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高职教育高级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分析目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现状,探索供用电技术专业对接产业集群创新模式及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共享资源、合作研究、互利互赢、共同发展。
【关键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意义及现状分析
(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既有行业依托背景,又有大型企业支持,如何发挥这些有利条件构建起校企全方位对接培养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长效机制, 如何依托于目前辽沈地区应用范围广、需求大的供用电技术专业,探索对接产业集群的创新培养模式,使校企双方实现资源共享、合作研究、互利共赢。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实现双方资源的优势互补,实现院校、企业和社会的多赢,意义极为重大。
(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現状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科教事业的迅猛发展,人才竞争日益激烈,职业教育能否占有应有的地位,能否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业是否能与企业建立长效稳定的校企合作,能否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同时,产业集群作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特有组织形式, 对于提升区域竞争力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与产业集群的对接,是产学研合作的一种新形式,是实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集群快速发展的新机制。目前国内许多院校对其的研究相对于产业集群的迅速发展仍处于滞后状态。而且,存在着以高校和企业等微观主体为研究对象的狭隘性,特别是缺少关于产业集群与高校之间对接的作用机制和对接模式方面的研究。因此,研究高职院校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校企合作共赢、高等院校与产业集群共荣共赢的良性循环。
二、校企合作的探索与实践
国家电网和地方电网企业供电能力的提升,用电企业数量和需求的增加,供用电设备制造企业生产能力的提升,特别是供电、用电以及制造企业技术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对供用电技术专业人才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也同步提升。这就要求目前的职业教育要不断的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高职院校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不断探索创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改进教学方法、推广信息化教学,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增强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促使教育教学能够适应和满足行业与企业的实际需求。
(一)基于任务驱动、项目引导的教学模式。适应了当今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学习规律和特点,更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的实施及最终的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环节中的基本要求。课程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实际训练项目、角色探索、启发引导、参与企业项目等方式来实现。
(二)基于工作过程案例分析教学。课程组从企业实际岗位需求发展入手,制定课程相关的任务及其相关的解决案例。使学生通过对装备制造类企业典型案例的研究获得经验,发挥创造才能,参与社会实践。教学活动中,在教师引导下研究和解决问题,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要地位。在教学方法方面,培养学生独立研究意识,教师起指导、配合作用。在教学过程上,从案例开始,通过研究解决问题,得出结论。
(三)参与企业项目的角色扮演教学。任务驱动、项目引导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具备了参与课程全过程的条件。课程在企业工艺应用实际、方案制定、系统实施、应用评价等方面做出全面的安排。组织学生企业调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完成实施案例的全过程,通过角色扮演,引导学生进入真实工作情境。
(四)现场教学。在本课程的教学中,团队积极利用校内外的实习实训基地和设备,采用现场教学,我们分别到沈阳机床集团、沈阳鼓风集团、沈阳华盛通自动化工程公司、沈阳重型集团、米其林沈阳轮胎有限公司、新松机器人等采用现场教学,直观、真实的认识现场设备、了解的PLC的组成及应用,效果很好。
(五)仿真教学环境。为了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课程以实训基地为载体,结合企业岗位实际能力需求设计实训项目,在企业众多的实用案例中选出典型的项目任务,形成基于企业、车间、项目的案例库,为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提供丰富素材。应用仿真技术,模拟生产环境。采用当前流行的计算机仿真技术,将常规实验实训与项目仿真融为一体,开发虚拟企业、虚拟车间、虚拟项目,模拟生产环境,使学生增加直观感受,引导启发学生专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建立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收到软硬结合的良好效果。课程的相关仿真环境分为两类:一是以网络和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仿真项目平台;二是以仿真实训设备为主的仿真实训室和虚拟运营与管理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三、建设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建议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工学结合的本质是教育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企业需要开展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然而,在具体实施中普遍存在院校一头热、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的现象。如何探索一种长效可靠的校企合作运行模式,服务于产业集群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关键。
(一)坚持“合作双赢”理念,开展校企合作
积极探索供用电技术专业对接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和需求情况,坚持融入“合作双赢”的理念,坚持校企合作。素质教育与产业群企业文化相对接,营造热爱技能的良好氛围。加强素质教育,营造浓厚的企业文化,强化毕业生对企业的认同感,对行业的自豪感有重要意义。课程设置与产业群岗位需求相对接,及时优化课程结构。在院校的课程设置上,要紧贴对接产业群的的实际需求,合作开发适合专业特点和岗位要求的新课程、新教材。
(二)发展“资源共享、共融共赢”研究合作平台
建立研究合作平台与对接产业群实际作业相衔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建立院校仿真生产车间、仿真操作平台、仿真作业线路,将企业厂房、车间作为电力院校的实习实训基地,构筑校企对接的物质交流平台。 师资培养与产业群工程师相对接,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既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具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工艺设计能力,能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三)建设“双向互动、信息互通”的长效运行机制
双方共同制定合作方案和管理制度,使供用电技术专业与产业链相对接,加强合作双方信息的沟通,要围绕行业发展的建设规划,更好地编制本专业的发展规划,使专业设置与产业链更加协调。坚持质量评估与对接产业群外部评价相衔接,完善人才考评机制。对学生学业的评价,应当主要根据对接产业群的用人评价标准,完善评价办法。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国政府网.2010.7.29.
[2]马成荣.职业教育要做到专业与产业、企业、职业的三维对接[J].江苏教育,2011.3.
[3]何成才.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 2012 .3.
