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艺术家为何不好好画画

来源 :小读者·阅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frr08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许多人存有一个深刻的误解:艺术是一种用来表现真善美的东西,如果背离了这些要素,就不是好的艺术。于是,这些人愤懑地发现,现当代的艺术越来越不像样,越来越乖张,越来越粗糙。
  他们觉得,现在的画家不好好画画,都是在胡闹,在诈骗——真是人心不古、世风日下!但是他们从来没有想过,画家是为谁而创作,创作的目的又是什么。
  当然,这是一个极为宏大的议题,我们不可能一次将它说透。但是我们要提醒每一个人:艺术是一种语言,它讲述成什么样子,取决于讲述者想要说给谁听,而不是谁能听到。
  提起一幅优秀的西方绘画作品,你会想到什么?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捕捉了人类最细微的表情;伦勃朗的《夜巡》像舞台布景一样充满了戏剧感;安格尔的《德布罗意公主》静谧典雅,处处流露出理性的审慎;德拉克罗瓦的《自由引导人民》恣肆奔放,张扬着革命的浪漫精神;布格罗的《波浪》画面工整,结构细腻,却能恰如其分地展现出人物生动的情绪;西米尔拉德斯基的《尼禄之火》叙事强烈,对比鲜明;施瓦贝的《浪潮》寓意隐晦,魅力独特。
  这些摄人心魄的艺术杰作全都出自20世纪以前,而在那之后,就是许多人眼中的艺术灾难了。他们发现从19世纪末期开始,一些新崛起的流派就不再好好画画了。“始作俑者”莫奈开创了轮廓模糊的印象主义,凡·高更加过分,连颜料都懒得调匀,但好歹他们的画还有具体的形象。
  后来的表现主义越发“变本加厉”,那幅《呐喊》中的人物形象真像个鬼;马尔克的《林中小鹿》就像打碎的镜子。毕加索,从《三个音乐家》《格尔尼卡》到《哭泣的女人》,我们很难描述他画了些什么。20世纪30年代之后的《百老汇音乐剧》《作品11号》《大门》,画得更是令人不知所云。更令他们愤懑的是,21世纪的现代和后现代画家还是不肯好好画画,尽出些哗众取宠的幺蛾子。
  这些人的看法并非全是无稽之谈,现当代画家的确是故意不肯画得惟妙惟肖的。莫奈18岁时画《鲁埃莱的风景》,还悉心描绘每一片树叶;但等他51岁功成名就的时候,所画的整棵树就成了一团色彩的组合。毕加索在1936年前后曾给一部《自然史》画过写实的动物插图,但在1938年画的《小公鸡》,就像是儿童涂鸦般的小怪物。
  然而即便“画家们故意画得不像”是个事实,也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好好画”。要排除那种广泛而深刻的误解,我们就要知道绘画作为艺术,是为了什么。
  西方绘画源于近东,埃及和亚述的浮雕、壁画尽管精美细腻,却是教条的载体,千篇一律。这些近东艺术后来传到爱琴海,成为工匠们吸引顾客的噱头。从彩陶和壁画开始,西方的绘画装饰手法逐渐变得极尽奢华,并一直延续到古典时期结束。
  这种作风在文艺复兴时代重新兴盛起来,杰出的艺术家蒙受达官显贵的豢养,按照他们的意愿装饰宫室教堂,最重要的就是“画得像”。艺术家们先钻研色彩和细节,接着掌握透视和解剖技巧,然后就熟悉了如何布置光影和戏剧化的场面。
  渐渐地,艺术家的地位有了稍许变化,他们越来越脱离某个具体的赞助人,开始更广泛地公开出售作品,凭借商业交易过上了富裕的生活。即便此时,绘画都不外乎两个人之间的买卖,人们以为艺术天经地义就应该表现“真善美”,但那都是客户的需求,并不是艺术家的想法。
  或者说,在西方文明的漫长历史中,决定画面内容和形式的从来都是买家,而不是画家。也正因如此,20世纪之前的那些作品才让你如此地称心如意。
  但在19世纪末期,绘画市场完全变了一个样子。一方面,画家们的功力已经逼近极限,水平差异越来越小;另一方面,照相术引发了一轮狂热新潮,挤占了一大批肖像画的市场份额,画家们必须面对这个全新的冲击。



  印象主义的意义就在于它率先画出了黑白胶片无法表现的东西——丰富的色彩和运动,甚至还有时空的变化。画家们面对的不再是“画某个东西”这样简单的问题,而是如何表达出“照相技术无法表达的东西”——这打开了一种全新的局面。
  与此同时,自文艺复兴以来,人们对自身的审视和重视也随着社会财富的积累达到顶峰。原本描绘宗教和神話中宏大场面的审美趣味已经变得世俗,崇尚个人情感的思潮在19世纪之后兴盛起来。无论作者还是受众,都身处一个新的浪潮中,开始将艺术看作对观念的探索,而不再是对事件的描绘。
  神秘、运动、时空、形式、梦境、哲学……画家在这些新的领域里努力钻研,将作品出售给那些最能欣赏这些突破的主顾,也利用这种艺术上的迎合获得更加丰厚的收入。
  所以,画家生活在一个具体的时代,他们要用作品回应那个时代最现实的问题。富有的主顾决定了画什么样的作品才能维持画家的生计,优秀的画家则宣示了拥有什么样的品位才有资格做一个名流,这种互相依赖的关系恐怕永远都不会停止。
其他文献
