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之间关系的研究是当代国际运动与锻炼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我们体育工作者不能仅仅把工作重点放在使学生强身健体上,还要通过体育活动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
【关键词】体育运动心理健康影响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之间关系的研究是当代国际运动与锻炼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根据身--心交互作用理论,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体育锻炼对促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它有利于培养中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树立高尚的情操,有利于中学生应对各种精神压力,减少心理问题及降低心理障碍的发病率等,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一、体育活动可以促进心理健康
体育活动作为一种有效的增进身体健康的手段也必然会促进人的心理健康。概括起来有:
1.體育活动可以促进智力发展。
体育活动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在此过程中练习者必须组织好自己的注意力,有目的地知觉(观察)、记忆、思维和想象。因此,经常参加健身活动能改善人体中枢神经系统,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的协调作用,使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的交替转换过程得到加强。从而改善大脑皮质神经系统的均衡性和准确性,促进人体感知能力的发展,使得大脑思维相象的灵活性、协调性、反应速度等得以改善和提高。
二. 改善情绪状态、减轻压力
温伯格(Weinberg)等人研究报道,一次3O分钟的跑步可以显著的改善紧张、困惑、焦虑、愤怒和抑郁等不良情绪状态。同时,伯格(Berger年)研究认为,长期有规律的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有助于情绪的改善。因此,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改善不良情绪,使心理承受能力增强。参加体育锻炼者感觉更加轻松疲劳程度转轻,并具有较强的组织纪律性。同样,运动者看起来精神更好,自信心更强,工作学习效率更高,很少感到沮丧,并且健康水平较高。另外调查表明参加运动者被问到为何参加运动时,他们普遍的回答时“为了良好的心理和健康的身体”。为了提高心理健康和减轻压力这一目的,调查种发现,78%的人说他们运动是为了保持健康,54%的人说为了提高健康的感觉,50%的人是为了控制压力,47%是为了控制体重。
三.提高自我知觉和自信心
学生的体育活动的过程中由于内容、难度、达到目的,与其他参加体育活动的个体接触,不可避免地会对自己的行为、形象能力等进行自我评价,而学生主动参加体育活动一般都会促进积极自我知觉。同时,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内容绝大多数是根据自我兴趣、能力等选的,他们一般都能很好地胜任体育活动的内容,这有利于增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并能在体育活动中寻求到安慰和满足。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比不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中学生有更高的自信。另外,体育活动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主动参与意识。
4.体育活动能增加社会交往。
通常运动是与其他人一起进行的,在运动中可以产生友谊,发生有趣的事并会引起个人的注意力,生活必须与人相处,在形形色色的社会交往中表现出不同的社会适宜性,人与人相处的好就意味他的社交适应力强,反之对社会适应力差的人对其自身的健康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并容易产生心理疾病和生理疾病。体育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形式,在一定的规则与方法制约下,开展公平、公正、激烈的竞争,有利于提高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协调人际关系,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增强责任感,遵守社会规范,可见,体育在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方面是有特殊的教育作用。
5.体育活动能消除疲劳。
疲劳是一个综合性症状,与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有关。当一个人从事活动时情绪消极、或当任务的要求超出个人的能力时,生理和心理都会很快地产生疲劳。然而,如果在从事体育活动时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保证中等强度的活动量,就能减少疲劳。
6.体育活动能培养学生的意志。
意志品质是指一个人的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和主动独立等精神。意志品质即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又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较高的自尊水平,可以增加个体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在困难面前容易产生乐观豁达、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在体育活动中要不断克服客观困难(如气候环境条件的变化、身体素质与能力的限制或意外等)和主观困难(如紧张、畏惧心理、失意、疲劳等),参与者越努力克服困难,也就越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并能把从中培养起来的坚强意志品质转移到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去,对中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铺就良好的精神基础。
二、如何在体育活动中使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的体育活动目的。在上课之前,给学生一个明显的心理提示,使之产生强烈的运动欲望,在体育活动前要有一种跃跃欲试的情绪,要有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自觉性和热情。在体育活动中要注意力集中,排除杂念。将思想集中在如何呼吸,如何掌握正确活动方法等方面上来。课堂组织要尽力使体育活动轻松。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使教学内容尽可能游戏化,把强烈的对抗化为娱乐性对抗。尽量使学生全员参与。在锻炼身体的同时,既可以增加学生的参与面,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愉悦身心。课堂上要有些“自助”项目。除了教师选择的体育活动项目以外,应注意多准备一些球类、健身类等体育器材,在规定项目完成之后,让学生自主选择他自己感兴趣的体育活动项目。促进自主练习,这样更有得于学生舒缓精神压力,达到调节心理的作用。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调整体育运动量。