作者简介:孙田星,:男,(1959-)沈阳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电气自动化。
【关键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意义及现状分析
(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既有行业依托背景,又有大型企业支持,如何发挥这些有利条件构建起校企全方位对接培养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长效机制, 如何依托于目前辽沈地区应用范围广、需求大的供用电技术专业,探索对接产业集群的创新培养模式,使校企双方实现资源共享、合作研究、互利共赢。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实现双方资源的优势互补,实现院校、企业和社会的多赢,意义极为重大。
(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現状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科教事业的迅猛发展,人才竞争日益激烈,职业教育能否占有应有的地位,能否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业是否能与企业建立长效稳定的校企合作,能否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同时,产业集群作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特有组织形式, 对于提升区域竞争力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与产业集群的对接,是产学研合作的一种新形式,是实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集群快速发展的新机制。目前国内许多院校对其的研究相对于产业集群的迅速发展仍处于滞后状态。而且,存在着以高校和企业等微观主体为研究对象的狭隘性,特别是缺少关于产业集群与高校之间对接的作用机制和对接模式方面的研究。因此,研究高职院校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校企合作共赢、高等院校与产业集群共荣共赢的良性循环。
二、校企合作的探索与实践
国家电网和地方电网企业供电能力的提升,用电企业数量和需求的增加,供用电设备制造企业生产能力的提升,特别是供电、用电以及制造企业技术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对供用电技术专业人才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也同步提升。这就要求目前的职业教育要不断的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高职院校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不断探索创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改进教学方法、推广信息化教学,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增强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促使教育教学能够适应和满足行业与企业的实际需求。
(一)基于任务驱动、项目引导的教学模式。适应了当今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学习规律和特点,更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的实施及最终的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环节中的基本要求。课程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实际训练项目、角色探索、启发引导、参与企业项目等方式来实现。
(二)基于工作过程案例分析教学。课程组从企业实际岗位需求发展入手,制定课程相关的任务及其相关的解决案例。使学生通过对装备制造类企业典型案例的研究获得经验,发挥创造才能,参与社会实践。教学活动中,在教师引导下研究和解决问题,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要地位。在教学方法方面,培养学生独立研究意识,教师起指导、配合作用。在教学过程上,从案例开始,通过研究解决问题,得出结论。
(三)参与企业项目的角色扮演教学。任务驱动、项目引导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具备了参与课程全过程的条件。课程在企业工艺应用实际、方案制定、系统实施、应用评价等方面做出全面的安排。组织学生企业调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完成实施案例的全过程,通过角色扮演,引导学生进入真实工作情境。
(四)现场教学。在本课程的教学中,团队积极利用校内外的实习实训基地和设备,采用现场教学,我们分别到沈阳机床集团、沈阳鼓风集团、沈阳华盛通自动化工程公司、沈阳重型集团、米其林沈阳轮胎有限公司、新松机器人等采用现场教学,直观、真实的认识现场设备、了解的PLC的组成及应用,效果很好。
(五)仿真教学环境。为了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课程以实训基地为载体,结合企业岗位实际能力需求设计实训项目,在企业众多的实用案例中选出典型的项目任务,形成基于企业、车间、项目的案例库,为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提供丰富素材。应用仿真技术,模拟生产环境。采用当前流行的计算机仿真技术,将常规实验实训与项目仿真融为一体,开发虚拟企业、虚拟车间、虚拟项目,模拟生产环境,使学生增加直观感受,引导启发学生专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建立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收到软硬结合的良好效果。课程的相关仿真环境分为两类:一是以网络和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仿真项目平台;二是以仿真实训设备为主的仿真实训室和虚拟运营与管理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三、建设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建议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工学结合的本质是教育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企业需要开展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然而,在具体实施中普遍存在院校一头热、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的现象。如何探索一种长效可靠的校企合作运行模式,服务于产业集群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关键。
(一)坚持“合作双赢”理念,开展校企合作
积极探索供用电技术专业对接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和需求情况,坚持融入“合作双赢”的理念,坚持校企合作。素质教育与产业群企业文化相对接,营造热爱技能的良好氛围。加强素质教育,营造浓厚的企业文化,强化毕业生对企业的认同感,对行业的自豪感有重要意义。课程设置与产业群岗位需求相对接,及时优化课程结构。在院校的课程设置上,要紧贴对接产业群的的实际需求,合作开发适合专业特点和岗位要求的新课程、新教材。
(二)发展“资源共享、共融共赢”研究合作平台
建立研究合作平台与对接产业群实际作业相衔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建立院校仿真生产车间、仿真操作平台、仿真作业线路,将企业厂房、车间作为电力院校的实习实训基地,构筑校企对接的物质交流平台。 师资培养与产业群工程师相对接,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既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具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工艺设计能力,能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三)建设“双向互动、信息互通”的长效运行机制
双方共同制定合作方案和管理制度,使供用电技术专业与产业链相对接,加强合作双方信息的沟通,要围绕行业发展的建设规划,更好地编制本专业的发展规划,使专业设置与产业链更加协调。坚持质量评估与对接产业群外部评价相衔接,完善人才考评机制。对学生学业的评价,应当主要根据对接产业群的用人评价标准,完善评价办法。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国政府网.2010.7.29.
[2]马成荣.职业教育要做到专业与产业、企业、职业的三维对接[J].江苏教育,2011.3.
[3]何成才.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 2012 .3.
作者简介:孙田星,:男,(1959-)沈阳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电气自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