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教育:孩子心灵成长的绿荫

来源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h9012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有助于激活学生的想象力,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精神空间,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而丰富的情感,进而会提升学生的审美认知水平,为学生精神的发育、健康人格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小学语文;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审美教育是基于人心灵层面的教育,是指通过艺术的手段让人认识美,并让这种美持久的作用于人的心灵,进而激发人的仁善之心,并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故美与善是常常联系在一起的,美即善,善即美。审美教育不仅仅是基于对艺术的认识,审美教育也不仅仅只发生在艺术的课堂上,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也可渗透审美教育,让孩子在文学艺术的世界中去发现美、感受美,在美的世界中去涵养心灵、涵养健康人格。研究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尤为重要,有助于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更为丰富的技术方法,有助于开阔小学语文的学科视域,进而为孩子的身心健康和精神成长提供一种新的教育范式。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具有多面性,既需要来自教师的引导,也需要学生的心灵感悟,还需要文学艺术的感发与熏陶。人民教育家于漪先生在《语文审美教育12讲》一书的扉页寄语中写道:“审美的语文课堂才、思、情、趣和谐统一,学生置身于春风化雨之中,怡情养性,储善求真,享受成长的快乐,镌刻下终生难忘的芬芳记忆。”有审美教育内涵的语文课程能为学生提供一种艺术借鉴,激发孩子的审美意识,为孩子们的精神生活注入营养,为他们的心灵成长提供一片绿荫。
  一、语文课要有想象力
  小学生的想象力极为丰富和发达,要想方设法激活想象能力,丰富他们的想象空间,让孩子们于无限而丰富的想象中去感受美的辽阔浩大。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笔者在多年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发现,孩子的想象力越来越贫瘠了,特别是在视觉艺术极为发达的今天,孩子们的想象能力被弱化。当人一旦失去了丰富的想象能力,对未来无法生发出美好的想象时,他就会觉得生活是如此的索然无味,也许他的感官会钝化、会麻木,这样的孩子会自然排斥审美,在他的认知视域中,一切说教都是苍白无力的,这也许是近些年青少年抑郁自杀的罪魁祸首。当孩子不再对未来充满期望和想象时,就意味着生命的委顿凋零。
  现在的多媒体教学固然方便快捷,在较短的时间内可以呈现出大容量的东西,精美的图片与媒体艺术会让孩子们惊艳,会调动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可是人们却忽略了媒体艺术的内在危害性,当师生们都沉浸在直观的视觉艺术中时,学生的动手能力被弱化,走马观花观看完精美的课件或者视频时,他们的内心是空荡荡的,他们的精神也是虚空的,更为严重的是他们的想象力被钝化扼杀。
  如孙悟空这一艺术形象,影视剧中的那个孙悟空已经将其的形象定格了,说起孙悟空,孩子们就会自觉无意识地想起舞着金箍棒的孙悟空,这一艺术形象被固化了。其实,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种孙悟空的形象,而这一千种孙悟空的艺术形象需要丰富的想象来完成。当孩子们在语文学习中失去了想象力,就如同鸟儿在天空中失去了羽翼,不但会使学生产生厌学的倾向,审美意识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故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理性使用多媒体艺术教学,要充分运用语言艺术来激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让审美教育贯穿并渗透于语文课堂教学。
  二、语文课要“目中有人”
  著名语文教师熊芳芳认为,当前语文教学“目中无人”:一是作为人的学生。教师眼里的学生不是“人”,而只是容器,是自己谋求生存甚至成就事业的工具。二是文本中的“人”。教师眼里的文本,只有修辞、文字、技巧、道理;对于文本中鲜活丰富的人物形象乃至作者内在的精神世界,教师却视若无睹,甚至歪曲误读。三是作为人的教师。教师没把自己当“人”看,而是把自己当作了应试教育的工具、肢解文本的机器;作为一个“人”,面对有生命的文本却几乎完全没有属于“人”的感情。西方人文主义学者认为:审美首先就是对人自身的赞叹。莎士比亚为此呐喊:“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语文课也要尝试从“人”去布局教学方法、设计教学内容、分析文学作品、拓展学生的精神空间。