总之,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所以,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应抓住心理健康与健身活动相互作用的规律,利用体育活动来调节人的心理状态,促进心理健康。
【关键词】体育运动心理健康影响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之间关系的研究是当代国际运动与锻炼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根据身--心交互作用理论,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体育锻炼对促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它有利于培养中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树立高尚的情操,有利于中学生应对各种精神压力,减少心理问题及降低心理障碍的发病率等,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一、体育活动可以促进心理健康
体育活动作为一种有效的增进身体健康的手段也必然会促进人的心理健康。概括起来有:
1.體育活动可以促进智力发展。
体育活动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在此过程中练习者必须组织好自己的注意力,有目的地知觉(观察)、记忆、思维和想象。因此,经常参加健身活动能改善人体中枢神经系统,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的协调作用,使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的交替转换过程得到加强。从而改善大脑皮质神经系统的均衡性和准确性,促进人体感知能力的发展,使得大脑思维相象的灵活性、协调性、反应速度等得以改善和提高。
二. 改善情绪状态、减轻压力
温伯格(Weinberg)等人研究报道,一次3O分钟的跑步可以显著的改善紧张、困惑、焦虑、愤怒和抑郁等不良情绪状态。同时,伯格(Berger年)研究认为,长期有规律的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有助于情绪的改善。因此,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改善不良情绪,使心理承受能力增强。参加体育锻炼者感觉更加轻松疲劳程度转轻,并具有较强的组织纪律性。同样,运动者看起来精神更好,自信心更强,工作学习效率更高,很少感到沮丧,并且健康水平较高。另外调查表明参加运动者被问到为何参加运动时,他们普遍的回答时“为了良好的心理和健康的身体”。为了提高心理健康和减轻压力这一目的,调查种发现,78%的人说他们运动是为了保持健康,54%的人说为了提高健康的感觉,50%的人是为了控制压力,47%是为了控制体重。
三.提高自我知觉和自信心
学生的体育活动的过程中由于内容、难度、达到目的,与其他参加体育活动的个体接触,不可避免地会对自己的行为、形象能力等进行自我评价,而学生主动参加体育活动一般都会促进积极自我知觉。同时,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内容绝大多数是根据自我兴趣、能力等选的,他们一般都能很好地胜任体育活动的内容,这有利于增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并能在体育活动中寻求到安慰和满足。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比不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中学生有更高的自信。另外,体育活动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主动参与意识。
4.体育活动能增加社会交往。
通常运动是与其他人一起进行的,在运动中可以产生友谊,发生有趣的事并会引起个人的注意力,生活必须与人相处,在形形色色的社会交往中表现出不同的社会适宜性,人与人相处的好就意味他的社交适应力强,反之对社会适应力差的人对其自身的健康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并容易产生心理疾病和生理疾病。体育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形式,在一定的规则与方法制约下,开展公平、公正、激烈的竞争,有利于提高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协调人际关系,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增强责任感,遵守社会规范,可见,体育在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方面是有特殊的教育作用。
5.体育活动能消除疲劳。
疲劳是一个综合性症状,与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有关。当一个人从事活动时情绪消极、或当任务的要求超出个人的能力时,生理和心理都会很快地产生疲劳。然而,如果在从事体育活动时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保证中等强度的活动量,就能减少疲劳。
6.体育活动能培养学生的意志。
意志品质是指一个人的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和主动独立等精神。意志品质即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又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较高的自尊水平,可以增加个体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在困难面前容易产生乐观豁达、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在体育活动中要不断克服客观困难(如气候环境条件的变化、身体素质与能力的限制或意外等)和主观困难(如紧张、畏惧心理、失意、疲劳等),参与者越努力克服困难,也就越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并能把从中培养起来的坚强意志品质转移到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去,对中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铺就良好的精神基础。
二、如何在体育活动中使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的体育活动目的。在上课之前,给学生一个明显的心理提示,使之产生强烈的运动欲望,在体育活动前要有一种跃跃欲试的情绪,要有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自觉性和热情。在体育活动中要注意力集中,排除杂念。将思想集中在如何呼吸,如何掌握正确活动方法等方面上来。课堂组织要尽力使体育活动轻松。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使教学内容尽可能游戏化,把强烈的对抗化为娱乐性对抗。尽量使学生全员参与。在锻炼身体的同时,既可以增加学生的参与面,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愉悦身心。课堂上要有些“自助”项目。除了教师选择的体育活动项目以外,应注意多准备一些球类、健身类等体育器材,在规定项目完成之后,让学生自主选择他自己感兴趣的体育活动项目。促进自主练习,这样更有得于学生舒缓精神压力,达到调节心理的作用。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调整体育运动量。
总之,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所以,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应抓住心理健康与健身活动相互作用的规律,利用体育活动来调节人的心理状态,促进心理健康。