文教学
期刊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用题是必不可少的部分,也是小学生认为比较难的一部分内容。应用题同时考察了学生的逻辑思维、理解能力、计算能力,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科学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掌握应用题的解法,从而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质量。本文主要研究了小学数学高年级应用题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年级;应用题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
期刊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如今的时代是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成为各个领域生产和发展的核心动力,尤其是在工业生产领域中,应用非常广泛。大数据能够为工业生产提供更多的创新性技术,进而制造出全新的产品,为社会提供创新的服务。大数据工业提出了智能工业制造,这也是工业制造技术与大数据智能技术深度结合。本文就大数据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展开讨论,深度研究大数据在工业领域中应用的实践性策略,给相关人员提供理论帮助。 
期刊
摘要:各级职业院校专业教学中推行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把教学评价与教学活动紧密联系,改革目前单一的局限性的教学评价方法,采用实用于教学、实践操作性强、对教学具有指导性和发展性的教学评价方法、大胆改变评价主体、充分而正确的使用评价结果,促进教学更趋科学合理,以推动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工作过程导向;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8-4
期刊
摘要:在新课标要求下,数学教学更加重视实际运用,更加重视教学生活化。因此,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懂得运用所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在数学课堂中出现的例题,更要让学生学会活学活用,在生活中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以此提升学生的数学知识运用能力,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所以,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时,则需要有意识地构建生活情景,训练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以此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  关键词:
期刊
摘要:生命教育与立德树人,是相互作用、相互推进的教育点。生命教育更是一切教育的原点,没有生命就没法谈立德树人。素质教育的今天,青少年整体素质的发展已经成为了衡量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指标。教育之中,通过帮助青少年认识生命的真谛,理解生命的意义、创造生命的价值、延伸生命的长度,从而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让所有生命都能够绽放他们的高光时刻。  关键词:生命教育;立德树人;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4
期刊
摘要: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同时也是最为直接的推动力,所以初中在实行信息技术培养过程中,需要对学生兴趣培养引起足够重视。本文主要对培养初中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进行必要的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生;兴趣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8-374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学生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主动学习知识,将会比被动式的接受收获更多。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