  语文课要“目中有人”,这里的“人”,是具有喜怒哀乐和个人情感的人,而非“圣人”。当前的语文课,动辄站在道德高端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横加指责,不顾一切倡导不符合学生心理层次“牺牲自我”或“奉献精神”,实际上容易导致学生出现“伪圣化”。学生作文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反映出学生的精神状态和思想倾向,“不论看到什么题目,学生都要和爱国、勤俭、孝敬、坚强、善良、感动等词汇挂钩,总会在作文的关键部位表明自己的站位,站在道德高地,力求將作文写得感人肺腑、催人泪下”。这种现象的普遍出现,就表明我们的语文课没有做到“目中有人”,而是做到了目中只有“圣人”。
  语文课程教学是开展人文教育的主要阵地,教师可以发挥语文独特的育人优势,在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整体规划、有机渗透、自然融入,实现教材与人文教育的契合。使学生在学习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被感染,坚定理想信念、文化自信和责任担当意识,最终内化为内在的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为。对于语文教师而言,这一点亟待引起思考和重视。特别是小学阶段,正是学生人格养成的关键阶段,只有为学生打好精神的底子,才会让他们在未来的个人发展中走得更远。
  三、语文课要有感情
  一个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需要丰富而健康的情感作为自己精神发育的支撑。如果没有了健康而丰富的情感,学生的一切发展和成长都无从谈起。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情感教育其实就是一种审美教育。无论是识字教学还是文本内容分析乃至阅读兴趣的培养,都需要丰富而深刻的情感。当孩子有了丰富而健康的情感,他就会在文本分析中关注人物的悲惨命运,就会有恻隐之心,内心良善的种子就会被唤醒。
  如,在对“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的学习中,孩子们可能无法深刻地体会到小女孩的悲惨遭遇,他们可能无法想象到饥饿的滋味,这时就需要教师进行唤醒点拨,多角度的去拓展延伸。教师可以从自己的经历谈起,或者从身边那些苦难的弱势者谈起,让孩子们充分认识到人在痛苦与悲惨遭遇中的生命真相,让他们深切地体味到不幸之于苦难者的心灵创伤。当孩子内心滋生出对不幸者的同情时,他的恻隐之心就会被唤醒,而这种恻隐之心是滋育和丰富孩子情感的内在力量。一个孩子具有了深刻的洞察力,他能够洞察和体味生活中的不幸,他在未来的成长中就会关爱他人,关爱弱小。当孩子具有了悲天悯人的意识和情怀时,他不但会有丰富而健康的情感,他内心美善的种子会发芽,美善这棵参天大树就会在他的心灵中茁壮成长。
  四、语文课要感受“美”
  语文教师要学会发掘语文教材中的审美因子、审美意象,教会学生认知美、感受美、欣赏美,进而较好地提升学生的审美认知水平。学生一旦在语文课堂上具有了审美意识,那么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阅读能力就会得到有效提升。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具有研究意识和主动学习的意识,要学会去研究自己的课堂,思考自己的课堂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设计上下工夫做文章。
  如,一堂简单的识字课教学,可以带领学去发现汉字的美,让学生自己观察,这个汉字美在何处,也许学生会茫然无绪,这时就要教师引导点拨,引导学生从字形、字音、字义方面去发现汉字的独特美。这样汉字就被赋予了生命形态。同样的教学内容,换一种教学方法,就会有迥然不同的教学效果。当学生带着审美的意识出发,他们会有丰富的感知与发现,他们所生成的课堂语言就会清秀灵动,在这样的语文课堂中,学生的内在生命意识就会主动打开,他们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知这个汉字的内在生命状态,当汉字的生命和学生的心灵交融碰撞后就会生发出丰盈充沛的美。孩子们会在一种自觉无意识状态下完成自我生命的审美构建。长此以往,学生怎能不热爱语文课。故语文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因子,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
  综上所述,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通过语文课堂教学激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在文学艺术的世界中努力拓展学生的精神维度、精神空间,让学生在健康而丰富的情感世界中去感知文学的精神律动,进而提升学生的审美认知水平,为学生的健康人格的形成和未来的长远发展筑牢精神的底基。
  参考文献:
  [1]熊芳芳.语文审美教育研究与实践[J].语文月刊,2020(5).
  [2]袁福美.作文教学的“绝症”与“微创治疗”——论微写作教学的价值与策略[J].生活教育,2020(12).
  [3]黄志英.语文课培育人文精神的探索[J].人民教育,2020(22).
