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改中,我尝试着把新的教育理念和学习方式引入到初中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积极地进行自主学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以新课改的实施为契机,以尊重学生为前提,落实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新课程改革着重强调,语文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积极指导下的自主学习,但是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却得不到真正的落实,很多教师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希望学生顺从、听话,于是,就有了专场演讲式的“满堂灌”,就有了学生正襟危坐的“聆听”。课堂上举手发问的学生凤毛麟角,喜欢听讲,不喜欢思考,不爱用心去创造。
要使学生这一学习的主体能够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教师必须适应新的课程改革,切实转变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价值观,真正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学中要着力组织、激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刺激学生的发现欲,从而让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鼓励他们敢于在别人未发现问题的地方大胆质疑,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利和学习个性,让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使我们的语文课堂达到学生敢想、敢说、愿意想、愿意说的状态。
语文教学之所以要保证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也是由语文本身的特点决定的。中国语言文字本身就具有模糊性,由此也就决定了文学作品的丰富性。一篇文章往往能提供给读者多角度的理解,因此,对一篇文章,就应该允许有各种不同看法的存在,允许有自己独特的视角。既然如此,学生提出自己不同于老师、不同于教参的理解,又有何不可呢?教师的作用是指导学生学会阅读、积累、运用,而并不是一定要学生接受老师的观点。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体现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价值观、扬学生所长的教育过程观、发展性为主的教育评价观、循序渐进的教育教学观”,才能真正让学生有属于自己的思维空间,从而使学生在主动进行自主学习中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以课堂提问为突破口,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在符合他们身心特点和发展水平的探究活动中,常常兴趣盎然、情绪高涨,接受知识、运用知识的效率特别高。由此可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对语文课的自主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学生对学习内容充满兴趣和疑问,其思维才会处于积极主动的活跃状态,从而产生学习的欲望,积极主动地去阅读思考,对课文做出较为深刻甚至是独到的解读,产生深刻的感悟和启迪。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使课堂始终处在一种积极主动的氛围之中,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从整节课、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有层次、有步骤的系统化提问。这样的提问才会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
三、以课堂讨论或辩论为展示形式,营造有亲和力的课堂教学气氛,促进合作,促进学生的主动探究。
新课标下学习方法转变的关键是提升学生学习的本质,解决怎样学的问题。新课标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教师必须在策划、组织学生学习活动上多下功夫,促进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首先,要求教师真正做到“以学定教”,应当鼓励学生认真思考,鼓励他们质疑问难的探索,帮助学生克服思维惰性,通过与老师、同学的交流激活思维,发展创新能力。其次,要积极改变备课、授课的方式,把自己的“教学目标”改成学生的“学习目标”。授课时,要留给学生充足的自主活动空间、时间,让学生充分思考和探索,拓宽他们的思路,进行多角度的思维。
四、以写作为依托,形成自主学习的结果。
学生的自主学习重在过程,重在思维方法的学习和思维水平的提高。这一学习过程不在于学生观点是否新颖,而在于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所体验到的学习乐趣,在于他们对课文的深入理解、领会后的倾吐和表达。因此,在进行完课堂讨论或辩论后,要求学生把讨论、辩论的结果写成读后感,以此来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和写作能力。
五、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中,应避免“放羊”,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合理调控,避免走入误区。
1.学生发现问题后,教师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阅读讨论,避免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赶时间,致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成了“水中月”,无实际意义和效果。
2.学生的自主学习应避免过分强调学生的自读自悟、失去教师的积极调控。
3.学生自主学习中的合作、讨论、发言,应避免优等生唱“独角戏”、学困生毫无发言权。
4.学生的自主学习应避免偏离语文教学的特点,苦求所谓的“创新”。
实践证明,学生在语文教学的自主性学习活动中焕发了极大的热情,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深入挖掘教材质疑、解疑,尝到了语文学习的快乐,他们的主体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一、以新课改的实施为契机,以尊重学生为前提,落实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新课程改革着重强调,语文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积极指导下的自主学习,但是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却得不到真正的落实,很多教师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希望学生顺从、听话,于是,就有了专场演讲式的“满堂灌”,就有了学生正襟危坐的“聆听”。课堂上举手发问的学生凤毛麟角,喜欢听讲,不喜欢思考,不爱用心去创造。
要使学生这一学习的主体能够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教师必须适应新的课程改革,切实转变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价值观,真正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学中要着力组织、激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刺激学生的发现欲,从而让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鼓励他们敢于在别人未发现问题的地方大胆质疑,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利和学习个性,让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使我们的语文课堂达到学生敢想、敢说、愿意想、愿意说的状态。
语文教学之所以要保证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也是由语文本身的特点决定的。中国语言文字本身就具有模糊性,由此也就决定了文学作品的丰富性。一篇文章往往能提供给读者多角度的理解,因此,对一篇文章,就应该允许有各种不同看法的存在,允许有自己独特的视角。既然如此,学生提出自己不同于老师、不同于教参的理解,又有何不可呢?教师的作用是指导学生学会阅读、积累、运用,而并不是一定要学生接受老师的观点。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体现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价值观、扬学生所长的教育过程观、发展性为主的教育评价观、循序渐进的教育教学观”,才能真正让学生有属于自己的思维空间,从而使学生在主动进行自主学习中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以课堂提问为突破口,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在符合他们身心特点和发展水平的探究活动中,常常兴趣盎然、情绪高涨,接受知识、运用知识的效率特别高。由此可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对语文课的自主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学生对学习内容充满兴趣和疑问,其思维才会处于积极主动的活跃状态,从而产生学习的欲望,积极主动地去阅读思考,对课文做出较为深刻甚至是独到的解读,产生深刻的感悟和启迪。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使课堂始终处在一种积极主动的氛围之中,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从整节课、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有层次、有步骤的系统化提问。这样的提问才会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
三、以课堂讨论或辩论为展示形式,营造有亲和力的课堂教学气氛,促进合作,促进学生的主动探究。
新课标下学习方法转变的关键是提升学生学习的本质,解决怎样学的问题。新课标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教师必须在策划、组织学生学习活动上多下功夫,促进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首先,要求教师真正做到“以学定教”,应当鼓励学生认真思考,鼓励他们质疑问难的探索,帮助学生克服思维惰性,通过与老师、同学的交流激活思维,发展创新能力。其次,要积极改变备课、授课的方式,把自己的“教学目标”改成学生的“学习目标”。授课时,要留给学生充足的自主活动空间、时间,让学生充分思考和探索,拓宽他们的思路,进行多角度的思维。
四、以写作为依托,形成自主学习的结果。
学生的自主学习重在过程,重在思维方法的学习和思维水平的提高。这一学习过程不在于学生观点是否新颖,而在于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所体验到的学习乐趣,在于他们对课文的深入理解、领会后的倾吐和表达。因此,在进行完课堂讨论或辩论后,要求学生把讨论、辩论的结果写成读后感,以此来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和写作能力。
五、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中,应避免“放羊”,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合理调控,避免走入误区。
1.学生发现问题后,教师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阅读讨论,避免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赶时间,致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成了“水中月”,无实际意义和效果。
2.学生的自主学习应避免过分强调学生的自读自悟、失去教师的积极调控。
3.学生自主学习中的合作、讨论、发言,应避免优等生唱“独角戏”、学困生毫无发言权。
4.学生的自主学习应避免偏离语文教学的特点,苦求所谓的“创新”。
实践证明,学生在语文教学的自主性学习活动中焕发了极大的热情,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深入挖掘教材质疑、解疑,尝到了语文学习的快乐,他们的主体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极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