我今年36岁,马上就37岁了。有一块安心毛毯,我已经用了36年,我把它亲切地叫作“毯毯”。当然,我每晚都会和它一起入睡。每——天——晚——上。你瞧,它就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它的一角有烧过的痕迹,另外一个角已经磨破了,一半已经失去了光滑的边缘,中间还有个大洞。虽然我现在是个成年人,但是在睡觉时,我仍然会把这块婴儿毯卷起来,放在头下当枕头。我就是控制不住自己。你知道,我和它有许多共同的经历。在我5岁那年
期刊
古怪的暖心人,对再微小的事物都会给予关怀。  他们总能及时发现身边孤单的、需要陪伴的朋友。  他们就算输了比赛,也会为对方喝彩。  他们会为了自己盡情演奏,哪怕台下早已没有观众。  他们喜欢逗别人笑。  他们与大树相偎拥抱。  无论何时他们都会随兴起舞。  他们往往会选择一条不一样的路。  他们会手牵手走在大街上。  他们会轻声安慰植物。  他们会踩着别人的脚印走路。  他们就算是独自一人也会开怀
期刊
现在这个世界的内容,要比它看上去的多那么一点点。当然,你知道这一点,是因为你读过很多故事。你已经懂得,这世界上存在着一个表面,在这个表面下方,存在着各种闪闪发光、游来游去的东西。而且你也懂得,并不是每个人都相信这些东西,有些人——有许多人——都相信,世界不可能比他们用自己双眼看到的更多。  但你比他们知道的都多。  因此,我们要暂时离开一小会儿,然后步入这个若隐若现、不断变化的世界。因为有些东西,
期刊
不久前,我国本土首例人体冷冻在山东完成。49岁的癌症患者展文莲离世后,被送往山东银丰生命科学院,保存到-196℃的液态氮中,等待未来某一天的“复活”。  这到底是科幻还是现实?冷冻人真的能复活吗?冷冻,让时光凝固  “现在的人体冻存还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科学项目,世界范围内尚没有一个冷冻人复苏成功的案例。”清华大学教授、低温生物医学工程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刘静说,“与其说它是科学,不如说它目前还
期刊
我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我有两个小孩,女儿只有2岁,还不会读书;儿子已经8岁了,正在上小学3年级。我住在美国,孩子在美国上学,但我小时候是在中国上学。所以,我想比较一下中美两国儿童的阅读水平。  依我之见,中国正面临儿童阅读危机。中国儿童读什么  看一下亚马逊在中国的童书销售排行榜,排在前面的书基本上是两类:一类是《我的第一本专注力训练书》《宝宝第一套好性格养成书》以及《宝宝第一套高情商养成书》这种
期刊
街的尽头,有幢闹鬼的老房子。传说,这里过去住着一位老魔女。有一次,她用咒语把五个小女孩变成了癞蛤蟆,被愤怒的人们绑在大树上烧死了。但有大人说,老魔女的鬼魂还常常会回来,她不放心她藏在地下室里的魔法天书。  一个月圆的晚上,男孩秋子起来撒尿,隔着窗,看见老房子里竟亮着一盏灯。  “老魔女的鬼魂回来了!”秋子叫了起来。  第二天一问,才知道老房子被人租给了一头狼。  “狼还不把我们的孩子给吃了?”  
期刊
唉,养什么不好呢?舅舅偏偏要养猪。如果是一只可爱乖巧的胡利亚尼猪的话,我或许还会喜欢它,可舅舅养的就是地地道道的本地土猪。这不,舅舅出差要去外地一个月,怕小猪饿肚子,就把它寄养在了我家。我和妈妈在后院用稻草和豆秸给猪仔做了个临时草屋,方便它睡觉。爸爸则在后院的扇形小门上钉上了一排木栅栏,防止小猪乱跑。  小猪真是不让人省心。早上,我悠闲地坐在书桌前,津津有味地阅读着《爷爷的糖人》,已经完全陶醉在墨
期刊
今天下午我做了一个梦,那是一个很美的梦,美得我不想醒来。梦里,成片的向日葵向我展开来,在阳光的照耀下衬得它们更加灿烂。它们好像在对我笑,很温和,让人感到舒适。  真想躺在它们中间那片绿油油的青草毯上啊。这个念头一出现,我就穿过了一排排的向日葵,睡在了草地上,再一睁眼,眼前的向日葵不见了,变成紫色的薰衣草,太阳光也没有之前强烈,天空蔚蓝蔚蓝的,没有云朵的点缀,而只是单纯的蓝色。整个世界好像只有蓝色与
期刊
大门上的绿色油漆已经开始剥落,奥菲可以看到开裂处露出底层的红色伤口。他紧张地站在门前,犹豫不决,不知道这是不是个好主意。但还没等他下定决心,门突然开了,一个人站在奥菲面前,那是乔·佩兴斯——16号的“抗奇”。  “奧菲,是你呀。”他惊讶地说,“我隐约听见有人在外头,开始有点担心,还好只是你。”他往外看了看,朝街上左右张望了一番,确定没有别人,才退到门里。  “你好,佩兴斯先生。”奥菲说。  “佩兴
期刊
(一)  某国间谍回到已经两年没人住的家中,他走进四处是灰的暗室,这里看起来已经很久没有人来过了。他把桌上的灰抹掉,接通了电炉电源准备烧水喝。  突然,他用鼻子使勁嗅了嗅,说:“不好!这暗室曾有人来过,而且就在近日。”  他是怎么断定暗室曾有人来过呢?(二)  一名男子伏尸荒山的沙堆中,警方发现尸身有很多淤伤,相信是同人打斗致死的;而且尸身仍然温暖,相信是死去不久。警方捉住了三名嫌疑犯,他们都是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