  (责任编辑:朱福昌)
其他文献
[摘 要] 教师的工作平凡而琐碎,忙碌的生活常常会让我们忘记了体验快乐。快乐似乎很难,离我们很远。事实上,平凡的日子里蕴藏着许多快乐。快乐如空气一样围绕着我们,如水一般滋润着我们,我们只需转变心态,从容面对庸常,便能收获寻常日子里的快乐。我们可以尽情享受阳光的明朗,感受同事的善良,悦纳家人的挚爱。同时,将这份快乐回馈我们所爱的人。生活就是如此简单,快乐就是如此简单。当快乐无须理由,“幸福教师”就此
一、挖掘学校人文地理因素,创建学校特色校园文化教育品牌  前锋区得胜小学坐落在得胜场镇之中。得胜场镇,原名“大石场”,因学校矗立着一尊巨大的石头而得名。巨石的由来虽然不得而知,但这尊大石早已被得胜人民视为镇乡之石、得胜学校的镇校之宝。  “花如解笑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智者乐石”。自古以来,不少文人墨客对石之神韵赞赏有加,诸多仁人志士对石之精神更是顶礼膜拜。就石头本身来说
我与《校长参考》结缘于2006年,我接触到的第一本《校长参考》是什么样子,印象已模糊,但我的脑海中却深深地印着她从2006年至今的发展、进步和给我带来的快乐与收获。2006年第1期《校长参考》扉页上朱主任的《承诺》给了我心灵的启迪,让我尝试着动笔总结、反思自己的工作。  尊重是一种力量,好的教育期刊就是对教育的一份尊重。我有自己的信念,我坚决地选择了自己的梦想,即使坎坷、即使困难重重,但我还是走过
女儿八九岁的年龄已经有了自己的美丑观念,但烦恼也因此增多。  夏天来了,本来穿吊带小背心配上小短裙,再扎条漂亮腰带的女儿,看起来也一副可爱小女生的样子,但因为天生脑门大,女儿的前额总靠厚厚一排刘海儿遮盖,天凉快的时候不显山不露水的还好,可天一热,她就受不了了。奇热难耐的女儿只好把刘海儿扎起来,可这样就原形毕露了,大脑门像个招牌一样。  标志性的“大门楼”,常常惹得小伙伴们取笑。一首专门为女儿创作的
黄女士最近为4岁的儿子豆豆整天耍小聪明、讲歪理而烦心。豆豆的胃口不好,饭量很小,尤其不爱吃蔬菜。每次吃饭,黄女士都要费尽心思,累得满头大汗。“豆豆,来,吃一口青菜。”“妈妈,我想看动画片。”黄女士刚把电视机打开,豆豆又说:“妈妈,我想喝酸奶。”喝完酸奶,豆豆像是忽然想起来了,“妈妈,我的剪贴作业还没做完呢!”这时候黄女士的耐心已消耗殆尽,冲着豆豆大吼大叫。结果是妈妈筋疲力尽,满腹怨气,儿子豆豆也没
[摘 要] 学校管理中,稳健、持续、健康发展,就是在这个鼓励创新管理、创新发展的时代也同样很重要。少数学校在发展过程中之所以会停滞不前,甚至被淘汰,主要责任就在于校长管理不当和决策错误。如何阻止学校发展停滞、倒退和校长犯错误呢?这就需要有相对统一的、规范的学校管理思路来引导和约束校长的管理思路和行为。保持强项,扶持弱项,填补空白,整体提升不失为一种非常好的思路。  [关键词] 保持强项;扶持弱项;
一所学校能否通过深入挖掘自身特色来塑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并提炼出具有引领性的发展理念,是它能否推进特色学校建设的关键所在。当然,受区域文化、校园自身发展历史、学校行政管理理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学校的特色发展历程也必然存在差异,下文将以广州市番禺区N小学创建广州市特色学校的实践为例,阐述一条从深入挖掘特色项目到塑造校园文化,进而提炼出校园核心理念,最终建成特色学校的成功之路。  一、岭南文化孕育
[摘 要] 以培养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是高中政治课程新标准修订的一个标志性追求,也是高考政治命题指导思想的新特点。期待在试题中考查学生对学科核心素养的掌握,改变过去传统的“重知识掌握轻素养培养、单纯追求学科成绩和升学率”的结果性评价。因此,在“培育学生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四个核心素养上构建命题考查内容和方向,对于当前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素质教育的真正实现具有长远和现实的
——由上海教育新闻网与上海交通大学官微联合主办的2015“中国好作业”活动今日启动。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杰为中小学生布置了一道特殊的“作业”。  张杰的好作业是《关于未来的科技预测》:“同学们,你们对未来的科技有着什么样的预见呢?这就是你们的作业。作业的形式没有限制,可以是一项科技作品、可以是一篇科幻小说也可以是一幅画,甚至是一支曲子。能够表达你对未来科技的畅想和期待。上海交通大学在
[摘 要] 结合学校近60年的发展历史,我校提炼出了“朝阳树人,树人朝阳”的办学理念,新世纪初我校强劲的发展势头被市教委的领导和专家推崇且凝练出了“自强、厚德、合作、创新”的朝阳精神,以朝阳精神树人,塑造具有朝阳精神的人,直指人的精神品质和精神长相,逐渐形成了支撑精神育人的综合德育体系,包括指向精神育人的校本课程、文化环境、序列活动、综合实践、德性管理和资源协同等六方面,被《人民教育》等刊物报道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